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对神经内科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观察组开始接受早期综合康复锻炼,对照组仅开展未经医护人员指导的自我锻炼.于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法(FMA)评定其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锻炼有助于提高神经内科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对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对照观察针刺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对照组和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更为明显(P<0.05),MMS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有助于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正常治疗时照组(3s例)采用常规给药治疗,早期康复干预组(40例)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体征稳定48 h后,在常规给药治疗的基础上开始康复训练、认知功能训练以及心理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30d后均采用简式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FMA评分、NDS评分、BI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0 d后,常规治疗组的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干预组的FMA评分、NDS评分、BI指数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NDS评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 早期康复干预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运动、神经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常规治疗加早期康复干预治疗,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右江医学》2017,(4):414-417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口服脉血康对脑梗死后下肢功能和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7年4月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7例,根据出院后采用的康复治疗方式分为三组,对照组30例,出院后自行康复治疗;康复联合脉血康组36例,使用脉血康胶囊联合早期康复训练;康复组31例,单纯使用早期康复训练。记录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简化FMA(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下肢评分及Barthel评分,90天时完成随访,记录治疗90天后Ashworth评分、下肢FMA及Barthel评分。结果三组患者在急性期的Ashworth评分、下肢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天时康复联合脉血康组和康复组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Ashworth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康复联合脉血康组与康复组之间比较,90天Ashwort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使用脉血康后,90天时下肢FMA评分和Barthel评分高于普通康复组(P<0.01)。结论康复联合脉血康治疗能更好地恢复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治疗痉挛性瘫痪,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对神经内科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观察组开始接受早期综合康复锻炼,对照组仅开展未经医护人员指导的自我锻炼。于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法(FMA)评定其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锻炼有助于提高神经内科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因脑梗死就诊于我院的100例患者,按照抽签的方式分为参照组和探究组,各50例。参照组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及护理,探究组基于参照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FMA、MBI评价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FMA、MBI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探究组FMA(44.28±20.68)分、Barthel指数(70.23±24.31)分对比参照组FMA(32.66±15.87)分、Barthel指数(55.51±20.37)分,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临床疗效好,可以改善患者生活水平,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与分析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6例,根据不同治疗时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FMA评分、Barthel指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36/38),明显高于与对照组的78.95%(30/3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非常显著,既能有效减少其神经功能缺损,又能显著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还可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应用社区远程康复系统对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优势。方法对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出院后进行康复训练的脑卒中患者90例进行分组研究,每组45例对照组进入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出院后开展远程社区康复干预治疗,比较入组前、治疗后各时间段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生活能力情况。结果入组时观察组和对照组FMA评分比较无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在治疗第2个月和第3个月均高于对照组FMA评分(P0.05);入组时观察组和对照组Barthel指数比较无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在治疗第2个月和第3个月均高于对照组FMA评分(P0.05)。结论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脑卒中患者在家便能进行社区康复训练治疗,与传统康复机构比较患者康复效果更好,有利于脑卒中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基于Bobath理论技术穿插中医推拿手法对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均给予康复护理、基本药物治疗及床旁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基于Bobath技术穿插常规运动疗法,治疗组患者应用基于Bobath技术穿插推拿手法。两组共治疗4周,评定两组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MAS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下肢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上下肢MAS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基于Bobath技术穿插中医推拿手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肌痉挛程度,其疗效并不优于基于常规Bobath技术的运动疗法,但能更好地改善患肢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舒相平 《中外医疗》2011,30(34):10-11
目的 观察针灸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1年6月12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对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对照观察针灸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 对照组和针灸组治疗后FMA评分、MMSE评分及Barthe1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针灸组治疗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改善更为明显(P〈0.05),MMS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针灸疗法有助于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08例初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45例为术后辅助化疗患者,63例为晚期肿瘤患者。将全组患者分为3组,全组患者为第1组,45例术后辅助化疗患者为第2组,63例晚期肿瘤患者为第3组。对全组恶性肿瘤患者每周期化疗前行静脉采血,应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对血清SOD含量进行检测,并行自身对照。全组患者化疗均满4个周期。结果本组108例初治的恶性肿瘤患者有97例化疗前血清SOD含量即低于正常值。全组恶性肿瘤患者经两周期化疗后,血清SOD含量较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第3周期化疗后血清SOD含量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SOD含量逐渐增加;45例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经4个周期化疗后,血清SOD含量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63例晚期肿瘤患者经两个周期化疗后,血清SOD含量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3周期化疗后血清SOD含量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OD含量逐渐增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OD含量普遍低于正常值,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OD含量的影响是多面的,主要取决于患者化疗时所处的状态及化疗周期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白介素-6(IL-6)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193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轻、中、重度3组,并选择59例健康老年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联素、IL-6水平及IMT的情况,研究血清脂联素、IL-6与IMT的相关性;给予脑梗死患者相应综合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脂联素、IL-6差异.结果:不同病变程度脑梗死各组及对照组脂联素、IL-6及IMT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脂联素与IMT呈负相关(r=-0.526,P<0.05),IL-6与IMT呈正相关(r=0.618,P<0.05);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脂联素、IL-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脂联素升高,IL-6降低.结论:IL-6的表达及IMT的厚度随脑梗死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IL-6与IMT呈正相关,脂联素的表达则随脑梗死病变程度加重而降低,且与IMT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用普罗布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和组间对照,选择脑梗死患者72例,分为两组,其中常规治疗组35例,联合治疗组37例。于治疗前和治疗30d后分别测定血清oxLDL、SOD及MDA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判断疗效。结果①联合治疗组治疗30d后,血清SOD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oxLDL及MDA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②治疗30d后,联合治疗组血清SOD含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oxLDL及MDA含量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用普罗布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减少神经元的损伤,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 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控制颅内压、血压和血糖、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18μg肌肉注射,1次/d,连用2周。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NSE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同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FM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或上升值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3例(8.33%)和6例(16.67%),症状均较轻。两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1,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作用与其能降低血清Nhs-CRP和NSE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郭宇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2):60-62
目的分析行为改变策略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1年10月在重庆新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行为改变教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简式FMA积分、改良Ba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上、下肢的简式FMA积分和改良Baa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上、下肢的简式FMA积分[(19.53±6.22)、(16.03±6.81)分1和改良Barthel指数(43.23±9.70)均高于同组治疗前[(17.80±5.12)、(14.10±7.10)分,(32.40±7.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8周上肢f(19.53±6.22)、(26.73±5.87)、(38.71±7.50)分1、下肢[(16.03±6.81)、(18.93±7.07)、(23.90±6.41)分1的简式FMA积分和改良Ba±hel指数[(43.23±9.70)、(56.14±13.43)、(77.34±13.77)1均高于同时段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改变教育策略能够使脑梗死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梗塞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miulation,rTMS)在脑梗塞运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急性脑梗塞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功能训练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给予10次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运动诱发电位(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和简易的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EP、CMCT及FM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EP、CMCT及F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rTMS有利于脑梗塞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与疾病轻重的关系。方法测定105例ACI患者与10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ACI患者hs-CRP明显增高(11.53±2.3)mg/L,健康体检者hs-CRP为(2.34±1.15)mg/L,两组经统计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患者经治疗后2周开始下降,于6个月后逐渐趋于较稳定水平,但仍高于正常健康人群;且与健康人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hs-CRP含量呈正相关,轻度hs-CRP含量(7.12±1.55)mg/L,中度hs-CRP含量为(13.11±1.64)mg/L,重度hs-CRP含量为(18.99±1.67)mg/L。各组间hs-CRP含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6个月hs-CRP下降趋于较稳定水平,但仍高于正常健康人群组,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年后脑梗死组与健康人群组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发生后hs-CRP含量明显升高,且含量高低与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动态监测hs-CRP含量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分度和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丹参酮ⅡA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53例(其中51例完成研究)为DM组,选取糖耐量正常的健康体检者(OGTT正常)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DM组在原降糖的基础上,每日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60mg,共2周。于治疗开始时和治疗后2周,抽取早晨空腹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活性氧(ROS)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以及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等。观察DM组患者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变化、相关临床指标并与NC组作比较。结果DM组的ROS和MDA显著高于NC组(P〈0.05或P〈0.01),而GSH和SOD显著低于NC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DM组患者的ROS和MDA明显下降(P〈0.05)、GSH和SOD明显升高(P〈0.05),经校正血糖变化值后,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对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可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