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养胃清热化瘀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异型增生及其转归的影响。方法: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予养胃清热化瘀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胃复春治疗,治疗2个疗程共6个月。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胃黏膜病理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黏膜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胃清热化瘀法能够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胃黏膜病理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拟活血清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2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治疗组106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采用活血清胃方治疗,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以临床症状、胃镜像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变化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临床症状、胃镜像及胃黏膜病理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清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解毒方结合胃镜下微观辨证用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经胃镜检查并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4片/次,3次/d;治疗组采用益气化瘀解毒方治疗,在此基础上根据胃镜下微观征象辨证加味用药,1剂/d。16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主要中医症状疗效、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及胃镜下微观征象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70%,内镜总有效率分别为73.3%,60%,治疗后治疗组的症状总积分和主要中医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显著改善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及内镜下微观征象,且有较好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P0.05)。结论:结合胃镜下微观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胃祺饮加减药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通过对治疗前后患者症状及胃镜病理变化的综合分析,评价胃祺饮加减方的临床疗效。结果:胃祺饮加减方对萎缩性胃炎患者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7.67%,对胃黏膜病理有逆转作用。结论:胃祺饮加减方作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协定方药,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5):113-115
目的:观察柴胡加龙骨牡蛎合附子理中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柴胡加龙骨牡蛎合附子理中加减方,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黛力新,每次1片,早、中各1次。两组分别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胃镜下征象、病理半定量积分、临床症状积分、焦虑抑郁定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胃镜下征象积分、病理半定量积分、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焦虑抑郁定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胃镜下征象积分、病理(萎缩、肠上皮化生)半定量积分、临床症状积分及焦虑抑郁定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病理(萎缩)半定量积分和焦虑抑郁定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合附子理中加减方可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焦虑抑郁患者的胃粘膜病变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康胃二号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并作分析探讨。方法: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予康胃二号方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28例,予胃苏颗粒及胃复春片口服治疗。均以1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胃镜检查的变化,比较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内镜与病理情况及Hp根除率均有所改善,而两组间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胃二号方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黏膜萎缩状况、以及提高其Hp的根除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彝药米太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采用彝药米太勒配红糖煎服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口服西药三联疗法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对两组临床症状、胃黏膜组织病理总评分、胃黏膜病变程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临床症状疗效评估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90.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均有效。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胃黏膜组织病理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胃黏膜病变程度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78.1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彝药米太勒治疗能从根本上改善甚至消除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病变程度,疗效优于口服西药的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拟养胃汤合左金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6例,以自拟养胃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对照组100例,以西药三联疗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胃镜改善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症状,胃镜像及胃黏膜病理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自拟养胃汤合左金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胃炎1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维酶素片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胃炎1号”口服,疗程均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并比较2组中医证候、胃镜及病理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2组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反酸嘈杂、食欲不振证候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88.9%,40/45)优于对照组(82.2%,37/45),电子胃镜疗效(80.0%,36/45)优于对照组(60.0%,27/45),病理疗效(84.4%,38/45)优于对照组(68.9%,31/45)。结论 “胃炎1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胃黏膜病变,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董桂芬 《陕西中医》2011,32(9):1129-1130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运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口服,对照组30例予猴头菌、维酶素口服。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症状胃镜变化及病理情况比较。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结论:运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饶晶  吴耀南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8):1591-1592,1594
目的:观察“胃萎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子“胃萎方”治疗,对照组30例子中成药“胃复春”治疗,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胃镜、胃黏膜病理组织学、Hp感染的变化。结果:“胃萎方”对胃镜征象、胃黏膜病理组织学、HP感染的疗效优于“胃复春”(P〈0.05);但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相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胃萎方”可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②“胃萎方”对患者胃黏膜镜下改变,病理改变有明显逆转作用。③“胃萎方”有明显抗Hp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2019,(8)
目的:分析化痰消瘀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患者的疗效及对胃镜病理的影响。方法: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化痰消瘀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评分、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生存质量评分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胃镜疗效、总体病理疗效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PGⅠ、PGⅡ、G-17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评分、血液流变学、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上皮化生、萎缩、不典型增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及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消痰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患者的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胃镜病理表现,阻断疾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定标活检技术评价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收集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分成两组,试验组予以半夏泻心汤治疗,对照组予以胃复春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的改善情况。结果:入组的120例患者中115例完成临床试验并复查胃镜,114例胃黏膜标记清晰;半夏泻心汤能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87.7%vs62.1%和66.7%vs44.8%);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胃黏膜定标活检技术准确监测病变的转归发展,是监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变化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元方胃炎Ⅲ号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通过对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元方胃炎Ⅲ号方"对缓解临床症状和修复胃黏膜组织有良好疗效。结果:临床症状缓解总有效率为80.7%,胃黏膜组织修复总有效率为64.6%。结论:"元方胃炎Ⅲ号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理想的缓解临床症状、修复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药胃舒煎剂联合幽门螺杆菌(Hp)根治方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和替硝唑,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胃舒煎剂;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胃镜疗效及治疗后胃黏膜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胃镜总有效率分别为86.0%和74.0%,对照组分别为60.0%、58.0%;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p感染情况及胃黏膜组织病理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舒煎剂联合幽门螺杆菌根治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肠腺化生患者的临床症状,抑制并且改善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肝胃不和证慢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对照组用吗丁啉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症状、胃镜下黏膜病变情况和病理组织学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20%;对照组总有效率68.57%(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对肝胃不和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慢萎Ⅰ号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予慢萎Ⅰ号方治疗;对照组28例予维酶素片和果胶铋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有效率为71.4%.结论:慢萎Ⅰ号方治疗萎缩性胃炎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陈强  孙付军  张军 《陕西中医》2008,29(5):554-556
目的:观察逍遥散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及药效学作用。方法:遵循随机、盲法、对照、重复的原则,观察逍遥散加减方对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作用;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大鼠模型,观察本方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病理指标的影响。结果:临床观察可见与对照组比较,逍遥散加减方的有效率明显提高;明显改善大鼠胃粘膜病变,与模型组相比,本制剂可改善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减轻黏膜固有层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减轻肠上皮化生,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提示:逍遥散加减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修复和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3,(10):2086-2087
目的:观察中西结合序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CAG伴癌前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81例,两组均予规范服用含PPI的根治Hp四联方案14天,第3周起治疗组予自拟胃萎Ⅰ号方治疗,对照组予维酶素+胃复春片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胃镜下黏膜病理组织学积分变化情况,统计两组临床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14%(P<0.0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西药根除Hp与自拟胃萎Ⅰ号方序贯使用,可使炎症消失,修复CAG患者受损的胃黏膜,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CAG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萎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NF-κB和内源性抑制因子(IκB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随机单盲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治疗组服用萎胃颗粒;对照组服用胃复春片,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取病理活检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的改善情况,对比两组胃黏膜NF-κB、IκBα表达的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在疗效、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胃黏膜NF-κB、IκBα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萎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CAG患者的胃镜征象及病理表现,增加胃黏膜IκBα的表达,抑制NF-κB的活化可能是产生治疗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