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与血浆增食欲素A的关系,以期为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67例抑郁症患者行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定,根据睡眠情况分为睡眠障碍组(研究组,n=37)及非睡眠障碍组(阳性对照组,n =30),多导睡眠图检测睡眠情况,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增食欲素-A水平,并与2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阴性对照组).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及非睡眠障碍组比较,抑郁症睡眠障碍组患者HAMD抑郁量表评分及血浆Orexin-A水平均明显增加(P< 0.05,P<0.01);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潜伏期长,觉醒次数及时间增多,睡眠效率及维持率明显下降,浅睡(S1期睡眠)增加而深睡(S3、S4期睡眠)减少(P<0.05,P< 0.01);REM潜伏期缩短,REM睡眠时间增多,REM活动度、强度及密度明显增强(P<0.05,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浆Orexin-A水平与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觉醒次数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47、0.591、0.670,P<0.01),与S3%+S4%呈负相关(r=-0.872).结论 睡眠障碍者抑郁程度较非睡眠障碍者更高,血浆Orexin-A水平升高可能是引起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一项重要因素,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觉醒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效果.方法 将67例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例,使用右佐匹克隆合并脑电生物反馈治疗8周)和对照组(33例,单用右佐匹克隆治疗8周).采用多导睡眠(PSG)监测技术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第8周末,两组多导睡眠脑电图中实际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睡眠潜伏期、REM(快速眼动)潜伏期、REM睡眠比例、夜间觉醒次数、觉醒总时间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睡眠脑电图各项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SQI评分均低于各自治疗前(P<0.05),研究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老年失眠症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唑吡坦对失眠症患者睡眠影响的多导睡眠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多导睡眠图(PSG)探讨唑吡坦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对27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非器质性失眠症诊断标准的患者连续进行3晚PSG描记,其中第3晚睡前予10 mg唑吡坦,观察用药后PSG的变化.正常对照组33名,作1夜适应和1夜基础PSG监测.结果 与基线睡眠比较,患者服用唑吡坦后睡眠效率提高[(91%±4%)vs(87%±8%),P<0.05],觉醒时间减少[(24±6)min vs(39±16)min,P<0.01],S1减少[(18%±6%)vs(30%±18%),P<0.01],S2增加[(60%±5%)vs(44%±18%),P<0.01],睡眠潜伏期缩短[(36±18)min vs(22±11)min,P<0.01].结论 唑吡坦对失眠症患者夜间多导睡眠图脑电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评估其临床意义及对失眠症过度觉醒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及正常睡眠人群各25例,分别检测清晨血浆皮质醇水平,并比较3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过度觉醒量表(HAS)评分,及其评分与皮质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顽固性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 PSQI、HAS 评分、血浆皮质醇水平均高于原发性失眠组和对照组,且血浆皮质醇水平与两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过度觉醒机制可能是失眠症发生的重要机制,血浆皮质醇可视为表征觉醒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外周血清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方法纳入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78例和正常对照76名,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作为评定睡眠质量的标准,采用自制一般资料问卷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所有被试检测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结果患者组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中CAT、GSHPX、SOD的浓度低于对照组,MDA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PSQI评分与血清中CAT(r=-0.445)、GSH-Px(r=-0.393)、SOD(r=-0.460)分别呈负相关(P0.01),与MDA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082,P=0.310)。结论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外周血清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存在异常,提示非器质性失眠症与氧化应激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失眠症患者对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估,并通过对多导睡眠图(PSG)睡眠参数的定量分析,对失眠症患者的睡眠状况进行客观评估,进一步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失眠症患者和健康人各100例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进行评定,并分别进行多导睡眠图的整夜睡眠描记,次日晨起后询问夜间睡眠情况.结果 失眠症组PSQI各成分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症组的睡眠潜伏期(min)延长(失眠症组43.69±11.54,对照组16.01±10.44)、总睡眠时间(min)减少(失眠症组314.65±91.89,对照组446.41±77.81)、睡眠效率降低(失眠症组64.51%±18.59%,对照组91.32%±3.58%)、快眼动睡眠时间(min)减少(失眠症组33.26±15.61,对照组93.21±2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眠症组对总睡眠时间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减低、对睡眠潜伏期的评估较PSG检测值显著增高,自我评估与实际睡眠情况不一致.结论 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较差.失眠症患者的PSG各睡眠参数有特征性的改变,利用PSG检查发现失眠症患者对失眠情况的主客观评估不一致,存在过高估价睡眠潜伏期和过低估价睡眠时间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对血清尿酸(UA)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多导睡眠监测(PSG)记录OSAHS组(158例)及对照组(75例)患者的睡眠参数,并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OSAHS组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亚组.计算两组体质量指数(BMI),并分别将其分为肥胖亚组及非肥胖亚组.检测各组血清UA及血脂水平并比较.并将血UA水平与PSG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SAHS组BMI、AHI、氧减饱和指数(ODI)、血氧饱和度小于90%的比例(TS90%)、呼吸相关微觉醒、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和最长低通气时间及血清UA、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 ~0.01).AHI、ODI、L-SaO2、呼吸相关微觉醒、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在轻度、中度、重度3个亚组中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0.01).与轻度亚组比较,重度亚组TS90%、UA水平显著增加,M-SaO2、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OSAHS非肥胖亚组的血清UA水平较对照组非肥胖亚组显著升高(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UA水平与AHI、TS90%、呼吸相关微觉醒呈正相关(r=0.198,r=0.289,r=0.245;P <0.05~0.01).结论 OSAHS对血UA及血脂代谢的影响随病情而加重.  相似文献   

8.
佐匹克隆及三唑仑对失眠症患者多导睡眠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短半衰期催眠药对失眠症患者夜间多导睡眠图(PSG)和白天多次睡眠期测定(MSLT)的影响。方法将22例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佐匹克隆组(15mg)和三唑仑组(0.5mg),各11例。对两组用药前后进行夜间PSG和白天MSLT检测和比较。结果用药后夜间PSG显示睡眠效率提高、觉醒和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促食欲素A水平与路易体痴呆核心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共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诊断与治疗的51例路易体痴呆患者以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46例认知功能正常对照者,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估整体认知功能、临床痴呆评价量表(CDR)评估痴呆严重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抑郁严重程度、神经精神科问卷(NPI)评估精神行为,测定血浆食欲素A水平;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路易体痴呆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究血浆促食欲素A与路易体痴呆核心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究血浆促食欲素A与神经心理学测验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 路易体痴呆患者MMSE(Z=-8.387,P=0.000)和MoCA(Z=-8.479,P=0.000)评分均低于对照者,CDR(Z=-9.072,P=0.000)、ADL(Z=-8.692,P=0.000)、HAMD-17(Z=-7.568,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老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维生素B12、血清叶酸与血Hcy的相关性。方法测定各组高龄老人血清H cy水平,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高血压的高龄患者按双盲标准随机分成A、B 2组,A组45例采用常规临床治疗并同时增加叶酸治疗,剂量5 mg ,3次/d ,维生素B12500μg ,3次/d。B组45例采用常规临床治疗但未增加叶酸治疗,并分别在患者入院后及接受治疗8周后测量血清 Hcy 水平。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 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缺血性脑卒中伴高血压患者A 组经叶酸治疗8周后血浆 Hcy水平下降,与入院时血浆 Hcy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同时低于B组同期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缺血性脑卒中伴高血压B组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高龄患者Hcy水平变化与血压高低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高危因素,常规检查血 Hcy血清水平,并及时给予维生素B12及叶酸治疗,能够有效降低 Hcy水平,有效调节血压,从而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高血压共病性失眠症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评估其临床意义及对失眠症过度觉醒的预测价值,探讨两者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纳入高血压共病性失眠症患者25例(高血压共病性失眠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25例(原发性失眠组)和对照组25例(正常睡眠),分别检测清晨血浆皮质醇水平,比较3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过度觉醒量表(HAS)评分,分析各量表评分与皮质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共病性失眠组患者的PSQI、HAS评分、血浆皮质醇水平均较原发性失眠组和对照组增高,且血浆皮质醇水平与两个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正相关。结论过度觉醒机制可能是失眠症发生的重要机制,血浆皮质醇水平可视为代表觉醒水平的重要指标,高血压病和失眠可能通过共同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病理生理机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失眠患者的抑郁情况及心理状态.方法 60例失眠症患者为失眠组,对照组为在本院体检的无睡眠障碍的健康人60例,所有调查对象自愿填写并完成各个评价量表,包括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A型行为类型问卷.结果 失眠组症状自评表中10个调查项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组焦虑情况与抑郁情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组A-、A和M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P<0.001; χ2=6.53,P<0.05; χ2=18.77,P<0.001).结论 失眠患者多伴焦虑和抑郁,应主要采用心理干预,辅以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及调整患者人格,以改善患者睡眠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关托咪定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以及该治疗方法对失眠症过度觉醒的影响。方法对本科室22例失眠症患者行睡眠监测、血清皮质醇检测、相关量表评估及各系统检查,并行盐酸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术后复查睡眠监测、血清皮质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行盐酸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后,失眠症患者较术前睡眠潜伏期缩短(P〈0.05),睡眠总时间延长(P〈0.05),睡眠效率增高(P〈0.05),觉醒次数及入睡后清醒时间无明显减少(P〉0.05),清晨8:00血皮质醇降低(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平衡术可缩短失眠症患者的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总时间,改善睡眠效率,但对睡眠维持状态无明显改善,并可降低血皮质醇抑制过度觉醒状态。  相似文献   

14.
失眠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应付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状况.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量表(SSS)对失眠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各88例进行测评.结果:失眠症组自责、幻想和退避分量表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求助分量表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各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失眠症组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失眠症组自责与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等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而求助与焦虑、抑郁、偏执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多采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且有较多的心身症状,应付方式和身心健康有相关性.失眠症患者缺乏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5.
同型半胱氨酸与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高海拔地区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发光免疫法测定高海拔地区ACI患者40例,中度海拔地区ACI患者48例及70例不同海拔健康对照组血浆Hcy、叶酸(FA)和维生素B12(VitB12)浓度.结果 不同海拔地区ACI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升高,FA水平明显低于各对照组(P<0.01).与中度海拔ACI组相比,高海拔ACI组Hcy水平显著增高,FA的含量显著降低.健康对照组随着海拔增高Hcy的含量增高而FA的含量降低.VitB12在4组间变化不大.ACI组Hcy与FA间呈负相关(r=-0.034,P<0.05).与VitB12相关不显著.结论 高Hcy血症与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失眠症的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建立失眠症的多导睡眠图(PSG)模式.方法应用日本Nihon Kohden公司的Neurofax-1518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技术,对39例失眠症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者进行PSG全夜监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失眠症组的PSG表现为睡眠总时间减少(正常组464.1±22.9分,失眠症组359.7±31.5分,P<0.01),睡眠潜伏期延迟(正常组19.9±9.8分,失眠症组31.5±18.4分,P<0.01),醒觉次数多(正常组1.4±0.7次,失眠症组4.9±2.1次,P<0.01),睡眠效率低(正常组94.6±5.1%,失眠症组84.7±8.3%,P<0.01),第一阶段睡眠增加(正常组9.1±1.9%,失眠症组27.9±17.9%,P<0.01),第二阶段睡眠下降(正常组56.2±4.7%,失眠症组45.9±17.7%,P<0.01),第3,4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16.7±4.9%,失眠症组9.1±5.1%,P<0.01),REM睡眠潜伏期缩短(正常组87.8±11.7分,失眠症组53.8±19.7分,P<0.01).此外,失眠症组有8例(N=8/39,20.5%)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效率综合分析正常,但患者主诉"无睡眠感",有"主观性失眠"存在.结论失眠症患者PSG存在睡眠进程、睡眠结构和REM值的变化.睡眠潜伏期延迟和慢波睡眠S1增加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本组研究还发现失眠症患者中有一部分对象可能属于"主观性失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患者自发性体动及深部体温昼夜节律特点。方法共14例发作性睡病患者和14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行夜间多导睡眠图监测和次日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体动记录仪连续监测自发性体动1~2周并每日记录睡眠日记,于昼夜20个时间点测量深部体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发作性睡病组患者夜间卧床时间增加(P=0.008),睡眠效率降低(P=0.001),入睡后觉醒次数增加(P=0.000)、觉醒时间延长(P=0.000),易出现睡眠始发的快速眼动睡眠(SOREMP,P=0.002);MSLT试验中平均睡眠潜伏期缩短(P=0.000),SOREMPs次数增加(P=0.000);夜间总活动量和活动度增加(均P=0.000),白天总活动量和活动度减少(均P=0.000),夜间与白天总活动量和活动度比值升高(均P=0.000)。两组受试者深部体温呈现明显昼夜节律变化,其中值、振幅和峰值相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77,0.730,0.488)。结论尽管发作性睡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睡眠-觉醒节律和自发性体动的昼夜节律紊乱,但其对深部体温的影响并不显著,提示发作性睡病患者体温中枢的调节能力相对保留。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失眠症患者主、客观睡眠状况及睡眠质量。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和多导睡眠图监测仪对27例失眠症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睡眠质量评定和整夜多导睡眠图描记,次日晨完成早晨问卷。结果失眠症组睡眠问题多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效率、REM睡眠时间、睡眠维持率、N3时间、N3%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睡后觉醒时间、觉醒次数、N2%、觉睡比、微觉醒总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1)。失眠症组入睡困难因子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4,P<0.05),与微觉醒总时间正相关(r=0.49,P<0.05);服药情况因子与觉醒次数、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N2时间及N2%正相关(r=0.41~0.66,P<0.05或0.01),与REM睡眠时间及比例、N3时间及N3%负相关(r=-0.53~-0.41,P<0.05或0.01)。SRSS总分与N2%正相关(r=0.47,P<0.05),与睡眠维持率负相关(r=-0.41,P<0.05)。失眠症组的主观睡眠潜伏期大于客观睡眠潜伏期(P<0.01),主观总睡眠时间少于客观睡眠时间(P<0.01),而对照组主客观睡眠潜伏期、睡眠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比较差,存在入睡过长、频繁觉醒、深睡眠及REM睡眠减少等睡眠问题。同时对自身睡眠状况的评价存在主、客观的不平衡,失眠症患者有过分估计自己失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AP)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这些炎性标志物与MS疾病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4例急性期MS患者、15例缓解期MS患者及30名健康体检者,测定其血LPA、AP和 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1)急性期MS组治疗前血浆 LPA、AP和血清 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 MS组(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1)。(2)急性期MS组经治疗28 d后血浆LPA、AP和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3)急性期MS组治疗前血浆LPA与AP水平存在相关性(r=0.807,P<0.01),急性期MS组治疗前血浆LPA和AP与血清Hs‐CRP水平存在相关性(r=0.574,P<0.05;r=0.776,P<0.01)。结论血浆LPA、AP和血清 Hs‐CRP水平可能作为MS患者疾病活动性的炎性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青年缺血性卒中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青年缺血性卒中及其不同类别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60例青中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及60例正常健康青中年对照者血浆Hcy水平.结果 全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同龄段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又高于中年患者(P<0.05),青年缺血性卒中组中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平均Hcy水平为最高,与其他类别组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Hcy是缺血性卒中重要发病原因之一,且Hcy对青年缺血性卒中影响比中年大,尤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更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