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筑巢式多聚酶链反应对32例ALL进行了T细胞受体Vδ2Dδ3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8例B系ALL中有15例,4例T系ALL中有1例,存在TCRVδ2δ3基因重排。同时对16例进行39例次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其中6例MRD-PCR阴性病人随访5.17-16.17年,无1例复发,10例MRD-PCR阳性者,2例分别于阳性后0.25,1.00年骨  相似文献   

2.
石平  张亚卫  张秀英 《现代医学》2005,33(4):246-248
目的 用半重叠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gn)、T细胞受体γ链(TCR7)克隆性基因重排,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白血病(MRD)的动态变化和消长规律,预测复发,判断预后。方法 选择14例完全缓解(CR)的AI上患者,采集CR后不同时期骨髓标本,用半重叠PCR检测Ign、TCR7克隆性基因重排。结果 经过正规化疗的14例ALL患者在CR后不同时期,MRD水平不同;MRD的消长规律为波浪式7例,呈直线下降3例,持续阴性2例,复发2例中1例为MRD持续阳性、1例MRD由阴性转为阳性。结论 一次MRD-PCR检测不足以说明体内残留白血病细胞水平,连续PCR检测及动态观察对于预测复发、判断预后、评价骨髓移植(BMT)效果、研究白血病化疗方案及停药时间更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后残留白血病情况,评价BMT效果。方法:对16例ALL患者在BMT前后的不同时期,用半重叠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c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mmunoglobin heavychain,IgH)和T细胞受体γ链(T-cell reception γ。TCRγ)单克隆性基因重排情况,了解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阳性率。结果:BMT前MRD阳性率为81.2%,BMT后3个月时MRD阳性率显著降低为37.5%(P〈0.05)。而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与自体骨髓移植(auto-BMT)之间在3个月时MRD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半重叠PCR方法检测ALL-MRD敏感性及特异性极高,对auto-BMT前骨髓的净化处理有指导意义;时BMT后(包括auto-BMT和auo-BMT)效果的评价、BMT后疗效的追踪观察以及BMT后化疗方案的制定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BMT后长期随访、判断预后、预测复发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探讨采用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等多项指标监测小儿急性白血病( AL)微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②方法对152例AL在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MIC)分型诊断的基础上,结合Nest-PCR,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染色体核型分析法进行MRD监测。③结果对5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现(ALL)进行了T细胞受体(TCR)Vㄜ2Dㄜ3基因重排监测,其中83%的B-ALL和25%的T-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为白血病克隆的分子基因标志,检测白血病微量残留病,并预测预后的可能性。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DNA,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9例急性白血病和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患者的降钙素基因的甲基化程度,对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阳性者,以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为白血病克隆的分子基因标志。应用PCR技术定期追踪检测骨髓微量残留病。结果;20例白病完全缓解后均存在微量残留病。完全缓解后微量残留病持续阳性或转阴后再次出现阳性,提示将发生骨髓复发,能提早2-11个月预示疾病的复发。微量残贸病较早转阴并持续长期阴性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结论:以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为白血病克隆的分子基因标志,应用PCR技术能起到监测血病骨髓微量 留病的作用,为预测白血病的预后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体外扩增20例初治或复发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T细胞抗原受体,(TCRγ)基因重排,结果显示:15例病人出现约400bp的扩增产物,阳性检出率为75%(15/20),产物电泳带位置略有差异提示其重排亚型的多样性。标准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CCRF-CEM细胞携带TCRγ基因重排,为阳性对照;而正常骨用及Raji细胞检测阴性,为阴性对照。用系列稀释法证明本实验敏感性在10-5水平以上。我们还探讨了该法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基因诊断、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监测及自体骨髓移植物体外净化效果的评价上的应用价值。该法不需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无需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且费时短、检出率高,提示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扩增IgH重排产生的CDR -Ⅲ序列和TcRr基因的重排序列 ,检测 2 2例急淋白血病 2 3份骨髓标本 ,其中 1例初治急淋白血病标本检出IgH重排和TcRr重排 ,2 1例获缓解的患儿骨髓标本有 4例检出残留白血病细胞。阳性病例在 1周至半年不等出现白血病复发或死亡。本方法MRLC检测敏感性为 10 -4 。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采用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等多项指标监测小儿急性白血病(AL)微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②方法 对152 例AL在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MIC)分型诊断的基础上,结合Nest-PCR,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进行MRD监测。③结果 对58 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进行了T细胞受体(TCR)Vδ2Dδ3 基因重排监测,其中83% 的B-ALL和25% 的T-ALL具有此基因重排,检测灵敏度为10- 5~10- 6 .对44 例ALL进行了MRD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化疗期间PCR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持续阳性者,易引起骨髓复发、死亡。PCR转阴时间有明显个体差异性。持续完全缓解3 年以上的ALL病儿PCR持续阴性可作为停药治疗的可靠指标。对76 例AL进行了SCE动态监测,结果表明SCE频率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对61 例AL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初发AL染色体核型正常者亦有DNA 严重损伤。④结论 在MIC分型诊断的基础上,采用Nest-PCR,SCE,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多项指标进行AL的MRD动态监测、综合分析评价,对指导治疗、预测复发及判断  相似文献   

9.
极限稀释定量PCR法动态监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RD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一种简便易行检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 L)微小残留白血病 (MRD)的方法 ,应用 Chelex10 0为介质抽提 4 1例 AL L 患儿不同病期未染色骨髓涂片 DNA,以 TCR Vδ2 Dδ3基因重排为标志 ,采用极限稀释定量PCR法扩增 ,动态监测 MRD的消长与临床病情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 :2 4例患儿在初诊时检出 TCR Vδ2 Dδ3基因重排(5 9% ) ,灵敏度均为 4个拷贝。经诱导缓解后 ,12例 TCR Vδ2 Dδ3基因重排仍为阳性 ,MRD值为 2× 10 - 6 ~ 1× 10 - 3,其中 7例 MRD值于 3~ 6个月内迅速下降转阴 ,骨髓检测未见复发 ,另 5例 MRD持续阳性或 MRD持续高值 ,早期复发。骨髓检测复发患儿缓解期时 MRD平均值为 1.9× 10 — 3明显高于同期骨髓检测未复发患儿的 3× 10 - 6 (P<0 .0 1)。余 12例诱导缓解后 TCR Vδ2 Dδ3基因重排转阴 ,MRD值均 <1× 10 - 6 ,其中 3例 MRD由阴性转阳后加强化疗力度 ,未复发。结果提示 :以 Chelex 10 0为介质抽提 DNA进行 PCR扩增 ,操作简便 ,敏感度高 ;动态监测 MRD的消长对指导临床治疗 ,判断疗效和预知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钟美佐  曹萍 《湖南医学》1995,12(4):200-201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了1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期骨髓标本;5例有基因重排,临床随访均在2 ̄3月内复发;7例未发现基因重排,其中2例分别在缓解后3月、8月复发,可能为白血病基因重排发生了变异,其余5例未复发。提示检测白血病残留细胞有助于提前预测白血病的复发,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张乐萍  殷慧君 《北京医学》1996,18(3):155-157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拉增T细胞受体基因检测了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标本,28例初治的B前体细胞白血病中有21例检出TCR-δ基因克隆重排带,检出率迷75%。18例缓解6个月以上PR仍阳性者接受大剂量化疗,15例化疗后PCR转阴者随访8-30个月仍处持续缓解状态,3例PCR未能转阴者中2例最终复发,另1例在此次化疗前已有半年未行化疗,本化疗后PCR未阴转,继续化疗并随访一年,现PCR转阴并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完全缓解期免疫功能对微小残留病(MRD)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测IgH和TCRs基因重排以反映MRD,以外周血T细胞亚群、NK细胞、IL-2、IL-6、sIL-2R、TNF-α、IFN-α等指标反映免疫功能,系统观察25例ALL患者完全缓解免疫功能与MRD的变化。结果 刚获完全缓解时,CD4细胞、NK细胞、IL-2减少,TNF-α,sIL-2R、CDs细胞  相似文献   

14.
利用IgH和TCR_β克隆性基因重排原理,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检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和外周血共13例。结果:ALL初治的2例患儿PCR检测全部呈现阳性特异性单带。ALL完全缓解(CR)的11例患儿中阳性7例,阴性4例,其中2例骨髓移植(BMT)患儿移植前PCR阳性,移植后转为阴性。1例自体骨髓移植(auto-BMT)患儿于移植后2个月时PCR检测又重新出现阳性,但临床无复发现象。4例对照者PCR均为阴性。结果表明PCR技术具有简便、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等优点,在检测微小残留(MRD)中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16.
PCR扩增IgH和TCRβ基因重排在检测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IgH和TCRβ克隆性基因重排原理,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和外周血共13例。结果:ALL初治的2例患儿PCR检测全部呈现阳性特异性单带。ALL完全缓解(CR)的11例患儿中阳性7例,阴性4例,其中2例骨髓移植(BMT)患儿移植前PCR阳性,移植后转为阴性。1例自体骨髓移植(auto-BMT)患儿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利用体外培养的激活脐血造血干细胞(activated cord blood stem cell,ACBSC),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微小残留病(MRD)进行免疫治疗的疗效。方法:无菌枸橼酸(ACD)抗凝脐血收集,经Percoll单个核细胞分离与植物血凝素(PHA)培养,采用桥联免疫组化(APAAP)方法进行PHA激活前后CD3、CD4、CD8抗原测定;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检测;利用PCR方法对克隆性重排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进行测定,检查外周血中ALL MRD。结果:①脐血单个核细胞以一定浓度PHA(20mg/L) 培养激活后,其中表达CD3、CD4、CD8抗原的淋巴细胞数增高。②未经PHA激活的单个核细胞TNF-α分泌呈一过性,72h后检测<10pg/ml;经PHA激活48h,分泌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达600pg/ml。③6例ALL患儿输注前骨髓和外周血中MRD测定全部阳性,4例经多次输注,半年后MRD检测为阴性,骨髓中MRD明显减少,其余2例骨髓和外周血中MRD检测均为阴性。结论:ACBSC能够分泌抗肿瘤细胞因子及可能具有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样作用;可望通过利用脐血免疫治疗方法,对小儿ALL的MRD进行彻底清除;利用ACBSC移植,可能是治疗小儿ALL MRD安全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中 ,微小残留白血病 (MRL)与mdr 1基因表达动态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35例ALL患儿不同病期骨髓标本进行PCR或巢式PCR检测IgH和TCRVδ2 Dδ3 基因重排 ,同时应用半定量RT PCR检测mdr 1基因表达。结果 随着完全缓解期延续 ,IgH或 /和Vδ2 Dδ3 基因重排检出率逐渐下降 ,而mdr 1基因阳性表达检出率增加 ,IgH或 /和Vδ2 Dδ3 基因重排持续检测阳性或mdr 1表达水平增高者易复发。结论 动态监测MRL和mdr 1基因表达可判断疗效和预知复发 ,且较一次单独检测更为重要。当IgH或 /和Vδ2 Dδ3 转阴后检测mdr 1基因表达可作为预知复发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微小残留病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32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涂片标本,进行免疫球蛋白IgH和T细胞受体r链基因重排的检测。结果:21例初诊病例的骨髓涂片标本中,IgH阳性率71.4%,与初诊骨髓液标本中的IgH阳性率76.3%,对比基本一致。结论:骨髓涂片能进行微小残留病的检测,这对于临床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缓解和预测其早期复发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患者的微小残留病 (MRD) ,为临床MRD的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并在此基础上 ,探讨MRD的临床意义。方法  3 3例初发白血病患者均接受 4~ 6周诱导化疗 ,获得完全缓解后 ,进行巩固化疗。在诱导化疗结束时 ,巩固化疗第 12、2 4、3 6周 ,应用流式细胞仪 (FCM)以ALL患者白血病细胞的特异分化抗原为标志监测MRD。结果 初诊时FCM检测 3 3例患者骨髓均有淋巴系分化抗原表达 ,在诱导化疗结束时 ,巩固化疗第 12、2 4、3 6周 ,FCM检测MRD检出率分别为 42 4%、3 1 3 %、13 8%、12 5 %。在按年龄 (以 18岁为界 )、性别、初发病时白细胞计数 (5 0×10 9/L为界 )、Ph染色体、My表达、CNSL等因素分别分组中 ,各个时间段MRD的检出率均无差别。MRD阳性及白细胞计数大于 5 0× 10 9/L(P <0 10 )为复发的高危因素。结论 ①白细胞分化抗原可作为免疫学标志用FCM方法检测ALL患者的MRD。②MRD与临床复发高度相关。③MRD可能为ALL患者一个独立的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