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们对12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测其24h尿白蛋白排泄量(24hrUAE)、血糖、血糖化血红蛋白,同时行眼底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糖尿病肾病(DN)与血糖水平、病程、血压正相关,并且与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并存。早期认识DN是防治本病的关键。1 材料和方法按WHO(1985年)标准诊断的NIDDNI20例,男52例,女68例,年龄42~78岁。分二组,24hrUAE<30mg为非DN组,30mg≤24hrUAE≤300mg为早期DN组。所有病例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高血压者尿儿茶酚胺(UCA)与动态血压(ABP)的关系。方法:用HPLCECD测定30例糖尿病高血压者(HDM组)及25例糖尿病血压正常者(NDM组)UCA浓度[c(UCA)]昼夜UCA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同时监测24hABP。结果:HDM与NDM2组间以及血压昼夜节律反转(n=10)与非反转者(n=43)间日、夜及24h尿的NE、E水平均无显著差异,UCA与24hABP指标间亦无显著相关,而尿白蛋白排泄率(ruae)则HDM组显著高于NDM组,血压节律反转者高于非反转者;HDM组日DA、24hDA均显著低于NDM组,且日、夜及24hDA与ruae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在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产生机制中似不占主导地位,而糖尿病肾病变可能起重要作用;外周DA水平降低有可能参与糖尿病高血压及肾病变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脂蛋白(a)与非依赖型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糖尿病肾病患者的Lp(a)情况。选择了108例NIDDM患者(按24h尿白蛋白结果,分成无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和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了研究。发现临床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血清Lp(a)浓度显著高于无白蛋白尿组和对照组(P<0.05,P<0.01),临床白蛋白尿组又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5),无白蛋白尿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Lp(a)与血BUN,Cr,尿白蛋白,Al呈正相关(P<0.05,P<0.01),与TC,TC,LDL-C,HDL-C,ApoA1,A2,B100,C2,C3及年龄、病程、BMI、血压、血糖、HBA1c等均无相关性(P>0.05)。提示高Lp(a)浓度在糖尿病肾病中极其稳定,并且在糖尿病肾病发病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Ⅱ型糖尿病(NIDDM)胰岛素抵抗(IR)患者对子代的影响。方法:老年Ⅱ型糖尿病IR患者其直系第1代子女组与健康老年人及其直系第1代子女组各34例,分别检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SG)、胰岛素(InS)、C肽(CP)、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h)、低密度脂蛋白(LDL-ch)、血尿酸(uA)、纤维蛋白原(F)及餐后2h血糖(SG2)、胰岛素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肺功能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燕吟  胡叮玲 《浙江医学》2000,22(8):458-459,46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肺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检测45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35名对照组的肺功能,并对糖尿病组肺功能变化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肺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多因素浅性回归分析表明,TLC,FVC和FEV1与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h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根据空腹胰岛素与血糖比值决定Ⅱ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应尽早用胰岛素治疗。方法:将48例Ⅱ型糖 尿病患者按不同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分别对空腹胰岛素(FINS,mu/1)/空腹血糖(FBG,mg/dl)比值(FIG)及餐后2h 胰岛素(PINS2,mu/1餐后2h血糖(PBG2,mg/dl)比值(PIGI2)与病程之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随病程增长,PIGI数值减 少呈负相关,FIGI较 PIGI2与病程更相关,更能反映胰岛素敏感性,体重指数小于20的病人作FIGI与病程不是负相关, 体重指数小于20病人即使病程短FIGI数值也较低。结论:对FIGI小于0.2,病程大于5a及FIGI小于0.2体重指数小于2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应早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在糖尿病肾病各期中的致病使用。方法:应用放射计数法、硝酸盐还原酶法、微柱层析法测定64例糖尿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糖化血红蛋白(GHbA1C)、胰岛素(LNS)、C肽(CP)、空腹血糖(FBG)、24h尿白蛋白(UAER)、α微球蛋白(α1-MG)等指标。糖尿病患者无糖尿病肾病组(DMⅠ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DMⅡ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测定了68例NIDDM患者及36例健康对照的血糖、血脂、HbA1C、24h动态血压及白天、夜间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NIDDM患者按24hUAER均值分成正常尿白蛋白组、微白蛋白尿组及临床肾病组。我们发现尿白蛋白正常的NIDDM患者虽然偶侧血压与健康对照可比,但其动态收缩压24h及夜间均值已较健康对照升高,且与相应的UAER显著相关。随肾病程度的加重,血压、心率逐渐增加,其昼夜变异率逐渐减小,血压与UAER的相关性越来越密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压、HbA1C、病程是对UAER有显著作用的因素。本研究说明血压升高在NIDDM患者糖尿病肾病(DN)始发机制及其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的变化。方法 将24h以内有绞痛发作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14例(SAP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UAP组);以发病在24h以内的3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组)及20例正常人(NC组)作对比,血浆ET-1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结果 SAP组与UAP组患者血浆ET-1及20例正常人(NC组)作对比,血浆ET-1浓度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结果 S  相似文献   

10.
年龄、病程、血糖及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0 例Ⅱ型糖尿病(DM) 患者进行24h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UAER) 、血糖等测定,并记录病程。结果显示:Ⅱ型DM 患者并发肾脏病(DN) 的发生率为74 .44 % ,其中早期DN 为47 .78 % ,临床DN 为26 .67 % 。DN 的发生率及蛋白尿的程度与患者年龄、病程、血糖有关,而与性别关系不密切。认为Ⅱ型DM 患者UAER 随病程延长、年龄增大而明显增高,与血糖控制不佳关系密切。且微量白蛋白尿(ALB) 测定可作为早期DN 的一个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肾上腺激素水平及行为类型的关系。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60例健康自愿者进行A型行为问卷测试,均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餐后2h血糖(2hPPG)及24h尿游离皮质醇(UFC)水平,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2型糖尿病组A型行为评分、NE、E、UFC、BMI、HOMA—I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病例组A型行为评分值与NE、E、UFC、FPG,2hPPG呈正相关关系。以HOMA—IR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显示,UFC、BMI是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结论A型行为是促发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其机制与肾上腺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NIDDM)constitutesabout85%ofallcasesofdiabetesindevel-opedcountriesandithasnowreachedepidemicpropor-tionsinmanydevelopingnations,aswellasindisad-vantagedgroupsindevelopedcountries.Asoneofthemos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皮质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的机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8例ACVD患者按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组(42例)、非糖尿病组(36例),另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型组(27例),中型组(31例),重型组(20例)。比较各组皮质醇(Cor)、24h尿游离皮质醇(24hUF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结果1ACVD患者Cor、24hUFC、FBG及糖尿病组HbA1c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非糖尿病组HbA1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2糖尿病组Cor、24hUFG、FBG、HbA1c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3ACVD重型组Cor、24hUFG、FBG、HbA1c显著高于轻、中型组(P<0.05)。4随着病情恢复,Cor、24hUFG、FBG、HbA1c明显下降(P<0.01)。结论1HbA1C、FBG、UFC的测定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2Cor、24hUFG、FBG、HbA1c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估计预后的一个指标,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联合使用磺脲类、双胍类而血糖控制不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97例联合使用磺脲类、双胍类而血糖控制不好的老年患者分为罗格列酮+磺脲类+双胍类组(A组)、罗格列酮+胰岛素组(B组)及胰岛素组(C组),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空腹、餐后2h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转肽酶等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体重指数。结果治疗后3组的空腹及餐后2h血糖显著下降(P〈0.01)、糖化血红蛋白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空腹胰岛素降低,A、B两组的胰岛素抵抗指数改善(P〈0.05)。结论对联合使用磺脲类、双胍类而疗效不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服罗格列酮可显著降低血糖,是抗拒使用胰岛素者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岛素治疗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42例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3个月胰岛素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及C肽释放水平,并随访胰岛素治疗后对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胰岛素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糖均明显下降(P<0.05),餐后1 h、2 h胰岛素及C肽水平明显增加(P<0.05),胰岛素峰值呈显著正相关(r=0.546,P<0.05)。平均随访3个月,有24例患者停用胰岛素,继续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理想。结论胰岛素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胰岛B细胞的功能,推迟糖尿病自然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国新诊断超重肥胖及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IS)、胰岛素抵抗状况(IR)的差别及降血糖药物干预对其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40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糖耐量正常人测量身高、体重;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测定0、30、60、120 min血糖、胰岛素.糖尿病患者按空腹血糖(FBG)水平(DMI:FBG<6.9 mmol/L;DM2:6.9 mmol/L≤FBG<8.3 mmol/L;DM3;8.3 mmol/L≤FBG<9.7 mmol/L;DM4:FBG≥9.7 mmol/L)分为4组,每组内以体重指数(BMI)为界分为两个亚组(BMI<24、≥24),比较两亚组IR和IS.93例FBG>8.3 mmol/L者应用格列齐特(达美康)缓释片进行干预治疗1~3个月,血糖达标后重复OGTF并计算干预后的IR及IS,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1)BMI≥24亚组与正常组相比,存在高真胰岛素血症;(2)在每一组糖尿病患者中,BMI≥24亚组的胰岛素敏感性更差,但是IS都优于相应的BMI<24亚组;(3)降血糖药物干预后BMI<24组胰岛素敏感性变化优于BMI≥24组(-4.7±0.9比-5.5 4±1.4,P<0.05),而干预后IS的变化(△I30/△G30)BMI≥24组优于BMI<24组(1.37±0.16比0.50±0.19,P<0.05).结论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功能随FBG升高而恶化,这种双重恶化的程度在血糖水平相似的超重肥胖及非肥胖患者明显不同;改善高糖毒性可使超重肥胖者胰岛素分泌功能显著恢复,而非肥胖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恢复更优.  相似文献   

17.
糖代谢异常与胰腺癌的早期临床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u J  Meng X  Li D  Lu H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5):312-314
目的 研究胰腺癌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特点和病程 ,探讨是否可将新近出现糖代谢异常视为胰腺癌的早期临床表现。方法 检查 98例胰腺癌患者 (靠B型超声波、CT、内镜等诊断 )的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C肽。收集其糖尿病家族史 ,计算其体重指数。分析异常糖代谢出现到胰腺癌确诊之间的时间间隔和其异常糖代谢与胰腺癌诊断之间的关系。 1 1 5例胃癌患者、87例结肠癌患者及 1 4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用作对照。结果  98例胰腺癌患者中 ,1 7例 (1 7 4% )表现有空腹血糖、血胰岛素、C肽等检测异常 ,显著高于胃癌组 (2例 ,1 7% ,P <0 0 0 5)或大肠癌组 (5例 ,5 8% ,P <0 0 2 5) ;非胰腺癌的 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体重指数 >2 4的有 38例 (39 0 % ) ,明显多于胰腺癌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 (0 /1 7;P <0 0 0 5) ;1 7例胰腺癌患者发现糖代谢异常到确诊时间 1 0 8± 7 4个月 ,≤ 2年者 1 5例 (88 2 % ) ,而 1 4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 2年者仅 2 1例 (1 4 4% ;P <0 0 0 5) ;前者糖尿病阳性家族史 (1 /1 7)比率显著低于后者 (97/1 4 6 ,66 4% ;P <0 0 0 5) ;1 7例胰腺癌患者空腹血糖、血胰岛素和C肽等与非胰腺癌 2型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约 1 7%的胰腺癌患者在发现肿瘤占位病灶之前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福建省泉州市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清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大血管并发症患病率的关系。方法对泉州市6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和体重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研究。结果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提示: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等因素与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法提示影响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主要因素有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病程及体重指数(P〈0.05)。结论空腹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是反映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一个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艾塞那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住院患者20例(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艾塞那肽治疗.随机选择与治疗组同期住院,病程、年龄、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PG2 h)、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无显著差异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BG,PG2 h,HbA1c,BMI,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 两组治疗16周后FBG、PG2 h、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治疗16周后BMI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发生症状性低血糖及夜间低血糖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艾塞那肽可有效控制血糖,并且能明显降低BMI和低血糖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有家族史和无家族史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线粒体tRNA^Leu(UUR) A3243G基因突变的发生率,筛查与糖尿病发生相关的新的线粒体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48例有家族史和44例无家族史的NIDDM患者测 定体重指数(BMI)、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并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所选糖尿病患者的白细胞线粒体DNA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①两组患者的BMI、血糖、胰岛素、HbA1c无显著性差异。②扩增区域未发现任何线粒体DNA基因突变位点,国内外报道相对较为多见的tRNA^Leu(UUR) 3243A→G基因突变也未在本试验中发现。结论 线粒体tRNA^Leu(UUR) A3243G基因突变糖尿病的发生率很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