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瑞  张文彩 《四川中医》2004,22(7):27-27
青蒿在治疗温热性疾病中经实践验证确有较好的药用价值,与不同性味的药物相配伍,能获得独特的功效,是治疗温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 温为阳邪,最易化火伤阴,故治疗温热病以清热养阴为其大法,但临床温热方药运用于温热病者亦叠见不鲜,兹不揣简陋,略作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3.
浅谈活血化瘀法在温热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泻热逐瘀、解毒活血、清热凉血散血、清热通瘀开窍、回阳化瘀固脱、活血化湿、和解化瘀等方面探讨了古前贤及近代医家对温热病挟瘀血证的治疗法则及拟方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4.
青蒿在暑湿热证中的配伍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6.
温热病是多种热病的总称,许多急性传染性热性病都概括在内。急性热病来势凶猛,传变迅速,因此要防微杜渐,有预见地采取果断、有力、相应的措施;必须“先发制病”,这是治疗急性热病的关键。今就运用“通利疗法”的经验体会,简略做一介绍,供同道参考。 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热性病的发病理论和传变规律,而且提出了“未满三日者,可  相似文献   

7.
<正> 据报道青蒿中主要含有倍半萜内酯、按油精、左旋樟脑、烯炔化合物、香豆素以及黄酮类。我市某厂用汽油提取青蒿素后所得废渣经如下处理得浸膏。  相似文献   

8.
赵虎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53-54
辛散药物,味辛气薄,质轻而浮,具有开奏发汗,解表透邪之功效;历来被众多医家用来治疗外感六淫,邪在肺卫之证。笔者在临床上将其用于外感温热病的各个阶段,不仅用其解表、更取其透邪、泄毒之功而常获显效。现赘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荆宏建  李跃冲 《河北中医》1999,21(6):355-356
下法是温热病治疗中运用较广、作用较强、取效迅速的一种重要祛邪方法,在温热病治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兹就临床所得讨论如下。《伤寒论》云:“阳明为居中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柯韵伯认为:“阳明为六经之出路。”在热病过程中,尤其是在发热的极期,病邪不从外解,邪热、积滞、燥屎等互结于阳明,邪正俱实。此时,驱邪退热当急不容缓,治疗当以清热通下法清上泄下。叶天士说:“三焦不得从外解,致成里结。里结在何,在阳明胃与肠也,须用下法。”温病热传气分,不从外解,里结阳明,或伤寒寒邪化热入于阳明,腑实热结,均宜采用下法。温热病运用下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理论及后世医家相关论述,追溯温热药治湿热病渊源;从分消走泄法的理论依据及其用药规律,探讨温热药物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旨在拓宽思路,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温热之邪最易损气耗津伤营动血,应根据热邪侵犯的部位及阴精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求其所属而治之。养阴生津是治疗温热病的主要法则,临床常用有十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外感温热病多由肺卫受邪,起于肌表,始于上焦,若邪气未及时宣透,或误用下法,邪气内陷,病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上焦及下焦,导致变证蜂起。透邪法通常用于燥热伤卫、阴虚感温以及风热犯肺等症候,立足于邪,着眼于透,从而能够起到化湿透邪、祛风行血的作用,并且具有育阴而不滞邪、透邪而不伤正的功效。故治疗上应重视宣透邪气、宣畅气机,给邪以出路,使邪气还从表出,以免闭门留寇。根据外感温热病的进展程度,采用透邪法进行对症治疗,对其中医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为外感温热病的中医透邪法治疗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 清透法是应用辛凉宣散之品透邪于表的治疗方法,属汗法范畴,在温热病的治疗中有特殊意义。笔者临症注意以轻清宣散治疗温热病,疗效较好,整理如下,以就正于同道。一、热郁肌表,辛凉轻散案例:李某,女,27岁,农民。1982年4月就诊。病起三天。发热(T39.7℃)畏风,汗出不多,咽喉肿痛,咳嗽痰少色黄,脉浮数,舌尖边红,苔薄黄。为风热上受,肺卫不畅,拟方宣肺泄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顾护脾胃在中医治疗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在临床治疗中均非常重视顾护脾胃。自《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肇始,李东垣创升补脾阳学说,叶天士创柔润胃阴学说,代有发挥。这些学派在中医治疗中均强调脾胃的调理,主张治疗疾病的核心为不论补虚泻实,皆当护脾为先。  相似文献   

15.
青蒿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草纲目》关于青蒿开“细黄花,大如麻子”等形态特征,以及味苦、截疟的性味功能,考证青蒿应为Artemisia annua L.。19世纪后半叶,日本学者把《本草纲目》青蒿考证为Artemisia apiacea Hance是错误的,必须纠正,因为这种植物的头状花序大如黄豆,味不苦,治不了疟疾,与真实的青蒿特征不符,而且李时珍长期生活、行医、著述的湖北蕲春,没有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分布,其它地方亦呈星散分布,不常见,资源量少,极少见到商品,即使偶见,也只不过是混淆或误用。《五十二病方》(公元前168年)中最早记载青蒿,距今2千余年;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也有1700多年,参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在名称的保留、选用和废弃方面的“优先律”基本规则,青蒿的正确拉丁名只能是Ariemisia annua,没有理由继续把青蒿与Artemisia apiacea错误地联系在一起。《本草纲目》新增的黄花蒿属于Ariemisia annua,晚出异名,赵燏黄等本草学家的见解是正确的,应予采纳。  相似文献   

16.
青蒿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对青蒿近年来本草考证、资源与分布、栽培加工、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做一概述,并就青蒿栽培生产及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青蒿性味苦寒,但不伤脾胃。具有清热解暑,退虚热、宣化湿热的功效。青蒿含有挥发油、青蒿素等成分,有明显的降温解热作用,还能帮助排汗。所以,夏日将青蒿水煎液作为清凉饮料,是防治中暑的良药。每次用青蒿12克,加适量水煎后服用,热饮或放凉饮用均可。若加入绿豆、菊花、冰糖,则更是香甜可口的防暑佳品。中药青蒿的妙用@刘光泉  相似文献   

18.
青蒿花,为菊科植物青蒿和黄花青蒿的花卉。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凉,人肝、肾经,有祛风止痒之功,适用于眼目干涩,手足心热等。《圣济总录》载有“青金散”,言“青蒿花,三月三日采,阴干。上药一味,捣罗为散。每服9g,空腹用井花水调下。久服长生,明目。主治五脏积热,眼干涩难开”。  相似文献   

19.
青蒿与黄花蒿挥发油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董岩  刘洪玲 《中药材》2004,27(8):568-571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青蒿和黄花蒿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对比,分别鉴定了60种和59种组分,各占挥发油总量的93.71%和93.97%,均含有桉油醇、天然樟脑、桃金娘烯醛、β-蒎烯等,但青蒿含有较多的桉油醇(5.19%),黄花蒿含较多的蒿酮(5.11%).  相似文献   

20.
外感温热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流感、流脑、乙脑、肺炎等疾病。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热病的辨证方法。本文仅围绕卫气营血这个辨证纲领,突出谈一谈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施护。1邪在卫分,突出汗字,以驱邪外出为主卫分症候,表示病邪在表。外邪侵袭人体后,卫气奋起抗邪,从而产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