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杰 《安徽医学》2004,25(3):202-20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治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为颈动脉体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 ,并对不同临床治疗方法与超声表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 5例颈动脉体瘤均作出了准确诊断 ,肿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 ,颈总动脉分叉增宽 ,血供丰富是其主要特点。其图像特点与临床治疗方法间有一定的关系。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不仅能对颈动脉体瘤做出明确诊断 ,而且对颈动脉体瘤的术式选择、术前准备、术后疗效观察等都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83年1月-2002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38例患者的41个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B超及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和98%。手术切除肿瘤38个,其中12例行颈外动脉切断、颈内动脉部分缺损修补、动脉体瘤切除术;11例行颈外动脉切断、动脉体瘤切除术;8例行单纯瘤体切除术;6例行颈外动脉切断、颈内动脉重建术;1例行动脉体瘤切除,颈内、颈外、颈总动脉部分切除术。结论 对于可疑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应常规行B超及颈部血管影像重建。早期、一次手术切除及术中颈内动脉血供重建是治疗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造影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996年11月~2006年2月间收治颈动脉体瘤9例,其中SHAMBLIN分型Ⅰ型4例,Ⅱ型1例,Ⅲ型4例,术前均行DSA。单纯瘤体切除4例,瘤体切除并颈外动脉结扎1例,瘤体切除并颈内静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迷走神经切除1例,瘤体、颈外动脉切除并颈内、颈总动脉端端吻合2例,瘤体、颈外动脉切除并颈总-颈内动脉自体静脉移植1例。结果1例手术后1年复发,再次手术后3d死亡;2例舌下神经损伤,其中暂时性舌瘫1例,永久性舌瘫1例。结论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治中起重要作用,根据造影和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预后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高娟  王冠宇 《黑龙江医学》2006,30(3):238-239
颈动脉体瘤是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鞘内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单侧、单个生长.一般不累及动脉内膜,但也有报道颈动脉体瘤可侵犯动脉血管壁平滑肌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颈三角区肿物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的图像资料、术中所见及手术方式,以病理结果分为颈动脉体瘤组及非颈动脉体瘤组,运用t检验比较血流参数及血流丰富程度。结果:超声显示6例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内呈低回声,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宽、夹角增大,瘤体内部血供丰富,均为动脉,血流丰富程度明显高于非颈动脉体瘤组(P<0.05),术中所见、术式及病理与超声提示相符。结论:超声检查是诊断颈动脉体瘤可靠、安全的方法,可根据超声肿瘤分型选择术式,对外科治疗及降低手术风险及并发症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体瘤是比较少见的化学、压力感受器肿瘤,又称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它包绕着颈总动脉分叉部位并累及颈内、颈外动脉,致使病人出现脑供血不足及神经压迫等症状。自1889年Edwardalbea首次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以来,手术已成为颈动脉体瘤首选治疗方法。2004年1月-2005年9月间,我院共对10例颈动脉体瘤患者实施手术。由于颈动脉体瘤的解剖位置和生理、病理特点,在麻醉处理上有一定的特殊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手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对14例颈动脉体瘤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4例中5例行普通颈动脉造影、9例行DSA检查,均确诊为颈动脉体瘤,7例未行手术,7例分别在行Matas压迫训练30-40d前后,DSA和TCD检查显示已建立良好的侧枝循环,4例手术剥离摘除肿瘤;1例肿瘤及受累颈内动脉切除并结扎颈内动脉;1例肿瘤加颈内动脉切除、颈内动脉端端吻合;1例肿瘤加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部分切除,颈内静脉搭桥颈内动脉一颈总动脉吻合,结果:7例患者手术成功,无偏瘫、失语等并发症。结果表明:Matas训练是促使大脑侧枝循环建立的有效而可靠的试验;DSA不仅诊断颈动脉体瘤可靠而且可直观了解颈总动脉压迫训练后颅内侧枝循环的建立情况;TCD可以了解侧枝循环的建立及脑内供血情况,指导手术治疗。上述三项的结合是颈动脉体瘤手术成功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重建技术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颈动脉体瘤的颈部血管CT成像(MSCTA)、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以及其中5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征象。结果11例病变均为单发并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CT平扫呈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形状多较规则;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表面有丰富血管网,颈内、外动脉分叉角增大,其中3例瘤体较大并包绕颈动脉生长。MSCTA清晰显示肿块与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的关系,并与5例DSA表现基本相似。结论MSCTA对于颈动脉体瘤有重要诊断价值,且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6例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颈动脉体瘤6例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头沿颈部两侧颈总动脉区向上纵横切扫查.观察肿块内部血流分布情况,分析频谱形态,测量血流峰值速度、阻力指数等参数.结果: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边缘较规则.颈内、颈外动脉间距增宽,较大瘤体围绕血管生...  相似文献   

10.
颈上部交感神经鞘瘤位于颈前三角区,和颈总动脉分叉处的颈动脉体瘤位置相近,两者易发生诊断混淆。为此,将我院1961年6月至1984年3月收袷的颈交感神经鞘瘤35例分析以下。并对它和颈动脉体瘤的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分析3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前检查方式及评估结果、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暂时性球囊阻断试验(TBO),32例瘤体血供均来自于颈外动脉,1例患者TBO试验阳性。22例(68.8%)患者行单纯瘤体剥除,6例(18.7%)行瘤体连同包绕的颈外动脉一并切除,4例(12.5%)行瘤体及其包裹的颈总动脉分杈一并切除。无手术死亡及脑梗死病例,颅神经麻痹4例(12.5%)。结论:DSA及TBO是颈动脉体瘤明确诊断及术前评估的有效手段,根据脑动脉环代偿能力及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选择适宜术式,术中充分暴露、控制出血、保护神经及维持脑供血是预防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颈外动脉结扎43例,其中双侧9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同时结扎者2例。颈外动脉结扎的原因:①外伤出血;②上领骨恶性肿瘤;③其它恶性肿瘤;④良性肿瘤位于舌的深部组织内;⑤血管及淋巴管瘤;⑥颈动脉体瘤;⑦颈部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17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组)和76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两组临床特征相似。神经鞘瘤组手术时间较短[(94±31)min比(159±53)min,P < 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10±96)mL比(356±239)mL,P < 0.01],需要切除颈外动脉概率较小(11.8%比68.4%,P < 0.01)。两组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神经鞘瘤组无恶性病变,颈动脉体瘤组恶性病变5例(6.6%)。神经鞘瘤组的肿瘤直径较颈动脉体瘤组大[(4.5±1.4)cm比(3.1±1.0)cm,P < 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颈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临床表现类似,但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颈外动脉切除率较高,瘤体恶性病变的概率较高,临床处理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由于肿瘤常常包绕颈动脉并与周围颅神经粘连,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因此施行颈动脉体瘤手术时易发生脑缺血和颅神经损伤。我院自1992年~1996年共经治颈动脉体瘤3例,现将其并发症的防治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25~48岁,平均33岁;病程5~21年,切除肿瘤的瘤体最小2.2cm×3cm×3.scm,最大15cm×13cm×10cm,其中1例瘤体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压迫颈内外动脉,余2例均包裹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叉,颈外动脉被推移延长。3例肿瘤均为单侧,有轻度霍纳综合征者1例,术前术中均在…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起源于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少见肿瘤,亦称化学感受器瘤或副神经节瘤.主要发生于颈动脉体,以颈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与颈总动脉尤其是颈内动脉紧密粘连,可压迫颈内动脉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严重者可导致偏瘫.由于其发病率低、病变部位特殊、局部解剖复杂以及血管丰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体瘤是临床上少见的肿瘤,国外报道1180例,国内报道约210例。因瘤体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与颈动脉血管壁粘连,长时间压迫致使颈总动脉及其内外分支变形变脆,手术时极易出血,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多,其诊断和治疗较棘手。现将我院10a来收治的5例报告...  相似文献   

17.
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专家景在平教授于日前为一名患者成功切除一枚巨大颈动脉瘤 ,再次突破巨大颈动脉瘤切除这一医学禁区。此例左侧巨大颈动脉体瘤患者 5 9岁 ,患该病已经 5年 ,辗转求医均因手术难度太大而放弃。前段时间 ,巨大的肿瘤压迫咽腔使该女士呼吸困难 ,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她经媒体引导 ,慕名来到长海医院。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景在平教授为她做了仔细检查 ,发现颈动脉瘤体滋生于患者的颈总动脉分叉部 ,是动脉中膜和外膜之间的细胞瘤 ,由于肿瘤持续增大 ,已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分支 ,压迫周围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喉上神…  相似文献   

18.
患男 ,48岁 ,因颈部包块入院。超声所见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见一 5 .6cm× 3 .8cm× 3 .2 cm不均质回声肿块 ,下极与颈总动脉分叉平行 ,上极位于下颌上方 2 .0 cm,病灶包绕颈外动脉 ,其内径明显增宽 ,并见数支粗大血流起始于颈外动脉 ,直接进入病灶内。颈内动脉位于病灶内侧。颈总动脉分叉处较正常增宽 ,约 1.6cm。 CDFI显示 :上述血流呈高速低阻频谱。超声诊断 :左侧颈部实性占位 ,颈动脉体瘤 (血供丰富 )。术中见肿物位于颈总动脉分叉与下颌上方 ,骑跨与分叉上 ,向上方包绕颈外动脉生长 ,使颈内外、动脉夹角增大。病理结果 :颈动脉体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MPR、MIP、VR技术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颈动脉体瘤16排螺旋CT影像特点及临床资料,总结16排螺旋CT对CBT的特征性.结果 5例均显示病变位于颈动脉间隙内,平扫病变均匀等密度,边界较清楚,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且静脉期高于动脉期.MPR、MIP及VR重建技术显示病变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并包绕颈内、外动脉,见丰富的肿瘤血管,颈内、外动脉夹角明显增大,病变累及至颈总动脉1例.结论 16排螺旋CT及MPR、MIP及VR重建技术诊断CBT具特征性,能替代DSA检查.我们认为该方法应为CBT最为理想的检查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体瘤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淑华  朱冬岩  刘扬 《吉林医学》2006,27(8):934-935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化学感受器肿瘤,较为少见,主要发生于颈动脉体,以颈部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通常位于颈总动脉引起脑组织供血不足,严重者可导致偏瘫。由于其部位特殊及血管丰富,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及危险性,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其属于良性肿瘤,但易发生恶变,恶变率为8.7%。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30%[1]。为保证手术的安全需做长时间术前准备以建立脑血管的侧枝循环,术后需细致的观察和护理,预防并发症。我院自1998年1月~2005年10月共收治了11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及认真做好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