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与胃以膜相连,居中焦,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乃气机枢纽,承上启下。胃癌病变之本源于脾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进而导致胃癌的产生。作者认为在治疗胃癌时,可从调理中焦脾胃入手。  相似文献   

2.
本文引申吴瑭"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义,提出内科脾胃疾病,应辨证精细,治病求本。注意调理脾胃的阴阳平衡、升降平衡、纳运平衡和燥湿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3.
脾胃病用药     
脾胃病变与阴阳、气血、升降、燥湿、纳运密切相关,临床用药当明辨病因病机,中病即止,有是病而用是药,用药不及,难纠其偏,用药太过,反伤其正,用药之妙,全在一个平字,切忌伤脾阴胃津、碍脾之健运、伤中碍食、助邪火伤阴、耗气伤正,脾胃有别,脾胃分治,辨证加减,合理搭配升降、燥湿等,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合历代古籍关于脾胃的论述,从脾胃生理、病理、调治脾胃病常用治法及方药等方面论述脾胃同治的重要性。认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人体赖脾胃以为立命之本。脾胃之间生理相依(水谷纳运相得、阴阳燥湿相济、气机升降相因)、病理相互影响,治疗上重视脾胃同治,方剂配伍中重视脾胃同调。  相似文献   

5.
何晓晖教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业医四十余年,学验俱丰,临证治病,守护中焦,疑难杂病多从脾胃病论治,每获验效。导师擅用“衡法”治疗胃肠疾病,常通过平衡脾胃纳运、升降、润燥、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达到中焦纳运相助、升降相因、燥湿相宜的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6.
刘娅 《四川中医》2005,23(12):16-17
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升清是脾最基本的生理活动形式,降浊是胃生理活动的根本概括.纳运结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阴阳相合是脾胃生理关系的概括.脾失健运,清气不升反陷,胃失其常,浊气不降反逆,或清浊相干,是脾胃失调的主要病理变化.辛开苦降、健脾降胃、化湿和中、升阳泻火是脾胃同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疑难病之一,临床辨证施治多以脾虚、肾虚、血热、血瘀为出发点。脾与胃同居中焦,二者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其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息息相关。现探讨脾胃与胞宫、崩漏的生理、病理联系,探究古代及当代医家关于脾胃论治崩漏的认识及临床用药思路论证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脾胃病的治疗方法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霞  徐立然 《中医研究》2010,23(2):53-54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之功能。《景岳全书·脾胃》曰:“胃司收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脾与胃的正常功能活动,体现在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3个方面。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旧’。针对脾胃病的特点,临床治疗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审证求因,通补结合,以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功能为关键。现将脾胃病治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9.
脾胃病是脾胃的纳运、升降、化生失常引起的消化病,治疗脾胃病要从胃纳脾运、脾升胃降、脾湿胃燥功能特性的反向失调中建立调治基点,根据两者功能失调引起疾病的病机状态提出:化纳相助,升降合用,燥湿(润)相济,纵擒摄宣的用药法度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0.
房颤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病理机制复杂,并发症多,临床难治愈且易复发。房颤病位虽在心,但与脾胃关系密切。中气乃脾胃升降纳化之机,《四圣心源》首重中气,认为中气似枢轴,使四象轮旋,中气不运,轮辐不转,脾胃升降失因,纳运失司,燥湿失济,殃及四象,百病由生,房颤之疾作矣。施治之时首当培补中气,再据证以和胃降逆、燥湿健脾、升提脾气、濡润胃阴之法治之,令中气健旺,轴轮转运,脾胃升降相因,清浊复位,阴阳平和,则房颤不起。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23-1324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在多年临证过程中总结出"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为其调理脾胃学术思想的核心。"持中央,运四旁"指调理脾胃是治疗脾胃乃至五脏六腑、经脉、肌肉、四肢百骸疾病的核心。"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分别是指调理脾胃的三大法则:疏肝解郁,调脾和胃;升降相因,燮理气机;燥湿相济,健脾和胃。"纳化常"是调理脾胃的最终目的,即恢复脾胃正常的受纳与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在临床上对脾胃疾病在治疗中要考虑到脾胃疾病的临床特性,要遵循中焦如衡原则,合理使用药物来纠正中焦失衡,且在升降并用、燥湿并举等过程中,均要遵循和其阴阳,畅其气机的原则,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综合各种治疗方法,和法是治疗脾胃疾病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脾胃中医学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在临床中运用脾胃病对立统一的辨证规律,注重患者个体病机特点,形成了"纳运"升降""燥湿""寒热""虚实""气血""通涩"等多个对立统一的脾胃病临床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天娇  吴波 《山东中医杂志》2022,(5):560-563+589
脾胃为阴阳气机升降之枢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治疗与脾胃关系密切,从调治脾胃入手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必不可少的诊疗思路。简要阐述脾胃作为阴阳枢轴的作用,脾胃与心的密切关系,选介临床验案三则,突出调治脾胃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吴航  赵国惠 《河南中医》2012,32(4):408-409
物质运动的具体体现是升降出入,它是阴阳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形式.人的生命活动,同样离不开升降出入,脏腑是升降出入运动的核心,肝肾主升,心肺主降,脾胃居中焦,表里相依,升降相合,燥湿相济,共同协作,为升降的枢纽,传化精微以溉四旁.  相似文献   

16.
基于脾胃两脏的生理病理特性,张声生教授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常常体现出对立统一的学术思想,临床疗效显著。现从升降、虚实、寒热、燥湿、阴阳这几个矛盾的统一对立关系来阐述张声生教授辨治脾胃病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7.
脾胃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阴阳、气血、升降的平衡失调,衡法是平调、平治中焦脾胃之法,包括燮理纳运、斡旋升降、权衡润燥、平衡阴阳、平调寒热、兼顾虚实、调畅气血、调和脏腑、调谐心身、调协内外等十个方面,根据中焦脾胃平衡理论,在古方基础上创立的十二首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应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玉文  林旭龙  宋晓欣  陈婕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46-1248
脾胃病以慢性疾病多见,由于脾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纳运相助的生理特性,易形成寒热错杂、虚实相兼、升降失和、润燥不调的病证,和法的应用尤为适合,临床具体应用可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平调寒热、和调虚实、升降并枢、分消走泄等治法。  相似文献   

19.
试论《伤寒论》中脾胃病的治疗学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映前 《河南中医》1999,19(2):13-14
脾胃同处中州,为后天之本,万物生化之源,脾胃强健则生化有源,四肢百骸得以滋养。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以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同构成了中焦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状态下,脾胃受病,升降失职,健运失常,不能腐熟水谷,化生资源,则百病丛生。故有“有胃气则生,无...  相似文献   

20.
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纳运功能正常 ,水谷精微物质充盛 ,则营卫协调 ,五脏安和 ,机体功能正常 ;若脾胃气机升降失调 ,或升降太过 ,或升降不及 ,或升降反作 ,则不仅消化功能发生紊乱 ,而且将波及其它脏腑 ,变生多种病证。对于脾胃系统病证 ,调理气机升降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