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腔隙性脑梗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症状相对较轻,极不典型,主要是脑内小血管穿通支动脉病变而非大血管,且具有独特的病理改变。易反复发作,但致死率低,有可能发展成痴呆。  相似文献   

2.
现将我们收治并经脑CT证实的腔隙性脑梗塞50例报告如下。 本组男42例,女8例;年龄32~81岁,平均60.78岁。安静状态下发病43例,活动中发病7例。既往有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发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男性高于女性。但近年来患病年龄有日益下降的趋势,而中壮年中风人数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4.
5.
患者 ,男 ,43岁 ,住院号 10 2 748。因间断咯血一个小时于2 0 0 3年 3月 11日入院。总咯血量约 10 0毫升 ,鲜红色 ,伴胸闷 ,无发热。既往健康。查体 :呼吸平稳 ,左肺背部闻少量湿罗音 ,余 (一 )。血常规 :WBC12 .3× 10 9/L ,S0 .66胸部CT :左肺下叶后段有斑片状模糊影 ,诊断 :左下肺炎。入院后咯血量每次 2 0 0~40 0毫升不等。故给予头孢呋辛 ,头孢噻肟钠等静点抗炎 ,垂体后叶素静点止血治疗 ,垂体后叶素用量每日 18~ 42单位不等。3月 15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 ,化验的离子提示K+ 2 .5mmol/L ,Na+ 110mmol/L ,Cl-74mmol/L ,合并低钠血…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探讨CT在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特征。材料与方法对36例头颈外伤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均行横位CT扫描。结果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好于基底节-内囊区,均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区,呈小片腔隙性低密度影响。结论CT扫描检查对外伤性脑梗塞的准确诊断,估计病变程度,预后及法医学鉴定及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分析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105例,依据患者治疗用药差异性分组观察,均实施抗凝、控血压,调整颅内压等基础急救处理,其中观察组53例,采取血塞通注射液用药,对照组52例,采用脉络宁注射液用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34%(50/5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85%(41/52),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安全性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6,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塞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效果确切,无明显毒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宏良 《放射学实践》2001,16(4):253-254
目的:探讨CT在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及其特征。方法:对15例头颅外伤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患者均为横断位CT扫描,。结果:外伤性腔隙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均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及内囊区,呈小片腔隙性低密度影,结论:CT扫描对外伤性脑梗塞的准确诊断、估计病变程度,预后有肯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前患脑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尤其是脑出血及脑梗塞,特别是病灶较小的腔隙性脑梗塞,它的发病率均高于脑部各种疾病,而且它的发病率趋向于中年化,由于病灶甚小,临床症状及体征又不太明显,仅凭临床表现很难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对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及其特征。方法 对 2 6例颅脑外伤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偏瘫患儿行横断CT扫描。结果 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区 ,均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内囊区 ,呈斑片腔隙性低密度影。结论 CT对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评估病变的程度及其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脑梗塞脑CT与MRI扫描的30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我科自1994年6月-1999年2月共收治经CT证实的小儿轻型颅脑损伤并发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8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7个月~14岁。受伤原因:跌伤4例,车祸伤2例,坠落伤五例,打击伤1例。均于伤后1~3天出现梗塞症状。2临床表现伤后无昏迷5例,短暂意识障碍3例。格拉斯哥昏迷分度表(GCS评分均在13一15分,属于轻型颅脑损伤。头痛呕吐7例,偏瘫5例,单瘫3例,失语2例,偏身感觉障碍1例,脑膜刺激征阳性者2例。3辅助检查全组病例均在受伤后2一5天内行颅脑Ch检查,结果发现梗塞灶位于单侧基底节区7例,…  相似文献   

14.
15.
对37例高血压腔隙性脑梗塞患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T3(FT3)、游离T4(FT4)、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发现T3、T4、FT3、TBG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TSH、FT4与对照组无显性差异(P>0.05),T4/TBG比值正常,反复发病的腔隙性脑梗塞组T3下降更明显。本就其改变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塞(附28例临床及CT分析)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报告28例小儿外伤性脑梗塞,无发生于头部摔伤后(伤势不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偏瘫,梗塞灶均位于豆状,尾状核及内囊区,呈小片腔隙性。其中57%的患儿双侧豆状核区有细小点状钙化。作者讨论了这种脑梗塞的发生机制、临床、CT特征以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30例患儿,男18例,女12例。10个月—3岁12例,—7岁8例,—12岁10例。发病诱因:头部轻微外伤12例,发热10例,无明显诱因10例。发病至确诊时间:发病24—48小时经CT扫描证实12例,最长时间为1周。临床表现:单纯肢体偏瘫20例,其中左侧偏瘫4例,右侧偏瘫16例;单纯感觉性障碍2例;表现为癫痫发作6例,其中全身性发作5例,部分性发作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表现。探计其形成的机理、CT诊断价值及预后。方法:对10例有明确颅外伤史,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偏瘫、癫痫等症状的小儿均作头颅CT平扫。结果:10制均为单发腔隙性脑梗塞,其中3例双侧基底节区有小钙化灶。结论:小儿外伤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产生的机理可能是脑外伤引起脑血管痉挛性闭塞所致脑缺血性坏死。CT扫描对其诊断的确立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儿童外伤后脑梗塞多发生于基底节区,通常是由于中、重度颅脑外伤中的剪力所致,以轻型闭合性颅脑伤所致儿童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仍少见[1]。现就1992-01-1998-12我科收治的28例经CT证实的轻型闭合性颅脑伤后儿童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0.
曹金凤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1):1371-1371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螺旋CT扫描,分别采用5 mm及10 mm不同层厚观察临床及其它检查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病例200例。结果:5 mm层厚扫描100例,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95例,共发现病灶120个;10 mm层厚扫描100例,诊断腔隙性脑梗塞50例,发现病灶51个。结论:螺旋CT、5 mm以下层厚扫描是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