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用酰腙及腙分别作为抗菌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C3羧基和C7哌嗪基的等排体,设计合成了10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双腙1-环丙基-6-氟-3-(取代苯叉肼酰基)-7-(取代苯叉肼基)-喹啉-4(1H)-酮(3a~3j)新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发现,双腙化合物对L1210、HL60和CHO 3种肿瘤细胞抑制活性远高于母体环丙沙星。这表明C3羧基和C7哌嗪基不是抗肿瘤活性所必需的药效团,可被其电子等排体取代,进一步扩展了结构修饰的范围。  相似文献   

2.
为寻找由抗菌氟喹诺酮到抗肿瘤氟喹诺酮转化的有效修饰方法,基于电子等排原理,用酰腙作为诺氟沙星C-3羧基等排体,得到10个诺氟沙星酰腙化合物,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用MTT方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评价了目标物体外对CHO、HL-60、L1210 3种肿瘤细胞株和革兰阳性菌及阴性菌的生长抑制活性。初步研究表明,与母体化合物相比,目标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和弱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6,8-二氟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寻找高效、广谱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设计合成了洛美沙星衍生物3个,N_1-苄基-6,8-二氟喹诺酮类化合物6个,所合成的9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确证。初步体外抑菌试验显示,N_1-苄基喹诺酮类化合物活性较低,洛美沙星衍生物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比盐酸洛美沙星活性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7-取代-1-(2-氟乙基)-6,8-二氟-1,4-二氢-4-氧-3-喹啉羧酸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方法:通过高温下缩合、环化、亲核取代得到关键中间体,然后通过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选用临床常见的6株致病菌的标准菌株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设计合成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报道。通过IR,^1HNMR和元素分析来确证化合物的结构。体外抗菌活性实验以氟罗沙星为对照品,其中化合物Ⅰ1,Ⅰ2,Ⅱ4的抗菌活性较强。结论:合成的11个化合物中有一些化合物显示较子的抗菌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苏林光  潘光华 《海南医学》1996,(2):127-127,124
氟隆诺酮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吸收好、分布广、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等特点。故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本文就几种常用的氟峻略酮类药物对58株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测定,以了解其目前的耐药情况。1.材料与方法1.1药品;诺氟沙星(N0ffhXXClllNFLX),氧氟沙星(ofloxacinOFLX),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LX)由江苏昆山制药厂生产,依诺沙星(EnoxacinENX)是武汉制药厂生产。培氟沙星(PefloxacinPFLX)是法国克龙公司生产。1.2细菌:全部菌株是1995年在本院住院病人中分离所得,由检验科鉴定。1.3培养基:营养肉汤…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发现培氟沙星C-3羧基等排体-均三唑的结构优化新方法,用硫乙酸和席夫碱侧链作为其修饰基团,设计合成了12个新的C-3均三唑硫乙酸席夫碱目标化合物(7a~7l),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评价了它们对SMMC-7721、L1210和HL60 3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增殖活性。初步药理筛选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母体化合物1和前体胺6,尤其是苯环含氟原子和硝基的目标化合物(7j,7l)对SMMC-7721的IC50已达到毫摩尔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氟喹诺酮C-3羧基的等排体均三唑杂环用席夫碱和硫乙酸这两种功能基侧链修饰有利于提高氟喹诺酮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发现转化抗菌氟喹诺酮到抗肿瘤氟喹诺酮的策略及其构-效关系,用酰腙作为环丙沙星C3羧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合成了12个未见报道的环丙沙星酰腙(3a~3l)目标化合物。结果显示:体外对SMMC-7721、L1210和HL60 3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显著强于母体,但都低于对照药阿霉素,尤其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活性与阿霉素相当。构效关系表明,取代链苯环带吸电子基团的活性强于供电子基团的活性,酰腙还原产物酰肼取代物的活性消失。结果说明酰腙可作为C-3羧基的等排体,酰腙亚胺双键是抗肿瘤活性所必需的药效团部位。  相似文献   

8.
为寻找氟喹诺酮羧基等排体的优化方法,基于药效团拼合原理,用功能酰腙链作为培氟沙星C-3羧基等排体均三唑的修饰基团,设计合成了C-3均三唑酰腙硫醚衍生物17个(6a~6q),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并评价其对SMMC-7721、L1210和HL60 3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初步研究表明,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母体化合物;同时,酰腙修饰基芳香环上带吸电子取代基的化合物其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供电子基的活性,尤其是苯环带羧酸基的化合物其活性与对照阿霉素相当,这提示等排体修饰基羧基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5种氟喹诺酮类滴眼液的体外抗菌活性并进行比较。方法 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对倍稀释平板活菌计数法测定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5种氟喹诺酮类滴眼液的体外抗菌活性由高到低分别为左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及诺氟沙星。结论 氟喹诺酮类滴眼液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作用,为眼科感染适宜选用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FQN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抗菌活性及利血平对其抗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对倍稀释浓度琼脂平板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同法测定利血平对FQNS对金葡菌MIC值的影响。结果:临床分离的耐药金葡菌及诱导耐药金葡菌对FQNS存在明显的交叉耐药,但无明显的多重耐药,利血平能降低FQNS对大多数金葡菌实验菌株的MIC值,但FQNS对敏感菌和耐药菌MIC值降低的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亲水性FQNS对金葡菌实验菌株MIC值的降低百分比明显高于疏水性FQNS;FQNS对诱导耐药金葡菌MIC值的降低尤为明显。结论:金葡菌对FQNS存在明显的交叉耐药,而无明显的多重耐药,FQNS的主动外排泵是金区菌所固有的,而药物泵出量的多少可能与耐药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具有喹唑啉为母核的抗肿瘤药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并合成一系列4-(N-芳基)胺基-6-长链烷氧基取代蝶啶类化合物7a~7l,并利用MTT法测试其对A549、KG1a和HGC-27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3-氨基吡嗪-2-羧酸甲酯为起始底物,通过6步反应合成12种目标化合物(7a~7l)并确证其结构(1H NMR、13C NMR、MS)。生物活性试验表明,蝶啶4位为2-氯-5-硝基苯胺基取代时,其活性均高于其他苯胺基取代的产物。化合物7b对A549的活性(IC50=11.55 μmol/L)与阳性对照物吉非替尼(IC50=5.95 μmol/L)十分接近;化合物7k对3组细胞的IC50均十分接近对照物吉非替尼。由于筛选出的化合物均有2-氯-5-硝基苯胺基片段,可以此结构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蜀羊泉碱是一类来源于白英的甾体生物碱,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通过对其C-3位羟基、E环和F环进行结构修饰,合成了10个蜀羊泉碱衍生物,并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进行了体外癌细胞增殖抑制实验。体外实验显示部分化合物对人前列腺癌细胞PC-3有较好增殖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 19 活性最好,其IC 50为(4.8±0.9)μmol/L。  相似文献   

13.
为发现将抗菌药氟喹诺酮转化为抗肿瘤药的结构修饰新策略,用酰氨基和绕丹宁不饱和酮分别作为培氟沙星(1)C-3羧基的等排体和修饰基,设计合成了12个新的培氟沙星C-3(绕丹宁不饱和酮)酰胺类目标化合物(6a~6l),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对Hep-3B、Capan-1和L1210 3种肿瘤细胞株的活性显著高于母体培氟沙星,含芳杂环或氟苯基化合物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阿霉素相当。由此推测酰氨基绕丹宁不饱和酮杂合骨架替代C-3羧基有利于提高氟喹诺酮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为发现氟喹诺酮抗菌活性向抗肿瘤活性转化的有效方法,用稠杂环噻唑并均三唑酮作为培氟沙星(1)C-3羧基的生物等排体,芳甲叉基为其修饰基团,设计合成了12个新的C-3噻唑并均三唑不饱和酮目标化合物(6a~6l),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评价了它们体外对SMMC-7721、Capan-1和HL60 3种肿瘤细胞株的抗增殖活性。初步药理筛选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的活性显著高于母体化合物1的抗肿瘤活性,含氟苯基和邻甲氧苯基化合物的活性与对照抗肿瘤药阿霉素相当。因此,噻唑并均三唑不饱和酮骨架替代氟喹诺酮C-3羧基有利于提高其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寻找抗肿瘤氟喹诺酮C-3羧酸等排体的有效优化策略,基于C-3 均三唑-噁二唑甲硫醚(6a~6j)结构特征,在培氟沙星(1)羧基等排体均三唑环上发生氨甲基化反应得新的曼尼希碱目标化合物(7a~7j),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用MTT方法评价了硫醚及其曼尼希碱化合物体外对SMMC-7721、L1210和HL60 3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硫醚及其曼尼希碱对3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不但显著强于母体化合物1,而且曼尼希碱的活性也高于其相应硫醚的活性,尤其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白血病细胞L1210和HL60的活性,显示出了一定的抗肿瘤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埃罗替尼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设计和合成出新的喹唑啉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方法:3,4-二甲氧基苯甲酸乙酯经过醚化,再依次经过硝化、还原、环合得到4-氯-[6,7-二(2-甲氧基乙氧基)]-3H-喹唑啉-4-酮,最后氯代、与间氨基苯乙炔缩合、水解制得抗肿瘤药埃罗替尼,或者与氨基衍生物炔缩合、水解生成目标化合物。按MTT方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抗肿瘤活性。结果和结论:合成了8个埃罗替尼衍生物(8a~8h),其结构经核磁、质谱和红外光谱等数据确证。初步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表明:在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上,所合成化合物对人肺癌细胞A549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8a、8c和8h活性与吉非替尼和埃罗替尼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