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切术(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内镜下发现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43例患者进行EMR治疗,并在窄带内镜(NBI)或碘染观察下对残留可疑病灶进行APC的灭活。术后1个月、2个月、半年、1年应用NBI技术进行内镜下随访。结果:42例行成功EMR或分次黏膜剥切术(EMRC);1例患者因病灶行黏膜下注射时无法隆起,转外科手术;并发术中出血2例,均成功内镜下止血;2例食管狭窄,行内镜下扩张治疗;无一例出现穿孔。术后病理检查,9例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例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示原位癌,1例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1例患者切除病灶病理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而再行外科手术;随访1例患者2个月胃镜复查活检示中度不典型增生,再行内镜下APC治疗;1例患者半年胃镜复查活检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再次行内镜下EMR;余40例患者随访至今,最长已5年未出现复发。结论:EMR联合APC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0例EM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0例患者共计156处病灶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腺瘤型息肉67例,炎症性息肉48例,其他15例.术后并发症:即时出血8例,迟发性出血2例,透壁性灼伤综合征1例,均经内镜下治疗和综合治疗后痊愈,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具有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道颗粒细胞瘤(GCT)临床特点及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治疗的21例消化道GC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治疗效果。结果:21例消化道GCT位于食管15例、胃3例、回肠1例、结肠2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21例术前胃镜、19例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均观察到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病灶直径均<2 cm。1例术前行活检,病理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1例经内镜活检后烧灼清除;余20例均行内镜下切除,包括圈套切除10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例,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0.0~48.1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内镜切除是治疗消化道GCT的安全、有效手段,能够实现对病灶的完全切除,短期观察术后无复发,可作为消化道GCT患者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诊治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16例经胃镜检查并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起源于黏膜层的隆起性病变患者,行EMR切除,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并定期门诊内镜随访.结果 116例患者共119处病灶,116处(97.5%)获完全切除,平均随访4.5个月无复发.术后病理为43处息肉、40处平滑肌瘤、15处炎症、9处间质瘤、2处早癌、2处类癌、2处黏膜下囊肿、其他6处,其中28例曾行术前病理活检,14例(50%)术前、术后病理吻合,14例(50%)依靠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诊断.并发出血20例,均经处理后停止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 EMR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安全、有效、实用的微创技术,因组织切除、取材完整,可提高病变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自2010 年 1月至 2021 年7月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8例上消化道肿物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包括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6例,胃增生性息肉8例。静脉曲张应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诊断,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套扎术或硬化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采用栓塞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物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总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内镜下治疗方法、病理结果、随访等情况。 结果 18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3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均小于1.5,所有病例中消化道肿物位于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之上或临近部位4例,8例患者曾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进行了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其中5例患者先行内镜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在治疗后1~6个月择期复查胃镜,观察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好转后,对上消化道肿物采用EMR或ESD治疗,随访观察内镜下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治疗、EMR或ESD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显示切缘干净,在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无患者死亡。结论 EMR、ESD对于肝硬化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早癌、息肉等肿物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干预,可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软式内镜外科技术在胸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行软式内镜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手汗症35例(均行超细胃镜下经脐胸交感神经切断术),食管疾病43例[26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4例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4例行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 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软式内镜下胸部疾病手术,术后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未见明显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1年,所有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均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所有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吞咽梗阻感消失,可正常进食;所有手汗症患者,手部多汗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软式内镜外科技术对胸部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7.
李小安  赵奎  李晓辉  赵微 《西部医学》2012,24(7):1255-1257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67例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或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67例患者中,平滑肌瘤34例,息肉18例,异位胰腺7例,脂肪瘤3例,间质瘤2例,孤立性静脉瘤2例,囊肿1例;病变在胃镜下切除46例,抽取囊液1例,外科手术切除2例。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病变进行内镜下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经胃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33例,男23例,女10例,年龄34~85岁,平均51.2岁,分别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针状刀剥离术切除肿瘤,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内镜随访。结果:33例患者均为完全切除,肿瘤直径为0.5~2.5cm,病理组织学显示食管平滑肌瘤25例、间质瘤3例、脂肪瘤和血管瘤各2例、黏膜下囊肿1例。5例发生术后即刻创面渗血,经局部喷洒止血药或钛夹止血,术后6例有轻度胸骨后疼痛,未发生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2~3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对于〈2cm的腔内生长型食管黏膜下肿瘤,内镜微创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内窥镜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意义。方法 应用透明帽法对29例早期食管癌和42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行食管黏膜切除。应用氩离子束凝固术(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l、4及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内镜下应用透明帽法共对71例患者进行了局部黏膜切除,共切除病灶88块。切除标本每块平均为21.8 mm±1.02 mm×18.2 mm±1.02 mm。(2)本组术后5例出血,其中1例动脉出血,4例渗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束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71例无一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4例发生狭窄,术后一个月应用水囊扩张,每一个月扩张一次,连续扩张3~4次,狭窄均缓解,进食无明显不适感。(3)58例(81.7%)患者的食管黏膜病变被完全切除,其余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应用氩离子束凝固术治疗残留病变。术后4个月内镜复查,病理证实3例早期癌、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复发,随访时间24.6个月,无明显不适感。结论 应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可简便、安全、有效地治愈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具有内镜治疗指征的消化道早癌患者22例,择期进行ESD.术前采用超声内镜检查确认所有患者病变部位仅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ESD,其中21例患者病灶达到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5.45%.术中均成功止血.术后出血1例,使用金属钛夹止血后出血停止,未见穿孔或食管狭窄病例.术后6个月21例患者复查内镜,显示创面已基本愈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安全有效,具有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于老年人结肠息肉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行EMR治疗的老年人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8例中增生性息肉7例,腺瘤71例,炎性息肉3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早期癌3例。3例为局部癌变且黏膜下浸润,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出现短暂的凝固综合征;其余114例,病灶切除完整,无一例出现大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左右复查内镜,创面愈合情况良好,术后1年内均未见病灶复发征象。结论 EMR治疗老年人结肠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周虎军  谢金 《安徽医学》2012,33(12):1626-126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22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其中复发性上颌窦炎伴息肉3例、真菌性上颌窦炎5例、上颌窦囊肿12例、出血坏死性息肉2例。泪前隐窝入路解剖或不解剖鼻泪管,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是否去除上颌窦前内下壁骨质,所有患者均行下鼻道开窗。结果随访6个月~1年,复发性慢性上颌窦炎伴息肉病例,术腔局部黏膜囊性泡状隆起;真菌性上颌窦炎窦腔黏膜水肿,3次换药及鼻腔冲洗,创面逐步上皮化。所有患者切口完全愈合,无膜性鼻泪管损伤或面颊部麻木发生,下鼻甲形态正常无坏死,下鼻道开窗口引流通畅。结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视野宽阔,清除病灶彻底,术后换药视窗清晰。该方法为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提供了创伤小、疗效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探讨内镜下隧道式黏膜剥离术(ESTD)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食管早癌的疗效及复发影响因素的logistics分析。将201例胃食管早癌患者分别施行ESTD(ESTD组,n=102)或EMR(EMR组,n=99)。结果显示,与EMR组相比,ESTD组切除大小、出血率、穿孔率均增高,而局部复发率降低;癌组织浸润深度、并发症、首次标本切缘、分化程度与复发率有显著相关。浸润深度的增加,切缘阳性及分化水平的降低均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局灶性隆起性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疗效及影响原位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内窥镜室就诊的450例共626处结直肠单发或多发隆起性病灶患者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统计病理结果及并发症情况,并结肠镜随访了180例患者术后6~36个月。观察术后病灶原位复发情况。结果 450例患者中,病灶大小: Φ≤1.0cm 278枚,1.0<Φ≤2.0cm 280枚,2.0cm<Φ≤3.0cm 52枚,Φ>3.0cm 16枚。病灶病理类型: 结肠癌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3例,单纯腺瘤23例,非腺瘤性息肉44例,间质来源肿瘤及其他19例。病灶均经EMR完整切除。11例患者出现包括出血、穿孔等手术发症。180例随访患者经6~36个月内镜随访,出现病灶原位复发39例(8.67%),其中12个月内复发32例(32/39,82.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灶个数及结直肠肿瘤手术史为原位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EMR是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对于存在高危因素患者应术后6个月内复查结肠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超声内镜(EUS)诊断与内镜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4年7月至2010年11月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EUS结果高度怀疑直肠类癌且病变<1.0cm的患者进行内镜切除.术后明确病变切除是否完整,切除完整后于病变切除创面边缘取材4~6块同时送检.术后病理评价EUS诊断准确率,分析病变侵袭性状况,以及内镜完整切除率.随访观察每半年1次,复查肠镜及肝脏超声.结果 共纳入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13例,均为采用EUS筛查高度怀疑类癌且具有内镜切除指征的患者.内镜切除均取得成功,病理证实类癌符合率84.6% (11/13),1例考虑为颗粒细胞瘤,1例考虑为间质瘤.11例类癌患者随访观察(37.7±13.5)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病例.结论 EUS在直肠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准确性,在评价内镜切除指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镜治疗1.0cm以下直肠类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于我院从2017年3月份至2018年5月份发现的消化道隆起病变,行内镜下治疗的10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检查,部分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从并发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作一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共218处病灶均完整切除,仅1例间质瘤患者出现穿孔,予钛夹夹闭成功;3例巨大腺瘤样息肉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2例大肠侧向发育型治疗过程中出血较多,均予钛夹及热活检钳止血成功;1例食管早期癌患者术后出现轻度狭窄。未发生迟发性出血及穿孔,无继发性感染病例。手术时间在5分钟到2.5小时。费用在5000-30000之间。住院时间3-10天。结论内镜下EMR、ESD、ESE手术治疗消化道粘膜隆起性病变是安全、有效的,且能大大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患者的治疗费用,让患者避免外科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895例,男556例,女339例,年龄7~90岁(平均52.3岁)?均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分别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处理情况?切除标本病理学结果?结果:895例患者共计1 356个病灶均完整切除回收,术后病理诊断:腺瘤型息肉456例,增生性息肉252例,炎症性息肉149例,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其他病变38例?术后并发症:出血12例,内镜或血管介入治疗后缓解?发热9例,药物治疗后缓解?无1例发生穿孔?狭窄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食管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53例早期食管癌和74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行食管黏膜切除。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第1、4及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内镜下应用透明帽法共对127例患者进行局部黏膜切除,共切除病灶150块。切除标本每块大小平均为(2.7&#177;4.3)mm&#215;(18.0&#177;3.40)mm。(2)本组术后5例出血,其中1例动脉出血,4例渗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127例无一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4例发生狭窄,术后一个月应用水囊扩张,每一个月扩张一次,连续扩张3~4次,狭窄均缓解,进食无明显不适感。(3)96例(75.6%)患者的食管黏膜病变被完全切除,其余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应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残留病变。术后4个月内镜复查,病理证实3例早期癌,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复发。随访时间52.2个月,无明显不适感。结论应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可简便、安全、有效地治愈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超声内镜(EUS)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类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2004年3月-2011年8月行常规检查时发现消化道黏膜面呈半球状隆起的患者18例,患者常规内镜检查考虑消化道类癌后均行EUS检查,对其中直径<1cm的行EMR治疗,直径1~2cm的行ESD治疗。结果 18例患者EUS所见考虑肿瘤可能,未累及肌层,其中17例病灶深度判断正确。病灶部位为直肠11例,胃3例,食管2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1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内镜下切除治疗,17例切除完整,1例病变与肌层有粘连,转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联合EUS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直径≤2cm且未累及肌层的消化道类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吴和顺  李文芳  施广石 《广东医学》2003,24(10):1115-111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早期胃癌的治愈率,减轻患者外科手术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ll例患者根据病变的形态及部位的不同,病变呈隆起的,单纯用息肉切除法进行,对于扁平隆起型、凹陷型的,则需用黏膜切除法进行。结果 11例早期胃癌患者中,EMR术后全部均进行病理组织检查,证明均未浸润肌层,术后定期随访1~36个月,未发现复发,无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早期胃癌行黏膜切除术,既经济又减轻患者外科手术的痛苦,并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