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疾病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1]。颅内动脉瘤一旦确诊,早期实施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是理想的首选治疗方法,对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清除脑池积血、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2008-01-2013-01我科对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采用显微镜直视下瘤颈夹闭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其致残、致死率高,发生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1]。前循环动脉瘤是指颅内Willis’s动脉环前半部的动脉瘤,包括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中动脉及其分支,前后交通支动脉,脉络膜前动脉[2]。目前,临床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主要有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我院2011-12—2013-12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97例,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1]>.动脉瘤破裂后可发生颅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等一系列病理改变,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2].  相似文献   

4.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为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发病率、致残率高,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原因[1].我院自2004-10~2009-03为4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栓塞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5%~80%,如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再出血,有较高的致残病死率.目前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1937年Dandy首次成功地使用银夹夹闭动脉瘤瘤颈,其后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特别是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引入、动脉瘤夹设计的改进,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手术夹闭动脉瘤的风险显著降低,并且对于一些复杂的巨大的动脉瘤亦可通过手术夹闭获得治愈[1-2].另一方面,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当时技术所限同样面对高风险,直到20年后Guglielmi发明了一种电解脱式铂金弹簧圈装置(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并将其推广至临床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才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随着适合不同治疗环境的各种类型弹簧圈的不断推出,血管内支架辅助治疗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的应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已成为诸多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局部突起、囊变等异常改变而出现的脑血管瘤样突起,若动脉瘤不破裂,患者很少有自主症状,即使有,也是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头晕等.但是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一般表现是颅内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也有并发颅内血肿病例发生,这样的病例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瘤破裂.该病有极高的病死率,约1/3的患者发病后来不及到医院就诊即死亡,约1/3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仅约1/3的患者生存下来.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主要有两种手段,一种是新兴的介入治疗,一种是经典的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壁瘤样突起。在突发的紧张、用力、疲劳等血压升高的过程中突然破裂,引起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疾病[1]。患者往往以头痛、恶心呕吐,一侧肢体乏力或意识障碍而就诊。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常有脑血管痉挛、继发性脑出血、感染、压疮、应激性溃疡、便秘等并发症发生,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为了达到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异常突起,尸检发现率为0.2%~7.9%.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70%,年发生率为6~35.3/10万[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指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偶尔检查中被发现,也可能是因为瘤体占位效应引起的颅神经麻痹或脑干压迫症状而被发现[2].未破裂动脉瘤的三种治疗手段是观察、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本文复习近年关于未破裂动脉瘤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就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史和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从创始至今已经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其方法主要是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然而,对于复杂的动脉瘤如巨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蛇形动脉瘤,或存在动脉分支融合进瘤壁的动脉瘤等,难以通过单纯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而需行颅内外动脉搭桥合并动脉瘤孤立手术来治疗.但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由于技术复杂、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行动脉搭桥术的医生必须对动脉搭桥术治疗动脉瘤的历史、手术指征和搭桥方法有明确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一技术治疗复杂动脉瘤.故本文对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动脉瘤的发展历史、手术指征和搭桥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两种治疗方式的相互关系。方法回顾总结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互补性治疗的6例病例,其中3例先行手术治疗,3例先行介入治疗。3例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1例出现后交通动脉瘤复发,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前交通动脉上发现新的动脉瘤,均行动脉瘤栓塞术补充治疗,1例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左侧手术夹闭1年后行右侧后交通动脉瘤颅内支架血管内介入治疗。3例先介入治疗的患者中1例发生栓塞物堵塞载瘤动脉瘤导致大面积脑梗塞,1例发生栓塞物移位,1例发生再出血,均采取开颅手术予以补充治疗,夹闭动脉瘤并取出了栓塞物。结果所有补充治疗均未造成新的病残,其中5例恢复满意,1例恢复良好。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和栓塞术之间既是竞争的关系同时也是互补的关系,两种手术方式都有需要发展的余地同时也有相互结合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1-2016-06我院收治的1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有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按照Hunt-Hess分级法划分为Ⅰ~Ⅳ级。患者24h、48h及72h不同时间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每个时间点手术40例。术后半年随访调查,评估动脉瘤夹闭效果,并用GO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观察有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现象。结果所有患者动脉瘤夹闭情况较好,无夹闭失败现象。应用GOS评分恢复良好108例(90.0%),轻度残疾7例(5.8%),重度残疾5例(4.2%)。24h、48h及72h内手术良好率分别为95.0%、92.5%、82.5%,无死亡。结论显微开颅夹闭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且手术治疗越快,预后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颅内巨大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颅内巨大动脉瘤 (giant aneurysms)是指最大直径≥2.5 cm的动脉瘤[1].尽管近年来动脉瘤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但对一些巨大不规则形动脉瘤的治疗仍十分困难.由于巨大宽颈动脉瘤累及的动脉较长不宜或不能开颅直接手术塑形夹闭或经血管内进行动脉瘤的囊内栓塞治疗,临床处理较为困难.我们采用联合颅内-外动脉搭桥(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 EIAB)和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Selverstone夹慢性阻断术治疗5例巨大宽颈动脉瘤,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CT血管造影指导颅内破裂动脉瘤超早期手术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目的研究单一依靠CT血管造影(CTA)资料,在超早期手术夹闭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从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共有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CTA检查。其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并对57例患者单一依靠CTA资料急诊行超早期动脉瘤夹闭术。结果1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有78例在出血后72h内完成CTA检查,71例发现颅内动脉瘤,其中有57例行超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57例超早期开颅手术动脉瘤患者,多发动脉瘤4例,共61个动脉瘤,术中夹闭动脉瘤60个,动脉瘤包裹1个。CTA能很好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同载瘤动脉及周边骨性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提供了足够的有用信息。结论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能为破裂动脉瘤的超早期夹闭手术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满足在急诊状况下开颅夹闭手术所需。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的危险性在于动脉瘤破裂,发生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1].文献报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9%~41%,再出血死亡率高达50%以上[2].分析我院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24例,探讨再出血的诱发因素与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5.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AchoA动脉瘤)发生率低,约占颅内动脉瘤的2%~5%[1],AchoA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入路和方法与其他发生于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的动脉瘤多数如出一辙,以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将动脉瘤隔绝于血液循环之外,达到预防再出血目的.AchoA给包括内囊后肢在内的重要部位供血,夹闭AchoA动脉瘤时可能导致AchoA及穿通支狭窄、闭塞而使其供血区域缺血、梗死,导致AchoA综合征,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而临床上又以偏瘫最为常见.据统计[2-4],AchoA动脉瘤夹闭术后的死亡率及与治疗相关的永久性致残率分别为6%~33%和10%~28.6%.我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2011年1月经显微外科手术夹闭AchoA动脉瘤共25例,现就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我院1980年以来治疗的33例颅内巨大动脉瘤作一回顾性分析。方法 动脉瘤瘤颈夹闭术13例;动脉瘤孤立或孤立后切除11例,动脉瘤切除或孤立后截瘤动脉重建3例;颈部颈内动脉结扎2例;动脉瘤包裹2例;动脉瘤近侧ICA血管内闭塞2例。结果 术后早期恢复良好24例(24/33)中、重残6例(6/33),死亡3例(3/33)。结论 为消除巨大动脉瘤的占位效应和出血的潜在性,对颅内巨大动脉瘤提倡积极的直接手术治疗。直接夹闭动脉瘤颈并保留截瘤动脉通畅是首选治疗,对必需行动脉瘤孤立且交叉循环不良的病例,应尽保能重建截瘤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全身麻醉的管理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3~2009-12全麻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41例患者的麻醉方法和临床资料.结果 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夹闭手术,其中4例术中血管破裂;麻醉诱导平稳,术中生命体征平稳,SPO2维持在98%~100%,控制性降压时间平均15.6 min,期间维持平均动脉压(MAP)50~70 mmHg.术后随访未见麻醉并发症,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麻醉诱导平稳、保持循环的稳定、适当控制颅内压、适度控制低血压以及脑保护措施是保证颅内动脉瘤麻醉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夹闭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最确实的方法。我科于2002~2004年采用微创手术治疗了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33例小儿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6~17岁,平均(13.7±15.1)岁。33例共35枚动脉瘤,其中前循环26枚,后循环9枚;26例呈急性发病,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脑内血肿8例、血肿破入脑室3例、脑积水1例。12例采取动脉瘤夹闭术,术后6个月mRS评分0~1分10例,2分1例,3分1例。7例选择血管内治疗,术后6个月m RS评分0~1分。3例巨大、夹层动脉瘤行颅外-颅内动脉分流术,术后6个月mRS评分0、1、2分各1例。10例选择保守治疗,6个月随访期内未新发卒中事件。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周后死亡。结论 儿童颅内动脉瘤以男性多见,后循环动脉瘤占比高,临床症状多样;治疗上,建议首选动脉瘤夹闭术,对后循环动脉瘤及巨大、夹层动脉瘤,则可以选择血管内治疗或颅外-颅内动脉分流术。  相似文献   

20.
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中再破裂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手术中再破裂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实施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发生术中再破裂,4例采用双极电凝止血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后夹闭动脉瘤;8例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处用动脉瘤夹直接夹闭止血;6例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后迅速分离瘤颈并夹闭。结果18例动脉瘤术中再破裂出血均得以有效控制,并成功夹闭动脉瘤颈。术后痊愈10例,偏瘫或语言障碍5例,死亡3例(2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颅内感染)。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及早显露和控制载瘤动脉近端,瘤颈分离动脉瘤困难时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可有效地减少和控制术中再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