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数标准教课书曾描述,如果心尖搏动位于左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外或心尖搏动距前正中线水平距离超过10cm,即可诊断心脏肥大。然而,迄今众多临床医师对此持怀疑态度.据此,本文对心脏肥大的物理诊断之准确性作一评价。对象与方法:对象为100例住院病人(男64,女36),均摄有胸部正位X线片。由两位观察者分别进行体检,先确定心尖搏动在左侧肋间隙及锁骨中线内外的位置,然后测量其距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cm).当病人半卧位或前倾坐位并嘱呼气末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4岁3个月,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手术后,因支气管肺炎住院,动态心电图诊断为交界性自主心律,并频发反复搏动。时间散点图显示双层分布,白天下层分布细直,夜间分布则呈较粗的波浪形;Lorenz-RR散点图呈三分布,白天反复搏动点集的长轴斜率为K1=71.3°,反复搏动的RR联律间期较短,Ⅱ导联倒置P位于QRS之后;夜间则K2=7.7°,反复搏动RR联律间期较长,Ⅱ导联倒置P波位于QRS波或前或后或融合。提示自主神经的昼夜调节差异,影响交界性心律在房室结传导的快慢,造成不同的心电图特征。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14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未见窦性P波,QRS波群呈室上性。R1、3、5、7、9、11、13、14、16为交接性逸搏,其后有一逆行P^-波,R—P^-间期0.30s。除R13逆P^-波后无R波外,余逆P^-波后均有QRS波群,形成反复搏动二联律。P^--R间期0.25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停搏;②交接性逸搏心律;③交接性逸搏伴反复搏动二联律;④隐匿性反复搏动。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12岁。胸闷、活动后气喘、腹胀、不能平卧反复发作3年余,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Ⅳ级.住院行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体检:BP100/70mmHg,R19次/min,P105次/min,颈静脉怒张,心前区饱满,心尖搏动弥散,心界向左下扩大,心前区舒张期奔马律,双下肢凹性水肿。手术采用不保留自体窦房结和心房组织的方法,术中顺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29 d。临床诊断:心肌炎:同次描记Ⅱ、Ⅴ_1、Ⅴ_3。窦性心律,心率94次/min,P-R间期0.12~0.14s。当P-R间期0.14s时,QRS波后出现房性反复搏动,可见逆行P~-波,R-P~-0.12s。QRS波起始有预激波者,是一次间歇性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反复搏动在心电图中的表现及其相关因数。方法回顾性分析3种类型反复搏动患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表现。结果一种完全性房性反复搏动与旁道逆传相关;一种完全性及不完全性交界性反复搏动与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心律、室性期前收缩房室结逆传相关;一种完全性室性反复搏动与心脏起搏相关。结论反复搏动体表心电图表现与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旁道逆传、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期前收缩房室结逆传以及窦房阻滞、高位室性逸搏心律、房室结慢径路或慢旁道逆传相关。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房室阻滞、VVI起搏器植入后3年。 窦性P—P周期匀齐,心房率62bpm。P—R间期由0.28s逐搏延长至0.35s以后出现心房回波,即完全性窦性反复搏动。其产生机制如梯形图所示,房室结存在双径路,快径路前向性单向阻滞,窦性激动沿慢径路下传心室时速度逐渐减慢,并在房室结下部折向快径路,快径路一旦度过不应期,便可逆行上传心房,引起心房回波。有人称之为流产型Ⅱ°Ⅰ型房室阻滞,实际上它属于完全性窦性反复搏动。本例窦性反复搏动的QRS波群之中有一心室起搏脉冲信号,可称为假性室性融合波。逆传心房的激动进入窦房结,引起窦性起搏点抑  相似文献   

8.
室性早搏伴显性及隐性室房传导诱发真伪反复搏动于霞反复搏动是一种常见的析返现象。但由室性异位搏动引起的反复搏动则较少见。本文报道室性早搏伴显性及隐性室房传导诱发真伪反复性心律各1例。例一、男,21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周入院。发病前半个月患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9.
反复发作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简称短阵室速)是一种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它不论在临床、心电图、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有其特点,一般比较少见。本文报道我院近十几年来所见到的68例进行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①提早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反复成串出现。每阵含3个或3个以上心搏。室率120~200次/min之间,略不规则;②持续短暂,仅几个搏动或几秒钟;③自行起止,以窦性搏动为间隔;④发作间  相似文献   

10.
患者植入起搏器后出现起搏-反复搏动二联律和起搏-窦性夺获二联律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现列举3例予以解读.例1 患者男性,58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AAIR起搏器2年.设置的基本起搏周期1 000ms,频率60~120次 / min.心电图(图1)未见窦性P波,可见心房起搏P′-QRS-P--QRS波群序列,以二联律形式重复出现,R-P-间期0.40s,P--R间期0.12s,起搏逸搏周期0.84s,频率71次 / min.心电图诊断:AAI起搏伴房性反复搏动二联律,起搏器功能未见异常,房室交接区双径路传导.  相似文献   

11.
折返激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3,22(4):241-246
从某处发出的激动遇一条径路的单向阻滞区,改循另一条传导缓慢的径路折回原处,其时已脱离不应期的单向阻滞区再次被激动形成反复或回头搏动(reciprocalorechobeat),连续发出折返搏动(reentrantbeat),即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reentranttachycar-dia)。这便是激动折返(impulsereentry)现象。1906年,Mayer首次在墨鱼标本实验中证实折返现象。1913年,Mines通过蛙心房和心室标本实验首次提出反复搏动和反复心律的概念。折返现象几乎存在于心脏的各个部位,并与绝大多数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有关。折返是临床心电学中最基本概念之一。一、形成的3个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伴反复搏动的心电散点图特征,为快速分析动态心电图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作图功能与轨迹跟踪功能,根据室性反复搏动的心动周期特点,制作相应的Lorenz散点图及差值散点图模型,结合实际记录的心电散点图,分析和总结频发室早合并反复搏动的时间散点图、Lorenz-RR散点图及差值散点图特征。结果频发室早合并反复搏动的时间散点图分层规律特征不明显,多重叠在窦性心律(简称窦律)层、普通室早及插入性室早的特征层内,难以单独显示;其Lorenz-RR散点图中的特征点集:NVS(反复起点集)、VSN(反复止点集)、SNN(房性早搏后点集)分别重叠在NVN′(插入性室早点集)、NVN(普通室早点集)、NNN(窦律点集)中,其中动态分析软件(博英公司)中的室早点集以红色显示,反复止点集黑色显示,隐藏红色的NVN点集便可显露,有特征性;差值散点图的特征点集:NNVS(反复前点,水平分布于x轴负侧或偏下)、NVSN(反复搏动点,垂直分布于y轴正侧或偏左)、VSNN(反复后点,倾斜为-0.5分布于x轴正侧上、下),此特征点集与插入性室早及普通室早点集多不重叠,特征性强。结论频发室早伴反复搏动的时间散点图容易与插入性室早相混淆;Lorenz-RR散点图中的反复止点集可以查看正常心搏Lorenz-RR图,有一定特征性;差值散点图中三个特征点集规律性强,是快速分析此类动态心电图的高效工具。  相似文献   

13.
反复发作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简称短阵室速)是与一般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完全不同的一种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它不论在临床、心电图、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均有其特点,一般比较少见。本文报道我们所见到的20例,并略加讨论。临床资料本组反复发作型短阵室速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其特点为:1.提早的QRS反复成串出现,每阵含3个或3个以上心搏;2.持续短暂,仅几个搏动或几秒钟;3.自行起止,间隔以窦性搏动;4.发作间歇期可见与室速同  相似文献   

14.
室性反复搏动在临床上少见,现将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3岁。平素健康,因髂窝脓肿住我院外科。体格检查:脉搏100次/min,BP16/10.5KPa。双肺  相似文献   

15.
时志城 《心电学杂志》2010,29(6):486-488
反复搏动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折返现象,根据其起源和折返环路的不同可组成多种形式,房性反复搏动属于其中一种类型,其逆传过程引起心房回波,常伴随较为特殊的心电图变化,易于混淆。现通过3例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患儿男性,8岁,1989年5月10日以发现心杂音7年半,反复咳嗽,诊断为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入院。体检:BP:10.7/8.0kPa(80/60mmHg),发育差,唇甲轻度发绀,杵状指、趾,鸡胸,哈氏沟,心前区有抬举性搏动,胸骨左缘第2~4  相似文献   

17.
<正> 患者女性,49岁,临床诊断心肌炎后遗症,病窦综合征。1983年5月11日安装Edwardes28型埋藏式起搏器(VVI型)。心电图分析及讨论附图为安装起搏器术后一个月aVR导联连续记录。图示起搏信号(St)均能带动心室而产生QRS波群。起搏周期0.84s(合频率71次/分)。大多数QRS波群后都跟随有逆向P波,且R—P′逐搏延长,当R—P′长达0.38~0.44s时,则出现两种情况:(1)发生反复心搏,即P′波下传夺获心室,构成一个起搏源性室性反复搏动的波形序列(如  相似文献   

18.
<正> 1 临床资料患儿女,9岁。2009年3月因反复发热1年,胸闷气促1周入院。患儿近1年反复发热,每次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扁桃体炎",给予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炎治疗,退热后未进一步检查。入院前呈间歇热,体温在37~39℃波动,头孢类药物疗效差,伴胸闷、活动后气促,食欲、精神及体力均差。入院时体检:体温38.4℃,心率88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00/80mm Hg,扶入病房,高枕位,睑结膜苍白,贫血貌,双肺呼吸音粗,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尖搏动位于左锁骨中线外2cm处,搏动弥散,直径约1cm,可触及细震颤。心脏浊音界向左扩大。心尖部可闻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有时可闻舒张中期低调隆隆样杂音),向左腋下传导,其余各瓣膜未闻及明显的病理性杂音,心率88次/min,律齐,无明显体位性杂音,无肿瘤扑落音及心包磨擦音。双下肢轻度水肿。  相似文献   

19.
1病历报告患者,女性,39岁,因反复头昏、头痛5年,加重伴乏力、恶心3天于2005年1月12日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头痛。在外院就诊,多次测血压高于正常,最高达200/120mm Hg(1mm Hg=0.133kPa),拟“高血压病”予降压药物治疗,症状一直反复。入院前3天头昏、头痛症状加重,伴乏力、恶心。入院时查体:左上肢血压140/100mm Hg,右上肢血压160/80mm Hg,双侧桡动脉搏动清晰,双侧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弱。心脏听诊主动脉听诊区及左锁骨下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并向左腋下传导。超声检查提示:左侧椎动脉形态异常,血流阻力明显增高。升主动…  相似文献   

20.
结合对19个图例的分析,详细阐述了起搏器节律对自身节律的影响,如重整窦房结节律、干扰性窦房分离和房室分离、室性融合波、起搏-反复搏动和起搏-窦性夺获、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及起搏器功能异常引发相应的心律失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