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应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于福建省汀州医院就诊的118例白内障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9例。两组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的3.2 mm角膜穿刺刀进行操作,观察组采用2.8 mm角膜穿刀进行操作。比较两组视力恢复情况、干眼症状、眼压、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散光、视觉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和单眼裸眼视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干眼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有一定的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的眼压、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角膜散光度较术前有一定的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视功能与生存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有助于促进白内障患者视力恢复,减轻干眼症状及角膜散光,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将2010年3月至2014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收治的124例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治疗,试验组采用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术后早期在保证远视力的情况下可获得较好的近视力,对照组术后往往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获得较好近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2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对白内障患者的远近视觉改善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300例白内障患者(385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50例,190眼,双手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和研究组(150例,195眼,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比较两组的前房稳定情况、角膜水肿发生情况、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手术性散光度、房水内炎性介质水平及泪膜功能。结果 两组的角膜褶皱、前房塌陷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研究组的角膜水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研究组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 d,研究组的手术性散光度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研究组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研究组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1.8 mm微切口的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效果,并与传统3.2 mm普通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进行比较,探讨微切口超乳手术的效果和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白内障手术患者51例(51眼),其中21例(21眼)行1.8 mm微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微切口组),30例(30眼)行3.2 mm普通切口的超乳手术(普通组)。同时,在各组内分别按照晶体核硬度的不同,再划分为中低硬核组(Ⅱ~Ⅲ级核)及高硬核组(Ⅳ~Ⅴ级核)。记录各组中患者术中超声乳化能量及其时间,术后第1天、第1周、第1月进行观察随访,随访检查内容包括裸眼视力、主客观验光、非接触眼压、裂隙灯、眼底镜、角膜地形图。结果 (1)在不考虑手术方式的情况下,中低硬核组术中所使用超声乳化能量及时间明显小于高硬核组(P<0.05);但相同核硬度情况下,微切口组与普通组的超声乳化能量及时间无明显差别(P均>0.05);(2)视力恢复情况:术后第1天,中低硬核组视力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高硬核组(P<0.05),但术后第1周及第1月,视力恢复良好率无明显差别(P>0.05);在相同核硬度的情况下,术后第1天、第1周及术后第1月,微切口组与普通组视力恢复良好率无明显差别(P均>0.05)。(3)术后散光变化:术后第1天及第1周,微切口组明显小于普通组(P<0.05),但术后第1月,两组的散光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与普通切口手术相比,1.8 mm微切口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后早期散光更小,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1.8rain与3.0nlnl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计数的统计分析,探讨白内障微切口(1.8mm)同轴超声乳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60眼)按性别、年龄、视力、白内障的成熟程度配对,每对中随机抽取1例分入A组,另~例分入B两组。A组行透明角膜3.0nlln传统切口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联合博士伦普通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行透明角膜1.8rnlTl微切口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联合博士伦超薄型人工晶体即M160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情况。结果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时B组裸眼视力均优于A组,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A、B两组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角膜散光均小于A组(P〈O.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A组与术前相比,散光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己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各阶段,B组角膜散光均小于A组(P〈0.05)。在术后各阶段,A、B两组的角膜内皮计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透明角膜1.8min微切口与3.0mm传统切口相比,尽管两者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没有差异,但后者的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更快、更好,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6.
7.
白内障超声乳化透明角膜切口与术后散光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不同位置的透明角膜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将白内障患者66例(66只眼)分为3组,A组(22眼)行颞侧透明角膜斜行切口,B组(22眼)在角膜上方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C组(22眼)在角膜最大散光轴方向作透明角膜隧道切口,分别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分别第1周,第1个月及第3个月随访,验光及作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术后矫正视力、角膜散光度、角膜散光轴向等,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矫正视力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1周,第1个月A、B两组角膜散光度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明显大于C组角膜散光度(P<0.05),C组角膜散光度术后第1周,第1个月较术后第3个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位置透明角膜切口作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手术效果好,根据角膜散光轴向选择的透明角膜切口术后角膜散光小,早期屈光稳定.  相似文献   

8.
不同切口白内障手术角膜散光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切口的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194例212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随机分为三组。A组69眼,为上方角巩缘大阶梯切口,切口长度为11mm弦长(约120°弧度);B组71眼,为上方巩角膜切口,切口长度为5.8mm弦长;C组72眼,为距角巩缘3mm的反眉弓形巩膜遂道切口,遂道宽度示为5.8mm。晶状体核处理:A组采用双手压迫法将核娩出,B、C组均以碎核器将晶状体核分为两半后再用晶状体圈匙捞出。三组均为同一术者并用同种人工晶状体及逢线,术后处理也基本一致。术前、术后1周、1月、3月查视力及应用角膜曲率计观察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前A、B、C组平均角膜散光为0.81±0.33、0.84±0.30、0.79±0.29D。术后1周、1月、3月平均角膜散光度及裸眼远视力≥0.5的眼数分别是:A组:4.31±1.37、3.56±1.24、2.46±1.18D,36眼,49眼,60眼;B组:3.54±1.05D,3.03±1.03D,2.35±1.01D,42眼,55眼,65眼;C组:1.72±0.43D,1.36±0.41D,0.88±0.36D,56眼,61眼,70眼。经t及χ2检验,三组间以上二种参数分别进行比较,术后1周及1个月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个月时,A组及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组与A、B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巩膜遂道切口,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临床效果及术后散光变化的因素。方法 :对 10 74例 1130只眼白内障采用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 3个月视力≥ 0 .5者 10 84只眼 (95 .9% ) ,术后一个月拆除角膜切口缝线散光度数为 (1.5 0± 0 .5 0 ) ,术后二个月拆除缝线散光度数为 (2 .5 0± 0 .75 )。结论 :透明角膜缘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后视功能恢复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采取一定的方法可有效减轻术后散光度数。  相似文献   

10.
11.
12.
随着白内障手术的日益完美,术后散光成为影响患者术后理想屈光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最常使用的白内障手术方法仍是切口大小为3.2mm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随着微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发展,术后散光相应减小。由于不同手术方式产生的术后散光不同,现通过文献回顾,综述不同切口影响白内障术后散光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博士伦Akreos M I60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9例(61眼)白内障患者行1.8 m 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博士伦Akreos MI60晶体植入术,术后测量术后视、角膜散光状况。结果术后1个月及3个月裸眼或球镜矫正视力≥0.5共58眼(95.09%),角膜散光度0D4例,0.25D-0.75D 56例,1.25 D 1例。结论1.8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博士伦Akreos MI60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手术源性散光小,提高了提高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改良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并与常规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对比.方法在显微镜下用同种材料进行两种手术38眼及80眼.术后1个月进行视力与角膜散光的测定.结果前者术后矫正视力0.5~0.8者15.7%,1.0以上者84.2%,术后散光与术前无显著差异;后者术后矫正视力0.5~0.8者33 8%,1.0以上者62.5%,术后散光与术前有显著差异.结论小切口手术视力恢复快,较超声乳化手术成本低,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弧形、水平、反眉形切口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将90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90眼)随机分为A组28例,B组29例,C组33例,均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分别选择弧形、水平、反眉形切口,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及术后1周、1,3个月视力≥0.5眼教和手术源性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手术源性散光和视力≥0.5眼教分别为:A组(2.21±0.61)D,20眼(71.42%);B组(1.15士0.44)D,28眼(96.55%);C组(0.45±0.12)D,26眼(78.78%).结论:对术前散光>2 D、1~2 D、<1 D患者,分别采用弧形、水平、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可校正术前已有散光,更有利术后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改良的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并与常规白内囊外摘出术对比。结果 在显微镜下用同种材料进行两种手术38眼及80眼。术后1个月进行视力与角膜散光的测定。结果 前者术后矫正视力0.5-0.8者15.7%,1.0以上者84.2%,术后散光与术前无显著差异;后者术后矫正视力0.5-0.8者33.8%,1.0以上者62.5%,术后散光与术前有显著差异。结论 小切口手术视力恢复快,较超声乳化手术成本低,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中不同宽度切口对术后散光的影响。方法将术前散光≤1.5D的92例单眼白内障待术患者依其选择晶体的不同而分作A、B两组,A组植入硬晶体,作5.5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B组植入折叠晶体,作3.2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分别观察术后7d和1个月角膜散光变化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A、B两组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79.6%、66.4%,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6.08,P<0.01)。A组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为0.96±0.87D,术后1个月为0.54±0.56D,手术前后差异有显著性(U=2.267,P>0.05)。B组术前平均散光度为0.65±0.86,术后1个月为0.64±0.67D,手术前后差异没有显著性(U=1.016,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与手术切口宽度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