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古以来 ,有关补泻效应方面的论述不多且散见于各处。为此笔者通过研读古医籍特别是《内经》的一些篇章 ,发现《内经》对针刺疗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 3个方面。1.针下感觉《素问·针解》云 :“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满而泻之者 ,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指出通过针刺 ,正气充盛 (补 ) ,则针下产生热感 ;邪气祛除 (泻 ) ,则针下出现凉感。又说 :“刺实须其虚者 ,留针 ,阴气隆至 ,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 ,阳气隆至 ,针下热乃去针也。”提示针刺后 ,针下的凉热感可作为检验针刺补泻效应的客观指标 ,即针下热为补 ;针下寒为泻。…  相似文献   

2.
方基良 《中国针灸》1996,16(8):37-38
针感现象探讨方基良(安徽省东至县尧渡医院,247200)主题词针刺感应,烧山火,透天凉,针刺补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记载:"中气穴则针游于巷。"《针灸大成·金针赋》曰"……驱动气血.顷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焦国瑞《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3.
“呼吸补泻”调气观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邱玉霞呼吸补泻法是针刺补泻手法中的一种,是指进出针时配合病人呼吸来分别补泻的方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本法源于《内经》时期,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说明了呼吸补...  相似文献   

4.
针刺量-效关系成形于《黄帝内经》,其媒介逐渐由主观定性发展为客观定量,最初将针感有无作为针刺起效的主观定性标准,并沿用至今;随之出现的区分类型及程度的针感量表,标志由定性向定量的升级。《黄帝内经》通过监测脉象大小判断针刺起效,展现出朴素的客观定量思想,最终发展为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客观量化指标,间接体现针刺量-效关系,并为针刺疾病谱和机制的探索提供证据。自石学敏院士明确“针刺手法量学”概念之始成为系统研究,直至近年来手法参数仪器的问世,使得针刺量-效关系逐渐可视、科学。针刺须本于“治神”方能显效。针刺治疗量是介于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与针刺极量的一个区间,当此区间内某治疗量达到感觉产生阈值时,针感得以体现。新型针刺法虽未有针感产生,但治疗量已达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西方针刺研究所设治疗量多低于最小针刺有效治疗量。目前这一区间的界定有待进一步开展针刺量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5.
“针刺量学”研究之探本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阐述易学之象数概念、理论及其对中国古代的科学世界观、自然科学发展及思维方式与方法等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医针灸量化的理论依据、思维方式与方法和标准。阐明易之象数理论是中医(针刺)量化的理论依据;中医针刺量化的思维方式是唯象思维;《易传》之"以类族辨物"和王夫之的"象数相倚"是古代科学文化朴素的唯物辩证方法论,是中医针刺量化的方法,既"取象"(即寻求符号关系)又"运数"(即寻求数量关系),形数统一;针灸量化的标准是以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呼吸次数或息数)为衡量针刺量的大小,以天地生成数、针刺补泻来区分刺激量的性质,以患者针下"气至"或"得气"的感觉来衡量是否达到最小刺激量。认为古代医家对针刺量学研究虽然还不够系统,但是对今后的针刺量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得气 ,古称“气至” ,近称“针感” ,是指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历代针灸学家都很重视针刺得气 ,因为它对针刺治疗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进针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得气 ,一切针刺治疗都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施以补泻及其他手法 ,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催气 ,是针刺后遇到不得气的情况时 ,需要采取适当手段 ,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1 古代医家对得气与催气的认识历代医家对针刺得气与催气作了细致描述。关于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 :“中气穴 ,则针游于巷” ;金元时期的窦汉卿曾在《标幽赋》中曰 :“…  相似文献   

7.
凌楠 《中医药学刊》2001,19(6):585-585,590
对《灵枢》针刺补泻进行初步探讨。《灵枢》针刺补泻首先是针对虚实而言,《灵枢》制定针刺补泻原则,归纳有迎随、徐疾、捻捻、提插、开合等几种针刺补泻手法,这些针刺补泻原则和补泻手法为后世针灸学家所遵循。认为《灵枢》针刺补泻理论对当代针灸教学、临床、科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针灸,应了解和掌握《灵枢》针刺补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徐斯伟 《河北中医》1999,21(2):125-128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刺手法的核心部分,在针灸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先。”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补泻,对于针刺的补泻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年来,对于针刺补泻手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日趋增多与深入,考察针刺补泻的具体作用有了可循的数据。今就199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补泻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各种文献加以整理,分析如下。1 临床观察临床上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采取适当的针刺补泻手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马松涛[1]认为阳中隐阴法能先补其正气,后…  相似文献   

9.
针刺方向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针刺方向的选择与针向补泻法、针刺安全、得气、经气感传、腧穴主治及某些针刺法有关,正确掌握针刺方向可避免针刺意外,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  相似文献   

10.
对《灵枢》针刺补泻进行初步探讨.《灵枢》针刺补泻首先是针对虚实而言,《灵枢》制定针刺补泻原则,归纳有迎随、徐疾、捻转、提插、开合等几种针刺补泻手法,这些针刺补泻原则和补泻手法为后世针灸学家所遵循.认为《灵柩》针刺补泻理论对当代针灸教学、临床、科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针灸,应了解和掌握《灵柩》针刺补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再论针下气——候气针刺补泻的“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建业 《中国针灸》2001,21(6):14-22
通过笔者多年针灸实践,从失误的病例中,反证了候气针刺补泻,除了正确分辨针下气,准确进行补(导)、正、泻邪外,还要注意针灸的刺激量-补(导)泻的度,过与不及都不适宜,这是候气针刺补泻的第二难点。  相似文献   

12.
电针连线方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在电针临床中更科学地选择连线方式,采用文献查阅和临床观察的方法,对电针连线方式选择的现状,以及电针连线方式与疗效和针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有关文献和论文对电针连线方式的论述有所不同,还发现在电针临床上采用不同连线方式,可导致疗效程度及针感产生的部位各不相同,认为在电针治疗肢体疾患时可选用同侧连线方式,在电针治疗全身疾病时应选用非同侧连线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从手法歧义看补泻手法的实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吴强  靳瑞 《中国针灸》2002,22(2):129-131
从补泻手法的歧义,矛盾及临床实际应用看出,补泻手法虽然是调节刺激量值的手段之一,但与补泻效应无对应关系。古人对手法的误解并已将手法神化,使后人的研究不能摆脱强调具体招式,这是补泻手法研究多年来无重大进展的根本原因。补泻效应的产生是医者的刺激量值与患者的感应量值相匹配的结果。医者的刺激量值段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应将注意力集中到探寻患者的感应量值上,并建立患者个人的,客观的感应量值体系可能才是研究针灸补泻的理性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感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针感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从医者的感受和患者的感受两方面列出针感的表面形式,并分析各种针感的相互关系。结果:不同针感均代表一定的临床意义。结论:不论出现何种针感,均表示已得气;只要有针感,便可能获得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任脉、冲脉与原发性痛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任脉、冲脉的经络特性,试图寻求一种无创伤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与80例健康女性作为受试者,在月经来潮第1日测量双侧列缺、公孙穴导电量.结果:(1)患者组列缺穴导电量数值低于正常组(P<0.05);(2)患者组公孙穴导电量数值高于正常组(P<0.05);(3)患者组列缺、公孙穴导电量平衡率均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任脉气血偏衰、冲脉气血偏盛;任脉、冲脉阴阳失衡.  相似文献   

16.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补骨脂炮制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首次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优化补骨脂炮制工艺.方法:以具有抗骨质疏松活性的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乙素(异补骨脂查耳酮)的总含量为指标.以闷润时间、炒炙时间、炒炙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炮制条件,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最优炮制工艺为闷润10.3h,炒炙12 min,炒炙温度为170℃.结论:以抗OP(Osteoporosis)成分为炮制指标,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可优选得到最佳补骨脂的盐炙工艺,并且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从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生存现状分析中医药辨证、治疗、疗效特点,并结合自身在日常诊疗工作中的切身体会,提示中药剂量是对疗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同时也提醒中药合理剂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不同频率电针对顽固性网球肘患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的电针对顽固性网球肘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将85例顽固性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疏密波组(44例)、连续波组(41例).两组取穴相同,主穴为患部痛点,分别采取连续波或疏密波电针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评价两组疗效.结果:疏密波组有效率为84.1%,连续波组为8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疏密波组治愈率为56.8%,明显优于连续波组的31.7%(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之间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疏密渡组的症状改善优于连续波组.结论:疏密波电针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疗效优于连续波电针,是一种优化的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电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安慰对照针灸方法的可信性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梅芳  俞昌德 《中国针灸》2004,24(7):507-509
目的:寻找理想的安慰对照针灸方法.方法:11位健康志愿者,随机接受6种安慰对照针灸方法(简称安慰针法)及2种标准针法(即常规针法),每次针后,测量针感值(VAS Scale)及做真假针法判断.结果:6种安慰针法与2种标准针法针感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真假针法判别在初次接受针刺者及曾有针灸经历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慰针法针感(感觉)不同于标准针法,安慰针法可能失败于曾有针灸经历人士.  相似文献   

20.
经脉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卓廉士  李学智 《中国针灸》2004,24(9):631-633
目的:探讨感应这一自然现象在人体经脉上的体现.方法:查阅古代文、史、哲文献,摘录出有关感应的论述,将其与中医典籍中的经脉现象对照分析.结果:感应现象同样存在于人体经脉中,经脉与自然界之间、上下经脉之间、左右经脉之间、表里两经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刺传导、特定穴的治疗作用都是感应的表现.感应是由"气"和"数"所产生一种趋同性或互补性运动.结论:经脉现象可以用感应学说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