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转归中的监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转归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对234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进行跟踪观察并予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脑电图为高波幅δ波或局限性慢波,其后遗症以继发性癫痫多见,低波幅δ波其后遗症发生率高,以智能、运动障碍多见。结论 脑电图对转归中的脑功能的恢复判断、治疗效果、疾病复发、后遗症产生的监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散发性和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脑电图(EFG)辅助诊断散发性和病毒性脑炎的临床价值。临床资料和结果散发性和病毒性脑炎268例来自1987年1月~1997年12月。EEG随访2次以上。按年龄分甲组4~6岁、乙组7~12岁、丙组13~18岁和丁组19~60岁。<13岁205例;>13岁63例。均有病毒感染史,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散发性病毒性脑炎102例,病毒性脑炎166例。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辅助检查:30例查脑脊液常规:白细胞升高8例,其中潘氏试验弱阳性3例。正常22例。从血清中检测病毒抗体系列32例:柯萨奇病毒阳性1…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脑炎异常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与预后估计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文对4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异常EEG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43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中,31例为EEG异常,异常率为72.1%.其中,轻度异常13例(41.9%),中度异常11例(35.5%),重度异常7例(22.6%).治疗1个月后,13例轻度异常EEG全部恢复正常;18例中、重度EEG异常者,有13例复查EEG,其中恢复正常11例,轻度异常和中度异常各1例.结论 EEG作为一种实验室检查手段,对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和预后估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脑炎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动态脑电图对于病毒性脑炎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在入院3 d内对临床拟诊为病毒性脑炎病人分别进行常规脑电图和动态脑电图检查,其中有40例确诊为病毒性脑炎,采用配对X2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发现中度或重度异常脑电活动的几率。结果动态脑电图和常规脑电图的中度或重度脑电活动的发现率分别为80%、65%,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现痫样放电的几率分别为40%、5%,有显著性差异(P<0.05)。动态脑电图检查发现40例病人的睡眠生理波都不清楚。结论动态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有重要的辅助诊断意义,相对于常规脑电图有更高的敏感性;睡眠节律紊乱是病毒性脑炎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与临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近十年诊治的10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与脑电图关系。结果表明: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异常率较高,其异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病情严重性。(2)脑脊液压力,蛋白含量和细胞数。(3)意识障碍,以及(4)预后。本文资料提示脑电图异常有助于判断病毒性脑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对定位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小儿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对预后的判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脑电图在小儿病毒性脑炎康复中的监测作用。方法对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中脑电图异常的54例进行跟踪观察并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电图首次检查正常6例(10.0%),异常54例(90.0%)。病毒性脑炎患儿脑电图多以弥漫性θ、δ波为主,本组弥漫性异常48例,占88.9%。以低波幅δ波为主的重度异常和局限性阵发性异常者多见后遗症和继发性癫。结论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虽无显著特异性,但有较好的敏感性,特别是对病毒性脑炎后的继发性癫在临床发作前可捕捉到癫波。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康复中脑功能恢复的判断、治疗效果、疾病复发、后遗症的产生等监测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的波幅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8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波幅与预后、后遗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记录背景活动表现为低波幅慢者预后差,后遗症发生率高。结论:对脑电图表现为低波幅慢活动异常的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应及时积极的抗感染、护脑治疗,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电图 (EEG)对病毒性脑炎提供的诊断依据、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价及评判药物疗效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84例病毒性脑炎的EEG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照CT及脑脊液检查。结果 :84例中 68例EEG异常 ,早期敏感性为 81%。结论 :病毒性脑炎的EEG早期敏感性高 ,对诊断有指导作用 ,可作为判断本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2004年春夏季台州市儿童急性病毒性脑炎流行,发病较往年明显增多,甚至有的学校一个班级达5~6名患儿,经省疾病控制中心检测血清,证实为埃柯病毒。现将我院2004年5~8月间收治的253例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脑脊液(CSF)、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的辅助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53例中,男137例(54%),女116例(46%),年龄9月~13岁,其中9月~3岁35例,4~6岁61例,7~9岁106例,10~13岁51例。1.2临床表现多呈急性起病,有呼吸道前驱症状151例,发热、头痛、呕吐247例,出现抽搐39例,精神异常13例,意识障碍17例,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44例腮腺炎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动态观察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脑电图与腮腺炎脑炎的临床关系及对腮脑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腮脑病人进行3次脑电图动态观察,第1次与发病后2-10天,第2次与临床治疗后2周左右,第3次与治疗后1个月左右,比较脑电图异常轻重与临床之间的关系及脑电图恢复情况与临床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患正常2例,异常42例,异常率95.5%,广泛轻度异常15例,其中轻型脑炎12例,中型脑炎3例,广泛中度异常18例,其中轻型1例,中型14例,重型3例。广泛重度异常9例,其中中型2例,中型7例。第1次脑电图异常42例,异常率95.5%,第2次异常17例,有25例恢复正常。第3次异常5例,在此5例中,重型4例,中型1例。结论:脑电图检查对腮脑具有诊断性意义,脑电图改变出现较早,对于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有一定的价值,并且脑电图的改变与临床改变平行,可以评估腮腺脑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的波幅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2 8例儿童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波幅与预后、后遗症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记录背景活动表现为低波幅慢活动异常者预后差 ,后遗症发生率高。结论 :对脑电图表现为低波幅慢活动异常的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应及时积极的抗感染、护脑治疗 ,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都江堰地区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情况,提高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率。方法选取2012-03—2014-03收治的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患者150例,统计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脑电图检查结果。大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70%,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也增高。结果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均有发热症状,其次较为常见的分别是脑膜刺激征、喷射状呕吐、头痛、精神萎靡及惊厥。其中异常脑电图114例(76%)。入选患者脑电图主要是α节律不常见,脑电图异常波分布为弥漫性异常。其中轻度异常患者中基本有节律,可见纺锤波,双侧的波形则欠对症,偶尔可以观察爆发性中高幅的慢节奏;中度异常则以θ波为主,以阵发或持续情况出现,双侧波形不对称;重度异常以高幅紊乱δ波,并可观察到棘、尖波,棘、尖慢复合波等波形。结论脑电图配合其他的检查能够有效提高小儿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率,及早开展治疗,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纳洛酮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05—2014-08来我院治疗的8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吸氧、止痉、降颅压、退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等综合治疗。实验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纳洛酮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仅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体征及症状恢复时间;比较2组患者血清指标;分析2组临床疗效;统计2组患者后遗症的发生状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头痛、抽搐、惊厥、意识障碍、脑脊液恢复及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IL-1、IL-6及TNF-2等血清指标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IL-1、IL-6及TNF-ɑ等血清指标均明显降低,均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血清指标水平降低更为明显,较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a的随访,实验组1例出现视力障碍,1例出现癫痫后遗症,后遗症发生率5.0%;对照组13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后遗症,主要包括视力障碍、癫痫、智能迟缓等,发生率为32.5%,实验组患者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能够显著改善体征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IL-6、IL-1及TNF-α等血清指标,明显改善后遗症的发生,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Of 33 patients with viral encephalitis, four (three women, one man) succumbed to the disease. Of the surviving patients, 23 were followed for a median interval of 4 years after discharge. A considerable residual syndrome could be detected in two cases only. The outcome was determined by identification of causative organism (especially herpes simplex virus), initial consciousness disturbances and pleocytosis in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On the other hand, the age of the patients,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findings and a symptomatic epilepsy played no major role. Without confirmed virus findings, immunoglobulins were as effective as the virostatic therapy regimens; with identification of causative organism,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acyclovir and immunoglobulins was most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5.
CT、MRI和EEG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CT、MRI和EEG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资料,统计CT、MRI和EEG阳性率检查结果。结果137例全部检测分析。(1)CT的检出阳性率16、8%,MRI为76.4%,EEG为85.12%;(2)MRI与CT比较,两者检出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65.56,P〈0.005),EEG与CT比较栓出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81.55,P〈0.005);EEG与MRI比较检出阳性率无差异(x^2=0.34,P〉0.05)。结论MRI和EEG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较大,病毒性脑炎做CT无多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对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疗效、脑脊液相关指标及预后。方法对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2组,行纳洛酮联合亚低温治疗的30例患儿为研究组,行常规治疗的30例患儿为对照组,比较2组症状改善情况、脑脊液指标、血清蛋白代谢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对照组体温控制、抽搐控制等所用时间较研究组长,CRP、IL-6、TNF-a、NSE、MBP、S100蛋白水平较研究组高,且后遗症发生率较研究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行纳洛酮联合亚低温治疗可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与血清蛋白代谢指标水平,改善疾病症状。  相似文献   

17.
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学分析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儿童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的脑脊液细胞学(CSFC)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3例病毒性脑炎急性期患儿的CSFC进行分析。采用微型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法收集细胞,MGG染色。结果52.38%患儿脑脊液常规白细胞数增高,而CSFC异常为90.48%,且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反应为多见(49.21%)。结论与脑脊液常规相比,CSFC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MRI表现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MRI表现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57例临床确诊为病毒性脑炎的MRI结果,比较儿童与成人的MRI表现。结果儿童病毒性脑炎常表现为对称性病灶,且更易累及丘脑、脑干,较少累及大脑半球。而成人病毒性脑炎更易累及大脑半球。结论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部位存在差异,MRI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石家庄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临床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5年于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出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1091例石家庄地区患儿,随机抽取200例进行分析,入选病例急性期脑脊液(CSF)检测病毒Ig M抗体,标本选择检测的病毒抗体种类由临床医生根据临床症状及特点选择相应的病毒抗体检测。结果 200例患儿年龄为1.5岁~12岁,平均年龄4.91±0.06岁,以学龄前儿童多见(72.6%);散居儿童(64.5%)多于托幼儿童及学生(35.5%);男性116例,女性82例(男女比例为1.4:1);发病地区以正定(38.0%)、藁城(30.0%)为主,乡村111例,城市89例(比例为1.2:1);发病至入院平均时间3.21±0.89d;所有患儿均出现发热,症状依次为恶心、呕吐(84.5%);头痛、头晕(81.5%);腹痛(58.0%);嗜睡(51.5%);腹泻(12.0%);皮疹(1.6%),病理征阳性(1.4%)。病原学检查均为肠道病毒,分别为埃可病毒176例(88.0%)及柯萨奇病毒24例(12.0%),全年均有发病,流行高峰为夏秋季节。结论肠道病毒是2014-2015年石家庄地区病毒性脑炎流行的主要病原,且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有明显集中趋势,应加强对病毒性脑炎的预警和防范。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脑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不同的病毒引起,在免疫能力正常的人群中单纯疱疹病毒(HSV-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EB病毒(EBV),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最为常见。病毒的种类、宿主的免疫状态和环境因素决定了受累的脑区以及疾病的预后。尽管目前特异的治疗仅限于几种病毒,但正确的诊断、对症支持治疗对预后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