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隧道式腹膜外结肠造口术在直肠Miles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10年6月,10例直肠低位癌患者行Miles手术中,应用隧道式腹膜外结肠造口的手术方式。结果:应用此手术方式,10例患者术后无1例出现造口感染、内疝、肠梗阻、造口脱垂、造口回缩、造口旁疝及造口狭窄。结论:腹膜外造口发生造口坏死、内疝、造口旁疝、造口回缩、狭窄及造口脱垂等并发症较少,Miles手术腹膜外结肠造口,简单易行,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腹会阴直肠切除术(APR)中经腹膜外途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与造口相关并发症,尤其是造口旁疝(PSH)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67例接受同一主刀医生操作的腹腔镜下APR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从腹膜外和经腹膜造口途径的不同分为经腹膜外(EP)组34例和经腹膜(TP)组33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及与造口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P组1例(2.94%)和TP组8例(24.24%)患者出现了PSH,两组PSH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造口脱垂、造口回缩、造口黏膜皮肤分离、造口周围皮炎、切口、盆腔感染和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外途径造口显著降低腹腔镜下APR手术后PSH的发生率,推荐腹腔镜下APR手术采用腹膜外途径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行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切除(APR)直肠癌根治术病人采用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一期乳头成形联合生物补片重建盆底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同时行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一期乳头成形和生物补片盆底重建的病例15例(试验组),以及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和未行盆底腹膜重建的病例50例(对照组),比较两种术式在造口手术所用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术后肠梗阻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发生术后肠梗阻与造口并发症共17例(肠梗阻6例,造口附近皮肤溃疡3例,造口黏膜脱垂2例,造口回缩1例,造口狭窄1例,造口旁疝4例),试验组发生术后肠梗阻和造口相关并发症共3例(肠梗阻、造口溃疡、造口狭窄各1例)。对照组术后肠梗阻和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数量明显超过试验组(P<0.05),且试验组无一例发生补片排异反应。结论: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一期乳头成形联合盆底生物补片重建术在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APR)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和造口相关并发症更低,是更加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肠肛管恶性肿瘤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两种途径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67例直肠肛管恶性肿瘤患者,按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34例(经腹内斜肌腹膜外造口),B组33例(经腹直肌外缘腹膜外造口),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造口水肿、造口回缩塌陷、造口坏死、造口梗阻)和术后远期指标(腹胀感受、排便感觉、控便能力、造口旁疝、造口脱垂)的差异。结果两组均未发生造口回缩塌陷、造口梗阻、造口脱垂;在造口手术时间、造口水肿、造口坏死、排便感觉、腹胀感受和造口旁疝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控便能力方面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两种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方式均安全可行,A种术式在预防造口旁疝方面可能有一定优势,适合普通患者;对于肠管较粗、系膜过于肥厚者适合B种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在腹腔镜Miles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行腹腔镜Mile's术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患者都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腹,造瘘肠管有1例发生扭转,无造口旁疝、内疝、狭窄、坏死梗阻、造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0周逐渐形成排便规律.结论 腹腔镜Miles术经腹膜外隧道结肠造口并发症低,控便能力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膜外间隙放置补片对减少造瘘口旁疝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病例85例,年龄25,~60岁,分成两组,观察组行乙状结肠单口造瘘时在腹膜前间隙放置补片,共42例,其中女性19例,男性23例,对照组为单纯乙状结肠单口造瘘组,共43例,其中女性22例,男性21例.结果 观察组无出现造瘘口旁疝病例,对照组中13例发生造瘘口旁疝,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造瘘口相关的其他并发症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Miles'术中腹膜外间隙放置补片预防造瘘口旁疝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管状吻合器及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在低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9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9例行APR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口乙状结肠经腹壁拖出方式以及与皮肤吻合方式分为吻合器-腹膜外造口组(36例)、吻合器-腹膜内造口组(22例)、传统法-腹膜外造口组(9例)和传统法-腹膜内造口组(12例),对比分析各组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造口满意情况。结果 吻合器-腹膜外造口组造口出现规律排便时间和排便次数少于吻合器-腹膜内造口组和传统法-腹膜内造口组(P<0.05);吻合器-腹膜外造口组造口旁感染发生率低于传统法-腹膜外造口组(P<0.05);吻合器-腹膜外造口组造口肠管旁腹内疝发生率低于吻合器-腹膜内造口组(P<0.05);4组造口旁疝、造口脱出/回缩发生率和患者对造口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吻合器乙状结肠腹膜外造口应用安全,可减少术后造口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适用于行APR的低位直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乙状结肠造口术操作技巧改进的经验。方法 对112例作乙状结肠造口术的病例行一次成形手术,在造口的肠段拉出前,先将腹膜与腹外斜肌腱膜作缝合,再将肠管与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固定。结果 本组病例造瘘口黏膜与皮肤缘愈合良好,未发生造瘘口狭窄,造口旁疝,造口处肠坏死、脱出、回缩,以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本术式简便、易掌握,有助于解决术中造瘘段肠管与腹膜缝合困难等问题,可减少并发症,避免二次手术。对极度肥胖病人、急危重病人,对术中麻醉效果差、腹肌紧张及肠梗阻(肠管扩张,肠腔内有大量内容物)的病人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9.
庄文  朱红  肖乾虎 《四川医学》2004,25(4):385-386
目的 探讨经腹会阴直肠癌手术(Miles)后并发肠梗阻再手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我院近15年来因直肠下段癌行经腹会阴术后并发肠梗阻再手术1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9例肠梗阻原因:盆底腹膜裂疝11例;乙状结肠造瘘肠管与侧腹壁问隙疝3例;粘连性肠梗阻3例;乙状结肠造瘘肠管扭曲及回缩坏死狭窄2例。全组4例发生肠绞窄。手术分别行内疝复位及绞窄肠段切除吻合、重新再次缝合关闭腹内裂隙、肠粘连松解、以及松解游离乙状结肠造瘘肠管重新再行乙状结肠造瘘。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Miles术后并发肠梗阻需再手术病例均为术中、术后处理不当所致。一经诊断应早期手术。其重点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术后近期再手术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癌术后近期再手术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 2 1例术后 1月内再手术的大肠癌病人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切口裂开 7例 ;肠梗阻 5例 (粘连性肠梗阻 4例 ,结肠造口外侧间隙内疝 1例 ) ;吻合口瘘 3例 ,肠瘘 2例 ;腹壁结肠造口缺血坏死及回缩各 1例 ;造口旁小肠疝出 2例。结论 大肠癌术后近期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切口裂开、肠梗阻、造口并发症及吻合口瘘。重视围术期处理 ,加强支持治疗 ,术中正确处理 ,可减少大肠癌术后近期并发症及再手术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造口旁疝形成原因、开放式平补片原位无张力修补术的方法技巧以及术后疗效观察。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6月间肠造口旁疝21例患者行开放式原位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住院时间7~25d ,无切口感染、肠梗阻,2例出现皮下积液、1例造口肠管坏死再次手术、1例术后半年后复发。结论:造瘘时破坏了腹外斜肌腱膜,使造口旁腹壁薄弱,是造口旁疝形成的主要原因,利用聚丙烯单丝Prolene网片行开放式肠造口旁疝原位无张力修补术,方法简单、效果明显、并发症少,是造口旁疝治疗的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滕长胜  张利刚  王宇 《北京医学》2005,27(6):334-335
目的探讨对结肠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295例结肠造口术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造口肠管坏死,造口狭窄、回缩,造瘘口感染,内疝,造口旁疝等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295例中254例无术后并发症,41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造口肠管坏死3例,造口狭窄9例,造口旁疝7例,造口肠管回缩1例,内疝梗阻2例,切口感染15例,造口周围感染4例.结论结肠造口的并发症部分是由于外科技术上的原因,大多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乙状结肠造口段通过腹膜外隧道及腹外斜肌腱膜狭条裂隙拉出造口切口外,并在隧道内口处将乙状结肠沿纵轴折叠环形缝合形成一个缩窄环。用此术式对37例直肠下段及肛管癌患者行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并对其术后并发症及排便次数、排便感觉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7例患者术后随访30例,均无内疝、造口旁疝、造口肠段回缩、脱出等并发症;大便成形后,排便前均有排便的感觉;随访3个月以上的28例患者日常排便除有腹泻外均为1-2次/日。结论:本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改进术式疗效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直肠癌根治术经腹膜外结肠造口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经腹膜外结肠造口效果。方法:对16例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采用腹膜外造瘘。结果:无死亡病例。术后4~6天排便。无内疝形成,造瘘口无坏死、回缩,无狭窄。结论:直肠癌根治行腹膜外结肠造口,可减少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式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开放式肠造口旁疝的手术修补方法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0月20例肠造口旁疝病人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复发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原位腹腔内无张力造口旁疝修补术和移位造口旁疝修补术各有1例复发。移位造口旁疝修补术后有1例皮下积液。原位腹腔内和腹膜前无张力造口旁疝修补术后住院时间10—12d,移位造口旁疝修补手术后住院时间15—18d。结论肠造口旁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方法10—12d值得临床推广,但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6.
张旭  韩博  张青春 《基层医学论坛》2012,(28):3734-3735
目的探讨管状吻合器在乙状结肠永久性造瘘手术中的应用优势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开展的33例直肠癌患者用管状吻合器完成单腔造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评价其临床可行性。结果33例患者应用管状吻合器行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术有32例成功,仅1例因造口周围皮下软组织感染脂肪液化行切开引流二次手术。其他患者均未发生造瘘肠段回缩坏死、造瘘口旁疝等并发症。结论管状吻合器在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术中的应用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技术安全可靠,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护理简单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腹膜外造口在晚期直肠癌及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应用、意义及其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以往病例,进行比较、对照及分析讨论.结果:腹膜外造口的病例无1例腹腔感染、造口回缩、造口旁疝等出现,反而排便感觉早出现且功能良好.结论:腹膜外造口较传统的造瘘有一定的优越性,避免了很多并发症,排便感觉功能较早出现,并且良好,排便较早出现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应用管状吻合器经腹膜外途径结肠造口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管状吻合器经腹膜外途径结肠造口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应用管状吻合器施行经腹膜外途径结肠永久性造瘘术的22例患者的资料.结果 所有造口均一次性成功完成,造口时间(15±5)min.造口大小划一,外形美观平整.术中因吻合口渗血需电凝止血3例,无吻合器钉合不全,无黏膜坏死.术后无一例发生造口出血、坏死、感染、回陷、狭窄、肠梗阻和造瘘口旁疝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左右吻合钉逐渐脱落,随防6~24个月,造口通畅,无疤痕收缩狭窄,造口外形和功能均良好.结论 应用管状吻合器经腹膜外途径行结肠造瘘术,具有操作简便、外形划一美观、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余雄  吴崇杰  熊功友 《吉林医学》2010,31(22):3662-3664
目的:总结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方法:对96例结直肠癌手术进行分组,腹腔镜组48例和开腹组48例,手术方式包括:Dixon手术37例,Miles手术20例,乙状结肠切除14例,横结肠切除14例,右半结肠切除11例。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平均(180±58.5)min。术后平均(1.5±1)d下床活动,平均(3±0.5)d进流质饮食,术后平均住院(10±2.5)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开腹组:手术时间平均(180±30.0)min。术后平均(3±1)d下床活动,平均(4±0.5)d进流质饮食,术后平均住院(15±2.5)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中术后并发症:腹腔镜组:术中大出血2例,术后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出血2例,切口感染2例,无切口疝、腹内疝、肠梗阻。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4.6%。开腹组:术中大出血1例,术后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出血1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疝1例,肠梗阻1例,无腹内疝,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6.7%。结论: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手术安全可行,具有创伤较小、术后疼痛程度轻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腹腔镜下良好的显露,熟练细致的解剖操作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倪庆  虞卫 《当代医学》2011,17(4):106-107
目的分析评价原位平片筋膜外修补法治疗造口旁疝。方法对2002年3月~2009年12月15例采用原位平片筋膜外修补法治疗的造口旁疝的病人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复发情况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例复发,未出现皮下积液、切口感染、肠梗阻或者肠坏死等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10min~150min,住院时间14d~17d,随访时间6个月~7年。结论只要病例选择合适,方法应用得当,术前准备充分,原位平片筋膜外修补法可以作为各级医院,尤其基层医院常用的修补造口旁疝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