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1(PAI-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梗死面积的关系.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其中大面积脑梗死22例、小面积脑梗死36例、腔隙性脑梗死42例,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脑梗死患者病后24 h、2 d、14 d、21 d的血浆t-PA、PAI-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比较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桨t-PA、PAI-1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24 h、2 d、14 d血浆t-PA水平显著降低,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病后21 d两者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t-PA水平明显低于小面积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小面积脑梗死患者又明显低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P<0.01);不同面积脑梗死组之间PAI-1水平未见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t-PA水平降低及PAI水平升高;脑梗死面积越大的患者血浆t-PA水平降低程度越明显,而血浆PAI-1水平与梗死面积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7例急性脑梗死和53例脑出血患者的t-PA和PAI-1的活性,并计算P/t值,与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组患者急性期(7d内)血浆t-PA及PAI-1活性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脑梗死组P/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脑出血组P/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P/t改变不同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t降低,体内处于相对纤溶亢进状态 脑出血患者P/t变化不明显,体内凝血纤溶机制相对平衡P/t值可以更好地反映血液中的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纤溶活性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和62名健康体检老年人(对照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同时测定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活性。结果:对照组中有颈动脉斑块者与无颈动脉斑块者相比,血浆t-PA降低,PAI-1升高,P/t值升高(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急性期血浆t-PA、PAI-1升高,P/t值减少(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时,机体纤溶活性处于减低状态;急性脑梗死发生时,纤溶活性处于相对亢进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文通过观察急性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抗原含量,以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纤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1例患者脑脊液t-PA及PAI-1抗原含量,与20名对照组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血栓形成组脑脊液t-PA、PAI-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说明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S及PAI-1参与了脑血栓形成之病理过程;t-PA及PAI-1抗原含量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2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及PAI-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测定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浆t-PA及PAI-1水平变化,并根据神经功能缺损(SSS)评分判断是否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38例(38.0%)于7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梗死,与无进展脑梗死患者比较,其发病后第1d、3d、7d、14d外周血t-PA水平显著降低,而PAI-1水平则明显升高(均P<0.01);第21d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t-PA降低及PAI-1增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进展性缺血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用静脉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后血浆t-PA、PAI-1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特点,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试验的TIA住院患者42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静脉低剂量rt-PA治疗分为rt-PA治疗组和阿司匹林对照组(每组21人),治疗组患者入院第1 d、2 d、3 d给予rt-PA 20 mg,静滴,1次/d,3 d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即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次/d。两组患者均住院观察2周,有卒中危险因素者给予相应治疗。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浆t-PA水平均高于正常,但治疗组患者的t-PA在第1 d和第3 d明显高于入院时水平和对照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浆PAI-1水平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但均高于正常水平。(2)治疗组患者第1 d TIA发作控制率为80.96%,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有效控制率为95.24%,对照组为90.48%。(3)治疗组未见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静脉低剂量rt-PA治疗TIA可有效提高纤溶系统活性,抑制血栓形成;(2)静脉应用低剂量rt-PA是控制TIA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之一,且起效快、副作用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含量,了解脑梗死急性期纤溶系统平衡失调的规律;并探讨疏血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凝血纤溶变化机制 ,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 35例 (采集血浆 ) ,其中 31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 D-二聚体 (D- 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而纤溶酶原 (PL G)活性明显下降 (P<0 .0 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9.
丹参素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血浆纤溶激活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丹参素预处理对脑梗死大鼠血浆纤溶激活系统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对照组、低剂量[5 mg/(kg·d)]丹参素组和高剂量[10 mg/(kg·d)]丹参素组,每组10只.应用自体血栓注入,制成大鼠脑梗死模型;用ELISA方法 检测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I)含量;RT-PCR测定大鼠脑组织中t-PA mRNA及其PAI-I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脑梗死对照组[(2.65±0.43)ng/ml]比较,低剂量及高剂最丹参素组t-PA含量[(3.29±0.13)ng/ml、(6.37±0.19)ng/ml]明显升高(均P<0.01),两丹参素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I);与脑梗死对照组比较,低剂量丹参素组PAI-I含量[(2.65±0.40)ng/ml]降低(P<0.05),高剂量丹参素组PAI-I含量[(1.98±0.32)ng/ml]明显降低(P<0.01),两丹参素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脑梗死对照组比较,低剂量及高剂量丹参素组t-PA mRNA表达[灰度值分别为(0.37±0.14)、(0.46±0.12)]均明显升高(均P<0.01),两丹参素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脑梗死对照组比较,低剂量及高剂量丹参素组PAI-I mRNA表达[灰度值分别为(0.54±0.12)、(0.36±0.07)]均明显降低(均P<0.01),两丹参素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丹参素可以改善脑梗死大鼠纤溶功能,并且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给药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在4.5h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5例,其中对照组56例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49例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24h后若无明显出血,开始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90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情况,以评价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后2h、24h、7d时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90d时mRS评分显示预后良好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多,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90d时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虽然观察组总体出血事件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2组症状性脑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h以内,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抗原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78例急性脑出血、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血浆t-PA及PAI-1抗原含量水平,并与同期22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血浆t-PA水平明显升高、PAI-1水平降低(P均<0.001);脑梗死组血浆t-PA及PAI-1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01);TIA组血浆t-P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6),PAI-1水平升高(P<0.001)。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纤溶活性的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疏血通治疗脑梗死对患者纤溶系统及脑梗死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9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疏血通,观察2组纤溶系统及脑梗死再发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PA和PAI-1含量、活性以及APTT、P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检测指标改善程度也明显升高(P0.05)。随访期间脑梗死再发间隔时间、再发率及病死率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疏血通治疗脑梗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纤溶系统,降低再发率,对促进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受体(uPAR)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定量测定血浆uPA和uPAR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uPA含量(4756±632)ng/L,uPAR含量(3102±256)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uPA(1075±244)ng/L和uPAR(877±216)ng/L,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浆uPA和uPAR含量增高越明显。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uPA和uPAR的水平明显升高,且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ACI患者(ACI组)并以8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NC组),检测并比较其血浆Hcy、hs-CR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结果 ACI组血浆Hcy、hs-CRP、rt-PA、PAI-1水平比NC组增高,而INR和APTT时间则较NC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血浆Hcy水平与hs-CRP、PAI-1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ACI患者血浆Hcy水平与hs-CRP、凝血、纤溶功能水平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槲皮素对糖尿病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组、糖尿病假手术组、糖尿病脑梗死组、低剂量与高剂量槲皮素预处理组5组.后4组大鼠制作糖尿病模型.造模后低剂量与高剂量槲皮素预处理组分别按体质量予槲皮素50 mg/(kg·d)、100 mg/(kg·d)灌胃15 d,并与糖尿病脑梗死组行自体血栓脑梗死处理.以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各组动物脑组织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mRN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mRNA、1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 mRNA、神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SP) mRNA的表达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与糖尿病脑梗死组t-PA mRNA、PAI-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0.03、0.68±0.06)比较,低剂量、高剂量槲皮素预处理组t-PA mRNA表达(分别为0.32±0.05、0.44±0.10)升高,PAI-1 mRNA表达(0.53±0.15、0.32±0.07)降低(均P<0.01),高剂量、低剂量槲皮素预处理组、糖尿病脑梗死组之间u-PA mRNA、NSP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槲皮素可能通过促进t-PA mRNA表达、抑制PAI-1 mRNA表达改善糖尿病脑梗死大鼠纤溶功能.槲皮素预处理对糖尿病脑梗死大鼠u-PA mRNA、NSP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1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84例)与对照组(71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rPA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治疗。结果(1)治疗前,2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HISS)评分、Barthel 指数(B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 NHI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理想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3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和其中 2 1例患者脑脊液t PA及PAI 1抗原含量 ,并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和脑脊液t PA、PAI 1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出血组患者血浆及脑脊液t PA、PAI 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脑脊液中t PA、PAI 1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t PA、PAI 1的含量呈正相关 (均P <0 0 5 )。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纤溶活性明显升高 ;t PA及PAI 1含量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两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及血清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d)口服治疗,联合用药组给予血栓通(450 mg/d)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凝血纤溶功能、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后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显著升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前t-PA、PAI-1、GMP-140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t-PA水平显著降低,PAI-1及GMP-140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用药组及对照组治疗后5-羟色胺(5-HT)及多巴胺(DA)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谷氨酸(Glu)及天冬氨酸(Asp)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前5-HT、DA、Glu、As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后5-HT及DA水平显著升高,Glu及Asp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可能与调节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和血清神经递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栓前状态(PTS)指标在脑梗死及其高危人群防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凝固法检测33例急性脑梗死,35例脑梗死高危和25例正常对照组患者外周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1)和纤维蛋白原(Fg) 的水平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高危组血浆GMP-140、PAI-1水平显著升高、t-PA显著降低(P<0.01),Fg升高(P<0.05),脑梗死组与高危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梗死及其高危患者存在PTS,在控制原发病的同时给予抗凝、降低血液黏稠度治疗可能会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患者急性期纤溶状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初步探讨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患者急性期血浆及脑脊液凝血纤溶状态变化,为临床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提供诊治依据。方法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患者72例,采集血浆,同时采集脑脊液,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并与171例脑外伤后无脑梗塞患者对照进行比较。结果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组(实验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含量明显高于非脑梗塞组(对照组)(P<0.01)而纤溶酶原(PLG)活性明显下降(P<0.01)。结论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梗塞患者急性期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