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亚辉  赵林涛  朱波 《免疫学杂志》2014,(4):293-296,301
目的探讨荷瘤小鼠5-氟尿嘧啶治疗后,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改变及初步机制,为化疗结合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皮下注射Lewis肺癌细胞,不同时相点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及CD8+T细胞的比例;尾静脉感染李斯特菌,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检测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免疫应答;标记CFSE的OT-I细胞过继转移实验,观察体内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结果 5-氟尿嘧啶处理的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显著受到抑制;MDSC细胞的比例显著减少;机体总CD8+T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的改变,感染李斯特菌感染后,5-氟尿嘧啶处理组,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显著增多;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体内增殖速率明显增强。结论荷瘤小鼠5-氟尿嘧啶治疗后,可以显著抑制MDSC,提高机体CD8+T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小鼠CD4+T细胞、CD8+T细胞和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比例和数量变化。方法:采用LLC细胞皮下接种制备小鼠肺癌肿瘤模型,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小鼠骨髓、脾脏、淋巴结内CD4+T细胞、CD8+T细胞和MDSC的数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肿瘤小鼠脾脏、淋巴结内CD4+T细胞、CD8+T细胞的比例和数量显著降低,骨髓CD4+T细胞变化不明显,但CD8+T细胞显著减少。MDSC在肿瘤小鼠骨髓、脾脏和淋巴结内的比例和数量则显著增加。结论:肺癌小鼠T细胞数量降低而MDSC细胞数量增加,诱导对肿瘤细胞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抑制肝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将16只Balb/c小鼠注射小鼠肝癌细胞H22建立肝癌原位模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和VPA组。术后第2天VPA组小鼠每天腹腔注射VPA(200 mg/kg),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10 d后将小鼠处死,观察肿瘤大小及小鼠肝脏质量,利用流式分析小鼠脾脏部位CD4、CD8、NK细胞、MDSCs水平及肿瘤部位MDSCs的比例。建立小鼠肝癌原位模型,利用小动物活体成像分析MDSCs经1 mmol/L VPA处理后在体内迁移情况。结果 VPA抑制肝癌原位模型中肝癌生长,上调脾脏CD4、CD8水平,抑制肿瘤和脾脏部位MDSCs蓄积。MDSCs经VPA处理后向肿瘤和脾脏迁移的能力减弱,而MDSCs向骨髓的迁移的能力没有受影响。结论在肝癌微环境中,VPA能够抑制MDSCs向肿瘤和脾脏部位迁移、改善肝癌微环境,从而抑制肝癌生长。本研究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研究髓样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在II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小鼠发病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使用牛II型胶原建立DBA/1J小鼠CIA模型并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在CIA诱导的第21d、28d、35d、40d和45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A小鼠及正常对照小鼠脾脏中CD11b+Gr-1+的MDSC比例动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5dCIA小鼠和正常小鼠脾脏MDSC表面CD80、CD86和MHCⅡ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CIA造模小鼠脾脏中MDSC比例在第二次免疫时(第21d)即明显增高,至第28d达最高峰(P均0.05)。CIA诱导第35天脾脏中MDSC比例和绝对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IA小鼠脾脏MDSC CD80和CD86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MHCⅡ的表达水平在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别(P0.05)。MDSC在CIA小鼠造模和发病过程中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提示MDSC可能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发展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比较致敏小鼠及正常小鼠DC表面共刺激分子表达及CD4+CD25+Foxp3+T数量的差异及大剂量过敏原在体外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致敏及正常对照小鼠脾脏DC表面分子CD11c、MHCⅡ、CD80、CD86表达。分离致敏及正常对照小鼠CD4+T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Foxp3+T细胞的数量。致敏小鼠脾脏DC、CD4+T细胞与10 mg/ml OVA或生理盐水共培养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并比较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CD4+CD25+Foxp3+T细胞的数量。结果致敏小鼠脾脏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MHCⅡ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小鼠。10 mg/ml的OVA作用后,致敏小鼠脾脏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的表达明显降低。致敏小鼠脾脏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小鼠。10 mg/ml的OVA作用后,致敏小鼠CD4+CD25+Foxp3+T细胞数量显著上升。结论大剂量过敏原在体外诱导致敏小鼠T细胞的不反应性,其机制与降低致敏小鼠DC共刺激分子表达,诱导调节性T细胞极化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冬凌草甲素(ORI)抗小鼠H22肝癌中的T细胞免疫应答机制,本研究利用C57/BL6小鼠H22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荷瘤对照组(PBS组)、ORI高、中、低剂量处理组(75、50、25mg·kg~(-1)·d~(-1))、阳性对照组(5-Fu组)和空白组(NC组),连续腹腔注射给药12d后处死。以瘤重、抑瘤率观察ORI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对小鼠H22细胞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细胞中CD4~+T细胞分泌IL-17、IL-2、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能力,并检测CD8~+T和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结果显示:低、中、高剂量ORI处理组和荷瘤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缩小(P0.05);ORI能明显提高荷瘤小鼠脾脏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抑制CD4~+T细胞中细胞因子的分泌,尤其对IL-17和IL-2的抑制最为明显,对TNF-α和IFN-γ抑制在ORI高浓度情况下发挥作用;同时,ORI处理组中CD8~+T细胞的PD-1表达降低,而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呈现一定程度的上调。上述结果表明ORI对小鼠H22肿瘤具有明显的体内抑瘤作用,除了直接的杀伤作用外,ORI还可以通过提高CD8~+T的杀伤作用,降低CD4~+T细胞的炎症特性发挥抗肿瘤免疫应答功效,其中的可能机制是影响两种细胞表面PD-1的表达。因此,ORI还可通过协同T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机制促进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Gr-1+CD11b+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中的数量变化及功能。方法 30只健康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EAE诱导组和对照组,借助MOG35-55多肽免疫诱导制备EAE小鼠模型,采用HE染色和Luxol快蓝染色评估发病动物的脊髓病理变化。流式细胞分析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确定2组小鼠脾脏和脊髓组织中Gr-1+CD11b+MDSC的数量变化,体外细胞共培养检测来自EAE小鼠的Gr-1+CD11b+MDSC对CD4+T细胞及CD8+T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EAE造模成功率为80%(12/15),HE染色显示炎症细胞广泛浸润于EAE小鼠脊髓组织,Luxol快蓝染色在炎性浸润灶内发现多处脱髓鞘区域。EAE诱导组小鼠脊髓组织切片中可见大量Gr-1+CD11b+MDSC,而对照组未发现任何阳性细胞。EAE小鼠的脾质量显著大于对照组[(146.5±12.4)mg vs(67.2±8.7)mg,P0.01],其中Gr-1+CD11b+MDSC比率明显增高(P0.01)。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一致,流式细胞术分析在EAE小鼠脊髓中亦可见明显增多的Gr-1+CD11b+MDSC。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显示,EAE小鼠脊髓中Gr-1+CD11b+MDSC可显著抑制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分裂增殖。结论EAE诱导了Gr-1+CD11b+MDSC在脾脏和脊髓中的扩增和聚集,后者参与了EAE疾病的免疫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s)内调节性T细胞(Tregs)对局部免疫效应细胞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肝癌TDLNs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TDLNs内Foxp3+Tregs和CD4+及CD8+T细胞的数量。实时定量PCR测定Foxp3mRNA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TDLNs内CD8+T细胞分泌IFN-γ的功能。结果:TDLNs内Tregs和效应性T细胞均明显扩增,Tregs弥散分布于CD8+T细胞聚居区。TDLNs内Foxp3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同一接种肿瘤小鼠腹股沟淋巴结(P0.01)和脾脏(P0.01)。Tregs趋向于在TDLNs内聚集,而非其它外周淋巴结位点。荷瘤小鼠的脾脏Foxp3mRNA表达明显高于注射LPS小鼠脾脏。Tregs抑制TDLNs内已初始化的CD8+T细胞分泌IFN-γ的功能,经anti-CD3刺激激活后,CD8+T细胞分泌IFN-γ的功能可恢复。结论:TDLNs内Tregs通过调控CD8+T细胞功能而发挥重要作用,清除Tregs是发挥特异性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黄芪灌胃给药C57BL/6小鼠后脾脏中淋巴细胞及其相关表面分子的变化。方法将黄芪通过灌胃给药小鼠,6 d后将对照组和黄芪组小鼠的脾细胞进行分离,制备单细胞悬液,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B细胞、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及其相关表面分子CXCR3、CD69和CD62L的百分比含量。结果黄芪组小鼠脾脏中B细胞和NK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而T细胞和CD8+T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和P<0.01)。黄芪组CXCR3分子在NK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黄芪组CD69分子在CD8+T细胞和NK细胞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黄芪组CD62L分子在B细胞、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C57BL/6小鼠在给药黄芪后,其脾脏中上述淋巴细胞及其相关表面分子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提示黄芪对小鼠的免疫功能可以产生多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ire)基因是否影响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real-time PCR的方法分别分析了Aire^-/-鼠的胸腺细胞和脾脏外周T细胞的CD4^+CD25^+T细胞分布及Foxp3的表达。结果:与对照鼠相比,Aire^-/-鼠的胸腺细胞、脾脏淋巴细胞以及脾脏T细胞总数未发生显著变化;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目以及脾脏T细胞Foxp3 mRNA表达无显著差异;成年鼠、3日龄和7日龄鼠的CD4^+CD25^+T细胞占总的CD4^+T细胞的百分比在Aire^-/-鼠和相应对照鼠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结果表明Aire基因不影响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初步探讨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与调节性T细胞在小鼠移植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雌性BALB/c小鼠与雄性C57BL/6小鼠杂交一代获得F1小鼠,不同剂量的F1小鼠脾脏细胞经眶静脉输注给新生24 h C57BL/6小鼠体内诱导耐受,成年后移植F1小鼠来源的皮肤,建立不同耐受程度的小鼠移植耐受模型;耐受小鼠脾脏细胞经CFSE标记后注射到F1小鼠体内,分析耐受小鼠来源的T细胞在体内对F1抗原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过继转移实验分析CD4+Foxp3+调节性T细胞在移植耐受和移植排斥过程中的表达。结果:C57BL/6小鼠在新生期输注F1小鼠脾脏细胞可诱导移植耐受,耐受程度与输注的脾脏细胞剂量有关,3×107个F1小鼠脾脏细胞可诱导C57BL/76小鼠长期皮肤移植耐受,1×107个细胞诱导可使移植皮肤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但在50 d内完全排斥;体内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证明,长期耐受小鼠体内的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被完全克隆清除,但低剂量组小鼠体内仍存在一定数量的反应性T细胞;流式细胞分析发现,高剂量和低剂量组小鼠体内的CD4+Foxp3+调节性T细胞表达与初始小鼠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过继转移给耐受小鼠,移植耐受的皮肤发生排斥反应,小鼠体内的调节性T细胞表达升高。结论:小鼠的移植耐受程度与小鼠体内的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的克隆清除程度有关,与CD4+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没有直接关系;调节细胞在移植排斥过程中表达升高,可能作为一种反馈机制参与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羧胺三唑(CAI)对CD8+T细胞的作用,并探索其增强活化的T细胞杀伤作用的关键机制。方法用免疫磁珠分选出小鼠CD8+T细胞,分为对照组、CAI组、ZK756326(Ca2+激活剂)组以及CAI+ZK756326组。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内钙调磷酸酶(CaN)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活化T细胞核因子2(NFAT2)核转运;染色质免疫共沉淀-qPCR检测细胞中NFAT2调控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分离小鼠脾脏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流式细胞计量术检测其中CD8+T细胞PD-1的表达。结果CAI组显著降低CD8+T细胞内Ca2+浓度(P<0.001),CAI+ZK756326组胞内Ca2+浓度有所升高(P<0.01);CAI显著降低CD8+T细胞中钙调磷酸酶的含量(P<0.001);CAI可显著抑制NFAT2核转运(P<0.001),并使NFAT2依赖的PD-1转录进程显著降低(P<0.001);CAI使小鼠脾脏CTLs细胞中PD-1+CD8+T细胞比例显著减少(P<0.001)。结论CAI通过抑制CD8+T细胞内钙离子水平以及钙调磷酸酶的表达抑制NFAT2核转运,从而降低CD8+T细胞PD-1的表达,进一步产生免疫治疗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Notch信号途径相关分子在小鼠髓源抑制细胞(MDSC)中表达水平,以CD11b+和Gr-1+为表面标记,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出小鼠骨髓与脾脏MDSC,进而采用定量RT-PCR技术检测Notch 4种受体、5种配体及其下游靶基因Hes-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发现,骨髓中CD11b+Gr-1+细胞(MDSC)比例远高于脾脏,达总细胞的46%,而脾脏MDSC仅占总细胞的4.4%左右。骨髓与脾脏MDSC表达Notch四种受体分子,四种受体分子在两种MDSC中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骨髓MDSC Dll4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脾脏MDSC(P0.001),而Jagged1、Jagged2和Dll1三种配体分子在来源于两种淋巴器官的MDSC中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二者均不表达Dll3。与骨髓MDSC相比,脾脏MDSC Hes-1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1)。结果提示Notch信号途径可能在MDSC成熟与迁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颗粒蛋白前体(PGRN)对调节性T细胞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在野生型和PGRN敲除小鼠模型中,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中枢及外周各淋巴器官中T细胞各亚群的比例及调节性T细胞比例及其功能相关分子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调节性T细胞中CTLA4的表达;最后采用调节性T细胞体外抑制试验验证其功能变化。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PGRN敲除小鼠脾脏、胸腺和淋巴结中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均升高,特别发现在脾脏调节性T细胞中CTLA4在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体外功能试验发现PGRN敲除小鼠的脾脏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功能也较野生型增强。结论 PGRN在调节性T细胞的发育和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机制可能涉及CTLA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H22移植性肝癌后的细胞免疫学变化及特异性抗肿瘤作用。方法:将C57BL/6J近交系小鼠分为HIFU治疗组、HIFU假照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后2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采用MTT法测定脾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脾淋巴细胞与肿瘤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上清液中IFN-γ、TNF-α的含量。结果:HIFU治疗组和对照组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假照组,CD8^+T淋巴细胞低于假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HIFU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各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对H22肿瘤细胞和S180肿瘤细胞的杀伤率,与假照组和对照组比较,HIFU组对H22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各组对S180肿瘤细胞的杀伤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各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与H22肿瘤细胞共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NF-γ的浓度,与假照组或对照组比较,HIFU组上清液TNF-α和INF-γ浓度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HIFU治疗H22移植性肝癌后,宿主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同时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后小鼠胃黏膜CD8 T细胞的表型特征及应答规律。方法建立H. pylori感染的小鼠模型,同时设立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胃黏膜CD8 T细胞的频率、表型、趋化因子受体及细胞因子。Real-time PCR检测胃黏膜H.pylori的定植量。结果实验组小鼠胃黏膜CD8 T细胞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胃黏膜CD8 T细胞高表达CD44、CD103、CD69,低表达CD62L、CCR7。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胃黏膜CD8 T细胞上调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4、CCR5、CXCR5。非特异和特异刺激CD8 T细胞均分泌细胞因子IFN-γ。结论 H.pylori感染后,小鼠胃黏膜CD8 T细胞是一群通过趋化因子受体上调从而募集到胃黏膜的Trm细胞(常驻记忆型T细胞),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FN-γ进行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荷瘤小鼠来源的髓样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在肿瘤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机理。方法:用Percoll分离法从荷瘤小鼠的脾脏和骨髓中分离Gr-1+CD11b+MDSC;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对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分别用生化法和ELISA技术检测MDSC体外培养上清中抑制性因子NO、ROS和IL-10、TGF-β的含量。结果:MDSC在荷瘤小鼠的脾脏和骨髓中聚集增多,且其在骨髓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脏;MDSC可以明显抑制脾脏细胞的增殖,体外培养6小时的MDSC可以分泌大量NO、ROS和IL-10、TGF-β。结论:本实验进一步证实MDSC可以通过分泌大量NO、ROS和IL-10、TGF-β抑制T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8.
探讨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小鼠发病过程中骨髓和脾脏扩增的髓样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产物Arg-1、iNOS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牛II型胶原免疫DBA/1J小鼠诱导CIA模型,在第一次免疫后的第45天,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小鼠骨髓和脾脏CD11b+Gr-1+的MDSC(纯度>98%),利用定量RT-PCR技术检测MDSC产物Arg-1、iNOS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发现,脾脏中,CIA小鼠MDSC细胞Arg-1mRNA表达低于正常小鼠,而iNOS mRNA表达高于正常小鼠,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IA小鼠的骨髓MDSC细胞Arg-1mRNA表达低于正常小鼠,而iNOS mRNA表达高于正常小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上述结果提示CIA小鼠骨髓和脾脏中的MDSC可能通过产生高水平的iNOS参与CIA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D11b激动剂白细胞黏附素1(LA1)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聚集和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并检测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休克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C57BL/6雌性小鼠腹腔注射LA1 (40μg/g),12 h和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MDSC及其亚型粒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和单核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的比例。取C57BL/6雌性小鼠股骨及胫骨,体外诱导MDSC,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LA1处理对其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NADPH氧化酶1 (NOX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 mRNA水平的影响。用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PBS组、LA1组、PBS联合LPS组和LA1联合LPS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G-MDSC及M-MDSC的比例及巨噬细胞表面CD86和CD40的表达,HE染色检测肝肺组织病理损伤,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观察小鼠死亡率反映小鼠病情的严重程度。通过以上检测指标分析LA1对内毒素休克小鼠体内MDSC的聚集及对病情的影响。结果 LA1处理12、48 h,均显著上调小鼠脾脏中MDSC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LA1处理12 h可显著上调G-MDSC的比例;体外实验发现,LA1可诱导MDSC中IL-10、NOX1及i NOS高表达;体内实验中,与PBS联合LPS组相比,LA1联合LPS组脾脏MDSC及G-MDSC的比例显著增加,肝、肺组织损伤减轻,死亡率下降,巨噬细胞活化程度显著降低。结论 CD11b激动剂LA1可通过促进MDSC的聚集及其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的表达缓解内毒素休克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GABA)对高脂膳食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30只雄性C57BL/6小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饲料),高脂组(高脂饲料),GABA干预组(高脂饲料,饮用水中加入2 mg/ml的GABA)饲喂20周后,测定小鼠体质量和胸腺、脾脏脏器指数,流式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D4+细胞、CD8+细胞和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比例,分选出外周血Treg并测其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线粒体膜电位水平及基因Nrf2、GSK-3βmRNA表达水平。结果高脂膳食小鼠胸腺、脾脏脏器指数、CD4+/CD8+比值、Treg比例的显著下降显示其免疫功能受到损伤。Treg中的ROS水平显著上升,线粒体膜电位下降。Nrf2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GSK-3β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并且基因的表达水平与Treg的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相关。通过添加GABA能够有效改善高脂膳食诱导的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并可能通过GSK-3β、Nrf2基因的作用来减少过量ROS导致的调节性T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结论长期高脂膳食可导致免疫功能损伤,GABA能够改善免疫功能并通过清除自由基来减少调节性T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