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边芳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137-138
目的 探讨MRI和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和CT诊断.结果 13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MRI和CT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包膜、囊变、坏死、出血、转移灶等.结论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二者结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或)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空肠4例,食管1例,回肠3例,直肠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18例;肿瘤呈密度不均者7例。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强化者4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者17例。25例GIST中,良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多呈均匀强化;恶性者15例,肿块直径均5cm,边界常不清楚,多呈不均匀强化,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书凯  张方林 《河北医药》2008,30(9):1301-130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发生于胃部15例,小肠14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均匀者10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边缘清晰者22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值在40-10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良性10例,恶性20例,良性肿块直径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6例(16/20)。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GISTs的CT表现。结果23例病例中均为单发,位于胃16例,小肠5例、直肠1例,左侧肾上腺区1例。低度危险6例,中度危险7例,高度危险10例,低度危险的GISTs为类圆形的肿块,密度较均匀,高度恶性强化欠均坏死囊变多,形态不规则,中度危险的大小形态无特征性。结论GISTs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有助于GISTs的定位及恶性程度的高低的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研究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例结果相对照。结果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37例,分叶状24例;在多期增强扫描中,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从中等到高度明显强化,坏死区域不强化。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定位准确率为95.1%,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为81.9%;对有无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90.9%。结论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和有无转移,与病理诊断结果有很高的符合率,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曾清华  黄志涛  徐岚  刘云 《江西医药》2012,47(12):1056-1058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16例间质瘤种肿瘤位于胃11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1例,回肠1例.其中恶性10例,良性6例.CT表现为圆形或类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体积较大者可见小分叶,部分伴有囊变坏死,囊变坏死有11例;直径<5cm者5例,≥5cm者11例,11例大于5cm肿瘤中9例为恶性间质瘤.肿瘤可分为胃肠道黏膜下型、胃肠道腔外型、肌壁间型及胃肠道外型.10例恶性间质瘤中9例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度不均匀性强化,囊变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CT能明显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潘鑫  毕纯龙  万霞 《重庆医药》2009,38(13):1610-1612,16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病理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2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部17倒,空肠和回肠7例,结肠及直肠3例,食管1例,十二指肠和肠系膜各2例。良性9例,恶性23例。CT表现为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肿瘤倾向于腔外生长,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双期增强扫描见静脉期较动脉期强化显著。结论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判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定性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娄底市中医院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24例经手术证实的GISTs的MSCT表现。结果在24例GISTs中,发生于胃部10例(41.67%)、空肠4例(16.67%)、回肠6例(25%)、直肠l例(4.17%)、肠系膜3例(12.5%)。其中良性间质瘤5例(20.83%)、交界性间质瘤4例(16.67%)、恶性15例(62.5%)。良性GISTs多为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多强化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结论MSCT是GISTs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和大小,鉴别肿瘤良恶性,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提高对GISTs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12例GITs病例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病灶位于胃6例,小肠3例,食管、升结肠、肠系膜各1例;良性2例,交界性2例,恶性8例;12例中9例向腔外生长,8例肿块直径>5 cm,肿块内常见出血、坏死、囊变;肿块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显著.肿块内伴发含气液平2例,肝脏转移2例,区域淋巴结未见明显增大,所有病例均未见肠梗阻征象.结论 CT对CISTs诊断有一定价值,有时与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困难,确诊需要结合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军  梁治平  曾旭文  曾文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1090-1092,I0001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1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肿物发生部位胃7处,小肠12处,结肠3处。16例CIST中良性4例,肿瘤直径≤5.0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恶性12例.肿瘤直径≥7cm,肿瘤边缘有分叶、肿块内有坏死,目中瘤的溃疡大而深,可见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 CT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弥补其他影像学检查的局限性,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影像特征及生物学危险度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合文献分析与肿瘤危险度相关的MSCT征象。结果 21例患者肿瘤极低危险度1例(4.8%),低危险度2例(9.5%),中等危险度5例(23.8%),高危险度13例(61.9%)。GIST的生特学危险度与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界以及肿瘤坏死出血、邻近器官侵犯、转移有关,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GIST的生特学危险度与肿瘤增强程度、钙化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IST的MSCT有一定的影像特征,CT征象能较好地反映GIST的病理组织学特点,有助于肿瘤生物学危险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和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和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为充盈缺损,龛影,局部黏膜破坏中断、展平消失,瘤周黏膜推移,小肠肠腔狭窄和胃肠道受压移位,诊断正确率达67.74%;CT表现为腔内或腔外肿块,肿块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及斑点状钙化,病变区均匀中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管壁局限性增厚和转移病变,诊断准确率达83.87%。结论胃肠道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对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和管壁功能性改变及管腔狭窄、胃肠道受压推移等具有优势,而CT能明确显示肿瘤的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能提供更多的胃肠道腔外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 40例患者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32例行三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单发36例,多发4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直径3.8~1 9.0 cm.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30例,其内可见囊变、坏死,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鹤鸣  王木力  吴远勇 《江西医药》2010,45(11):1140-114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6例GST的CT资料。结果肿瘤位于胃体9例、胃底5例、胃窦2例,生长腔内型3例、腔外型5例、腔内外型8例。16例GST中,良性5例,直径﹤5CM,呈类圆形,密度均匀;交界性及恶性11例,直径﹥5CM,瘤体内密度不均有坏死,边缘不规则,6例与周围组织器官粘连,2例肝转移。GST实体部均匀强化6例,不均匀强化10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均明显而持续。GST的直径大小、形状、密度、生长及强化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表现GST一定影像特征,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降部9例,水平部5例,升部2例.良性间质瘤6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恶性间质瘤7例,向腔外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均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3.8%,定性准确率为75%.结论 CT平扫及强化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血供,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s)的MSCT和MRI表现特征及与大体病理的关系。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GIST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23例均行CT平扫、动态三期扫描,其中8例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9例行MRI平扫,并将大体病理标本与CT和MRI表现进行对照。结果:23例中22例单发,1例多发(肠系膜2个病灶)。其中食管1例,胃14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1例,肠系膜2例,大网膜1例。位于胃肠道的间质瘤以向腔外生长居多。体积较小者密度/信号均匀;体积较大者密度/信号不均匀,可见坏死、囊变或出血区,增强检查肿瘤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MSCT和MRI检出所有肿瘤肉眼可见的坏死、囊变或出血区,且反映的范围与大体病理基本一致。结论:MSCT的MPR和MRI的多方位成像技术有助于GISTs的定位并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MSCT和MRI表现能够反映胃肠间质瘤的大体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RI诊断价值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CD34及CD117)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结果:发病部位胃14例,空肠4例,回肠3例,食管及结肠各1例,肠系膜3例,腹膜后1例.良性10例,恶性17例.MRI表现中17例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19例信号不均匀伴有坏死、出血,1例呈以稍长T1稍短T2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理:18例为梭形细胞型,7例为上皮细胞型,2例为混合型;16例为外生性生长.结论: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洋  刘洋  张修石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11-1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回肠2例,肠系膜内2例。13例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2例,不能确定良恶性2例。13例中12例肿块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26cm。肿瘤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瘤边缘分叶2例。结论: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但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MRI与CT的影像学表现;以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CT共检出病灶72处.肿瘤大小直径为(2.80±0.54)cm;病灶处边界清晰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