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华一运用香附、紫苏梗配伍治疗胃痞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刘华一教授运用香附、紫苏梗配伍治疗胃痞证的经验。刘教授认为胃痞证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密切相关,临证治疗需首辨虚实,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总纲。而将利气之药紫苏梗与理气活血之药香附二者巧妙结合,治疗胃痞证,特别是肝胃不和之胃痞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胃痞因其病理性质寒热错杂、虚实相兼、气血同病常常出现,使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王道坤教授临证对因气郁、痰郁、血郁杂至而成的胃痞,运用疏肝理气、和胃化痰、化瘀消痞之法,结合数十年经验,以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减治疗,同时注重配合情志疏导、饮食指导等多种疗法,常获佳效。本文对王教授运用疏肝和胃汤治疗胃痞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以<伤寒杂病论>对脾胃病为依据,提出胃痞的中医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证候、用药特点等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胃痞以中气受制,升降失常,或痞或结为主要病机,胃痞辨证论治错综复杂,寻求病机、证候辨证机会转瞬即逝,决定了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多样性.总以脾升胃降、脾健胃和、升清降浊、升阳补气为调中之策,对于胃痞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胃痞的未病防治才是影响预防,转归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苏彩平主任认为胃痞病势缠绵,病情易反复,主要病机为脾胃失运,气机升降失常,病位在胃,与脾及肝关系密切.本病病性本虚标实,治则注重健脾助运,和胃消痞,调气舒络.胃痞可分为实痞和虚痞,两者间可相互转化.实痞多因内伤饮食,痰湿阻滞,情志不畅等所致,治疗当重祛邪;虚痞多因脾胃虚弱、阴液不足等所致,治疗当重扶正补虚.在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消痞和中汤加减治疗胃痞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痞和中汤乃顾文忠主任医师治疗胃痞的常用方,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丹溪心法>左金丸以及<景岳全书>荔香散加减而成.顾师将胃痞分为"寒痞"、"热痞"及"寒热错杂痞"三型,应用消痞和中汤辨证治疗效果甚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痞病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常缠绵难愈。本文介绍黄穗平教授治疗胃痞病的临床经验:辨治胃痞,首分虚实;治疗以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为主;同时注重调肝、辨证和辨病结合;并重视饮食调护。  相似文献   

7.
胃痞是临床常见病,冀爱英教授认为胃痞的发病,病位在中焦脾胃,与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密切相关,但在胃痞的发病过程中,与肝的功能失常亦联系紧密,肝主疏泄,肝之疏泄功能失常,势必影响中焦脾升胃降之气机,乃发为胃痞。故在胃痞的治疗中,无论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从肝论治常可获奇效。  相似文献   

8.
胃痞病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从肝论治胃痞病时,主要从生理、病理、病机与治法上进行探讨,生理上肝、脾、胃脏腑相关,气血相连,功能相互为用;病理上肝疏泄功能异常引起气机失调或血行瘀滞,均会导致胃痞病发生。该文从调和肝胃、调和气血两方面论述从肝治疗胃痞病的治法,以疏肝和胃、清肝降胃、泻肝补脾、疏肝活血、柔肝养阴之法治疗,为胃痞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珉珉  文斌  贺松其 《新中医》2014,46(2):190-193
目的: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中,引入精神因素的影响,采用动物模型实验,考察疏肝和胃消痞法对该病的疗效和机制。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简称对照组)、模型组、枳实消痞汤组、旋复代赭汤组、疏肝和胃消痞汤组及多潘立酮组,大鼠制备应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观测疏肝和胃消痞方对大鼠甲基橙胃残留率、墨汁推进率的影响,检测胃窦一氧化氮(NO)含量、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实验开始时,各组粪便正常。动物于造模第6天开始出现饮食下降,大便稀软,毛发枯槁,活动频度下降表现。模型组大鼠甲基橙胃残留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墨汁推进率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枳实消痞汤组、旋复代赭汤组、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治疗后情况均有好转,其中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效果最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多潘立酮组效果相当。枳实消痞汤组、旋复代赭汤组的甲基橙胃残留率及墨汁推进率也有改善,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枳实消痞汤组在这两个指标上与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旋复代赭汤组墨汁推进率上与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胃窦中NO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治疗后,枳实消痞汤组、旋复代赭汤组、疏肝和胃消痞汤组、多潘立酮组胃窦NO含量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效果最为明显,与多潘立酮组效果相当。胃动素含量也有类似的效果。枳实消痞汤组在胃动素含量上与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旋复代赭汤组与疏肝和胃消痞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消痞、降逆的基础上增加疏肝和胃的方药,采用疏肝和胃消痞协同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伤寒论》中有关胃痞病的条文,归纳其病因病机,从而探究针灸治疗胃痞病的方法,丰富和完善临床上胃痞的治疗方法,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胃痞病是以上腹部满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往往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临床上胃痞病病机明确,多认为是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成,故治疗角度以脾胃为主;但荣辉教授认为胃痞病虽病位在脾,但与肝、大肠关系密切,并强调情绪对胃痞病的影响,主张从调肝和中的角度治疗胃痞病,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胃痞是临床常见脾胃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痞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从古至今很多医家都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整理和分析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胃痞的相关文献,归纳对于胃痞的论治,便于更好的临床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13.
胃痞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系疾病,以胃脘部满闷不适为主要症状表现,可累及胸膈。胃痞起病较缓,病程周期长,无压痛感。患者常常伴随缺乏食欲、消化不良等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发生胃痞病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报道,胃痞发病多与胃肠运动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内脏高敏感性、基因、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胃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临床上常见治疗方法的疗效一般,且长期用药可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原因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采取辨证论治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廷荃教授临证多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对胃痞的治疗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肝胃不和是许多脾胃病常见的证型,临床实践表明从肝论治胃痞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文章结合案例介绍李廷荃教授运用六君子汤联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痞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胃痞同病异治三则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痞在《内经》中称为痞、满、痞满、痞塞等。《伤寒论》提出痞的基本概念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中医内科学》教材将胃痞的含义描述为 :以上腹胃脘部痞满不舒 ,闷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本病多为慢性起病 ,时轻时重 ,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致、起居、冷暖等诱发因素有关。作为一个独立性疾病 ,国家标准疾病的名称为胃痞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笔者宗前人经验 ,辨证论治 ,每获效验。现将治验三则分述如下 :1 辛开苦降治胃痞张某 ,女 ,5 2岁。 1995年 4月 18日初诊。自觉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痞消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造模组大鼠采用MNNG(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饮水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40%乙醇和雷尼替丁溶液交替灌胃法制备CAG大鼠脾虚证模型,连续8周,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胃痞消组、胃复春组。从第9周起,胃痞消组予胃痞消灌胃[20g/(kg·d)],胃复春组予胃复春灌胃[0.4 g/(kg·d)];从胃液分泌、血清学等角度观察胃痞消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结果:胃痞消组和胃复春组大鼠体质量、胃游离黏液含量、血清PGI、PGE2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血清VIP、TGF-α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胃痞消对CAG大鼠模型具有治疗作用,可增加大鼠的体质量,促进胃液分泌,提高血清PGI、PGE2含量,降低血清VIP、TGF-α含量。  相似文献   

16.
论中医痞证     
在中医古籍书中以"痞"相关的病名有胸痞、痞气、痞疾、痞硬、痞胀、痞结、痞塞、痞满、痞痢、痞块、胃痞,等[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杨国红教授以辛开苦降法治疗胃痞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整理杨国红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胃痞的医论、医案,以示其验。结果:杨国红教授取法《伤寒论》之辛开苦降,通过辨证,灵活运用于临床胃痞的治疗。结论:杨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胃痞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马慧  谭超 《光明中医》2022,37(5):774-776
此文介绍陶海燕治疗心下痞的经验.陶海燕根据居民生活饮食习惯总结出心下痞的治疗经验,临床疗效显著.陶海燕认为:痞病如无赖,赶不走,还打不走,缠绵反复,难以治愈.心下痞主要因胃脘部受凉和生大气所致.总病机是中焦脾胃气机不畅,升降失职.心下痞虽在胃,还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可分为3型: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和湿热阻胃型.急性...  相似文献   

19.
胃痞为临床常见病,病因多由脾胃内伤所致。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胃气虚是胃痞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运用益气健脾之补中益气汤治疗该型胃痞病往往取得良好效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从脾胃虚弱探讨王道坤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痞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和分析自拟消痞汤加减治疗老年性胃痞病脾虚气滞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收治的自拟消痞汤加减治疗的老年性胃痞病脾虚气滞型患者124例,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设计,治疗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愈57例,好转5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9.5%。结论自拟消痞汤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老年性胃痞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