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探讨防制对策。方法采用人间疫情监测、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宿主动物监测方法,其中实验室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共报告HFRS71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0.69/10万,病死率为1.41%;排查病例抗体阳性率为16.14%(188/1165),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为0.50%(2/400);鼠密度为4.60%(361/7856),鼠肺抗原阳性率为8.31%(30/361),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43%(26/350),优势鼠种为褐家鼠。结论广州市HFRS疫情形势较为平稳,但仍然存在病例数上升的压力,应加强疫情监测,落实防鼠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鼠、蚤分布情况及其感染自然疫源性疾病状况。方法夜笼法。对捕获鼠类及蚤类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鼠疫IHA法检测鼠疫F1抗体,用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HFRS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FRS抗体,用显微凝集试验检测钩端螺旋体抗体。结果广州地区鼠类优势种是褐家鼠,占70.97%,其次是黄胸鼠。鼠类染蚤率为12.45%,鼠体表寄生蚤优势种为印鼠客蚤,占98.20%,主要宿主是黄胸鼠。未查出鼠疫F1抗体;鼠类HV带毒率为5.4%,褐家鼠带毒率较高,为6.1%;鼠血清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97%。结论广州未发现鼠间鼠疫,但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应加强监测,灭鼠灭蚤,防止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豫西地区有关人群血清中是否存在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及可能存在的生物媒介。方法 采用间接或直接免疫荧光技术 ,对人血清相关抗体及蜱中肠带菌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豫西地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自然感染 ,人群感染率为 13.5 3% ;蜱类调查显示 ,长角血蜱和微小牛蜱的中肠带菌阳性率为 2 6 .0 0 % ,这两种蜱可能为传播媒介 ;并从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血清中也检测到莱姆病抗体。结论 初步显示豫西地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清远市2004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2004年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疑似病人血、鼠类、水禽类和蛙类动物肾组织分离培养病原体,用MAT法检测健康人、疑似病人、鼠类和水禽类动物血清抗体.结果 报告发生钩体病10例,发病率0.25/10万,死亡1例,病死率10.00%.从鼠肾组织中分离鉴定了5株钩体菌,分离阳性率为5.00%,均为爪哇群.流行前、后期健康人血清和流行期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27%、4.00%和15.79%,菌群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其次为拜伦群和爪哇群.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2.00%,黄毛鼠、板齿鼠、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8.57%~50.00%之间,菌群以秋季热群为主,其次为犬热群.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00%,菌群为拜伦群和致热群.结论 我市人群钩体隐性感染水平和鼠带菌率均较高,开始出现钩体病发病年龄组后移及钩体带菌优势鼠种由野栖鼠种向家栖鼠种交叉转移的动向,从水禽类动物(鸭)血清中检测出钩体带菌抗体在我市尚属首次.继续加强监测,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2001-2010年监测资料,研究广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间疫情监测、宿主动物监测资料,实验室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 2001-2010年共报告HFRS743例,死亡4例,发病率为0.81/10万,病死率为0.54%。发病人数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发病高峰在10月至次年6月,病例集中在天河区、海珠区和白云区,职业分布以工人、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为主,其次是民工和农民。男女比例为3.10∶1,年龄集中在20~50岁。鼠密度为9.64%,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为4.94%,鼠肺HV抗原阳性率为5.56%。鼠密度和鼠种构成相对稳定,但2004-2010年鼠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和鼠肺HV抗原阳性率均处于持续上升趋势。鼠种构成主要以褐家鼠(70.01%)为主,其血清HV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6.02%)和肺HV抗原阳性率(6.58%)在各鼠种中最高。结论广州市HFRS疫情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发病风险不断增大,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另外,广州市可能已经由家鼠型疫区演变为混合型疫区,应寻找进一步的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200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人间和鼠间疫情进行监测,分析流行病学特点,提供防治参考。方法收集监测点本病疫情资料,并在监测县采集人血清以及鼠肺脏和鼠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或抗体检查。结果2008年全省共报告出血热病例20例。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12例和楚雄州4例。2008年在红河州泸西县、昆明市五华区、大理州祥云县、文山州文山县、曲靖市罗平县、昭通市昭阳区和绥江县的居民区和野外共捕获鼠类19种880只。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大绒鼠、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总带毒率为3.66%(30/819),阳性鼠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大绒鼠、社鼠、臭鼩鼱,带病毒率依次为3.09%(10/324)、2.45%(5/204)、10.43%(12/115)、10.00%(1/10)、100.00%(2/2)。结论滇中和滇西北地区为本病主要发病地区。调查地区广泛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泸西县还存在以大绒鼠为主要传染源的野鼠型HFRS疫源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人间和鼠间疫情进行监测,分析流行病学特点,提供防治参考。方法收集监测点本病疫情资料,并在监测县采集人血清以及鼠型动物肺脏和鼠血清作汉坦病毒抗原或抗体检查。结果 2010年全省共报告出血热病例15例,死亡1例,病死率6.67%,其中大理州8例和楚雄州3例。2010年在红河州泸西县、昆明市五华区、大理州祥云县的居民区和野外共捕获鼠形动物10种406只。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大绒鼠、中华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汉坦病毒总带毒率为8.33%(33/396),阳性鼠型动物为黄胸鼠、褐家鼠、大绒鼠、小家鼠、灰麝鼩,带病毒率依次为2.02%(2/99)、6.38%(3/47)、22.03%(26/118)、16.67%(1/6)、50.00%(1/2)。结论滇中和滇西地区为本病主要发病地区。调查地区广泛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泸西县还存在以大绒鼠为主要传染源的野鼠型HFRS疫源地。  相似文献   

8.
了解豫西地区有关人群血清中是否存在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及可能存在的生物媒介,方法采用间接或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人血清相关抗体及中蜱中肠带菌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豫西地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自然感染,人群感染率为13.53%;蜱类调查显示,长角血蜱和微小牛蜱的中肠带菌阳性率为26.00%,这两种蜱可能为传播是;并从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血清中也检测到莱姆病抗体。结论初步显示豫西地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9.
1986年7月—1987年6月在本省资兴市何家山乡两个观察点进行了鼠螨季节消长与HFRS的发病关系调查,发现黑线姬鼠是野外优势鼠种(66.42%);褐家鼠为室内优势鼠种(85.97%)。以11月—12月捕获率最高(12.17%和11.5%),鼠密度高峰出现在人群发病高峰前约一个月,用IFAT检测481只(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社鼠、黄毛鼠、小家鼠)鼠种,阳性鼠24只(褐家鼠、黑线姬鼠),阳性率为49.90%,其它鼠皆为阴性。提示何家山乡HFRS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从逐月鼠密度变化和褐家鼠及黑线姬鼠的带毒率高峰来看,与HFRS发病呈一致关系。该病在人群中存在隐性感染。调查情况证明,当地确实存在流行性出血热的自然疫源地。各鼠种普遍带革螨,以毒棘厉螨和巴氏厉螨为优势螨种,分别为27.80%和23.50%。  相似文献   

10.
临沭县是流行性出血热(EHF)中发区,1990~1999十年累计发病506例。发病率波动在0.14-9.67/10万之间。发病年龄主要为20-49岁青壮年,男女发病之比为1:0.26,农民占81.18%。多发于每年10月至翌年2月,呈单峰型。按全国EHF监测方案要求,对宿主动物及人群血清进行了调查,结果鼠密度为14.52%,其中室内密度为11.61%,野外密度为17.30%,优势种分别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用IFAT、检测鼠肺、血及人群血清EHFV抗原和抗体,鼠肺阳性率1.73%(10/578),为野外的黑线姬鼠和麝(鼠句),褐家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67%(1/15);EHF病人恢复期及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分为96.67%(29/30)和2.69%(45/1671)。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200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特点,为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各监测点采集的人血清、捕鼠并采取鼠肺脏和鼠血清进行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等相关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年全省共报告72例,死亡1例,年发病率为0.17/10万,病死率为1.39%。主要发病地区为红河州、大理州、昆明市和楚雄州。监测点县人群隐性感染率为2.94%。在泸西、寻甸和永胜监测点捕获鼠类11种537只,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的汉坦病毒带毒率为3.4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绒鼠、中华姬鼠和臭鼯。结论监测区内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以大绒鼠和中华姬鼠为主的野鼠型疫源地。疫区的进一步扩大是发病率上升重要因素。应在加强监测的同时,采取以灭家鼠和接种家鼠型或两型混合型疫苗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云南省祥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汉坦病毒(HV)宿主动物分布特点。方法收集祥云县2003~2012年HFRS疫情资料并采集病人和健康人血清检测HV抗体。在居民区和野外捕鼠,鼠肺组织标本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V抗原,用RT—PCR法检测Hv核酸。结果祥云县2003~2012年共报告HFRS病例100例,平均年发病率2.18/10万(0.88/10万-4.64/10万)。主要发病地区为云南驿镇、普棚镇和下庄镇。全年均有发病,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居民区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以中华姬鼠为优势种。鼠间HV总感染率为6.22%,其中褐家鼠、黄胸鼠和中华姬鼠HV感染率分别为4.38%(14/320)、5.33%(9/169)和13.25%(11/83),其它阳性鼠种为灰麝驹、臭购鼯、小家鼠、大绒鼠。从8份阳性褐家鼠肺标本中检测到汉城型病毒核酸阳性3份,汉滩型核酸阳性1份。结论祥云县不仅存在着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家鼠型疫源地,也存在野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HV感染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云南省兰坪县人、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感染情况,为HFRS预防控制提供指导。方法 鼠类肺脏组织中汉坦病毒抗原检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人和鼠血清中汉坦病毒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 兰坪县3个乡镇共捕获5属158只啮齿动物,其中居民区中褐家鼠的构成比为91.09%,为优势种;野外高山姬鼠的构成比为63.16%,为优势种。3个乡镇中仅见中排乡捕获的褐家鼠(Rattus norvegic泌)汉坦病毒抗原的感染率为7.69%(5/65),臭蛊向鼠青(Suncus murinus)为25.00%(1/4),其他捕获的动物中未查出汉坦病毒抗原;宿主动物血清中汉坦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12.20%(5/41),其中褐家鼠的阳性率为12,50%(5/40);人群中汉坦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7.00%(3/43)。结论 从兰坪县人群血清中查到汉坦病毒抗体,在宿主动物肺脏组织检测出汉坦病毒抗原,血清中查出汉坦病毒抗体,首次证实云南省兰坪县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在该地区的预防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重庆段移民区宿主动物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状况和自然疫源地类型,为库区移民卫生防病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含流行病学资料,啮齿类生态和病原检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宿主HFRSV-Ag和HFRSV-RNA。结果:在5个移民区宿主带毒率分别为19.4%、17.0%、14.0%、13.7%和8.5%。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检测证实,5个移民区宿主动物均存在HFRSV-RNA。结论:该研究证实这5个移民区为HFRS的自然疫源地,三峡库区成库后水位提升,鼠类将大量迁移,可能造成HFRS暴发或流行,加强和移民区灭鼠与防鼠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情况及鼠类种群密度和带病毒情况。方法采用夹夜法捕鼠,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对1990-2007年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报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鼠总带毒率为1.47%,室内以褐家鼠为主,为1.20%。野外以社鼠最高,为7.14%,黑线姬鼠为5.71%。室内鼠种以褐家鼠、小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65.93%、31.85%,平均鼠密度为3.93%;野外以黑线姬鼠、灰仓鼠、大仓鼠、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分别占24.14%、23.79%、17.24%、16.90%,平均鼠密度为6.48%。华亭县1990年首次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1991和1994年发病率分别达35.18/10万和98.86/10万,流行强度为高发水平。1995年发病率陡然下降为5.32/10万,之后连年处于低发水平。结论华亭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需进一步加强相关媒介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种群中汉坦病毒的自然感染情况,为肾综合症出血热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笼夜法在湛江地区捕鼠,捕获的鼠形动物首先进行分类鉴定,然后解剖和股动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HFRSIgM抗体。结果在本地区共捕获鼠形动物379只2目2科4属7种。家鼠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鼠以黄毛鼠为优势鼠种。其中不同鼠形动物自然感染率板齿鼠为4.26%,黄毛鼠为3.60%,黄胸鼠为3.57%,褐家鼠为0.90%;其他鼠形动物小家鼠、屋顶鼠、臭鼩鼱感染率均为0。结论湛江地区鼠类自然汉坦病毒感染率较高,存在家鼠和野鼠两型为宿主的汉坦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7.
A field based epidemiological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of transmission of scrub typhus in the sylvatic and transitional (fringe) areas at ten different locations around Pune. Parameters studied included rodent trapping and identification, entomological parameters, immunological studies on rodent sera, and rodent organ impression smears.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Rattus r rufescence, Rattus meltada, Suncus murinus and Rattus blanfordi were the predominant sylvatic rodent species. All the species showed mild to moderate infestation with trombiculid mite larvae, with Rr rufescence and S murinus showing even higher levels of infestation. Pooled rodent sera showed mild rise of OX2 in 13.9%, OX19 in 5.6% and OXK in 9.8% of the pooled sera. The rise in titres was appreciable among rodents from Lonavala, Khadakvasla, Panchet, Singhgadh and Kondhwa area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certain recommendations on prevention, surveillance and epidemic investigations of scrub typhus in the Armed Forces have been submitted.Key Words: Mite, Rodent, Scrub typhus, Weil-Feli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