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继东  吴侠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9):1792-179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定量检测作为反映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例HBeAg阳性受检者在初诊时分别对HBe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HBV DNA进行定量检测.根据初诊测得的HBeAg水平将200例患者分为4组,计算出各组HBV DNA载量、HBsAg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其中164例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3个月后比较HBeAg水平变化与HBV DNA载量变化间的关系.结果 HBeAg水平不同的患者其HBV DNA载量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eAg水平与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而HBeAg水平不同的患者其HBsAg、ALT水平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HBeAg的相差百分比与HBV DNA载量变化之间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HBeAg水平与HBV DNA载量间有很好的相关性,HBeAg定量检测可作为反映体内HBV复制状态的一个指标,对临床诊断和药物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吴双  陈佰义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1):1963-1963
1病例简介 患者,男,49岁,因乏力、皮肤淤点半年,腹胀半个月,于2008-02-12入我院消化科.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皮肤淤点,伴发热,在我院血液科诊断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先后给予4次化疗(DA方案2次,即去甲氧柔红霉素10mg×3d,阿糖胞苷0.2mg×5d;MA方案2次,即米拖蒽醌10mgX4d,阿糖胞苷0.2mg×7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小板(PLT)3项参数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23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与156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与28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与肝炎肝硬化患者组PLT均低于对照组,且肝炎肝硬化患者组PLT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与肝炎肝硬化患者组MPV和PDW均高于对照组,且肝炎肝硬化患者组MPV和PDW较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组高。结论联合检测与动态观察PLT、MPV和PDW等血小板参数有助于判断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受损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4.
血细胞分析仪的普及应用已为临床多种疾病正确诊断及分析患者病情 ,观察疗效提供了准确的实验依据。为进一步了解血小板参数与甲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本文对 65例急慢性肝炎患者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压积 (PCT)、血小板体积 (MPV)以及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  1 999年 1 1月~ 2 0 0 0年 7月我院住院确诊为急性甲型肝炎患者 2 5例 ,男 1 5例 ,女1 0例 ,平均年龄 (4 8± 1 2 4)岁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 ,男 2 6例 ,女 1 4例 ,平均年龄 (3 7± 1 4 8)岁…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乙型病毒性肝炎实验结果的检出率。方法:以2012-01~2013-01来我院部就诊的100例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与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对患者乙型病毒肝炎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并对检出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Hb-sAg,HbsAb,HbeAg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种方法对HbeAb与HbcAb的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五种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的阳性检出率要高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方法,并在HbeAb与HbcAb的检测中更加明显,并且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结论:与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方法相比,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VM)更为灵敏且特异性强,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商业工作人员130例,男38例,女92例;年龄20~40岁,平均28岁.售货员105例,收款员25例,均未接种乙肝疫苗,身体健康.受检者均采集空腹肘静脉血2mL,常规处理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试剂盒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按说明书操作.结果:HBV-DNA阳性66例,占50.7%;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22例,占16.9%;表面抗体(抗-HBs)阳性30例,占23.1%;e抗原(HBeAg)阳性4例,占3.1%;e抗体(抗-HBe)阳性16例,占12.3%;核心抗体(抗-HBc)阳性32例,占24.6%.女性HBV感染46例(50.0%),男性20例(52.6%),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074,P>0.05).  相似文献   

7.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48周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前后对照实验研究的方法,比较1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恩替卡韦0.5 mg/d治疗48周前后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eAg、HBV DNA等指标的变化,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8周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清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hild-pugh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BeAg血清转换1例。HBV DNA阴转率为86.7%(13/15)。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48周,HBV DNA载量下降,肝功能改善,Child-pugh分级B级者获得改善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9.
10.
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标本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及LHBs,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HBV标志物模式测定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结果2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标本中LHBs阳性符合率为87.10%(108/124),HBV DNA阳性符合率为90.32%(110/124),差异无显著性。HBV标志物模式为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共96例,LHBs检出率为93.75%(90/96),HBV DNA检出率为97.91%(94/96),差异无显著性;HBsAg、抗HBe、抗HBc阳性共28例,LHBs检出率为64.29%(18/28),HBV DNA检出率为57.14%(16/28),差异无显著性。结论LHBs和HBV DNA两种方法检出阳性符合率一致。LHBs检测是一种酶联免疫方法,仪器设备要求低、操作简单,多数医疗机构都能开展,特别是对于不能开展HBV DNA检测的基层医院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41例肝硬化病人,40例肝癌病人及41例非肝炎、非肝硬化及非肝癌病人(对照组)进行血清乙肝 5项(HBsAg、抗 HBs、抗 HBc、HBeAg、抗 HBe)、血清抗HCV及血清 HCV RNA检测.结果:肝硬化组、肝癌组和对照组乙肝 5项检出率分别为:92.7%、95.0%和 31.7%;抗HCV检出率分别为 31.7%、12.5%和 9.7%;HCV RNA检出率分别为:36.6%、27.5%和 14.6%.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可能与HBV感染密切相关,与HCV感染可能也有关,但HCV病因意义不如HBV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清铁及转铁蛋白和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2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60例体检正常者血清铁(Fe)、转铁蛋白(TF)浓度;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级、B级、C级3组,进行Child-Pugh评分,比较3组患者血清Fe及TF水平,分析血清Fe及TF水平变化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硬化程度相关性.结果:体检正常者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34.07±13.74) μg/L、(2.74±0.68)ng/L,121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317.28 ±98.42) μg/L、(1.87±0.54) ng/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PughA级、B级、C级,Child-Pugh评分分别为(4.31 ±1.21)分、(7.87±0.85)分、(11.57±1.23)分,血清铁、转铁蛋白浓度分别为(133.28±42.78) μg/L、(2.11 ±0.37) ng/L、(389.28±101.28) μg/L、(1.95 ±0.51) ng/L、(521.28 ± 112.63) μg/L、(1.67±0.28) ng/L; Child-Pugh B级Fe浓度较A组显著升高,TF浓度较A组显著降低(P<0.01),C级Fe浓度较B组显著升高,TF浓度较B组显著降低(P<0.01),乙肝肝硬化患者Fe与Child-Pugh分级相关(r=0.824,P<0.01),TF与Child-Pugh分级相关(r=-0.728,P<0.01).结论:血清Fe及TF与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硬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测定10例健康对照人群、41例门诊及病区就诊患者的sICAM-1血清含量,其中慢性乙肝30例,肝炎肝硬化11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乙肝患者和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sICAM-1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sICAM-1水平可作为评价肝细胞损害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之一,并可能在肝炎及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定量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子链信号扩增技术(bDNA),检测172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结果各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病毒定量<0.7mmol/ml者所占各自比率分别为:急性88.0%,慢性32.3%,慢性重型66.7%,肝硬化19.4%,肝癌50.0%。46例慢乙肝肝活检显示:纤维化程度35岁以上组明显高于35岁以下组(P<0.01)。而96例慢乙肝病毒定量35岁以下组明显高于35岁以上组(P<0.01)。结论HBV的存在与复制是导致肝组织病变的最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定量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子链信号扩增技术(bDNA),检测172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结果 各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病毒定量〈0.7mmol/ml者所占各自比率分别为:急性88.0%,慢性32.3%,慢性重型66.7%,肝硬化19.4%,肝癌50.0%。46例慢乙刖活检显示:纤维化程度35岁以下组明显高于35岁以下组(P〈0.01),而96例慢乙肝病毒定量3  相似文献   

16.
给61例正常人和33例HBV慢性携带者接种乙肝疫苗,后半年内检测了一些血清学指标。正常人接种疫苗后1,3,6个月时抗—HBs阳性率分别为27.8%,85.2%和90.1%。HBV携带者接种疫苗后6个月HBsAg滴度上升者8例,下降者4例,仅有1例抗—HBs阳性,12例HBeAg阳性者中仅有1例抗—HBe阳性。所有病例接种疫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结果说明本疫苗抗原性良好,但对HBsAg携带者无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不同阶段患者对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观察以上患者应用恩替卡韦的2年抗病毒疗效。方法对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41例)、乙肝肝硬化代偿期(15例)和失代偿期(7例)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2年,每3个月检测谷丙转氨酶等生物化学及HBV DNA等病毒学指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3组患者在治疗前基线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恩替卡韦治疗1年和2年ALT的复常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3组相似。每3个月检测的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5×105IU/mL)比例和下降的中位数3组相似,2年时分别为慢性乙型肝炎(81.8%,5.4 lg IU/mL)、乙肝肝硬化代偿期(83.3%,6.0 lg IU/mL)和失代偿期(88.1%,5.8 lg IU/mL)。3组患者的HBVDNA血清浓度在各时间点的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3组患者用恩替卡韦治疗2年,抗病毒疗效和HBV DNA动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受检的肝炎患者共413人,其中HBsAg阴性者为283例(68.52%)。男性多于女性。HBsAg阴性者中学龄前儿童所占比例较高,而在HBsAg阳性者中青中年属多。HBsAg阳性的肝炎患者有明显的家庭接触史,同吃、同住所占的百分比高。  相似文献   

19.
熊去氧胆酸治疗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优思弗)治疗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与对照组3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优思弗胶囊,每次250 mg,每日3次,疗程12周。结果治疗12周后,优思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4%(P<0.05);谷丙转氨酶(ALT)从145.5±80.4 U/L下降至47.3±35.6 U/L,总胆红素(TBIL)从96.9±37.2μmol/L下降至37.9±37.5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从66.4±27.5μmol/L下降至21.9±26.1μmol/L,总胆汁酸(TBA)从78.7±33.1μmol/L下降至27.7±36.0μmol/L,碱性磷酸酶(ALP)从138.1±30.4 U/L下降至76.5±56.5 U/L,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从167.0±44.6 U/L下降至84.3±72.8 U/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优思弗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2/35)。结论优思弗治疗慢性乙肝及肝硬化伴胆汁淤积患者有较好...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阐明慢性乙型肝炎中是否也存在肝特异性自身抗体及其在病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以猴肝细胞切片和可溶性肝抗原为抗原基质,用间接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37例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结果:免疫荧光法显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自身抗体总的阳性率(24.07%)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14.29%);且两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蛋白质印迹的阳性率各为43.42%和42.59%,两者无显著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