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厌食证,祖国医学多谓病在脾胃。思其“厌食而烦”与“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说,我见本证,应着眼于肝。盖脏腑相连,原非孤立,其关系极密者,肝之与脾胃也。顾土为木克,所以直木;木之克土,所以疏土。肝为刚脏,以气为用,虽五脏皆有气,然肺气之宣降,心气之运血,脾气之  相似文献   

2.
<正> 腹痛是小儿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通常所指的腹痛是指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腹痛,在中医教科书中指出本病由乳食积滞、感受寒邪、脏气虚冷、气滞血瘀所致。但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虽可由上述几种原因所致,但临床上更多见的原因是肝气郁滞,肝木犯脾。且多见于3岁~6岁的小儿。 肝属木,主疏泄,在志为怒;脾属土,主运化。肝的疏泄功能可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反之,出会影响脾胃之气的升降。现代小儿由于娇宠过度,一不遂心就大发脾气,或小儿不合群,刚到新环境以至郁郁寡欢或精神紧张。从而使肝气郁结,肝旺木盛,木克脾土,脾失健运,脾胃  相似文献   

3.
小儿肺、脾两脏形气均不足,肺、脾两脏在生理和病理上常相互影响,故临床常见两脏同病。小儿此生理病理特点,是由于免疫功能较差和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组织器官发育不完善所致。小儿治疗在用药上须注意以轻灵为要,恰到病位为止,以健脾固土为本。治肺以轻灵为要,治脾宜健固为旨,肺、脾同治,兼以防治肝木独旺所致惊风之变。文中同时介绍了运用桑菊平胃饮的404例临床病例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4.
小儿病因,外感无非六淫疫疠之邪,营卫不和;内伤不外饮食损伤,脾胃失调。宋代钱乙强调治疗小儿疾病以调理脾胃为主,明代万全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的理论。但他们都偏重五脏病的虚实,对六腑病的虚实则较少论及。笔者认为,小儿五脏本虚,常护即安,五脏之养,须得六脏受纳精华。外因入侵,六腑首当其冲,病即为实。胃为受纳五谷营养之府,故小儿病,胃常实。  相似文献   

5.
通过医案3则,将安欣欣老师临证重视调理脾胃的经验,从脾胃虚证,甘温补脾;益气升阳,不忘滋阴;肝脾同治,重在健脾;脾胃久病,兼以化瘀;它脏疾病,重视调脾5个方面加以论述,指出脾胃虚证,治以温阳健脾;温阳药物,容易伤阴,温阳勿忘滋阴;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两者关系密切,肝脾同病,治疗应补中兼疏;脾胃病久,亦多兼瘀,治疗时宜配伍活血化瘀之品;它脏有病也可累及脾胃,临证应重视调脾。  相似文献   

6.
小儿腹泻属祖国医学"泄泻"等病范畴,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小儿脾胃薄弱,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喂养不当,凡外感六淫,内伤乳食,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中医认为"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活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至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出".小儿腹泻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虚和湿盛,在治疗上应用中药止泻散外包帖脐治疗解决了中药的气味难闻,小儿拒服中药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高伟 《江苏中医药》2019,51(2):20-22
逍遥散本为调和肝脾之方,将其用于慢性咳喘病的治疗源自中医整体观的辨治思想。从中医五行而言,肺与肝、脾密切相关。土虚则金弱,木叩则金鸣。武维屏教授认为逍遥散所治之咳喘多由肺肝脾三脏同病所致。临证中重视辨证论治,强调四诊合参,肝郁脾虚,肺失宣降为基本病机。肝脾调和,木和金清,培土生金,咳喘自平。临证中病轻者可单用逍遥散,病重者常需合理肺之品。肝脾不和,气血失调,变生他证,又常据病情,合方而治。  相似文献   

8.
<正> 咳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病证,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因小儿脾常不足,脾与肺为母子之脏,故小儿内伤咳嗽其标在肺,其本在脾,治疗时重点在调理脾胃。肺与脾胃的病变往往互为因果。特别是目前独生子女增多,由于娇养成性,姿意挑食,过食肥甘饮冷易于伤及脾胃,脾胃虚证较为多见。脾胃虚则气血生化乏源,从而导致肺气虚,卫外不固,易外感病邪产生外感咳嗽。小儿一旦感触外邪,脾胃功能常处于低下状态,加之护养失宜,如小儿病后不欲食,其父母唯恐小儿缺乏营养,强制性的矛以高蛋白饮食,致食积生痰。故小儿外感咳嗽易兼内伤食滞或传于里,伤及脾胃而  相似文献   

9.
4.调和肝脾:调和肝脾法是针对肝脾(胃)不和之证而设。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疏泄功能除了维持本身之气血和调之外,还影响精神活动与消化功能。若肝气郁结,横逆而犯脾土,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称之为肝脾(胃)不和之证。临床见胸胁脘腹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或泄泻,而妇女则常见月经不调和带下病等。在治疗上不能单治一脏,只有既疏畅气机以调肝,又培补中土以理脾,肝脾同治,方为恰当。仲景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指此而言。肝气郁结不舒,有实有虚,实者每因七情不畅,气机受阻所引起;虚者则为肝脏阴血不足,肝失所养而致。多为两胁作痛,寒热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中医辨证属“肝积”,病位在肝、脾两脏,病机以肝郁脾虚为主.结合缪希雍的脾阴理论:“脾胃为后天元气”,治脾以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肝为罴极之本”,治肝以酸枣仁、太子参等养阴柔肝.结合西医TACE等介入治疗与中医汤剂“资脾汤”,资脾养阴,软坚散结,能改善患者脾胃功能,缓解疲乏症状,减轻疼痛,减轻腹水症状,延长患者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多因禀赋不足寒温失宜,暑湿热毒之邪,下注大肠致腑气失调所致。病位在肠,以脾、胃、肝三脏病理改变为主,属本虚标实调和脾、胃、肝三脏治其本,祛除湿热病邪治其标。内服溃疡消炎汤,外用点滴保留灌肠方,脾胃健、肝气疏、湿热除,而获疗效。  相似文献   

12.
调理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源流久远。如李东垣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中梓云“后天之本在脾,……胃气一败,百药难施。”《杂病源流犀浊·脾病源流》中也说:“脾为后天之本,信然也,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气充,四肢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主;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临床经验证明,以调治脾胃的方法诊治疾病,在临床上应用颇广凡老人、小儿、产后、久病、大病后以及素体虚弱之人,如从脾胃论治,病虚恢复,往往获效。尤其治疗慢性和疑难病症多有良效。今述4例,…  相似文献   

13.
肝为刚脏,其性属木,主疏泄,肝之为病,易累及他脏;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的升降功能有赖于肝之疏泄。方晓华主任医师临床中重视肝郁脾胃的关系,抑木扶土,从肝治胃。该文介绍其抑木扶土法临床运用验案5则。  相似文献   

14.
"治脾以安五脏"理论渊源流长,对临床指导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之气互为相使,脾气充则他脏受荫,脾气虚而百病由生。哮喘病位在肺,可涉及诸脏,肺、脾、肾、肝、心五脏皆可致哮喘发病,且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哮喘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故"治脾以安五脏"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儿童哮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小儿常见病,临床以腹痛为主,本病的发生主要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痰湿蕴结所致。病位在于脾胃。小儿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宣降失司而腑气不通,不通则痛;脾常不足,加之饮食不节,他脏伤脾而致运化水谷精微功能下降,痰湿蕴结,气血亏虚,产生腹痛。因此吾师朱珊教授认为治疗本病应从脾胃着手,自拟方药随症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李郑生教授在临证中十分重视"肝脾胃同治"思想,辨治脾胃病时强调必须紧密联系肝,认为肝为阳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条达;只有肝疏泄条达正常,脾土才能正常运化而不致壅滞,肝脾胃同治法重在顺应肝的疏泄条达之性、脾的健运升清之性及胃的受纳和降特性.李郑生教授善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内科杂病,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用药轻灵,严谨精当,疗...  相似文献   

17.
<正>胃痛为临床常见疾病,以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为主症,常伴有嗳气、泛酸、恶心、呕吐,大便干结或溏,多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所导致,又称胃脘痛~([1])。本病病位在胃,其病因病机均与肝密切相关。脾胃相为表里,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联通上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为刚脏,主疏泄,其气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关系到五脏六腑气机之疏畅条达。肝的疏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黄文仲 《陕西中医》2001,22(7):445-446
近年来笔者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对慢性结肠炎从肝施治,取得一定的疗效。 慢性结肠炎其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关。肝木主疏泄,脾胃主升降,肾气主温煦,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肝主升而胆主降,脾的升清作用必有赖于肝木的下降之气的辅佐,这样才能调和。在病理情况下,如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克犯脾土,导致肝脾不和,则可出现腹痛、泄泻、肠鸣等。《景岳全书·泄泻》篇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木克土,脾气受伤使然”。应当…  相似文献   

19.
蔡淦教授崇尚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推崇"脾统四脏"之说,认为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擅长运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内伤杂病,强调以脾胃为核心调摄五脏、治脾胃以安五脏。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脾统四脏"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主张治脾胃以安肺疾,临证多采用健脾益肺、健脾化痰、健脾利水、养胃益肺、补益脾肾诸法治之,并附验案二则详述其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治肝实脾”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确定的治疗肝病的重要治法,是五脏一体观的重要体现。“治肝实脾”即通过“实脾”以治疗肝病,从而达到脾胃健、肝病愈的最佳治疗效果,在肝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成为治疗肝病的重要法则。酒精性肝纤维化(ALF)归属于中医“酒癖”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湿热酒毒为致病之因,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且贯穿于疾病始终,病机的关键为脾胃受损、肝脾不和。中医历来重视整体观,本文基于“治肝实脾”理论浅谈“实脾”在酒癖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酒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