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与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中远期疗效。方法收集67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根据选择支架不同分为Apollo支架组(n=31)和Wingspan支架组(n=36)。比较2组患者支架植入成功率、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24个月,比较2组血管事件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术后2组患者残余狭窄率均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2组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ollo支架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Wingspan支架组(P0.05)。结论 Apollo支架与Wingspan支架均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术式,中远期疗效相当,但Apollo支架明显减少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学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12月-2011年4月我院住院的10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患者共放置支架10枚,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经过治疗的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残余狭窄程度〈20%;围手术期患者症状消失和改善;2例复查CTA,无血管狭窄≥50%;2例眩晕,晕厥症状改善,无再发。NIHSS评分提示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残疾程度。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狭窄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明显降低(P〈0.05),功能缺损程度,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1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l段狭窄患者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1—3a,观察患者手术后缺血性卒中改善程度,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血管狭窄程度,术后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l倒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共放置36枚球扩式支架,15枚自膨式支架。19例行预扩张。手术成功率98%。9例患者伴有一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并同时置入9枚球扩式支架,7例患者合并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其中4例同时置入4枚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术前狭窄率为(86.3±11.6)%,术后剩余狭窄率(9.7±4.4)%。与术前相比,症状消失与改善47例,症状改善率94%。无严重神经功能恶化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症状的安全、有效方法,短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症状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及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010年在我院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的10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病人,就手术安全性及术后近远期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0例病人,手术成功率达100%,8例病人术后症状消失,2例术后症状好转。随访4个月~18个月,所有病人无卒中临床复发,支架内均无血栓形成或内膜增厚。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比较安全,近期疗效较好,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继续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效果,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脑血管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普宁市人民医院2013年6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90例ICVD患者行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及Alberta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算计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情况。结果:经治疗后,患者平均流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均明显慢于术前,而阻力指数、脉动指数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ASPECTS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ICVD的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比较和分析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暨南大学 附属口腔医院(佛山市顺德区大良医院)2016 年 10 月至 2018 年 10 月收治的 80 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作 为研究对象,患者分组采用单双号法进行,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 血管内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 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再狭窄发生率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但血管内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缺 损改善效果更佳,且术后脑卒中及再狭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合并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痰瘀阻络型)恢复期合并多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6例,按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给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25mg/d静点,对照组给予舒血宁注射液5mL/d静点,疗程14d。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应用ELISA法检测ET的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的水平。并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减少率作为疗效判断标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5,P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水平下降、NO水平升高均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7%、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5,P0.05)。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痰淤阻络型脑梗死合并多发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苦碟子注射液联合替罗非班对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行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术中2组均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苦碟子注射液静滴,观察2组治疗后血栓形成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栓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Pro MMP-2、MMP-2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康复、再梗、死亡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联合替罗非班可降低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血栓总发生率及Pro MMP-2、MMP-2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降低再梗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其侧支循环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患者100例,根据临床症状分为大卒中组、小卒中组、缺血发作组,分析不同组别患者DSA所示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比较3组患者的侧支循环开放程度有无差异。结果大卒中组与缺血发作组患者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小卒中组与大卒中组、缺血发作组比较,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颅内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临床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的患者,大多侧支循环开放程度差,而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大多侧支循环开放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加味三黄汤对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体积变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2例中小量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给予脱水、降血压及营养神经等治疗,治疗组加用加味三黄汤中药口服,治疗3周后分别评估治疗前后患者颅内血肿体积变化及神经功能评分。结果:2组治疗前后血肿体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肿体积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三黄汤可有效促进血肿吸收,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神经功能评分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对神经功能缺损及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分组,50例接受常规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50例接受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血管再通成功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血管再通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显著,尤其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效果比常规溶栓治疗更为突出,安全性更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用于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ASO)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下肢ASO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进行治疗,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 %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BI和跛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BI和跛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67 %与对照组的16.67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用于治疗下肢ASO患者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急诊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介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临床疗效的差异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3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患者,使用随机双盲法分为显微组和介入组,各43例。显微组行显微外科夹闭术治疗,介入组行血管内栓塞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使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的日常生活能力;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显微组(P<0.05);介入组术后1个月时的NIHSS评分低于显微组,而MBI评分高于显微组(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8%)低于显微组(2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血肿临床疗效优于显微外科夹闭术,其造成的手术创伤较小,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重度症状性椎一基底动脉狭窄患者中应用Wingspan支架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重度症状性椎一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均采用Wingspan支架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最初终止事件(卒中或者死亡)发生率为5%;并发症发生率7%;术后1a再狭窄发生率10%;术后1a血管狭窄程度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结论Wingspan支架技术应用于症状性椎一基底动脉狭窄的重症患者中能够降低终止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有效降低血管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扶阳软坚饮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在预防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4月来医院血管外科因患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1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治疗,实验组接受扶阳软坚饮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治疗,记录患者术后第1、3、6和12个月随访记录动脉再闭塞、再狭窄及不良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男女比、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和肢体缺血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病变部位、血管狭窄程度、主干闭塞率、治疗长度及植入支架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1月、3月、6月和12月再闭塞率和出血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在累计再狭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月,实验组在皮温、踝/肱指数、疼痛指数和溃疡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术后6月,实验组在踝/肱指数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扶阳软坚饮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可有效预防下肢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7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8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颅内血肿容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为62.86%,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分别为39.47%和81.58%。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肿容积均明显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治疗组减少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提高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刘春梅  陈建权 《河北中医》2012,34(3):384-386
目的观察改良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神经等内科基础治疗。治疗组40例加用改良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40例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并观察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7.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良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明确,应用安全,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阿托伐他汀保守治疗与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进行风险/获益评价。方法将6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分为支架植入组26例、保守治疗组36例。支架植入组行Wingspan支架植入,保守治疗组主要予以阿托伐他汀片治疗,40~80 mg/d。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或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及随访结果等。结果保守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临床改善率分别为78%,58%(2=3.6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12%(2=4.92,P<0.05),病死率分别为0,8%(2=4.16,P<0.05);保守治疗组医疗费用显著低于支架植入组(t=16.71,P<0.01);随访1 a,保守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复发率分别为8%,4%(2=4.11,P<0.05),但保守治疗组复发患者再次保守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与支架植入比较,阿托伐他汀保守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小的风险和较高的获益,可能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比较优化的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期间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71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纳入静脉组,49例行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纳入动脉组。统计动脉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动脉组总有效率为95.92%,高于静脉组8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组治疗后各时段NIHSS评分均低于静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组治疗3、6个月后的m RS评分均低于静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脉组出血发生率为6.12%,静脉组为12.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olitaire支架机械取栓联合阿替普酶动脉溶栓治疗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对脑梗死神经血管单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高州市中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础治疗方案相同。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相同的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糖及改善脑缺血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桃红四物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大脑前、中动脉流速,以及用药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大脑前、中动脉流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大脑前、中动脉流速上升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服用期间出现1例恶心、1例腹泻,对照组出现1例头晕、1例腹泻,两组患者在药物服用期间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中医症状,服用药物期间疗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