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萨病(脑出血)患者与季节、年龄、性别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研究,从而了解萨病(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疾病的风险评估,对高危人群及亚健康人群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更好的预防萨病(脑出血)的发生。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门诊、急诊及住院萨病(脑出血)患者256例,应用Excel实现圆形分布分析计算法,进行Rayleigh`s及x2检验。根据结果查雷氏Z值,检验公式是Z=πr2,查圆形分布r界值表对比,如P0.05,表示平均角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根据性别对数据进行统计,男性患者于女性患者比例为1:0.64。男性与女性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季节分析:圆形分布分析计算,Rayleigh`s检验。雷氏Z值检验公式Z=πr2,得出r=0.7946,P0.05,平均角270.9638°。转换成时间为10月1日。平均角存在,有统计学意义。3根据月份分析:将1年分为春、夏、秋、冬4组,将2年中每一季度患病人数的比值画出折线图,发现病例冬、中秋季发病人数最多,形成2个峰值。圆形分布分析计算,Rayleigh`s检验。平均角ā为256.2364°,高峰时段ā±S=356.16°±174.30°,高峰时段主要为冬季、秋季。r=0.1374,P0.05,表示平均角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年龄、季节对萨病(脑出血)发病率的影响值得我们关注。由于本次样本量较少,说服力较小,望今后采集更多的数据,共同研究,得到更为科学,准确的论证,更好的预防萨病(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呼和浩特地区蒙医心刺痛发病特征,包括发病年龄、发病季节、月份高峰期与分布规律,探讨其集中趋势及内在机制。方法:以呼和浩特市三家医院(呼和浩特市蒙中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蒙医科)2012年5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间住院的心刺痛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年龄、性别、发病日,将发病时间转化为阴历时间,利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心刺痛发病季节、月份高峰期,并计算出心刺痛男女患者构成比、年龄分布。季节采用蒙古族传统季节6季分法。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病例605例,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心刺痛多发年龄段为50~79岁。圆形分布法分析结果为心刺痛发病高峰月份为11月,多发季节为孟冬(P<0.05)。结论:呼和浩特地区心刺痛发病高峰月份为11月,多发季节为冬初(P<0.05)。心刺痛发病患者中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深圳市某区2005-2013年菌痢发生的季节性分布特征,掌握其发病动态以利监控和防治。方法:应用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并用Watson-Willianms检验对不同年份发病季节高峰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该地区菌痢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历年菌痢的流行和集中趋势大体一致。结论:该地区菌痢理论发病高峰期为3月24日-10月12日,发病高峰时点为7月4日,在发病时间上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集中趋势,应在此时间段加强菌痢发病的管理,科学地制订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入院时间的规律性进行分析,为该病的防治及降低患者致残率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第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各月病例数,通过圆形分布法,确定该患者的入院高峰日、高峰时段。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入院人数逐年增加,入院时间具有一定的集中趋势,平均发病高峰日为7月2日,疾病高发时段为2月20日至11月11日。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存在明显的集中性,但本病发病受诸多因素影响,且圆形分布法无法揭示疾病的影响因素,因此应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疾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发病住院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与气候因素的关系。方法:统计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HFMD住院的患儿,对照同期的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做相关性分析;按性别、年龄、季节、月份分布进行分层分析;运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手足口病的住院集中趋势。结果:手足口病男性住院人次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89:1。住院高峰年龄为6岁及以下儿童。一年四季均有发病,春夏秋冬季四季中占比最高的是夏季(50.27%),其次是秋季(24.90%)和春季(20.93%),冬季占比最低(3.90%)。住院时间的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住院高峰时点分布在5~9月份,2008–2018年的平均住院高峰时间为7月19日,平均高峰时期为4月12日至10月26日。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与HFMD住院人次呈正相关。结论:夏季为HFMD住院高峰期;6岁及以下的儿童是预防的重点,HFMD与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肖艳  苏懿 《中医药研究》2012,(8):913-914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病时间、季节及二十四节气的规律,以指导AMI的防治。方法将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住我院ICU的AMI患者315例,根据胸痛开始出现的时间进行分析,分别根据发病的时间点、发病的季节、发病的节气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315例AMI患者,按照时间点分析发病时间点高峰在07:00~12:00,其次是00:01~06:00;按照春季(1月~3月)、夏季(4月~6月)、秋季(7月~9月)和冬季(10月~12月)将一年分成4个季节进行分析,发病季节高峰在春季;按照二十四节气进行分析,发病节气高峰在清明和处暑。结论 AMI的发病的时间段、季节以及二十四节气分布均具有相应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据1991年第12期《中西医结合杂志》报道:吕建强等对山东省5家综合性医院1980~1985年期间确诊的1032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发病时间以6∶00~8∶00时间段为最多,占20.5%,呈现一发病高峰。并且,凌晨至上午(4∶00~12∶00)发病数明显多于下午(12∶00~20∶00)和夜间(20∶00~次日4∶00)时间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208例进展性中风的症状始发时间分布与总病例数发病时间分布稍有差  相似文献   

8.
林浣妹  肖静 《新中医》2018,50(5):128-130
目的:探讨先兆流产的发病与季节和节气规律的关系。方法:回顾先兆流产患者526例,统计各季节先兆流产的患者人数和比例;统计不同节气先兆流产患者的人数;比较不同季节间患者安胎成功率。结果:先兆流产患者人数最多的季节为春季,为168例,占总人数的31.94%;人数最多的节气是雨水,其次为清明、立春;不同季节安胎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兆流产发病率与季节和节气规律密切相关。其中春季和雨水、立春、清明为高发时期。根据春季的季节特点,此时期的安胎治疗应注重身心同治、调养情志,治法上应以平肝补肾安胎为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子午流注时间规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为子午流注时间医学防治缺血性中风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缺血性中风患者586例的发病资料,应用圆分布统计分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时间规律。结果经圆分布统计分析,缺血性中风发病具有一定季节集中趋势,发病高峰为11月24日,高峰期为8月9日至次年3月11日(r=0.1824,P0.05)。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推算出缺血性中风发病时的值日经,经圆分布统计分析,值日经为足厥阴肝经的时段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趋势(r=0.089,P0.05)。分析昼夜24 h的发病时间规律发现,发病高峰为7时13分,高峰期为2时33分至11时53分(r=0.4732,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全年散发但仍具有一定季节集中趋势,集中趋势相对较弱,发病高峰期为秋冬交替季节,提示在这一时期需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能会减少缺血性中风发病。根据子午流注纳甲法分析发病值日经周期规律,足厥阴肝经值日时段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趋势。结合子午流注纳子法时辰周期分析,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高峰为辰时,即气血流注于足阳明胃经时易于发病,所以在缺血性中风防治措施中应重视调和肝经与胃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发病与季节及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为突发性耳聋的季节性防治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收集1397例突发性耳聋的病例及中山市气象资料,将病例、气象因素资料进行四季归类,统计每年四季中每一季节的发病人数及平均气象指标,采用S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突发性耳聋发病与气象因素相关性。结果:突发性耳聋夏季(6—8月)高发,占29.1%,四季病例分布趋势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突发性耳聋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及降水量呈正相关,与平均气压呈负相关。结论:突发性耳聋发病有季节性,以夏季及秋季高发,其中8月、11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人数较多,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降水量、平均气压为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蒙医近现代经典文献中萨病方剂进行分析,找到其一般特征及组方规律。方法:收集、整理萨病方剂数据,进行频数统计,筛选出高频使用药物,并对高频使用药物进行因子分析。结果:频数分析示黑云香、麝香的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药物。因子分析共得5个公因子,公因子1为"六良药";公因子2可理解为"燥黄水";公因子3可理解为"杀粘";公因子4可理解为"止痛";公因子5可理解为"清热"。结论:初步掌握蒙医萨病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及数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发病的时间规律,从时间医学的角度为临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年-2006年3987例新缺血性中风患者登记资料作圆形分布统计。发病时点化为角度坐标,确定缺血性中风的发病高峰时点;再以入院日期为基础,推测缺血性中风发病的季节高峰期。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发病时间在06∶00~10∶00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发病月份存在集中趋势,平均发病时间为1月11日±3月6日。结论:缺血性中风发病有显著季节和时辰周期规律,更好地了解这些效应有望为卒中预防制定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丁酉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时间的规律。方法:采集丁酉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时辰"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的死亡频数相对较高,其中男性患者死亡时间多集中于辰时、巳时、午时,而女性患者死亡时间多集中于寅时。(2)日干"辛日"死亡频数最高,其次为"甲日、丙日",最低日为"癸日"。(3)节气"立春"死亡频数最高,以男性死亡患者比例较大,而女性患者夏至节气死亡频数较高,同时夏季死亡频数相对较高。结论:丁酉年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时间在时辰、节气、季节上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病的时间分布节律性。方法:选取2012年-2013年黑龙江省康复医院收治的40例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病的时间按小时、日和月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发病具有日、周、年节律性规律。结论:应该高度重视脑梗塞发病时间分布的节律性,对其发病高峰段提前进行干预性治疗,从而有效降低发病率并减小梗死面积及降低病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统计软件对近现代蒙医文献当中记载的萨病方剂进行初步挖掘,得到16世纪至20世纪中期萨病方剂的一般特征及初步的组方特征。方法:将组方成分录入EXCEL数据库,应用SPSS 20.0进行高频药物统计、应用SPSS Modeler 14.1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高频药物统计结果示:黑云香、麝香、白云香、诃子等药物出现的频次较高;(2)方剂组成药物的药性以"凉"为主、药味以"苦"为主、药效以"清热"为主;(3)得出符合条件的关联规则312条,以杀粘、清热、燥黄水等药效组合为主。结论:通过本次研究初步掌握了蒙医萨病方剂的组方特征,这对进一步理解萨病诊疗原则及优化萨病组方、研制萨病新方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与季节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495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季节相关性。结果:冬季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195例,占总数的39.39%,其次是春季139例,占28.08%;与夏秋季节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冬季和春季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夏秋季节,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呈明显的季节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出血性中风发病及死亡与时间的关系。方法:对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用圆形统计分 析法,分析其中263例非死亡病例的发病时间及90例死亡病例的发病时间与死亡时间。结果:353例出血性中风患者 发病时间在中午11-13时间段有明显集中趋势(P<0.01),发病高峰时间点在12时11分21秒。其中90例死亡 病例发病时间在中午末时13-15时间段有一定集中趋势(0.050.10),死亡高峰时间点在7时5分35秒。263例非死亡病例发病时间 在中午11-13时间段有明显的集中趋势(P<0.01),发病高峰时间点在11时46分12秒。结论:日中午未时是出血 性中风的发病易发时段,出血性中风患者相对死亡高峰期在上午6-8时间段,提示应加强该时间段的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求不同病程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病时间与纳甲法开穴经络的关系;方法:采用病案回顾性研究,查阅并整理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病案室PU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患者的病程进行分类,以PU患者的发病时间为对象进行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经络对应分布处理后进行统计分布分析。结果:南宁地区总的PU患者发病时间的纳甲法开穴经络分布以膀胱经(11.1%)、肾经(11.2%)及心经(11.1%)为分布高峰。病程在5年以下的PU患者均出现以肾经(25.7%)为高峰、6~10年病程的PU患者以胃经(12.2%)为高峰、而病程大于10年的PU患者以脾经及肺经(11.7%)为高峰。结论:南宁地区PU患者发病时间与纳甲法开穴经络的分布特点是以膀胱经、肾经及心经为高峰,按不同病程统计后,病程在5年以下的PU患者均出现以肾经为高峰,6~10年病程的PU患者以胃经为高峰,而病程大于10年的PU患者以脾经及肺经为高峰,因此认为PU患者病程的差异性影响了发病时间对应纳甲法开穴经脉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中医证候分布及易感体制。方法:对2007~2010年在我院就诊的子宫腺肌病患者350例及健康女性3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调查提示子宫腺肌病好发于30岁~44岁妇女占78%;宫腔操作史、经期长短、避孕措施、妊娠次数、原发性痛经史、职业分布及情志变化等是子宫腺肌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气滞血瘀证是子宫腺肌病最普遍最多见的中医证候;以瘀血质最多占子宫腺肌病调查人数的34.7%。结论:当前开展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流调工作对指导临床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81-284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手足口病患者的一般特征及其发病与节气的关系,为临床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全国19家三甲医院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941例手足口病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基本信息并进行规范化,绘制雷达图就发病时间与节气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941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男521例,占59.95%,女348例,占40.05%,625例患者中以1~3岁的儿童患病比例最高463例,占74.08%;入院科室以传染病科室为居多917例,占97.45%。2008—2010年的患者共有846例,主要分布在清明到小暑节气,其中2008年入院96例,入院人数的高峰集中在夏至(23.23%)及立冬(20.2%)两个节气,2009年入院249例,清明(13.69%)、谷雨(12.05%)、立夏(8.43%)入院人数均较高但处于递减趋势,到白露(8.84%)、秋分(10.04%)两个节气入院人数又有回升,2010年入院519例,从清明到大暑入院人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到小满达到最高峰79例(15.31%)。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与节气密切相关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患病人群为1-3岁儿童,在春夏季及初秋季节是手足口病高发期,故在临床上要根据发病节气规律进行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