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探讨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利用显微技术对2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施行肿瘤全切,同时对受累的上矢状窦进行处理,收到满意效果.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21例,其中Simpson Ⅰ级切除者16例(76.19%),Ⅱ级切除者5例(23.81%).术后随访1年~2年,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切除方法及适用范围,并观察不同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0月至2013年9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岩斜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120例患者中,全切除者77例,次全切除者31例,部分切除者12例;术后恢复情况(Mayberg评分):Ⅰ级82例,Ⅱ级27例,Ⅲ级6例,Ⅳ级4例,Ⅴ级1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及颞底经天幕入路均可在熟练的显微操作技术下进行,两种入路的全切除率均超过70%;主体生长于硬膜外的岩斜肿瘤应采用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幕上下联合入路对巨大岩斜区肿瘤是适宜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岩斜区脑膜瘤行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探究影响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生存质量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神经外科行显微手术治疗的4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手术和随访资料。分析肿瘤全切与非全切术后并发症、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率的差异。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探究影响肿瘤切除程度及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45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率为64.4%,次全切除率为20.0%,部分切除率为15.6%。全切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率高于非全切组,但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全切除率高,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率较低。肿瘤非全切患者术后行伽马刀辅助放疗,45例患者随访期均未见肿瘤复发、进展病例出现。4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KPS评分较术前、术后3个月时明显提高(P<0.05)。肿瘤大小、肿瘤质地、是否累及海绵窦、是否包绕神经血管及脑干是否水肿是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质地、是否累及海绵窦、是否包绕神经血管、脑干是否水肿及肿瘤切除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KPS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是岩斜区脑膜瘤治疗的首选方案,但目前仍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综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找到肿瘤最大切除率与保护患者神经功能间的平衡点,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障碍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与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和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对30例矢状窦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给予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显微手术SimpsonⅠ级全切除率为56.67%,SimpsonⅡ级切除率为33.33%,且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矢状窦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的手术入路特点、岩斜区脑膜瘤侵袭海绵窦的处理策略及神经功能的保护.结果:经岩骨-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26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1例,颞下入路7例,联合入路4例,分期手术3例.根治性切除(GTR)20例,次全切除(NTR)23 例,大部分切除(STR)8例.术后1~2周评估神经功能,19例(37%)出现恶化(指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6例(51%)同术前,6例(12%)术后改善.术后死亡2例,颞叶水肿2例,脑脊液漏3例.结论:个体化选择设计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手术策略对减少神经功能损伤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WHOⅡ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式及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3名WHOⅡ级的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103例WHOⅡ级脑膜瘤患者中9例采用肿瘤次全切(Simpson IV级),94例采用肿瘤全切术(Simpson I-III级)。103例患者术后复发31例,无复发72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脑膜瘤病理类型、瘤周水肿、肿瘤最大径、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放疗等与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与肿瘤病理类型对WHO Ⅱ级脑膜瘤术后复发影响较小(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瘤周水肿、Simpson分级是影响WHO Ⅱ级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放疗是WHO Ⅱ级脑膜瘤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Simpson分级、有无瘤周水肿及术后是否放疗是影响WHO Ⅱ级脑膜瘤是否复发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9年6月实施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切除嗅沟脑膜瘤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其疗效。结果 35例患者中SimpsonⅠ级切除27例, SimpsonⅡ级切除6例, SimpsonⅢ级切除2例;术后早期发热7例, 视力下降2例, 嗅觉缺失12例, 术后新发癫痫3例;2例患者术后行伽玛刀辅助治疗, 无脑脊液鼻漏及死亡患者。随访5个月至6年, 期间无肿瘤复发。结论经单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可安全有效全切除嗅沟脑膜瘤, 创伤小, 并发症少, 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以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对2002年8月至2005年12月接受手术的14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显微手术.结果 根据Simpson分级标准肿瘤全切除率为85.7%,无手术死亡患者.71.4%的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满意的恢复.结论 根据肿瘤的大小选择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能够提高鞍结节脑膜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8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均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手术切除程度、术前术后NIHSS评分,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以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估显微外科手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结果 术后MRI复查证实全切除患者52例,占60.5%;部分切除患者34例,占39.5%.死亡3例,死亡率3.5%.术前患者NIHSS评分(23.8±4.6)分,术后患者NIHSS评分为(16.7±3.8)分,术后患者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86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肢体功能障碍;2例癫痫;2例脑积水.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术前生存质量、肿瘤类型、质地、肿瘤是否包裹神经血管、脑干水肿均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的首要方法,手术操作过程中注重操作技巧,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较多,故手术治疗应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旨在描述最小化前路和后路联合(APC)经岩骨入路切除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PCMs)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4月至2021年1月,对16例接受最小化APC经岩骨入路的良性(WHO分级I级)大型/巨大型PCMs(≥30 m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技术包括颞枕下开颅术和最小化岩骨磨除术。评估手术和临床结局、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8.2±2.1) h。肿瘤体积由术前(26.3±10.9)cm3减小至(1.3±1.9)cm3,15例(93.8%)患者肿瘤切除率≥90%,包括8例肉眼全切除和7例次全切除;1例获得肿瘤部分切除。术后损伤包括面部麻木2例,滑车神经麻痹1例,轻度动眼神经麻痹1例,一过性外展神经麻痹1例。无新发运动障碍。术后karnofsky功能状态改善10例(62.5%),稳定6例(37.5%),无恶化病例。结论 最小化APC经岩骨入路能充分广泛显露岩斜区肿瘤,可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大型/巨大型PC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