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情志疗法及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情志疗法,即运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病证或躯体病证的疗法.<内经>按五行归属,将情志与五脏的关系概括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但五志与五脏不是简单机械的对应关系.情志伤人其临床所见错综复杂,既可伤及本脏,也可依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伤及它脏,或不按规律伤及脏腑.情志致病既可见形病,也可见神病,最终导致形神俱病.因此情志疗法也有"五行相胜"和非"五行相胜"情志疗法之分.由于情志致病主要影响五脏气机,故情志病证应运用情志相胜理论,并以协调五脏气机为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2.
<内经>中怒的描述有忿怒、恚怒、大怒的不同.忿怒、恚怒是一个由忿而怒的渐进状态,大怒为怒之甚.个体愿望实现受阻和肝功能异常均是引发怒的重要因素.怒伤肝,这是由肝应春木,主人体之气的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因此,治疗怒所致疾病,应以治肝为主,并兼顾其他四脏.顺应自然养肝,保持情志调畅则是预防怒致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1 情志病病因病机 早在2000多年前<内经>就对情志病有了丰富和深刻的认识,指出所谓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总称,一般情况下是指正常人体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导致情志异常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机体因素及心理因素.强调精神情志的调适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顺四时而调精养神是养生之根本.  相似文献   

4.
(三)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精神致病因素。七情致病的原因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二是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外来刺激。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导致疾病发生。 1.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此原文指出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脏腑的功能活动主要靠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由此可见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七情与内脏的具体关系,主要指五志和七情与五脏各有所属。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  相似文献   

5.
蒋国印 《光明中医》2009,24(12):2357-2358
预防医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医学. 1调养精神意志 人类的思想活动与疾病的产生有很密切的关系,过度疲劳、生物钟的规律被打乱、精神情志活动异常、强烈的精神刺激、精神抑郁和过度的兴奋以及过度的悲伤都会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或正气内虚,易招致外邪而诱发疾病.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精辟地论述了情志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相似文献   

6.
怒是人体最常见的情绪表现之一,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肝在志为怒,怒最易伤肝。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怒伤肝,悲胜恐",另有"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论述。随着当前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可普及,不良情绪愤怒刺激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越发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系统总结了"怒伤肝"近现代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怒伤肝的原因、阐述怒伤肝的临床意义以及总结研讨怒伤肝的实验动物造模方法等,以期为中医愤怒情志病因致病机理论赋予新认识。  相似文献   

7.
略谈肝主疏泄与妇人情志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情志异常所引起的疾病称为情志病。“情志”是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或五志(怒喜思悲恐)的简称,是人体“三宝”(精气神)之一——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正常情况下的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客观反应,并不致病。但受突然、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便可成为精神致病因素,影响人体脏腑的生理,使脏腑的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妇女要经历经、孕、产、乳的生理过程,肩负着服务社  相似文献   

8.
情志是中医病因学内因要素之一,早在《内经》就有"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肝在志为怒等,阐明情志致病与脏腑气机的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情志异常超过人的心理或生理承受能力时,则发生病变,首先往往是伤肝之气机,同时与情志病症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9.
<正>笔者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行中医情志护理的观察,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如下。1中医情志的内涵中医重视人的精神活动和思想变化,这些因素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归纳为五志(怒、喜、思、悲、恐),后延伸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作为人精神的外在体现,虽不是直接的致病因素,但是如果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则可以引起阴阳失调、气血紊乱,导致脏腑经络各项功能的失常,引发疾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医七情与整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正常的精神刺激反应就简称七情 [1 ]。七情变化与脏腑气血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正常的情志变化不一定致病 ,但是突然或剧烈的长期精神刺激使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和持久 ,若加上人体肝的疏泄功能薄弱就会扰乱气血和脏腑的机能活动 ,导致阴阳失调而致病。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故又称内伤七情。喜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忧伤肺 ,恐伤肾 ,七情伤及五脏与否决定于心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而肝主怒 ,肝失疏泄 ,气机逆乱 ,又是情志病变发病机制的关键 ,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 ,迅速恶化 ,如…  相似文献   

11.
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杨菊萍 《河北中医》2003,25(11):864-865
中医学将精神 (心理 )因素列为致病因素之一 ,认为精神 (心理 )、情志方面的变化 ,可以导致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病证。《内经》把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神” ,神的活动通过“五神”和“五志”来表现。所谓五神 ,即神、魄、魂、意、志 ,分属于五脏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又产生五志 ,即喜、怒、思、悲 (忧 )、恐。并认为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悲 (忧 ) ,肾在志为恐。各种情志的太过与不极又可影响相应的脏器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相似文献   

13.
潘大为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216-1217
从<灵枢·五味论>"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忧心"段的一个疑点入手,借助对<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中"谷虫""三虫"含义的探讨,证明<内经>对人体寄生虫的认识当中已经隐含了一个观点,即人体寄生虫的存在并不必然地导致疾病.这个观点较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若腑脏气实,则(九虫)不为害"之说的出现早得多,从而更全面地了反映<内经>对人体寄生虫的确切认识水平.杨上善注中"谷虫""三虫"的含义也得到了阐明.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所论情志致病原因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新  危玲  李花 《中医研究》2004,17(6):10-12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的情感反映,属于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和心理表现.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适度的情志活动乃是人体的生理需要,有利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对于防御疾病、保持健康是有益的.正如《灵枢·本脏》所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然而,若刺激过大或过强,超过了正常限度,即超过了人体正常的耐受能力;或是刺激过久,而个体本身又缺乏移情易性的能力,不会或不能转移客观环境的不良刺激,那么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种种病变.  相似文献   

15.
人有情志 ,中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 ,又把怒、喜、思、忧、恐称为“五志” ,人的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正常情况下 ,这七种情志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 ,属生理范围。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超过常度 ,即能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失调 ,使人体正气虚弱 ,导致外邪侵袭 ,容易发生疾病。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联系 ,情志之伤能损五脏、耗精、散气、伤神。故情志护理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  相似文献   

16.
胃脘痛是典型情志病证之一,情志伤肝,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而致胃脘痛,是情志与胃脘痛发病的已有认识。其发病与情志刺激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情志病因的相关研究。胃脘痛的情志病因研究,以期揭示情志与胃脘痛的更深层次的关系,丰富胃脘痛的病因研究和情志病因学说的内容,进一步探求情志致病规律,丰富情志学说,最终为情志病证的临床防治、心理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詹建  孟胜喜 《陕西中医》2000,21(9):426-427
<正> 本文仅就该书中有关心理护理学即情志护理的论述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1 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内经》认为,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情,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但如果突然遭受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直接伤及五脏,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五脏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如“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可使肝气横  相似文献   

18.
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精神调养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对于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情志调摄。  相似文献   

20.
四"气街"探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内经>的"气街"在人体受到伤害刺激、经脉闭阻之时具有对人体及经络系统的自我保护作用.在十二正经受邪,经气流行不畅之时,"气街"可以代经行气,以维持人体内经气的运行."气街"的开放是人体对伤害刺激的保护,也是对人体病变的一种提示,亦有可能成为人体的一种致病因素.并提出"气街"的定位与冲脉关系以及解释了经书中无"臂气街"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