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起始部血管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狭窄部位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比较术前、术后狭窄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1~34个月。结果 术后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无并发症。随访期内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但有脑出血的发生。结论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是值得选择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治疗方法之一;多个部位支架置入是安全的;支架的选择、手术的技巧以及严格的适应证掌握是影响手术的重要因素,特别要警惕预防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注意患者的心理评价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6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ICVD 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 5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达96.4%,54例术后症状改善,12例发生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在术前及术后的NIHSS 评分逐渐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在我国比较常见,平均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疾病患者约为250万例,其中约85%的患者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原因中,33%的患者由颈动脉病变引起。目前,随着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开发,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有了巨大进步,特别在介入治疗方面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附50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脑血管病是高死亡率、高病残率的一类疾病。缺血性卒中占其中的70%~80%。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在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方面优于药物治疗.曾被认为是金标准。但近20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学迅猛的发展.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凭借其创伤小、并发症低、康复迅速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手段,特别是对CEA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fi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CAS)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并且临床应用日益增多。过度灌注综合征(hyperperfusion syndrome,HS)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不常见,但很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1岁,因左侧肢体力弱,言语不清1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高灌注综合征(HS)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2AS)后13例(8.7%)发生H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术前颈动脉狭窄率平均为91%;术后15min~1周(平均2.5 h)均出现头痛(100%),其中伴高血压8例(61.5%)、癫癎部分性发作5例(38.5%)和局部神经功能缺损4例(30.8%).经颅多普勒(TCD)证实为支架侧大脑中动脉的峰血流增加≥100%.CT示有颅内出血4例,脑组织水肿7例,无明显异常2例.经控制血压、神经保护等治疗,7例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2例死亡.结论 CAS术后HS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癎发作和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等脑出血及脑组织水肿表现,重度动脉狭窄可能是CAS术后HS的发病机制;术后TCD监测脑血流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8.8±10.7)%,治疗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11.6±7.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9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3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无1例发生脑梗死;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的发生,未见TIA及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腔内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腔内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采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23例。结果:52例患者中共有51例成功置入56枚支架,技术成功率达98.1%。48例患者术后均未再发生脑缺血发作,1例因支架置入困难仅行PTA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后1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1例出现再灌注损伤;1例出现颅内出血;7例患者出现血压下降。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腔内成形术围手术期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正确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是避免患者致残、致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并高灌注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而高灌注综合征(HS)是CAS的严重并发症。现报告应用CAS治疗后出现HS患者1例如下。1病例男,51岁。因左侧肢体力弱、言语不清1d于2005年4月15日入院。患者1d前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患糖尿病10余年,未正规服药。查体:血压150/90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楚,言语含糊,左侧鼻唇沟浅,口角右偏,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侧Babinski征( )。头颅MRI:右侧额、顶、颞叶、基底节、放射冠异常信号;MRA:右侧颈内动脉未显影。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变细,高度狭窄可能。DSA:左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4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施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结果 10例颈动脉狭窄管径恢复正常,3例狭窄程度减少90%,1例减少70%,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在1周内消失,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一种预防和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14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症状表现为反复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在球囊扩张后安装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结果支架定位准确,11例患者狭窄部传恢复正常管径,2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1例减少70%,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临床随访2~15个月(平均8.3个月),均未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DSA随访9例患者均无再狭窄(6~12个月)。结论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期,我们对1例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另一侧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病人实施了大脑中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随访4个月,效果良好。1病历摘要男性,32岁。因反复抽搐发作、言语不清、肢体无力8个月于2001年3月20日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醒,不全混合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右Barbinski征阳性。头颅CT示左额颞顶低密度改变,DSA示左侧颈内动脉升段闭塞,左侧大脑后动脉狭窄。左侧大脑半球通过侧支循环供血。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狭窄程度达83%。未见明显的粥样斑块。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颅外颈动脉狭窄 (ECCAS)病人的临床特征和应用经皮血管成形术 (PTA)加支架植入术 (SP)治疗的效果进行随访研究。方法 :选择 2 9例严重颈动脉狭窄病人 (狭窄程度≥ 70 % ) ,记录每例临床特征、脑血管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并做 TPA和 SP,术前和术后 2 4小时均进行 NIHSS评分 ,术后 6个月复查血管造影 ,所有病例临床随访一年。同时选取 12 1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 (CAD) ,而脑血管造影正常的患者做为对照组。结果 :ECCAS与CAD患者的年龄、吸烟、冠状动脉损害程度无差异 (P >0 .0 5 ) ,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周围血管病史 (PVD)明显高于 CAD组 (P <0 .0 5 ) ;PTA和 SP手术成功率为 96 .5 5 %、死亡率为 0、住院期间中风发生主率为 3.45 %、术后 2例出现癫痫 ;术后 6个月随访血管造影再狭窄率为 3.45 % ,术后一年临床随访无 TIA和脑梗死发病患者。结论 :ECCSA与脑血管病、 PVD和 CAD有明显联系 ,PTA加 SP是治疗 ECCAS和预防中风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滤器保护下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路图指引下,于狭窄远端植入保护滤器,再沿同轴导丝植入扩张球囊及自膨式支架.其中行单纯支架植入术5例,余均行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结果 所有病人均成功地植入支架,约62.9%的滤器内发现斑块.术中发生急性脑栓塞2例,其中治愈1例,死亡 1例;术后1d发生脑梗死1例,经溶栓治疗后偏瘫症状好转.所有病人随访3~22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DSA或颈动脉超声复查均未发现颈动脉狭窄.结论 滤器保护下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颅外颈动脉狭窄(ECCAS)病人的临床特征和应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加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的效果进行随访研究。方法:选择29例严重颈动脉狭窄病人(狭窄程度≥70%),记录每例临床特征,脑血管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做PTA+CAS,术前和术后24h均进行NIHSS评分,术后6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所有病例临床随访年。同时选取121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CAD),而脑血管造影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ECCAS患者的年龄,吸烟,冠状动脉损害程度与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周围血管病(PVD)史的患者明显多于冠心病组。PTA+CAS手术成功率为96.6%,病死率为0,住院期卒中发生率为3.5%,术后2例出现癫痫;术后6个月随访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再狭窄率为3.5%,术后1年临床随访无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发病患者,结论:ECCAS与脑血管病,PVD和CAD有明显联系,PTA+CAS是治疗ECCAS和预防座中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5—2014-05收治的86例颈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进行保守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变化、血浆中ET-1、vWF、NO水平的变化以及总治愈率。结果治疗前,2组认知功能的各个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记忆力、回忆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向能力、注意力与计算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认知功能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浆中ET-1、vWF、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的ET-1、vWF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NO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治愈率79.07%,实验组为95.35%,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对颈内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内皮功能有轻微的损伤,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随着神经影像和神经介入技术的日渐成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由于其安全、有效、微创及适应症更广泛,故正替代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而成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方法,但限制CAS广泛应用的最大原因是缺血性并发症及再狭窄问题,这也是神经科医生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支架输送及释放装置不断进展、新型药物性支架的应用以及手术过程的不断规范和正规抗血小板治疗,故使术中脑梗死及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CAS后急性血流动力学紊乱如高血压、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及过度灌注综合征(hyperperfusion yndrome,HS)也不容忽视,且目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特别是新型血管支架的不断开发和应用,使颈、椎动脉狭窄的微创治疗成为可能。现将2002年8月~2004年2月辽宁省神经介入技术协作组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11例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经皮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总结我院140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选择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本组140例患者均经MRA或造影确诊,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4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全脑循环时间缩短,脑组织血管染色好转,术后早期4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均获得较满意效果;随访5-24个月,未发现明显脑缺血发作,无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病例。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逐渐成熟,适应证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的专业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01-2011-12治疗的6例鼻咽癌患者,已行放射治疗,经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50%),行颈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并随访至少12个月.结果 随访发现支架内再狭窄1例,再狭窄率16.7%.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鼻咽癌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手段,其创伤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随着技术的进步及器材的改进,其疗效及安全性正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