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勇 《海峡药学》2011,23(6):253-255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Celastrol)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的抑制作用;方法使用CCK-8试剂研究生长抑制作用,使用An-nexin-V/PI双染色法,研究诱导凋亡作用;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sub-G1峰及细胞周期分析;结果雷公藤红素能够抑制RPMI 8226细胞生长,呈现剂量依赖性,IC50值为1.87μmol.L-1;通过Annexin-V/PI双染色法以及sub-G1峰分析,证实雷公藤红素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使肿瘤细胞的S期细胞减少;结论雷公藤红素可以抑制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并使S期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2.
谢勇  魏继平  王建宾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8):2778-2780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celastral)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S26的抑制机理及对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使用CCK-8法抑制作用;用V—Annexiin—FITC及PI双染色、sub—S1期分析、与广谱caspase抑制剂Z—VAD—FMK共培养试验三种方法观察诱导凋亡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南蛇藤红素以IC50值为0.75μM的低剂量,通过诱导凋亡作用,抑制KMS26细胞增殖,并使细胞阻滞在GO,G1期,而S期细胞明显减少。结论:雷公藤红素以较低的剂量通过诱导凋亡作用抑制KMS26细胞增殖,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7,(10):1342-1345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体外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2、5、10μmol/L雷公藤红素分别作用24、48、72 h后的细胞活性,并计算增殖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IC_(50));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10μmol/L雷公藤红素分别作用24 h后细胞的凋亡率及周期变化,并以二甲基亚砜(DMSO)为阴性对照;采用罗丹明123染色法测定2、5、10μmol/L雷公藤红素分别作用48 h后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并以DMSO为阴性对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5μmol/L雷公藤红素作用0、12、24、36 h后细胞中促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淋巴细胞瘤2(Bcl-2)的蛋白表达。结果:2、5、10μmol/L雷公藤红素均可抑制细胞的增殖,IC_(50)为5.834μmol/L。2、5、10μmol/L雷公藤红素均可诱导细胞凋亡。5、10μmol/L雷公藤红素可阻滞细胞于G_0/G_1、S期,并可降低线粒体膜电位,较阴性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以上作用均具有浓度依赖性。5μmol/L雷公藤红素作用12、24、36 h后可上调细胞中Bax蛋白表达、下调Bcl-2蛋白表达,并呈现一定的时间依赖性,较0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雷公藤红素可明显抑制体外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增强线粒体通透性、促使凋亡诱导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刘海芸  方全钢  刘婷婷  张水生 《江西医药》2021,56(11):1859-1862
目的 探讨雷公藤红素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CI-LY-1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红素处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CI-LY-19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ting实验分析不同浓度的雷公藤红素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YAP1蛋白水平.结果 雷公藤红素作用OCI-LY-19细胞后,细胞的活力明显抑制,24h的IC50为0.56μM,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随着药物作用浓度升高,凋亡细胞逐渐增多(P<0.05),YAP1蛋白水平下降(P<0.05).结论 雷公藤红素能抑制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OCI-LY-19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YAP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红素对大鼠肝脏内皮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行分离、培养的大鼠肝脏内皮细胞,体外对雷公藤单体成分红素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能力进行了实验。结果培养液中红素浓度0.01mg/L时,对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47.01%,当浓度为0.5mg/L时,可大量杀死正在培养中的内皮细胞,抑制率达90%以上,IC50=0.1mg/L。结果提示,红素在体外对培养细胞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卢碧玉  蔡小连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01+3203-3201,3203
目的研究芦荟多糖(AP)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以细胞生长抑制率和IC50为考察指标,通过MTT法,测定A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观察量效和时效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各实验组表现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AP对ECV304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在24、48、72 h时间段测得的IC50分别为1.1120、0.3260、0.0795μg/mL。结论 AP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上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红素抗炎作用量效关系。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灌胃给予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红素的混合液,分别于给药前0h和给药后0.5、1.0、2.0、4.0、6.0、8.0和12.0h收集血清,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的浓度;采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线RAW264.7,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为刺激剂构建炎症模型,向细胞模型中分别加入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药液或含药血清,采用Griess试剂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孵化液中一氧化氮(NO)的分泌情况。结果雷公藤甲素质量浓度高于200μg·L-1,即可抑制LPS对RAW264.7细胞的刺激,雷公藤红素药液质量浓度高于80μg·L-1时,也可产生此作用,并呈现浓度依赖关系。血清中雷公藤甲素的质量浓度在0.5和1.0h时高于300μg·L-1,雷公藤红素的血清质量浓度在0.56.0h内维持在200μg·L-1左右。大鼠服用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后0.56.0h内维持在200μg·L-1左右。大鼠服用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后0.56.0h内的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LPS对RAW264.7细胞的刺激作用,6.0h后含药血清抑制效果不显著。结论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药液及大鼠服用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后的含药血清均具有抗炎作用,该作用与这2种化合物体内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淑静  訾庆雪  付玉  刘琳  张文君  张家宁 《药学研究》2020,39(5):266-268,298
目的 探究雷公藤红素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活性以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噻唑蓝(MTT)法和生长曲线检测雷公藤红素对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糖酵解途径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和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脱氢酶(SDH)活力及能量代谢终产物ATP的含量。结果 雷公藤红素对A549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浓度在2 μg?mL-1时,对A549细胞的抑制率达到62.71%,远远大于阳性药组5-FU的抑制率;生长曲线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作用第4天细胞浓度最低,第6天细胞抑制程度最明显;HE结果表明雷公藤红素处理48 h后,细胞形态变圆,体积缩小,核深染且颜色变深;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非常显著的降低乳酸脱氢酶酶活力(P<0.01),显著降低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和AT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对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无明显作用。结论 雷公藤红素能够显著降低人肺癌A549细胞中乳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力,干扰能量代谢,抑制能量ATP生成,达到抑制A549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马来酸噻吗洛尔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HUVEC细胞,采用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体外血管形成试验检测细胞成管情况,应用SPSS17. 0统计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用CCK-8测定马来酸噻吗洛尔能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生长;使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结果表明马来酸噻吗洛尔对HUVEC细胞的凋亡成剂量依赖性抑制;采用体外血管形成试验,表明马来酸噻吗洛尔对HUVEC细胞的成管能力成剂量依赖性的抑制。结论马来酸噻吗洛尔可能通过对婴幼儿血管瘤肿瘤中内皮细胞增值和血管生成能力的抑制,同时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来实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雀梅藤石油醚提取物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石油醚提取物孵育乳腺癌细胞不同时间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平板克隆形成法检测细胞增殖,DAPI染色法观察细胞核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CCK8法观察对人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毒性。结果 雀梅藤石油醚提取物孵育BT549和MDA-MB-231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24 h后的IC50分别为45.40 μg/ml和12.23 μg/ml,时间和剂量依赖地抑制乳腺癌细胞活力和克隆形成,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于G1/S期,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活性氧;对人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结论 雀梅藤石油醚提取物可能通过升高活性氧,引起线粒体膜电位坍塌,激活线粒体通路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支持其民间抗乳腺肿瘤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术内酯Ⅰ对人黑色素瘤细胞A875的作用、对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和对小鼠黑色素瘤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MTT法检测白术内酯Ⅰ对A875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白术内酯Ⅰ对A875细胞周期及其凋亡的影响;白术内酯Ⅰ对体外血管内皮细胞成管的影响;白术内酯Ⅰ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小鼠体质量的影响.结果:白术内酯Ⅰ抑制黑色素瘤细胞A875细胞增殖;作用48 h后,细胞周期中G2/M期和S期细胞比例显著提高,G0/G1期细胞比例减少;细胞凋亡比例显著增加;白术内酯Ⅰ显著抑制内皮细胞成管;白术内酯Ⅰ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而对小鼠体质量无影响.结论:白术内酯Ⅰ抑制黑色素瘤细胞A875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发生细胞周期阻滞;并且能够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不影响荷瘤小鼠的体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celestrol)诱导KRAS驱动的结肠癌SW620细胞产生凋亡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和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印迹法检测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结果:雷公藤红素明显抑制SW620细胞的增殖活性;雷公藤红素下调SW620胞内的p-Akt、NF-κB、Survivin表达,激活caspase-7、caspase-3 和PARP;雷公藤红素增加SW620细胞内的ROS、降低线粒体膜电位、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和诱导凋亡。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抑制雷公藤红素引起的上述作用。结论:通过诱导细胞内ROS的累积导致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进而触发细胞发生凋亡是雷公藤红素诱导SW620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补肾养骨汤对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 KM3 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 长期 KM3 细胞,分别加入 5%、10%、20% 的补肾养骨汤含药血清培养,培养 12、24、48 和 72 h 后,采用 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补肾养骨汤对 KM3 细胞增殖的影响;KM3 细胞经过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培养 72 h 后,采用流式 细胞术检测补肾养骨汤对 KM3 细胞周期和凋亡作用;RT-qPCR 和 Western blot 检测 B 淋巴细胞瘤-2 基因(Bcl-2)、 Bcl-2 相关蛋白(Bax)和核转录因子(NF)-κB 的表达水平。结果 补肾养骨汤抑制 KM3 细胞株的增殖,诱导 KM3 细胞株呈剂量依赖性凋亡,使 KM3 细胞周期停滞在 G0/G1 期,导致 KM3 细胞株 Bcl-2、NF-κB 表达下调,Bax 表达 上调。结论 补肾养骨汤抑制 KM3 细胞的增殖,影响细胞周期,诱导其凋亡,此作用机制可能与 Bcl-2、Bax 和 NF- κB 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4.
血管生成抑制素K1~3环结构体酵母表达及活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抑制素K1~ 3重组体的生物学活性及机理。方法将血管生成抑制素K1~ 3环结构基因克隆进入甲醇表达质粒 pPIC9K中 ,诱导该酵母表达系统表达了K1~ 3重组蛋白 ,经初步纯化后 ,利用改良MTT法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基质上检测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确认血管生成抑制素K1~ 3重组体能明显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生长。结论血管生成抑制素K1~ 3重组体抑制能力具有量 效关系 ,抑制该内皮细胞生长的基本机理是诱导其发生凋亡类似反应。  相似文献   

15.
朱晓婉  魏静 《中国药师》2020,(8):1510-1514
摘要:目的:探究雷公藤红素对人肺癌H460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使用MTT法检测雷公藤红素对H460细胞生长的影响;使用细胞集落实验检测雷公藤红素对H460细胞集落形成的影响;采用细胞流式仪检测雷公藤红素及雷公藤红素联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活性氧(ROS)水平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雷公藤红素联用NAC对H460细胞生长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雷公藤红素及联用NAC后对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影响。同时,进一步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雷公藤红素对核因子κB(NF-κB)通路中IκBα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红素浓度依赖性的抑制H460细胞的生长和集落形成(P<0.05或P<0.01),浓度依赖性的促进细胞内ROS水平(P<0.01),同时能够通过升高ROS水平诱导H460细胞死亡(P<0.01),升高Bax蛋白及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或P<0.001),促进IκBα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雷公藤红素表现出高效抗肺癌作用,能升高ROS水平介导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抑制NF-κB通路来抑制人肺癌H460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雷公藤红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玲红  崔岚 《医药导报》2009,28(6):730-732
[摘要]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的一个单体化合物,具有确切的抗炎、免疫抑制及抗癌作用。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硬化有防治作用,对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有抑制作用,对结肠炎大鼠有显著保护作用;同时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蚤休薯蓣皂苷(Rhizome Dioscin,RD)对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对细胞生长、炎症反应Toll样受体4(TLR4)和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RD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RD 3个浓度预处理,加入ox-LDL,运用流式细胞术PI染色检测细胞周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JC-1染色检测线粒体电位(ΔΨm),Western blot检测TLR4和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经ox-LDL损伤后HU-VEC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表现为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细胞ΔΨm明显下降;TLR4和NF-κB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均升高。RD预处理能抑制ox-LDL诱导的细胞生长停滞,使细胞周期S期细胞比例增加(P<0.01),ΔΨm上升,TLR4和NF-κB的表达与损伤组相比均下降。结论抑制TLR4/NF-κB信号转导途径可能是RD抗内皮细胞氧化损伤、阻止经线粒体途径的细胞生长停滞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β-榄香烯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成血管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β-榄香烯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以及成血管能力的影响,探讨β-榄香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体外培养,β-榄香烯干预;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β-榄香烯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Matrigel胶检测细胞成血管能力。结果ECV-304细胞经过β-榄香烯干预,其存活率明显降低,并呈计量依赖性。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β-榄香烯干预后,G1期细胞增多,进入S期及G2期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1期;接种于Matrigel胶的ECV-304细胞经β-榄香烯干预后,形成管腔数目减少,成血管能力明显降低。结论β-榄香烯可直接干扰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周期,阻滞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及G2期,并降低其成血管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几种雷公藤红素新型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分化细胞株PC12细胞以及大鼠神经胶质瘤C6细胞,加入雷公藤红素、雷公藤红素衍生物(Cel-1~Cel-13)及阳性对照药顺铂,48 h后,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测定各化合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用以观察雷公藤红素各衍生物对PC12细胞以及C6两种细胞株增殖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红素衍生物Cel-1、Cel-3、Cel-6和Cel-13对PC12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1.6±0.3)、(2.2±0.3)、(1.3±0.3)和(2.4±0.1)μmol.L-1,明显小于母核雷公藤红素(3.2±0.4)μmol.L-1(P<0.05,P<0.01);Cel-1对C6细胞的IC50值为(0.6±0.2)μmol.L-1,明显小于母核雷公藤红素(1.5±0.3)μmol.L-1(P<0.05);而且Cel-1、Cel-3、Cel-6和Cel-13明显小于顺铂对PC12和C6的IC50[(11.6±0.8)、(59.0±4.0)μmol.L-1](P<0.01)。结论雷公藤红素新型衍生物中4个化合物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比母体雷公藤红素活性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考察雷公藤红素对HBV转基因小鼠原代肝细胞的抗HBV作用。方法:改良的两步灌流法分离HBV转基因小鼠原代肝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毒性作用;药物作用24 h后取上清,分别应用ELISA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sAg和HBV-DNA。结果:雷公藤红素对原代肝细胞TC50为(6.49±0.8)μmol·L-1;雷公藤红素浓度低于0.8μmol·L-1时,对原代肝细胞没有明显毒性;在0.08~0.8μmol·L-1浓度范围内对HBsAg和HBV-DNA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随着雷公藤红素浓度的增加,对HBsAg和HBV-DNA的抑制作用增强。结论:雷公藤红素不仅能够抑制转基因小鼠原代肝细胞HBV-DNA的复制,而且可以有效抑制其HBsAg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