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五味者,酸苦甘辛成也。五味有食之五味和药之五味。从中医养生的角度看,五味调和,则脏腑各有所归,人体就健康,五脏的功能发挥就正常,此生理之常也。五味之味,各走所欲之脏之经。如辛入肺经,能散能行;酸入肝经,能收能涩;甘入脾经,能升能缓;苦人心经,能泻能燥;咸入肾经,能软坚能润下。即所谓“嗜味不同,各有所喜”。若五味偏盛,易致脏腑功能紊乱。故《素问·生气通天论》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  相似文献   

2.
黄景贤 《国医论坛》1993,8(4):35-36
辛、苦、酸、甘、咸五味,是中药的性能之一,长期以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临床实践,是传统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历史和科学的发展,中医面临现代化科学的挑战,中医现代化的呼声日高,传统的中医理论受到了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对中药“五味”的历史地位、现状及未来作一初步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气功》1998,(9)
读者朋友,不知您是否留意,新的一期杂志很快到了您的手里。的确,我们考虑到读者对本列先睹为快的心情,让你们尽快读到新的文章,尤其是使边远地区的读者能看到当月的刊物,我们在编辑、印刷、出版、发行等环节上通力协调,精心安排,务求多快好省,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朋友服务。翻开杂志,一些新栏目会映入您的眼帘,如既休闲生动又启人深思而娓娓道来的“功林漫语”;注意气功与武术的结合,突出强壮抗暴实用技击的“功夫篇”;指导如何教功,如何学功,“教与学”栏教学相长,指点修炼迷津,提高功夫层次。我们经过充分的调研,听取读者…  相似文献   

4.
茶叶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广,是其它饮料无可替代的.所以宋代欧阳修<茶歌>赞颂道: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这里讲的轻身和现代的减肥、健体和降低血脂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薛艳丽 《气功》2010,(8):718-719
茶叶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广,是其它饮料无可替代的。所以宋代欧阳修《茶歌》赞颂道:“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这里讲的“轻身”和现代的减肥、健体和降低血脂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茶叶药理功效之多,作用之广,是其它饮料无可替代的。所以宋代欧阳修《茶歌》赞颂道:“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这里讲的“轻身”和现代的减肥、健体和降低血脂等有关。茶叶(尤其是绿茶)中咖啡碱能提高胃液分泌量,帮助消化,增强分解脂肪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华定博 《养生月刊》2007,28(10):900-901
几年前我因血液粘稠度偏高,经人介绍后常饮用一种名叫藤茶的保健茶,半年后体检,血液粘稠度高不复存在。且偶有咽喉痛、口腔溃疡之类的小疾,只要一喝藤茶均能很快痊愈。于是将此茶又介绍给诸多友人,他们也大多收到了疗效。  相似文献   

8.
正年初,老伴起夜增多,常感尿频、尿急,余沥不尽。去医院CT诊断是前列腺肥大增生,服了几剂中药,病情有了好转,但时隔不足一月,又复发了。改吃西药,很快有了效果,不过小便依然没有过去那么畅快。每当出现尿等待或尿分叉时,老伴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患上前列腺癌了,因此,总是闷闷不乐。  相似文献   

9.
“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1977-1985年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蓬勃发展期,其后药性理论一直成为科研工作者密切关注的课题.“五味”理论经多个时代医家的不断深化,已具有一定的成型体系和医疗方法.另外,明代之前的“五味”理论在当时已发展得非常健全,为后世留下了诸多重要信息.研究明代之前中药“五味”理论系统及其溯源,对现阶段的中医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内经》中关于五味之功能,归属脏腑及治疗宜忌等论述甚丰。散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脏象论》、《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味》等篇章。由于言简意奥,每致阅者困惑。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  相似文献   

11.
君火,顾名思义,是指能使万物发生变化而具有主宰力量的火。对君火的定义,明·张景岳曰“君火者,太阳之火也,为阳气之本,为万化之源”(《类经·运气类》),即君火是指太阳火。太阳火是阳气之根本,其温煦作用不仅是激发万物化生的源泉,还是推动万物生长、发育并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只有在太阳火之阳气  相似文献   

12.
13.
祖国医学讲究食物的“四气”“五味”,即食物的“性味”。在日常生活中,了解食物的“四气”、“五味”,合理选配食物,既能防病治病,起保健作用,又能促进食欲,增加营养,强健身体,延年益寿。 食物的“四气”是指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叫四性)。四性又可分为两类,即寒凉类和温热类,凉仅次于寒,温仅次于热。寒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知识元”探讨五味与归经的内涵。方法以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所栽符合标准的药物的五味与归经为研究对象,建立知识元素材库,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结果五味和归经频数经Y。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五味的归经频数上,淡、甘入肺频数最高,涩、成、苦、酸、辛入肝频数最高。从归经所入五味的比例分布看,入心经主要是甘、淡,分别为12.9%、14.81%;入肝经主要是成、酸、甘,入脾经主要是酸、辛,入肺经主要是淡、甘,入肾经主要是成、酸,入心包主要是酸,入小肠主要是涩,入胆经主要是苦,入胃经主要是淡,入大肠主要是涩,入膀胱主要是淡、涩,入三焦主要是苦。结论五味各有所主之经,十二经各有所喜之味。  相似文献   

15.
“心神说与”脑髓说“统一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在形神关系问题上中医学一直并存着“心神说”与“脑髓说”两种观点的争议,致使在脏象学说中难以阐明脑应有的地位和相应的生理、病理,也不利于中医脑学科的深入发展。为此,本文在探讨心神说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心神说与脑髓说争议之症结的基础上,认为心肾交通实际上就是心神与脑髓相互关连的生理机制,并提出了心肾相交理论统一心神与脑髓的观点,对于探索和完善中医脑学科有一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刊1994年1期载有牛忻群撰《醋》一文,文中提到:“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甘酒(醋)汤治疗少阴病,咽中生疮声不出者”,“在《全匮要略》中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身肿、发热汗出而渴”。 释苦酒为醋,是中医传统的解释,始自梁代之陶弘景,继有明代之李时珍,但在古代,苦酒并非醋,苦酒是苦酒,醋是醋,各为一物,后世才混为一谈。 苦酒入药,旧说首出张仲景《伤寒论》之苦酒汤。近年来之新发现,远在先秦时代,苦酒已作药用,事见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苦酒旧释即醋,始于梁之陶弘景,他说:“酢酒为  相似文献   

17.
中医五味理论根植于中国古代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医学领域的体现,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千百年来指导着临床治疗及用药选择。而五味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也具有着重要地位,它将饮食赋予了美味与健康的双重意义,使饮食与养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五味所入”又称为“五入”或“五味所合”,是指中药中的辛、甘、苦、酸、咸五种药味分别依次归属于肺、脾、心、肝、肾五脏.“五味所入”最早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篇,它是指导中医临证用药、中药归经以及食疗的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自先秦战国时期提出后,历代相传,至今仍受到中医药界的重  相似文献   

19.
君火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内涵极为丰富。故统考历代医家对君火的认识,梳理出君火这一概念在文献中至少应该包括君火是运气学说中六气的一种、君火即心火、君火指心火肾水、君火指先天祖气、君火相火一体说、君火指膻中6种解释,使人们对君火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正>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种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