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预测人白细胞介素(IL)-33的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方法:以单参数(亲水性、可及性、柔韧性及抗原性)预测为基础,通过二级结构预测初步筛选,并以ABCpred方案作为最终验证,预测人IL-33蛋白的二级结构和B细胞表位。结果:人IL-33蛋白的N端1~19、59~75、108~117和204~210区段为预测的B细胞表位。结论:该预测结果将有助于确定人IL-33的B细胞表位及其生物学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2.
陈少英  郑坚  牛青霞 《海南医学》2014,(8):1097-1099
目的预测并分析人白细胞介素-36α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其潜在的B细胞抗原表位。方法以人IL-36α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基础,采用生物信息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器预测人IL-36α蛋白的二级结构及其亲水性、可及性和柔韧性,根据预测结果综合分析IL-36α蛋白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IL-36α蛋白潜在的B细胞抗原表位位于N端8~12、33~38、111~116和143~149氨基酸区段。结论预测了IL-36α蛋白的二级结构和B细胞抗原表位,为进一步研究IL-36α的生物学活性部位及利用合成肽制备抗IL-36α的多克隆抗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预测人干扰索(IFN)-λ1、IFN-λ2和IFN-λ3的二级结构特征及其B细胞抗原表位。方法:用Ceour-Deleage法预测人IFN-λ1、IFN-λ2和IFN-λ3的二级结构;分别用Hopp-Woods法、Janin法、Zimmerman.Simha法和Bhaskaran-Ponnuswamy法分析各蛋白的亲水性、可及性、极性和柔韧性参数;用Kolaskar-Tongaonkar法预测各蛋白的抗原指数。结合人IFN-λ1、IFN-λ2.和IFN-λ3的二级结构特征。综合评价其B细胞抗原表位。结果:人IFN-λ1、IFN-λ2和WN.IFN-λ2的B细胞识别表位可能分别位于其第47~73和154-166、53~75和159-171、53~77和159~171位氨基酸等区域内或附近,被预测的表位均含有β-转角和无规卷曲结构。人IFN-λ1与IFN-λ2,IFN-λ3的二级结构和含有的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很相似,而人IFN-λ2和IFN-λ3之间的差别非常小。结论:该预测结果将有助于确定人IFN-λ1、IFN-λ2和IFN-λ3的B细胞表位及其生物学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梅毒螺旋体TP17蛋白B细胞表位,并验证TP17表位多肽与梅毒阳性临床血清的反应性。方法:用SOPMA、DNASTAR、SWISS-MODEL及IEDB数据库BepiPred-2.0等软件预测脂蛋白TP17的结构及B细胞表位。采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10份梅毒螺旋体阳性患者血清样本,与脂蛋白TP17及6段重叠多肽的反应性。结果:TP17蛋白6个线性B细胞表位为Thr27~Glu38、Leu53~Asp62、Thr66~Gln74、Lys75~Pro88、Leu107~Lys119以及Tyr132~Met145,预测的构象表位涉及的氨基酸为:Lys34-Ala35、Ala55、Pro88、Glu99、Pro136~Pro147、Thr154,这些抗原表位分散于TP17蛋白分段表达的6段重叠多肽(Tp17-1 Tp17-6)中的不同区域,ELISA结果显示这6段多肽均与梅毒患者阳性血清样本发生特异反应,OD450值在0.59~1.45之间,S/N>2.1。结论:鉴定了TP17蛋白6个线性B细胞表位,该表位均与梅毒患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和白细胞介素-23在狼疮性肾炎预测中的应用.方法 对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狼疮性肾炎患者120例及健康体检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三组,统计分析三组人员的一般资料、血清IL-17、IL-23水平及活动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L-17、IL-23水平.结果 活动组患者...  相似文献   

6.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7的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7(rhIL-17)的复性条件。方法表达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7的大肠杆菌经破碎、包涵体洗涤、裂解提取、复性、Sephacryl S-100层析柱纯化等技术方法,对复性相关参数进行优化。结果经纯化得到rhIL-17,蛋白纯度为97.2%,探索到了rhIL-17蛋白复性的最适条件。结论通过复性与纯化获得了高纯度有活性的rhIL-17。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过敏性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5 (IL-25)、白细胞介素-17受体B (IL-17RB)水平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86例兰考县妇儿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就诊的过敏性哮喘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5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参照组,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儿及参照组血清IL-25、IL-17RB、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1 (Th1)、辅助性T细胞2 (Th2)、Th1/Th2]水平、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分析血清IL-25、IL-17RB、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与肺功能相关性。结果 与轻度、中度、重度组相比,参照组血清IL-25、IL-17RB水平较低,Th1、Th2、Th1/Th2水平较高,随患儿病情程度提高,血清IL-25、IL-17RB水平升高,Th1、Th2、Th1/Th2水平降低(P<0.05);与轻度、中度、重度组相比,参照组FEV1、FVC、FEV1/FVC、PEF水平较高,随患儿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10 (IL-10)、白细胞介素-17 (IL-17)与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胎膜早破(PROM)的关系并预测S-PE患者PROM风险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发生PROM的49例S-PE患者资料,纳入发生PROM组。另收集同期未发生PROM的49例S-PE患者资料,纳入未发生PROM组。患者均于入院时检测血清IL-10、IL-17水平,且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等均完整。收集并比较患者相关基线资料,重点分析入院时血清IL-10、IL-17水平与S-PE患者PROM的关系及预测S-PE患者PROM风险价值。结果:发生PROM组血清IL-10水平低于未发生PROM组,IL-17水平高于未发生PRO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407、6.217,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10、IL-17异常表达与S-PE患者发生PROM有关,IL-17升高可能是S-PE患者发生PROM的风险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P<0.05);IL-10升高可能是S-PE患者发生PR...  相似文献   

9.
Eppin抗原的二级结构分析B细胞表位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Eppin抗原的二级结构并预测其B细胞表位.方法 联合运用多种方法对Eppin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亲水性、理化性质、可及性、免疫原性和可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其抗原表位.结果 Eppin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可能的蛋白质抗原表位区域:14~23,30~44,48~54,56~68,78~85,97~106,109~116,125~132.体外实验证明,所预测抗原表位区域基本能与免疫抗血清发生抗原特异性反应.结论 应用多参数成功预测了Eppin抗原的B细胞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卵泡刺激素受体(Folliclestimulatinghormonereceptor,FSHR)胞外区蛋白的二级结构,在线预测FSHR胞外区潜在的B细胞表位。方法:利用DNAStarProtein软件对FSHR胞外区蛋白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进行分析,联合在线B细胞表位预测,预测FSHR胞外区蛋白可能的抗原表位。合成预测的B细胞表位肽,对其抗原性进行鉴定。结果:FSHR胞外区蛋白可能的抗原表位区域为17~34、42~44、116~122、142~147、179~193、239~241、266~270、279~282、288~307。选择4个区域合成肽段表位区域能与免疫抗血清发生抗原特异性反应。结论:应用多参数成功预测了FSHR胞外区蛋白抗原的B细胞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预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neu)的B细胞表位,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生物信息学软件综合预测筛选HER2/neu可能B细胞表位,以吴氏平均抗原性指数为标准,确定目的表位。结果HER2/neu为一跨膜蛋白,其二级结构中以无规则卷曲的区域出现较多。其N端第497~504,939~943,1 106~1 116,1 140~1 158,1 166~1 175,1 225~1 234,1 240~1 246区段,可能为HER2/neu的优势B细胞表位。结论应用多参数预测HER2/neu的B细胞表位,可进一步为HER2/neu相关肿瘤治疗性表位疫苗分子设计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L-17及IL-23在复发性阿弗他溃疡(rtAU)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RAU患者40例(其中轻型30例,重型10例)及健康对照20例,分析其免疫功能状态,采用ELISA法检测其溃疡发作期外周血血清中IL-17、1L-23蛋白表达水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1)RAU患者CD4、CIM/8、CDl6+56低于对照组;IgM、CH50高于对照组,而c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RAU患者发作期外周血中IL-17及IL-2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轻型及重型RAU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与IL-23表达水平间不存在相关性(r=-0.038,P〉0.05)。结论:RAU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的症状,RAU患者溃疡发作期外周血中IL-17及IL-23蛋白表达增高,这可能在RAU患者溃疡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7、-23在结核性脑膜炎(TBM)中的致病机制及其对TBM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18例TBM患者(TBM组)血清及脑脊液(CSF)中IL-17、-23因子水平。并对IL-17、-23与TBM组CSF中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TBM组血清和CSF中IL-17水平分别为83.8±5.9和106.4±8.8;IL-23水平分别为103.1±7.1和172.8±8.3,与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IL-17、-23升高水平与TBM组CSF中的WBC数量正相关。结论:IL-17、-23在TBM的免疫致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预测人MUC4氨基酸序列(AAD53171)的CD8T细胞表位。方法:结合2种常用表位预测数据库和工具,应用多种参数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抗原(MHC)结合力、蛋白酶体切割位点等综合预测方法。结果:得到HLA鄄A鄢0201的1(ATLLPVTSL)、145(ATPLPVTSL)和52(LPVTDASSV)3个可能表位,和HLA鄄A24的145(ATPLPVTSL)、1(ATLLPVTSL)两个可能表位。结论:本研究为应用合成肽抗原制备MUC4肿瘤疫苗提供了依据,提供了表位预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根系是影响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碳(SOC)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水土流失区,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根系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对了解区域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燕沟小流域,选择地形条件类似的梁峁坡,采集了10种不同植被治理恢复措施下的剖面(0—100cm)根系和土壤样品,研究了根系生物量和SOC在剖面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不同治理措施下的SOC呈现出灌木〉乔木〉灌草〉草本的趋势,而根系生物量呈现出乔木〉灌木〉灌草〉草本的趋势;SOC和细根生物量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对数递减趋势,但同一土层SOC和细根生物量的分布不一致,且根系比SOC的分布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和分期的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中IL-17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收集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A组)27例,其中轻度者15例,中重度者12例,正常对照组(C组:)20例,经治疗后缓解的A组哮喘患者(B组)27例。测量A、B和C组研究对象诱导痰中的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比(Neu/Leu%),并测定1 s用力呼气容积(FEv.)占预计值%(FFV,%),用夹心法ELISA诱导痰上清液中IL-17浓度。结果:A组的IL-17的浓度为(37.22±5.67)ng/L,明显高于C组(27.96±3.26)ng/I.和B组(30.20±3.99)ng/L,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均P<0.05);A组(55±4)%、B组(72±7)%的FEV1%均明显低于C组(97±3)%(均,P<0.05);诱导痰Neu/Leu%分别为:A组(37.2±10.4)%、B组(26.2±4.2)%、C组(24.1±3.9)%,A组与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B组与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在哮喘急性发作组(A组)中,Neu/Leu%与IL-17的浓度呈正相关(r=0.80,P<0.01);FEV1%与IL-17的浓度呈负相关(r=-0.41,P<0.05);FEV,%也与Neu/Leu%数量呈负相关(r=-0.64,P<0.01)。在哮喘缓解组(B组)中,Neu/Len%与IL-17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2,P<0.05),而FEV1%与IL-17无明显相关。结论:在哮喘急性发作、加重及恶化的患者诱导痰中,IL-17水平升高;IL-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个合理的CD4T细胞极化的体外细胞培养方法,研究细胞因子刺激的人脐血CD4T细胞极化时产生IL-17的效应/记忆T细胞(Th17细胞)的表达。方法用TGF-β、抗IL-4、抗IFN-γ、IL-6、IL-1β活化幼稚脐血CD4T细胞,促成Th17细胞表型,IL-23具有维护功能。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在Th17极化态和Th0非极化态时CD4T细胞上IL-17和IFN-γ的表达,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7和IFN-γ的水平。结果IL-17+IFN-γ-(Th17)细胞比例在Th17极化态时为(28±2.3)%,非极化态时为(3.2±0.4)%;培养上清液中分泌的IL-17浓度在Th17极化态时为(7350±1530)pg/ml,非极化态时为(218±32)pg/ml,两项指标在Th17极化态时都显著高于非极化态时,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多种细胞因子刺激的CD4T细胞极化时促进了IL-17产物的表达,体外Th17极化态的建立为研究IL-17相关的免疫性疾病提供了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8.
急性哮喘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变化及其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轻度急性哮喘患者、重度急性哮喘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各10名.从血清单个核细胞中分离T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阳性Th17细胞率,分析其与哮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轻度急性哮喘组和重度急性哮喘组外周血阳性Th17细胞均较健康对照组增高(P<0.05),而重度哮喘组高于轻度哮喘组(P<0.05).重度哮喘组外周血IL-17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哮喘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外周血中Th17阳性细胞数与急性哮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69,P<0.05).结论:急性哮喘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表达增加,且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