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缺失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技术,对9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脑血栓形成组、腔梗组和脑出血组)和52例对照组人群分别检测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D∶I等位基因比率脑卒中组为0.61∶0.39,对照组两者之比为0.43∶0.5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D型基因两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43/98vs10/52,P<0.05)。有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DD型基因及D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增加(P<0.05),有、无脑卒中家族史患者DD型基因及D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是脑卒中特别是脑血栓及腔梗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史与脑卒中患者ACEI/D多态性相关,而脑卒中家族史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2.
沈美华 《海南医学》2005,16(9):71-73
目的 对于出血性脑梗死(HI)发病的相关因素、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进行分析。方法 对498例脑梗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HI组和NHI组;脑栓塞组和脑血栓组,应用,检验。结果 HI发生率为9.24%。Ⅲ发生率大灶梗死与小灶梗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大灶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小灶梗死与腔隙性梗死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脑栓塞组与脑血栓形成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患者的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脑梗死常见危险因素,HI组与NHI组无差异。结论 脑栓塞、梗死面积大小与Ⅲ发生密切相关,可认为是Ⅲ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患者的年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与HI的发生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腔隙性脑梗死(腔梗)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血管独立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住院的30~45岁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头颅血管检查分为狭窄组和无狭窄组,比较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45例青年急性腔梗患者中有28例狭窄,17例无狭窄。狭窄组的三酰甘油(T 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斑块形成与无狭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中15例为单发狭窄,13例为多发狭窄,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前循环狭窄12例,单纯后循环狭窄8例,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青年急性腔梗患者容易出现进展性卒中,应对青年腔梗患者脑血管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及减少发病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9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9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有原发高血压患者占88.5%,凡年龄大,病程长,病期重,腔梗发病率均高,提示高血压是腔梗的主要危险因素。眼底视网膜动脉硬化越重,腔梗发病率越高。结论:小动脉病损的程度与腔梗的发病有较大关系。高脂血症在腔梗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与脑梗死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和同期我院收治的40例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60例脑梗死患者视为脑梗死组,将40例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视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将脑梗死组患者分为腔梗组患者与非腔梗组患者。腔梗组患者与非腔梗组患者的Hcy水平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腔梗组患者与非腔梗组患者的Hcy的水平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将脑梗死组患者根据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结果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无斑块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与无斑块组患者的Hcy水平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将脑梗死组患者根据脑梗死的病史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初发组患者和复发组患者Hcy的水平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是导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加速人体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进程,增加其发生高血压、糖尿病的几率。调节人体内Hcy水平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服胜 《当代医学》2011,17(15):78-79
目的比较高血压和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类型、危险因素以及预后差异。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2003年5月~2008年6月收治的50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n=300例),非高血压组(n=2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非高血压组高血压脑梗死多,男性比例较高。高血压组后循环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的高龄、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引起脑梗死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尤其男性风险较高;非高血压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糖尿病、心血管病。两组引起脑梗死最常见的为腔隙性脑梗死以及后循环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发与多发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寻找多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0月3年池州市人民医院长期随访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腹膜炎的发病次数分为单发组(3年间发病1次)和多发组(3年间发病≥2次)。收集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原发病、透析月龄、操作者及操作环境,以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 如初次发病前血红蛋白值、血浆白蛋白值、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初次发病病原菌培养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发作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单发组比较,多发组患者年龄较大,透析年限较长,总体文化程度较低(P?<0.05)。单发组基础疾病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19/42),而多发组以糖尿病肾病居多(10/16),两组在基础疾病的构成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组多数患者独立完成操作,有独立操作间的患者数比例较高。单发组初次发病前hs-CRP低于多发组,初次发病前血浆白蛋白高于多发组(P?<0.05)。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月龄及初次发病前的血浆白蛋白水平是影响腹膜炎多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透析月龄及初次发病前的血浆白蛋白水平可能是影响腹膜炎多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类型、危险因素和预后的差异.方法 将自2009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398例,根据高血压病史将其分为高血压组(201例)和非高血压组(197例).针对患者的发病类型、危险因素和预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高血压组既往脑梗死史、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中高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明显比高血压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起脑梗死的常见类型为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高血压是引起脑梗死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高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也是引起脑梗死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沈明  高旭光 《北京医学》2008,30(4):221-223
目的 以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对象,分析伴有和不伴有脑白质疏松(LA)患者危险因素的差异,探讨LA发生的机制.方法 经头颅MRI证实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68例,分为单纯腔隙性梗死组(LI组)和伴有脑白质疏松组(LA组).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等多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I组138例(51.5%),平均年龄(63.4±11.4)岁;LA组130例(48.5%),平均年龄(71.3±8.9)岁,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年龄、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既往脑梗死病史、叶酸浓度[(16.1±8.4)ng/ml,(13.1±5.9)ng/ml]和纤维蛋白原水平[(3.0±0.9)g/L,(3.4±0.8)g/L]均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人选模型的变量是年龄、既往脑梗死史、叶酸和高血压病史.结论 高龄、高血压病史、脑梗死病史和低血浆叶酸浓度对于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是否伴发LA有独立的提示作用,纤维蛋白原可能通过与其他因素一起在LA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友元 《四川医学》2010,31(9):1250-1252
目的比较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发病类型和预后的差异。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n=301例),非高血压组(n=224例),对其危险因素,脑梗死的类型和预后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高血压脑梗死多于非高血压脑梗死,男性的比例较高。高血压组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而非高血压组的高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是引起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男性的风险较高;而高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是非高血压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不论高血压组还是非高血压组引起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为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腔隙性梗死(腔梗)与皮质、皮质下梗死(皮梗)患者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及与多种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的差异。方法:设腔梗组(81例)和皮梗组(87例),以调查表方式调查患者一般状况及血管危险因素;晨起空腹采血分离血清,测血糖、血脂,并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法测定患者ApoE基因型。结果:①2组基因分布:腔梗组ε3/4+ε4/4型频率(25.9%)明显高于皮梗组(11.5%);ε4频率(17.9%)高于皮梗组(9.8%),P均<0.05。ε3/4及ε4/4的携带者发生腔梗危险度高于皮梗,OR=2.77,95%CI1.21~6.38,P<0.05。②腔梗组高血压患者多于皮梗组,高血压患者患腔梗,危险度大于皮梗,OR=2.02,95%CI1.07~3.80,P<0.05,。腔梗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高于皮梗组,P<0.05。结论:ε3/4和ε4/4携带者发生腔梗的危险度大于皮梗,这可能和ε4增高TC水平,加速脑小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与单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择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CT及MRI影像学评价分为两组,其中83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A组,69例单发性脑梗死患者纳入B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比较。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人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患糖尿病和高血压、TIA、心房颤动及重度颈动脉狭窄病史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糖尿病、TIA史和心房颤动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9、1.44、1.20、1.58)。结论MCI与SCI患者具有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糖尿病、TIA史和心房颤动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及当地汉族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及。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急诊ICU住院的60例维吾尔族和80例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血脂异常史,吸烟史,心电图表现等,比较两组间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结果:14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与汉族患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维吾尔族AMI患者平均年龄54岁,发病比汉族提早6岁(P<0.05),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汉族患者(P<0.05)。结论: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年龄较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维汉族急性梗的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张华 《大家健康》2016,(9):31-3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对脑梗死发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2月该院接受诊治的脑梗死患者52例,将患者按照是否患有高血压病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4例),分析两组患者脑梗死类型、危险因素,治疗4 w 后进行脑功能评价,观察患者预后。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男性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且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脑功能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血压病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男性高血压患者更易罹患脑梗死,且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脑梗死,而非高血压病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高龄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亚型和预后的区别。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24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290例)和非高血压组(1150例)。对危险因素、脑梗死亚型和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既往脑梗死史、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高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明显多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高龄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6.
秦鑫 《当代医学》2012,(30):78-79
目的探讨分析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预后、脑梗死亚型和发病类型等临床特点的区别.方法选取2006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04例,根据有无高血压病史,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52例)和非高血压组(15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预后没有明显差异,高血压患者既往脑梗死史、LACI和POC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患者,非高血压患者年龄>80岁,心脏病史和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高血压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是:既往脑梗死史、LACI和POCI;非高血压脑梗死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心脏病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与腔隙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经CT确诊的糖尿病腔隙梗塞38例与高血压性腔隙梗塞35例作对比,探讨糖尿病与腔隙梗塞的关系。结果表明,糖尿病腔梗与高血压性腔梗临床表现差异无显著性(P>0.05),梗塞病灶为多发,见于大脑中动脉支配的皮层下部和桥脑,小脑等,提示糖尿病亦是腔隙梗塞的一种危险因素。糖尿病腔梗复发率较高,与血糖的控制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类型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76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和头部CT/MRI区分为脑血栓形成(34例)腔隙性脑梗死(42例),并排除心源性脑栓塞。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其狭窄程度。结果 脑梗死侧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侧别有显著的相关性(P=0.037),颈动脉粥样硬化同侧半球脑梗死明显多于对侧半球;多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8.9%)明显高于单发梗死组(54.3%);多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17.1%:24.4%);脑血栓形成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85.3%)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52.3%);大脑皮层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90.0%)明显高于基底节区梗死(58.0%)和脑干、小脑梗死(57.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脑血栓形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9年9月本院主动脉夹层发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存在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马凡综合征、白塞氏病、单纯性肾囊肿、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二瓣畸形病史比例均高于健康组(P0.05)。研究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载脂蛋白A-1水平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马凡综合征、白塞氏病、单纯性肾囊肿、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二瓣畸形病史为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马凡综合征、白塞氏病、单纯性肾囊肿、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二瓣畸形病史为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洪雁  芳芳 《广西医学》2013,(4):477-478
目的探讨青中年腔隙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青中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7例(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青中年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0例作对照组,对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有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病史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冠心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餐前和餐后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C反应蛋白为青中年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