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樊培松  郭昕  韩玉霞 《眼科研究》2002,20(4):355-355
1995年5月至1996年6月我院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治疗13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成功率69%,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3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年龄最大69岁,最小32岁,平均54岁.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7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4例,脉络膜炎1例,其他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合并丝裂霉素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及对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5例45眼采用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睫状体视网膜冷凝治疗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术后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并采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检测患者健侧眼与患侧眼术前及术后2 wk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术后6 mo手术成功率为84%,功能性滤泡形成率为82%,并发症发生率为27%;术后1、3、6 mo的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3、6mo的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1、3、6mo患侧眼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 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合并丝裂霉素联合视网膜冷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高,能有效控制患者眼压,改善视力和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干扰素结膜下注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1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均采用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术,术后结膜下注射α-2b干扰素,隔日一次,共12次。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年,21例术后眼压均低于21mmHg(1mmHg=0.133kPa)。19例存在功能性滤过泡,虹膜及前房角处新生血管退缩无残留。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干扰素应用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瓣下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4例(33眼)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该手术方法,以降低眼压、缓解症状,术后随访2~10个月。结果术后24例(33眼)仅有3眼视力增加,大都保持其原有视力。眼压均控制在20.55mmHg以下,其中,在10~20.55mmHg之间者21眼(63.64%),在6.46~10mmHg之间者9眼(27.27%),低于6.46mmHg者3眼(9.09%)。术后结膜滤过功能良好,未发现包裹性或局限性的无功能滤过泡。结论因各种原因所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本手术方法,可有效控制眼压,解除症状。  相似文献   

5.
氩激光联合小梁切除术和丝裂霉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氩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漂白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和丝裂霉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47例(4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用氩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丝裂霉素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降眼压效果及其手术并发症。结果1.手术成功41例(87.2%),失败6例(12.8%);2.术后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17例(36.1%),提高1行或不变者26例(55.3%),下降4例(8.6%);3.术后眼压较治疗前有显著意义的降低(P<0.01);4.功能性滤过泡在术后早期均有,6月后有41例(87.23%);5.新生血管在术后早期全部消退,3月后出现4例(8.51%);6.术中及术后早期前房出血分别为8例(17.02%)、5例(10.64%),无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氩激光联合小梁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 C 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3-01/2015-08我院眼科行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 C 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0例50眼,单因素变量和多因素变量分析影响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 C 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术后效果的因素。
  结果:单因素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术前眼压≥45mmHg 及术后发生前房出血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既往白内障手术史及术前全视网膜光凝史不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变量分析,患者年龄<50岁及术后发生前房出血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而术前眼压≥45mmHg 不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年龄<50岁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方法,对于高危患者,应该加强监护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和术后应用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小梁切除联合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浓度为0.4mg/ml,共2min,分别于手术时、术后第3天、7天、10天、14天,在滤过区旁球结膜下注射干扰素5&#215;10^5IU。术后随访时间6~15个月,观察术后阻止瘢痕性滤过泡形成的效果、降眼压作用和手术成功率。结果17例1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控制正常,从术前的(36.42&#177;5.64)mmHg降至(15.73&#177;2.99)mmHg(t=11.465,P〈0.01),角膜恢复透明,虹膜面新生血管完全消退或仅余很少。17眼中16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1眼为非功能性滤过泡,术后12个月手术成功率94.1%。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和术后应用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有效控制眼压,缓解疼痛,促使新生血管消退,并保留残存视功能和眼球外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方法 30例(30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随机分为睫状体冷凝组(17例)和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丝裂霉素C(MMC)应用组(13例)。两组术后均局部应用典必殊滴眼液及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术后随访1个月~5a。结果睫状体冷凝组的治疗成功率为47.06%,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及MMC应用组的成功率为92.3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MMC的应用是一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取30例(30只眼)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术眼眼压≥15mmHg和滤过泡扁平,拆除可拆缝线.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并发症.随访12~48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26.1±3.2)mmHg,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8.2 4±2.1)mmHg,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P<0.01).17只眼眼压<21mmHg,眼压控制成功率为56.7%.6只眼眼压>21mmHg,经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21mmHg.17只眼术后有Ⅰ型或Ⅱ型功能性滤过泡.术后4只眼(13.3%)在一周内有Ⅰ度浅前房,未经处理,自行恢复.术后12只眼(40.0%)有前房积血,10只眼前房积血在术后7d内吸收.2只眼在术后15d内吸收.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能有效控制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地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降眼压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术后给予视网膜光凝或虹膜根部新生血管直接光凝。术后随访6~24月,平均18月。结果 出院时眼压:5~21mmHg者21眼(91.3%),小于5mmHg者2眼(8.7%)。全部形成功能型滤过泡,2眼视力下降,6眼视力提高。随访眼压:5~21mmHg者19眼(82.6%),其中5眼须局部滴用降低眼压药物。小于5mmHg者1眼(4.3%),3眼眼压升高(13.0%)。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前房积血(39.1%)和浅前房(47.8%),后期主要有滤过区巩膜葡萄肿(30.4%)。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需要手术、激光、药物等综合治疗,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是疗效较好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是  邢淑惠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256-225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7例95眼随机分为两组,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T+MMC)组(31例54眼)和小梁切除术(T)组(26例41眼),术后随访4~6mo,观察其前房、滤过泡、眼压及并发症。结果:T+MMC组术后1d平均眼压为11.24±3.73mmH g,较术前眼压明显降低(P<0.01),与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平均眼压为16.15±3.62mmH g,与T组(18.79±5.27mmH g)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MMC组和T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4.44%和80.48%,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偶发前房出血、角膜水肿,均治愈。结论: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治疗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及滤过泡形态维持均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文利 《眼科新进展》2002,22(4):267-268
目的 探讨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 2 2例 2 2眼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取该术式 ,以降低眼压 ,解除症状 ,术后随访 3~ 36个月。结果 术后各眼视力基本保持不变 ;眼压控制在 6 .46~ 2 0 .5 5 m m Hg(1k Pa=7.5 mm Hg)者 12眼(5 4.5 % ) ;2 0 .5 5~ 2 8.0 1mm Hg者 5眼 (2 2 .7% )配合眼球按摩后眼压下降 ;眼压 >2 8.0 1mm Hg者 4眼 (18.2 % ) ;<6 .46 mm Hg者 1例 ,术后 1a眼球萎缩。眼部刺激症状消失或减轻者 19眼 (86 .3% ) ,不能缓解者 3眼 (13.6 % ) ,于术后 2~ 6个月行眼球摘除术。虹膜表面及瞳孔缘新生血管均减少 ,13眼 (5 9% )术后 0 .5 a冷冻区域新生血管消失。结论 对于较晚期视功能差 ,眼部不适症状明显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本术式可有效控制眼压 ,缓解症状 ,减少眼球摘除机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了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引流阀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05/2010-05收治的22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3~5d后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法分为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组(A组,13眼)和小梁切除术组(B组,10眼)。术后随访12~26mo,分别对两组术后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经Bevacizumab治疗3~5d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大部分消退,有效率为100%。A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中B组1例患者视力下降。A组和B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远期随访A组术后平均眼压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改善患者视力,较小梁切除术更有效控制眼压,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7例一次性施行睫状体冷凝(0.5wk)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1d,1wk,1mo眼压、新生血管消退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随访1mo,17例中,13例手术眼压控制较好,成功率76%。结论:一次性施行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较好疗效。Cyclocryotherapyandtrabecuforlateneovascularglaucoma  相似文献   

15.
激光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氪多波长激光视网膜广泛光凝或虹膜局部光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2眼,先用氪多波长激光进行视网膜广泛光凝或虹膜局部光凝后再进行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12月,28眼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有效率为87.50%。术后视力提高者9眼,占28.13%;不变18眼,占56.25%;下降5眼,占15.63%。结论 氪多波长激光视网膜广泛光凝或虹膜局部光凝后再进行小梁切除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ransscleralcylophotocoagulation,TSCPC)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glaucoma,NVG)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NVG患者46例(46眼),均采用TSCPC治疗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一般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46眼中手术完全成功38眼,条件成功6眼,失败2眼,手术成功率为95.7%。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眼压为(38.9±3.2)mmHg(1kPa=7.5mmHg),术后1周、1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8.2±1.2)mmHg、(17.8±1.6)mmHg、(17.2±1.5)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1周形成功能性滤过泡39眼(84.8%),非功能性滤过泡7眼(15.2%);术后6个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42眼(91.3%),非功能性滤过泡4眼(8.7%)。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前房积血、浅前房、前部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等。结论 TSCPC联合改良小梁切除术能显著控制NVG患者眼压,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