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OCSP分型与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在10 d以内)患者160例,按OCSP分型分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腔隙性脑梗死(LACI)、后循环梗死(POCI),比较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组后30 d、6个月的患者病死率、脑卒中复发率(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以TACI最重,POCI、PACI次之,LACI最轻,入组后30 d的患者病死率为TACI>POCI>PACI>LACI,6个月时病死率仍然是TACI>POCI>PACI>LACI,而6个月内脑卒中复发率是PACI>POCI>LACI>TACI,存活6个月者残疾程度TACI最重(重度依赖),其余3个亚型均为轻度依赖.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不同OCSP分型之间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30 d及6月时预后存在差异,不同的OCSP分型可以反映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和预后,OCSP分型有利于脑梗死急性期治疗和康复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1019例脑梗死OCSP分型及其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脑梗死患者OCSP 临床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登记2007年1月~2008年5月环湖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019例脑梗死患者,按照OCSP标准分型分为TACI、PACI、POCI和LACI,并进行随访,分析各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结果 OCSP各亚型构成比分别为:TACI占4.3%、PACI占54.2%、POCI占29.4%、LACI占12.1%,分型与预后明显相关,TACI的预后最差,POCI和LACI预后相对较好,PAC1次之.复发与分型有明显相关.结论 OCSP分型作为一种脑梗死临床分型方法,可以为脑梗死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OCSP分型和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OCSP临床分型的构成及不同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登记2002年1月~2005年6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617例脑梗死患者,按照OCSP标准分型并进行随访,分析各亚型与预后及复发的关系。结果OCSP各亚型构成比分变为:TACI占7.3%,PACI23.3%,POCI6.0%,LACI63.4%,分型与预后明显相关,TACI的预后最差,POCI和LACI预后相对较好,PACI次之,卒中复发与分型无明显相关。结论OCSP分型作为一种脑梗死临床分型方法,可以为脑梗死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确立之后,进一步确定其亚型将有助于治疗病因和评估预后;有利于更具针对性地进行二级预防;同时也有利于对临床试验中的患进行分层,以便为个体化治疗提供详细的依据。因此,临床医师有必要了解目前临床常用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型方法,以及TOAST(the Trial of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NEW-TOAST病因学分型及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依据NEW-TOAST及TOAST分型对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构成比分析,了解NEW-TOAST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连续入组.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采用NEW-TOAST、TOAST标准进行分型,随访患者1年后的复合终点事件,并做一致性检验.结果:共纳入296例患者,按照NEW-TOAST分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型(AT)为39.86%;心源性脑栓塞型(CE)为6.42%;小动脉型(SAD)为26.35%;其他原因型(SOD)为1.35%;不明原因型(SUD)为26.01%.TOAST分型中有37例在新分型中转为其他亚型.新分型Kappa=0.81,显示为高度一致.1年随访期内,发生复合终点事件45例,其中AT型为20.56%; CE型为44.44%;SAD型为8.45%;SUD型为12.68%.经卡方检验,CE型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以NEW-TOAST分型中AT型所占比例最高,该分型的一致性好,可信度高,可以做为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依据,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高龄缺血性脑卒中分型及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龄脑梗死患者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临床分型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rg 10172治疗实验(TOAST)病因分型和预后。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登记2007年1月~2008年5月环湖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019例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分为≥80岁脑梗死组和<80岁脑梗死组,按照OCSP标准和TOAST标准分型并进行随访,分析≥80岁脑梗死和<80岁脑梗死与预后和危险因素之间的的关系。结果≥80岁脑梗死组TACI构成比高于<80岁脑梗死组,≥80岁脑梗死组预后不良率为57.1%,而<80岁脑梗死组预后不良率为28.7%,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吸烟、饮酒、房颤、动脉狭窄、久坐的生活方式的发生率在两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80岁脑梗死组预后比<80岁脑梗死组更差。房颤在≥80岁脑梗死组所占比例显著高于<80岁脑梗死组,是需要关注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影响脑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以2005—01~2006—12我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共105例为研究对象,进行OCSP分型、TCD检测、ADL评分。结果(1)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预后最差,部分前循环梗死次之,后循环梗死、腔隙性梗死预后较好。(2)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者预后最差,轻度狭窄及正常血管预后较好。结论建议整合临床信息,把OCSP分型、TCD检测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评估脑梗死预后。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和预后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了解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病因分型的构成,分析不同亚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性登记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间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分析TOAST各亚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共纳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1例.TOAST各亚型构成比如下不明原因型36.1%,小动脉闭塞型29.6%,心源性栓塞型23.7%,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7%,其他明确病因型0.9%.各型6个月末病死率比较,心源性栓塞型最高(27.6%),小动脉闭塞型最低(1.1%),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各型6个月末死亡/残疾率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高(45.2%),小动脉闭塞型最低(7.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各型6个月末复发例数较少,结论尚有待进一步验证.结论TOAST分型作为一种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方法,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估计和复发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溶栓患者78例,根据是否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18例),非房颤组(60例),接诊后对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头颅MRI; 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评价24 h及7 dNIHSS评分; 3个月后对存活患者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定。结果 房颤组发病时病情较重(NIHSS评分高,(12.8±6.33)分 VS(9.39±4.32)分,P=0.023),血管狭窄发生率较高(66.7% VS 33.3%,P=0.013),继发性出血率较高(27.7% VS 3.33%,P=0.006),2组3个月mRS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经头颅MRI评价后溶栓治疗较为安全,预后与非房颤患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TOAST分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变异性及其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接诊的1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血糖监测将其分为血糖变异组和非血糖变异组,对所有患者的TOAST分型各亚型血糖变异性、TOAST分型各亚型血糖变异性两两比较情况、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患者预后的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以及NIHSS评分患者例数具有明显差异(P<0.05)。血糖变异组患者的LAA患者例数明显多于非血糖变异组(P<0.05),LAA组血糖变异性与SAO组和CE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SAO组和CE组的血糖变异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入院半个月后血糖变异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而非血糖变异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的变化,且2组患者在入院半个月后的NIH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NIHSS评分以及血糖变异等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有关。结论 年龄、糖尿病史、LAA患者等均是影响患者血糖变异性的相关因素,且血糖变异性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即血糖变异性异常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较缓慢,预后情况不良。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急性期OCSP分型的效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脑梗死急性期OCSP分型的真实性。方法  1名神经科医生将连续就医、首次发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14 3例按 0CSP分型法分型 ,然后与脑CT/MR结果盲法比较分型的准确性。结果 分型总正确率70 6 % (10 1/ 14 3) ,敏感度 :TACI 76 % (95 %CI:5 8%~ 94 % ) ,PACI 85 % (95 %CI:74 %~ 96 % ) ,LACI 6 0 % (95 %CI:4 8%~ 72 % ) ,POCI 73% (95 %CI:5 1%~ 95 % ) ;特异度 :TACI 98% (95 %CI:95 %~ 10 1% ) ,PACI 70 % (95 %CI:6 1%~79% ) ,LACI 93% (95 %CI:87%~ 99% ) ,POCI 96 % (95 %CI:92 6 %~ 99 4 % ) ;阳性预测值TACI 89% (95 %CI:75 %~10 3% ) ,PACI 5 2 % (95 %CI:4 0 %~ 6 4 % ) ,LACI89% (95 %CI:80 %~ 98% ) ,POCI73% (95 %CI :5 1%~ 95 % ) ;阴性预测值TACI 96 % (95 %CI:93%~ 99% ) ,PACI92 % (95 %CI:86 %~ 98% ) ,LACI72 % (95 %CI :6 3%~ 81% ) ,POCI96 % (95 %CI:92 6 %~ 99 4 % )。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OCSP分型的效度较好 ,神经体征变动和评价时间是影响分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症状学、影像学及病因学分类之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症状学、影像学及病因学分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5例起病48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3步骤分类诊断,第一步为症状学分类:(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3)腔隙性梗死(LACI);(4)后循环梗死(POCI)。第二步为影像学分类:(1)前循环皮质梗死或纹状体内囊区梗死(C0);(2)低灌流梗死(LFI);(3)深穿技区的皮质下小梗死(SSI);(4)除SSI以外的后循环梗死(PCI);(5)无异常发现(N0)。第三步为病因学分类:(1)大动脉粥样硬化(LAA);(2)心源性栓塞(CE);(3)小动脉病(SAD);(4)其它病因、病因不明或混合性病因。结果:在症状学分类诊断为TACI、PACI和POCI的患者中,CT或MRI所示病灶与其临床症状的对应性良好,但只有67.3%的LACI影像学分类为SSI。大多数TACI患者是由CE造成的。在PACI患者中,CE和LAA的数量相同。只有57.7%的LACI患者被划分为SAD,而28.8%被划分为LAA。用LACI和SSI来预测SAD的阳性预测率较高(78%)。POCI的病因诊断多种多样。结论:除LACI以外,症状学分类与影像学分类的对应性良好,用症状学分类可预测TACI和PACI患者的病因分类,但难以预测POCI患者的病因分类。不少的LACI是由LAA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循环分子标志物的改变与脑梗死临床分型和病情的关系 ,以指导临床的诊治。方法 收集急性脑梗死病人 4 7例 ,分别测定 4 8小时内、第 3天和第 5天的血清MMP 9含量 ,然后分析它与病情轻重、临床分型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后MMP 9的含量升高 ,升高幅度和变化规律在OCSP各亚型不同 ;MMP 9在大梗死组的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 ;MMP 9与NIHSS呈正相关 ,r=0 4 87;Logistic回归显示 4 8小时内的血清MMP 9含量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脑梗死后血清MMP 9水平升高 ,并与病灶大小成正比 ,但与病变部位关系不大 ;此外 ,MMP 9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急性脑梗死不同分型方法各亚型之间的关系,了解Hcy与脑梗死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TOAST分型和OC-SP分型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测定患者的血浆Hcy水平,各亚型Hcy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1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组,其中男114例(57.6%),女84例(42.4%),平均年龄73.67±11.91岁。TOAST分型中,LAA型及CE型患者NIHSS评分较SAO型及SUE型高,LAA亚型患者Hcy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SP分型中TACI型患者NIHSS评分较其他型显著增高,PACI及POCI次之,LACI型患者NIHSS评分最低,OCSP分型中各亚型Hcy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OAST分型中LAA型患者Hcy水平高于其他亚型;而OCSP分型中各亚型Hcy之间无明显差异,从而推断,Hcy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而与脑梗死部位及严重程度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早期OCSP分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验证OCSP(OxfordshireCommunityStrokeProject)分型法在急性脑梗死临床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202例急性脑梗塞早期OCSP分型情况及影像学特征.结果OCSP分型与影像学结果有良好对应关系;我院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脑隙性脑梗塞占65.3%,部分前循环梗塞19.3%,完全前循环梗塞9.9%,后循环梗塞5.4%.结论OCSP法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分型、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我国急性脑梗死的亚型构成中轻型病例多,重型少.  相似文献   

16.
脑循环储备力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脑循环储备力(CCR)减退与脑卒中复发及预后的关系,并分析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5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75%)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单光子发射扫描(SPECT)结合Acetazolamide负荷试验检测CCR,并进行随访,平均随访期间为2.4年。结果 CCR显著减退组36例,CCR正常组29例,随访期间脑卒中复发11例,其中CCR减退组7例,正常组4例,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脑卒中复发组平均年龄、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高于非复发组(P<0.05)。结论 年龄、收缩压及舒张压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系统闭塞的患者除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脑卒中外,其它病理机制,如动脉到动脉的栓塞在脑卒中发病中,亦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患者30d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为好转(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和未好转(病情无变化、恶化和死亡),对经过综合治疗219例PIS患者的有关指标与30d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逐步回归,前向逐步法,a=0.05。结果营养支持、康复治疗、梗死面积、梗死后出血、年龄、并发症和Barthel指数是影响PIS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积极营养支持、早期康复介入、改善缺血区供血、防止并发症可能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