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3种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比较。方法取防腐成人膝关节标本15具,随机分为三组,每组5具,标本制作成ACL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后不同内固定方式模型,分别为:缝线组、缝线结合空心钉组、空心钉组。每具标本分别在MTS-858材料测试系统进行屈曲30°加载60、90、120、150 N正常、术后及疲劳后测试,模拟Lachman试验。实验过程中三维激光扫描仪从不同角度自动捕捉膝关节运动变化,采集实验数据,用geomagic studio 5.0软件处理。结果不同应力及不同状态下三组间ACL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缝线结合空心钉组固定效果最好,平均位移(3.53±0.24)mm,空心钉组次之,平均位移(4.63±0.37)mm,缝线组效果最差,平均位移(5.75±0.53)mm。结论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三种内固定方式中缝线结合空心钉内固定效果最好,空心钉内固定次之,缝线内固定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2.
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不同内固定疗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明确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不同内固定对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5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关节镜下钢丝、丝线、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判断患肢整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取得了较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和运动功能,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关节功能良好;关节镜复位内固定术后6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2.2±2.4)分,术后1 a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5.1±2.7)分;钢丝组、丝线组、螺钉组等内固定之间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钢丝、丝线、螺钉复位内固定是前交叉韧带胫骨棘止点撕脱骨折的重要治疗手段,术后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钢丝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钢丝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3年1月~2009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复位钢丝内固定治疗13例移位的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术后可调式支具保护,积极康复训练.采用Lysholm评分对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术后定期复查膝关节X线片.结果 13例获6~3...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两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方法] 12具猪膝关节新鲜标本,制备ACL胫骨撕脱骨折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每组各6具膝关节。缝线组采用缝线结合外排锚钉固定,双排组采用锚钉双排桥式固定。生物力学测试机上进行测试,记录最终失效荷载、屈服载荷、位移、刚度。[结果]除缝线组1例失效,其余对象都通过了50~250 N载荷,1 000周期循环测试,位移缝线组为(4.19±1.31) mm,双排组为(1.94±0.3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轴向加载损毁试验,最终失效荷载缝线组为(612.60±121.59) N,双排组为(580.19±119.79) 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服载荷缝线组为(343.09±208.07) N,双排组为(278.01±196.39) 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度:缝线组(17.93±7.72) N/mm,双排组(48.34±9.57) 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方式都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特性,均提供可靠内固定,在生物力学上无明显差异。在循环加载环境下,双排固定提供了更少的位移。相比抗拔能力,双排固定更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钉结合锚钉固定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对22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以空心螺钉联合锚钉内固定治疗,术后膝关节支具伸直位固定保护下,早期开始循序渐进的伸屈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本组22例患者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2周X线片示所有患者撕脱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未见骨折端明显移位。术后6个月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1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5.5%。结论膝后内侧入路应用空心螺钉结合锚钉内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可有效地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关节镜下复位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Chen DY  Jiang Q  Li W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54-25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腰穿针引导不可吸收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下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关节镜下腰穿针引导不可吸收线固定治疗ACL下止点撕脱骨折30例,按M eyers-M cKeever分型:Ⅱ型8例,Ⅲ型17例,Ⅳ型5例。手术在关节镜下进行,复位骨折片,采用交叉韧带重建钻导器(Acufex PCL gu ide)引导由关节外向关节内骨折块边缘钻孔制成两骨隧道,置入腰穿针,后通过腰穿针穿线,皮下打结固定骨折块治疗。术后无需石膏外固定,康复简单。随访时摄X线片,并进行Lysholm评分。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2年,平均(15.0±4.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膝关节不稳症状,KT2000检查结果佳,18例新鲜骨折病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Lysholm评分平均98.4分。4例陈旧骨折病例,术前平均55.0分,术后平均89.8分。结论关节镜下复位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捷、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术后美观,康复简单、功能恢复良好,并且不需要石膏外固定,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内固定。新鲜骨折病例效果优于陈旧骨折病例。但需要术者掌握良好的关节镜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间27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平均(28±8)岁,排除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骨折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4例,Ⅳ型4例。本组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单隧道缝线环绕固定方法治疗。定期复查X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Lysholm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疼痛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进行评定;主观因素包括肿胀、关节稳定性及参加工作满意度;记录并发症。术前术后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6)个月。骨折均在3个月内愈合,无感染、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27例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26例患者末次随访Lachman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1例患者随访体检时膝关节Ⅱ°松弛,自诉无腿软不稳现象。视觉模拟VAS评分平均为(1.0±0.6)分。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42±9),末次随访膝关节Lysholm评分(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2.365,P <0.01)。主观评价所有患者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 结论关节镜下单隧道悬吊固定缝线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操作创伤小,简单方便,骨折复位固定牢靠,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镜下三线交联拔出固定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6月36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Meyer-McKeevers分型Ⅱ~Ⅳ型)患者采用上述术式治疗。通过标准前外侧入口进行全面关节镜检查后,将带PDS缝线的腰椎穿刺针穿过ACL胫骨附着基底的前1/2,引入第1根Ethibond 2号线,穿过膝关节横韧带下的两端,皮下到达胫骨前内侧。分别从胫骨前内侧至骨折前内、外侧缘钻孔2个骨隧道后,将第2根Ethibond 2号缝线穿过一侧隧道、ACL胫骨附着基底后1/2和另一侧骨隧道。然后,在止点的第1根缝线上引入第3根缝线。最后,将3根缝合线全部拉紧,再像网一样扎紧,复位并固定骨折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及伤口感染情况。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中位Tegner活动水平量表均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骨折复位较好、固定牢靠,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2~16周。[结论]镜下三线交联拔出在直视下行ACL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分型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关节镜下分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6例,13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2例患儿采用丝线固定,11例采用钢丝固定。结果 26例获平均19.8(6~3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93.52±2.27)分,术后1年平均(96.20±1.58)分。结论关节镜下分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错位在关节镜下复位及钢丝内固定的新途径。方法:关节镜下骨折块复位及钢丝内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14例。结果:术后14例骨折块位置满意。所有病例均获正常活动范围。结论:本术式为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错位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简便易行和便于推广应用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和不可吸收缝线固定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9年1月关节镜下治疗并获2年以上随访的43例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骨折Meyers-McKeever-Zaricznyj分型均为Ⅱ型或Ⅲ型。其中21例采用空心螺钉固定(空心螺钉组),22例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缝线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评分,采用Lachman试验和KT-2000检测评估关节稳定性。结果空心螺钉组手术时间为48~60 min,平均51.6 min,缝线组为55~68 min,平均63.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5,P=0.032)。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空心螺钉组为(5.7±0.6)年,缝线组为(5.3±0.5)年。术后两组骨折均临床愈合,空心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3±0.6)个月,缝线组为(3.2±0.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3,P=0.019)。末次随访时,空心螺钉组患者关节活动度为(128.6±10.1)°,缝线组为(130.2±14.1)°;屈膝30°KT-2000检测健、患侧胫骨前移差值分别为(0.9±0.3)mm和(1.0±0.4)mm;Lysholm评分分别为(94.6±14.5)分和(95.1±17.2)分;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空心螺钉和不可吸收缝线固定Meyers-McKeever-ZaricznyjⅡ、Ⅲ型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均能获得较好疗效,但均有部分患者术后存在5°或10°的膝关节伸直滞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空心钉和8字缝线内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3—2013-10诊治的22例儿童胫骨棘撕脱骨折的临床资料。12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空心钉组),10例采用8字缝线固定(缝线组)。采用膝关节活动范围、韧带松弛情况、Lysholm、IKDC评分评估2组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空心钉组手术时间为(59.62±5.78)min,缝线组为(77.81±11.08)min,空心钉组手术时间少于缝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8,P=0.006)。2组均获随访,空心钉组获得随访1.3~3.7(2.80±0.72)年,缝线组获得随访0.9~3.5(2.14±0.91)年。2组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2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前抽屉试验均呈阴性,Lachman试验仅空心钉组1例阳性,但终点为阴性。空心钉组和缝线组Lysholm评分分别为(94.23±2.71)分和(93.20±1.55)分;IKDC评分分别为(93.73±1.96)分和(92.90±2.41)分。2组Lysholm评分、IKDC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空心钉和8字缝线固定治疗儿童胫骨髁间棘止点撕脱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8字缝线应用范围广、手术风险小、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n K  Gai PZ  Xu Q  Liu JZ  Yu TB  Tian SQ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4):270-273
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1995年10月至2005年10月应用3种手术方法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49例:切开复位内固定17例(A组);关节镜下复位内固定19例(B组);有限切开加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13例(C组).平均随访时间4.6年.结果 A、B、C 3组伸膝功能正常分别为35.5%、16.O%和38.0%;轻度异常分别为35.5%、11.0%和23.0%;中度异常29.0%、47.0%和31.0%;重度异常0、26.0%和8.0%.3组屈膝正常分别为82.0%、78.0%和84.0%;轻度异常12.0%、11.0%和8.0%;中度异常6.0%、11.0%和8.0%.Laehman和前抽屉试验阳性率3组分别为35.0%、45.0%和38.0%,轴移试验阳性率3组分别为11.0%、16.O%和13.0%.Lysholm 评分3组平均分别为98.6分、97.3分和98.2分;Tegner评分分别为6.6分、6.4分和6.7分,KT-2000检查胫骨前移分别平均为6.9 mm、7.1 mm和6.6 mm;健患侧对比差异分别平均为1.4 mm、1.7 mm和1.5 mm,除伸膝功能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2,P<0.05),其他各种指标组间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限切开辅助关节镜下适当的过度复位和三维、坚强内固定是治疗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 固定胫骨不稳定pilo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用7具新鲜国人踝关节标本制备Ru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根据不同固定方法 分5组,A组:内侧支撑钢板固定,B组: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加内侧空心钉固定,C组:外侧外固定支架加内侧空心钉固定,D组:外侧外固定支架加内侧支撑钢板固定,E组:内侧外固定支架加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固定.比较各组的强度、刚度、失效载荷等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 A、B、C、D、E组胫骨远端的抗压应力值分别为(1.31±0.10)、(1.61±0.14)、(1.17±0.13)、(0.90±0.08)、(0.98±0.08)MPa,轴向刚度分别为(1224.49±115.40)、(1016.95±102.32)、(1395.34±140.12)、(1935.48±180.42)、(1764.71±174.76)N/mm,水平剪切刚度分别为(3076.92±304.20)、(2553.19±250.73)、(3529.41±344.42)、(4800.00±490.61)、(4444.45±451.52)N/mm,失效载荷分别为(2448±208)、(2034±184)、(2791±265)、(3871±382)、(3529±342)N,等效刚度值分别为(703±56)、(583±62)、(805±74)、(1100±108)、(1035±110)N·m/Deg. 结论 对于胫骨不稳定性pilon骨折,采用胫骨内侧支撑钢板或胫骨远端前外侧解剖型钢板附加外固定支架固定,不但具有优越的生物力学性能,等效刚度高,而且固定坚强、可靠,操作方便,踝关节稳定性好,为Ruedi-Allgower Ⅲ型pilon骨折切开复位手术固定选择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3种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24具人工合成右侧胫骨根据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形态学特征建立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模型,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分别采用前内侧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固定(A组)、外侧锁定钢板固定(B组)、后侧T型支撑钢板固定(C组),测量不同内固定组在轴向载荷500、1000及1500 N下的垂直位移和最大失效载荷. 结果 A、B、C组5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相对位移分别为(0.376±0.022)、(0.268±0.024)、(0.131±0.019)mm,1000 N载倚下相对位移分别为(0.871±0.031)、(0.593±0.039)、(0.437±0.064)mm,1500 N时相对位移分别为(1.460±0.083)、(1.293±0.075)、(0.842±0.117)mm,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失效载荷分别为(2360±217)、(3083±190)、(3545±250)N,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侧T型钢板固定组抗载荷力学性能稳定性最强,对固定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钢丝固定移位的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对35例移位的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应用钢丝固定,根据Meyers和McKeever分型,Ⅱ型17例,Ⅲ型14例,Ⅳ型4例。术后X线观察骨折愈合。根据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和随访末膝关节功能。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94±3.06)个月,无切口及关节内感染。术后X线检查显示骨折解剖复位,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1.91±4.30)周,随访末平均Lysholm评分(92.63±5.46)分,与术前(27.49±10.83)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29,P〈0.05)。结论关节镜下应用钢丝固定移位的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快,内固定物关节外取出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皮撬拨复位、Ethibond不可吸收缝线领带结套扎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3年2月-2008年12月,收治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14~45岁,平均19.5岁。左膝16例,右膝12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运动伤10例,扭伤7例。骨折根据Meyers-McKeever分型:Ⅲ型18例,Ⅳ型10例。X线片示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移位。受伤至手术时间4~12 d,平均7 d。采用关节镜下经皮撬拨复位、Ethibond不可吸收缝线绕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进行领带结套扎固定技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6个月,平均26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于术后9~13周愈合,平均11周。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恢复伤前生活和运动水平;膝关节稳定,无跛行、绞锁和髁间窝撞击表现;膝关节伸屈活动度0~130°。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均呈阴性。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93.5±2.5)分,与术前(29.0±2.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00,P=0.000)。结论关节镜下经皮撬拨复位、不可吸收缝线领带结套扎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髁间隆突撕脱骨折创伤小,复位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前嵴撕脱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04—2013-04,共诊治21例胫骨髁间前嵴撕脱骨折,关节镜下骨折块复位后,采用1或2枚可吸收空心钉内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膝关节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3.4个月。术后3个月2例出现膝关节僵硬,屈伸受限,予麻醉下推拿松解后恢复至屈伸5°-110°。术后1年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X线片及MR示:骨折对位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为(91.67±0.76)分,IKDC评分为(96.13±0.87)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30,P〈0.001;t=105.236,P〈0.001)。患者均恢复正常运动及生活能力。结论膝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前嵴撕脱骨折具有微创、痛苦小、内固定相对牢固、操作简便、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并比较关节镜下骨隧道缝线固定与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通过关节镜手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并获得随访的6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骨隧道缝线固定组(28例)和螺钉固定组(34例)。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膝关节屈伸活动度;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2000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膝关节主观评价问卷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12~32个月,平均16.5个月,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相近,且术后病人均未出现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缝线固定组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50.46±4.59)分、(92.25±2.82)分,2000 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由术前的(49.29±8.49)分提高到术后的(90.86±3.38)分;螺钉固定组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49.06±3.85)分、(91.76±7.34)分,2000 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由术前的(47.00±8.31)分提高到术后的(90.29±2.78)分;术后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802,t=-21.730,t=-44.723,t=-28.102,P均<0.001),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后轴移试验结果均为阴性,Lachman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3,P=0.856)。病人末次随访时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发现骨赘形成及髁间窝撞击表现。结论 关节镜下采用骨隧道缝线固定或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均可获得牢靠固定,临床疗效理想,骨隧道缝线固定法在处理粉碎骨折及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手术操作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0.
髓内扩张自锁钉治疗胫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髓内扩张自锁钉(IESN)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胫骨标本18根,制成中段斜行骨折模型;梅花针、交锁钉、IESN固定胫骨后进行抗屈伸、抗侧弯、抗短缩、抗扭转、抗疲劳方面的生物力学测试,评价IESN的内固定稳定性;同时比较三种内固定稳定程度的差异。结果IESN在抗侧弯、抗短缩、抗扭转、抗疲劳刚度方面明显强于梅花针(P<0.01),在抗屈伸方面与梅花针、交锁钉相当(P>0.05);在抗侧弯方面强于交锁钉(P>0.05);在抗扭转方面稍差于交锁钉(P>0.05);在抗短缩方面明显弱于交锁钉(P<0.01)。结论髓内扩张自锁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有较强的固定作用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