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疾病,在小儿中发病率高,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致残率高,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尤为重要。现对我科2008-01—2011-12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01—2011-12在我院儿科住院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干脑炎的诊治特点。方法对2002-06~2006-09收治的13例小儿病毒性脑干脑炎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该病均有前驱感染史,起病急,病情危重,脑神经损害明显,预后不佳,静注丙球等治疗有效。结论小儿病毒性脑干脑炎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急重症,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可明显改善本病预后。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脑炎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脑炎29例临床分析李丽,刘俊芝,张向前,李桂英一、一般资料:本组29例中男18人,女11人,年龄2~10岁,≤3岁2例,3~6岁13例,>6岁16例,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小儿为多,所有病例子1995年6~8月发病。诊断依据:1.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更昔洛韦与干扰素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01—2013‐10收治9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静滴更昔洛韦,5 mg/(kg ·次),q 12 h。治疗组:静滴更昔洛韦治疗,5 mg/(kg ·次),q 12 h;重组人干扰素α‐2b ,肌内注射,10万IU/(kg ·次),1次/d。观察2组患儿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3.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37/45)(χ2=24.23,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相比单独采用更昔洛韦治疗来说,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治疗能促进患儿症状尽快恢复,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是由各种病毒所致的原发性脑炎,也称病素性脑膜脑炎。随着病原学诊断方法是不断发展,一般采用病毒学命名,如单纯疱诊病毒(HSV-1 HSV-2)脑炎、柯萨奇病素(COXBV)脑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PPMV)脑炎等。现将我院1998-08—2003-08收治的19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诊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5~45岁青壮年病毒性脑炎(VE)的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近7年我科住院的青壮年VE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21例,好转2例,未愈2例。结论 青壮年VE起病急,以精神异常、癫痢发作、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大部分有EEG、CSF反变,用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脑炎是由于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最多见的一类疾病.但小儿病毒性脑炎并心肌损害的报道并不多,我们对21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中110例(52.41%)合并心肌损害患儿进行分析,以探讨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病毒性脑炎是指各种病毒(乙脑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直接侵犯脑实质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无明显季节性,病情轻重程度不同,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病程大多2~3周,多数完全恢复,少数遗留癫、肢体瘫痪、智力发育迟缓等后遗症[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和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发热、呕吐、头痛、抽搐,甚至昏迷、死亡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抢救和护理是否正确及时,对患儿病情的发展及预后至关重要。我科收治12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男8例,女4例;年龄2~7岁。其中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锥体外系症状在病毒性脑炎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436例临床确诊的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36例中41例(9.36%)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多数在病程第1-2周内发生,少儿患者以扭转痉挛、舞蹈、手足徐动症多见,青少年患者以震颤多见,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者不一定有相关影像学的改变,其预后较未合并锥体外系症状者差。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者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可以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要点。方法通过加强对患儿的对症护理,包括发热、惊厥、精神异常、呕吐、昏迷等,同时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观察患儿的临床恢复情况。结果56例中,放弃4例,好转5例,治愈47例。结论及时治疗和积极、合理的对症护理可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对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将28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地塞米松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发热、抽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及恢复时间。结果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症状和体征恢复正常的时程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可迅速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脑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不同的病毒引起,在免疫能力正常的人群中单纯疱疹病毒(HSV-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EBV),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最为常见。病毒的种类、宿主的免疫状态和环境因素决定了受累的脑区以及疾病的预后。尽管目前特异的治疗仅限于几种病毒,但正确的诊断、对症支持治疗对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脑脊液相关指标及预后。方法对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行纳洛酮联合亚低温治疗的30例患儿为研究组,行常规治疗的30例患儿为对照组,比较2组症状改善情况、脑脊液指标、血清蛋白代谢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体温控制、抽搐控制等所用时间较研究组长,CRP、IL-6、TNF-a、NSE、MBP、S100蛋白水平较研究组高,且后遗症发生率较研究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行纳洛酮联合亚低温治疗可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与血清蛋白代谢指标水平,改善疾病症状。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病毒性脑炎(病脑)患者脑电图(EEG)与临床及CT之间的关系,将临床确诊的62例病脑患者进行EEG与CT检查,对其EEG异常的阳性率、异常程度与病程、临床表现、CT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发病10天以内EEG中、重度异常39倒(78%),与10天以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EET可表现为三种形式:以弥漫性异常为主(51.5%);弥漫性异常伴局灶慢波(32.3%);局灶性异常(16.2%)。EEG与C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提示:EEG检查对病脑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动态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CT不能取代EEG。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石家庄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临床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5年于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出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1091例石家庄地区患儿,随机抽取200例进行分析,入选病例急性期脑脊液(CSF)检测病毒Ig M抗体,标本选择检测的病毒抗体种类由临床医生根据临床症状及特点选择相应的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200例患儿年龄为1.5岁~12岁,平均年龄4.91±0.06岁,以学龄前儿童多见(72.6%);散居儿童(64.5%)多于托幼儿童及学生(35.5%);男性116例,女性82例(男女比例为1.4:1);发病地区以正定(38.0%)、藁城(30.0%)为主,乡村111例,城市89例(比例为1.2:1);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3.21±0.89d;所有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依次为恶心、呕吐(84.5%);头痛、头晕(81.5%);腹痛(58.0%);嗜睡(51.5%);腹泻(12.0%);皮疹(1.6%),病理征阳性(1.4%)。病原学检查均为肠道病毒,分别为埃可病毒176例(88.0%)及柯萨奇病毒24例(12.0%),全年均有发病,流行高峰为夏秋季节。结论肠道病毒是2014-2015年石家庄地区病毒性脑炎流行的主要病原,且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有明显集中趋势,应加强对病毒性脑炎的预警和防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和血清病毒IgM抗体检测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特异性和应用价值。方法78例于2007年4月~2008年6月就诊于我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46例)、脑膜炎(32例)的患者,于入院10d内对血和脑脊液病毒IgM抗体检测。结果78例患者血清中共检测出病毒抗体阳性48例,阳性率61.5%。以COXB和EBV为主要病原。78例患者中有52例进行了脑脊液抗体检测,阳性9例,阳性率17.3%。以HSV和EBV为主要病原。78例患者中有39例行镜下细胞学分类,淋巴细胞为主32例、单核细胞为主1例、中性粒细胞为主6例。结论用ELISA法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是早期确定病毒性脑炎病原的较理想方法,CSF细胞学检查快速、简便,是诊断CNS病毒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继发性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资料完整的急性病毒性脑炎患者374例,其中,病例组继发性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组72例,对照组(无抽搐发作组)259例,系同期住院患者;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统一的调查表,用MicrosoftAccess2002建立数据库,共52个主项内容,部分主项有下属分项;对研究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经分析筛选出大脑皮质损害、多灶性损害、脑电图异常、昏迷、颅内压升高等5个因素为脑炎后继发癫痫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毒性脑炎后急性期强直-阵挛发作的发生主要与大脑皮质损害关系密切,昏迷、颅内压升高可促发脑炎后强直-阵挛发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期病毒性脑炎(VE)患儿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继发癫痫(SEP)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06—2017-06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76例急性期VE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临床特点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急性期VE后SEP的危险因素。结果76例患儿中21例出现SEP,发生率为27.6%。单因素分析显示,VE后SEP组急性发作时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次数>10次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SEP组(P<0.05),急性期后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AEDs)比例明显低于非SE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期出现癫痫持续状态(OR=1.570)、发作次数>10次(OR=1.988)是VE后发生SEP的危险因素(P<0.05),急性期后使用AEDs(OR=0.725)是VE后发生SEP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VE患儿SEP发生率较高,癫痫持续状态、发作次数>10次是S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急性期继续予以AEDs以预防SEP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治疗。方法 收集 1993年~ 2 0 0 1年 6月份以前的住院病历 6 0份 ,就临床症状、神经体征、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脑脊液、脑电图、脑CT检查 ,以及单用激素组和激素 抗病毒药组之间的疗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毒性脑炎可分 6种临床类型 :精神异常 ;持续性剧烈头痛伴呕吐 ;强直一阵挛性抽搐 ;持续性意识障碍 ;脑神经损害、失语、偏瘫 ;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发病形式。经统计学处理 ,单用激素组与激素 抗病毒药物组之间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急性病毒性脑炎为一种自限性疾病 ,但在没有病毒学检查的情况下 ,尚应和ADEM或MS作鉴别  相似文献   

20.
Of 33 patients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four (three women, one man) succumbed to the disease. Of the surviving patients, 23 were followed for a median interval of 4 years after discharge. A considerable residual syndrome could be detected in two cases only. The outcome was determined by identification of causative organism (especially herpes simplex virus), initial consciousness disturbances and pleocytosis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On the other hand, the age of the patients,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findings and a symptomatic epilepsy played no major role. Without confirmed virus findings, immunoglobulins were as effective as the virostatic therapy regimens; with identification of causative organism,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acyclovir and immunoglobulins was most effec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