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133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股动脉穿刺进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现将我科2003年1-7月的133例不同的神经科疾病造影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疾病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结果,探讨术后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5-2008年80例DSA的结果,分析疾病与血管病变的关系及术程中并发症。结果80例DSA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52例,Moyamoya病2例,阳性检出率67.5%。其中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瘀血12cm×18cm,1例出现小脑梗塞。结论DSA对于脑血管疾病是一项较为安全、灵敏的检查方法;颈动脉病变在脑梗死、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对明确脑梗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作用和对急性期治疗决策的意义。方法对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有溶栓治疗适应证的86例患者进行急诊造影,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6例患者造影56例发现与本次梗死相关的血管内血栓,远段血流Timi 0~2级。21例发现存在大血管有中度以上狭窄,无血栓征像,远端血流灌注分级2~3级。9例血管造影正常或仅有轻度狭窄病变,血流灌注正常,造影未发现与本次卒中相关的血管病变。结论急性期脑梗死脑血管造影技术上安全可行,可进一步明确病因及发病机制,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对于血管造影明确有血栓形成或栓塞患者,可采取开通闭塞血管的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 回顾我院神经内科2009年3月20日~2009年11月20日152脑血管造影的病例,分析术程中注意事项,总结出经验教训.结果 152例造影显示:颅内外血管内斑块形成、血管闭塞、次全闭塞、血管狭窄等100例,动脉瘤10例,MoyaMoya病2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1例,阳性检出率75%.其中5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3例出现迷走反射,无一例血管夹层及远端栓塞情况发生.结论 DSA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等多部门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 、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278例患者术前充分准备,采用Seldinger技术,从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后即全身肝素化(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除外),连接2套动脉加压滴注器持续滴注冲洗动脉鞘及导管,自主动脉弓自下而上依次行主动脉弓,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双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造影。老年患者尤其血管迂曲者,均应在导丝引导下进导管,血管分叉处尽量在路径图上进导管,使用Y形阀,注射器与接头或导管连接时,让血少许流出,避免空气进入导管。造影结束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钠,加压包扎。术后保持穿刺侧下肢制动8h,卧床24h。结果我院自2006年来应用该技术共开展278例,全部成功。结论所有患者均无与造影相关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未发生术中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情况,无血栓形成或栓塞,在造影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应用于颅内病变的检查,是脑血管造影上的一次重大进展。由于它具有图像质量优良、分辨率高、安全可靠等一系列优点,与CT、磁共振一起作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之一。我们收集一组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疾病的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7~59岁,平均42-5岁。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和定位体征。经CT检查,2例增强后提示可能有脑血管畸型,1例报告脑膜瘤,其余均由DSA单独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行头颅MRI与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收集312例行DSA术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手术前后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Pearson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75岁、女性构成比、卒中史、颈动脉斑块、空腹血糖≥11.1 mmol/L、FIB≥5.0 g/L、手术操作时间≥30 min、抗凝药物使用及抗血小板药物使用为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结论 :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SA致脑栓塞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应注意对这些因素进行严密观察。  相似文献   

8.
卢剑波  孙晓川  朱继  张晓冬 《吉林医学》2011,32(22):4549-4551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对收治的91例脑血管造影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1例造影显示:动脉瘤73例(包括单发58例,多发15例,合并烟雾病4例,合并颅内血管母细胞瘤1个,合并颅内脑膜瘤1个,合并脑血管畸形1例,共检查出动脉瘤90个),动静脉畸形10例(合并颅内动脉瘤1例),烟雾病6例(包括单发1例及合并颅内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及阴性结果4例,阳性检出率95.7%。其中4例右侧股动脉穿刺失败,改为左侧重新穿刺后成功,3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术中出现大脑中动脉远端栓塞,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瘀血17 cm×15 cm,无一例远端血管异常。结论:DSA是一项有较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患等多方面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早期、安全、正确的诊断是进一步治疗的前提。虽然CT脑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等为脑血管病的无创诊断提供了新方法,但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提供的诊断信息仍是不可取代的,目前仍被认为是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我科2003年8月-2005年1月行DSA检查3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赖坚强 《当代医学》2021,27(8):128-13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常规CT检查与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出血管闭塞39例,检出率为100%;血管狭窄36例,检出率为92.31%;CT检出血管闭塞32例,检出率为82.05%;血管狭窄29例,检出率为74.36%;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的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发生皮下淤1例,占比1.29%,周围神经损2例,占比2.56%;未发生脑血管痉挛情况,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85%。结论神经内科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可作为安全有效的脑血管病诊治手段,与CT比较,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的检出率较高,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经行前、后鼻孔填塞失败的顽固性鼻出血患,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基础上,行高选择性单侧或双侧颌内动脉末梢和面动脉异常病变血管内明胶海绵碎粒栓塞术。结果DSA发现17例患均存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颌内动脉末梢发育不良或畸形,3例伴有面动脉形态异常;17例均一次性栓塞治愈,随访8月至5年无再鼻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栓塞术是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理想的方法;临床疗效迅速、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排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数字减影(DSA)在急诊肺栓塞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疑似肺栓塞患者202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24 h内均进行64排CT和DSA检查,以血管造影为诊断金标准,计算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正确率、阳性率、阴性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灵敏度以及特异性等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 202例疑似肺栓塞患者经治疗和金标准诊断,最终确诊为肺栓塞患者181例.64排CT共诊断真阳性肺栓塞患者138例、真阴性15例;DSA诊断真阳性患者168例、真阴性17例.64排CT共检出153例,正确率约为75.74%;DSA检出185例,正确率约为91.58%,DSA的正确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排CT诊断肺栓塞患者阳性率、阴性率、假阴性率和灵敏度分别为70.30%、29.70%、24.86%、76.24%,与DSA的84.65%、15.35%、7.73%、92.8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假阳性率(19.05%比14.29%)和特异性(71.42%比80.95%)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检查肺栓塞患者阳性率和正确率显著高于64排CT检查,但特异性和假阳性率两者无明显差异,建议以64排螺旋CT作为肺栓塞患者的初级筛查,而将DSA检查作为肺栓塞患者的高级检查和确诊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脑血管DSA检查和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对96例患者行DSA检查和其中53例行支架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96例患者顺利行DSA检查,53例成功行球囊成形术和64枚支架介入治疗,动脉平均狭窄从(83±6)%降低到(21±5)%,其中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15例,高灌注综合征2例,1例颈总动脉形成夹层致血栓形成,出现一侧肢体轻度偏瘫。术后随访45例(84.91%)神经功能改善明显,7例(13.21%),1例一侧肢体轻度偏瘫(1.89%)。结论 DSA检查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穿刺部位血管并发症的护理观察。方法:对295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皮下淤斑10例,局部渗血5例,皮下血肿5例,假性动脉瘤1例。结论:对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做好健康宣教,术后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可以减少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经颅多普勒(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方法对50例疑有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用TCD测量各条血管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并与DS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8例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35例经DSA证实。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特征是狭窄处彩色血流束变细,典型者呈“束腰征”;频谱多普勒显示狭窄处血流速度异常增高,频谱形态呈湍流、涡流,同时音频信号响亮。狭窄严重者彩色血流束连续性欠佳或者中断,血流速度不增快或者明显减低。血管闭塞者血流不显示。结论TCD对于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TCD检查快速、方便、安全、经济、确诊率高,可作为早期筛选性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脑缺血疾病患者1周内进行DSA和MRA检查,并且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62例病人共124条MCA中,MRA及DSA均显示无狭窄的78条,狭窄<10%的5条,狭窄10%~50%的5条,狭窄51%~99%的6条,闭塞的10条。MRA对无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86%、86.96%,狭窄<1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5.00%、97.79%,狭窄10%~5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56%、95.83%,狭窄51%~99%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56%、96.58%,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0%、100.00%。结论:MRA能较为准确地反映MCA狭窄情况,可以在结合临床症状的前提下作为筛查MCA狭窄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怀疑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DSA以NASCET法计算狭窄率,MRA分别以NASCET法和截面积法计算狭窄率。结果以DSA诊断为金标准,32例128条颅外段颈动脉狭窄,MRA以NASCET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8.1%,Kappa=0.593;MRA截面积法诊断的敏感性63%,特异性100%,准确性79.7%,Kappa=0.622。结论MR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可用于筛选可疑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使大部分患者免除DSA检查,但MRA尚不能代替D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