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儿夏季热与祖国医学“疰夏”类似。笔者根据多年来的临床实践,结合病例,对本病探讨如下:初期:发热不恶寒,气候越热则发热越高,少汗或无汗,唇干口渴引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舌质微红、苔薄,脉浮数。  相似文献   

2.
小儿夏季热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传志 《江苏中医》1993,14(5):36-37
  相似文献   

3.
刘真栋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1048-1048
笔者根据小儿夏季热的发病特点,归纳为4个不同证型,予以论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叙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就诊日期:6月28日~7月30日就诊者15例,8月2日~8月10日就诊者15例,8月2日就诊者7例;男14例,女8例;年龄1~3岁19例,3岁以上3  相似文献   

5.
小儿夏季热,是儿科夏季常见病。好发于3岁以内的乳幼儿。临床以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无汗为主症。笔者认为小儿夏季热多本虚标实,治宜清补兼施,分型论治。通过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有严格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其主要特征。发病多集中在6、7、8三个月之间,与气候炎热有密切关系,故又称小儿“暑热证”、“阳明经热”、“暑热消渴症”等。1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中医认为与体质因素有关。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属“稚阴稚阳”之体,体温调节功能未臻完善,若脾胃失调、体虚不足、或病后气阴不足者,入夏之后,暑热亢盛,小儿不能耐受外界炎热气候的熏蒸而发生本病。盖暑为阳邪,最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热之气后,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液亏损,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暑必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故出现多尿,若津液为暑邪所伤,化源不足,水津不能敷布周身,肌腠无以发泄,失其充身润肤泽毛的正常功能,以致腠理郁闭无汗液外泄,故少汗或汗闭。2辨证论治2.1暑伤肺胃:证见发热,体温高达38℃至40℃,热势多在午后增高,气候愈热发热愈高,少汗或无汗,口唇皮肤干燥、烦躁不安,口渴多饮、小便量多、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滑数。治疗原则:消暑益气,养阴生津。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知母、苏梗、甘草、竹叶各3g,麦冬6g,...  相似文献   

7.
发病机制一、病因:小儿禀赋素虚,元气未充,易为六淫之邪侵袭。每至暑月,气候炎热,长夏湿土正盛,暑湿之邪,郁而为病。二、症状:发热持久、多渴、多尿为本病三大症状。发病大多骤然,初期或有流涕咳嗽。发热持续,稽留不退,中午至傍晚较高,夜间至早晨稍退,气候炎热,发热更高,稍凉  相似文献   

8.
小儿夏季热     
七味白术散(白术、茯苓、党参、甘草、葛根、藿香、木香)一方出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笔者近年来曾以此方加味,治疗小儿夏季热,颇有疗效。兹简介一例: 戚××,男,一岁半。1970年夏季发热不退,早重晚轻,已月余,其父带来我院诊治。患儿病时,曾由西医诊视,作过检查,用过多种抗菌素,发热始终不退,总在38~40℃之间,并有口喝引饮,小便频数清长,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喜伏卧,大便溏薄,有时烦哭等证。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而软。西医诊  相似文献   

9.
小儿夏季热     
<正> 处方及用法:羚羊角片3克,冰糖30克.取250毫升清水,用文火先煎羚羊角片30分钟,待药液稍变微黄色后加入冰糖煎溶即可。每天1剂,分4次凉服。煎过的角片可加入该方另1剂中复煎.若脾虚泄泻加煨葛根、白术.壮热口渴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象牙丝。面色苍白,肢端凉,小便清长,加金匮肾气丸6克包煎。  相似文献   

10.
小儿夏季热     
方药:茜草根10~12g。用法:水煎2次,分4次温服。病重者用9小儿遗尿126例.山东中医杂志,2000,19(3):151.小儿秋季腹泻方药:芡实、赤石脂、地榆、茯苓各10g,黄芩、藿香各8g。加减:发热重者加柴胡、淡竹叶;呕吐甚者加竹茹、半夏;无热恶寒证属脾阳虚者去黄芩,加炒白术、桂枝。用法:上药水煎浓缩至50ml。5~6个月小儿每次服8ml;7个月每次服10ml,1~2.5岁每次服15ml;均每日3次,连用5~7天。疗效:治疗34例,显效2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来源:张 义(安徽六安地区中医院 237000),郑弼芳(安徽六安市第一医院).毒泻汤治疗轮状…  相似文献   

11.
笔者取民间验方治疗小儿夏季热 ,临床多能获效 ,故介绍如下。鲜冬瓜皮、白蜜各 3 0 g,生卷柏 12 g,鲜荷叶 1角。 4味兑水40 0 ml,煎取 3 0 0 m l代茶饮。每日 1剂 ,连服 5~ 7日。一般 3日即可见效。曾治一例李某 ,男性 ,6岁 ,1996年 7月 3 0日初诊。患儿发热3 9℃ ,持续 1周未退 ,口渴引饮 ,小便频多 ,无汗神倦 ,不咳嗽 ,饮食大便尚可 ,胸透及血象亦正常 ,苔薄白 ,舌质正常 ,脉虚大数。诊为小儿夏季热 ,用上方 3剂后体温降至正常 ,原方更进 2剂 ,观察 10日未见异常小儿夏季热验方@沈开金$安徽省含山县人民医院!238100…  相似文献   

12.
报道:方一:菊花15克,银花10克,牛蒡子10克,葛根15克,薄荷3克,石斛10克,木香10克,神曲15克,青蒿15克,荷叶15克,淡竹茹10克,甘草5克。用于病程前期小于8周者。方二:银花10克,公英15克,黄芩10克,荷叶15克,薏苡仁15克,神曲15克,枳亮10克,太子参10克,滑石10克,甘草5克。用于长期发热,病程大于3周以上者。方三:公英10克,连翘10克,石斛10克,赤茯苓10克,枳壳5克,太子参10克,红枣10克,麦冬10克,神曲15克,甘草5克。用于病久体虚,热退之后巩固疗效者。笔者多年来应用上方治疗小儿夏季  相似文献   

13.
小儿夏季热是儿科的常见病,现代医学对此尚无特殊疗法。笔者十余年来运用自拟“乌苦薄荷汤”治疗此症63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药物组成乌梅苦瓜叶各15克薄荷鲜荷蒂木瓜各10克梨皮1个。配制与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煮沸10分钟左右,过滤去渣,加入少许白糖调匀,分3~丫,谨  相似文献   

14.
有的孩子一到炎炎夏季,便长时间发热不退,打不起精神,什么东西都不想吃,心烦,口干口渴,小便多,出汗少,反复检查也查不出什么明显的异常,这是什么病症呢?这种病症被称为小儿夏季热,多因小儿发育尚未成熟,体质不能耐受夏天炎热的环境所形成。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常随着凉爽秋天的来临,孩子的病情会渐渐的好转,精神开始振作。夏季热的病程较长,日常生活调理十分重要。首先,孩子的饮食结构要合理,宜以清淡、清凉、素食为主。如早餐可吃绿豆粥、酱菜,午餐可吃米饭、西红柿蛋汤、黑木耳金针菜烧鲫鱼、白豆腐干丝,晚餐可吃凉拌面、白粥、拌黄瓜等。…  相似文献   

15.
在炎热的夏季,有些3岁以下的婴幼儿常出现莫名其妙的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并持续不退,而且天气越热,体温也越高,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却均未发现其他异常。这种现象多见于6~8月份,有时可持续3个月之久,被称之为夏季热,中医又称之为“暑热症”。  相似文献   

16.
推拿治疗小儿夏季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笔者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夏季热”10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一般资料 100例中,住院病人43例,门诊病人57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8~30个月;病程6~42天;肛湿38.3~41℃;经中医治疗(中药、针刺)者13例,经西药治疗者25例,经中西医治疗者56例,未经治疗者6例。二、治疗方法治则:清暑护阴,培本固元。手法操作: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各20~30次,掐总筋3~5次,分阴阳9次,清脾土400~500次,清肺经200~400次,补肾经450~550次,清大肠200次,揉外劳160次,  相似文献   

17.
洪湖市名老中医杨济泉先生,年逾古稀,出生于中医世家,致力于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载,不仅治学严谨,广博医典,而且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长于治疗各科疑难杂证。笔者曾在杨老先生的指导下,运用验方连附汤治疗小儿夏季热,效果颇佳,现简介如下: 方剂组成一、川连、熟附片各6克,党参、麦冬各15克,五味子8克,山药18克,益智仁4克,菟丝子12克,花粉  相似文献   

18.
南国 《家庭中医药》2007,14(8):60-60
夏季热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疾病,尤以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为多见。临床以长时间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因其多发生于夏季,故名夏季热。  相似文献   

19.
处方:黄芪10克,白术5克,防风4克,青蒿8克,金银花10克,竹叶3克,鲜荷叶10克,鳖甲6克,秦艽5克。加减:神疲甚者加太子参10克,烦燥不安则用沙参15克,高热不退加钩藤、蝉蜕各5克。  相似文献   

20.
李×,男,2岁。1990年7月28日诊。其母代述:患儿持续发热二十余天,伴有口渴喜冷饮,尿多、纳少,大便溏薄,鼻干无涕,不咳不喘、不吐。口服退热片,肌注、静点抗菌素罔效。症见:烦躁不安,身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