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配制皮试液方法的效果。方法:2000例门诊输液需做头孢菌素皮试病人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1000例。实验组采用新方法配制,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配制,对比两组皮试结果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皮试液配制时间明显少与常规组,两组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新方法配制皮试液操作程序简单,皮试液浓度准确,避免多次稀释而引起的污染,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皮试液配制方法的改进;方法:分别将青霉素组和头孢菌素组随即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进行比较对照;结果: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两组药物改进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改进后的皮试液准确率更高一些;讨论:在l}缶床中,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前,皮试操作必不可少,应不对改进其操作方法,减少操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不同溶媒对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和注射用水作溶媒的青霉素皮试结果。方法对72例需要应用青霉素患者做2种溶媒青霉素皮试。结果生理盐水溶媒皮试液阳性率7%,注射用水溶媒皮试液阳性率15%。结论用注射用水作溶媒做青霉素皮试阳性率高于用生理盐水作溶媒做青霉素皮试,临床中应尽可能减少青霉素皮试的假阳性发生率,使患者得到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青霉素族抗生素可引起过敏反应,使用前必须做皮内过敏试验。为保证青霉素皮试液的质量,有人建议用枸椽酸钠等调节青霉素皮试液的pH以增加其热稳定性。但经临床使用反映有假阳性发生。本文作者采用双盲法,分别用枸椽酸钠缓冲液和生理盐水配制的青霉素皮试液进行了阳性率比较,并用相应的空白溶液进行了自身对照,经统计处理,结果表明:含有枸椽酸钠的青霉素皮试液具有很高的假阳性率(P<0.001),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幼儿更易发生(P<0.001),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我科自1996年1月~1998年5月共做青霉素皮试266例,误判为阳性24例,现将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266例患者均为我科住院病人,误判阳性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19~67岁,心血管疾病14例,血液系统疾病6例,糖尿病4例。2 方  法按常规方法配制青霉素皮试液,浓度为500U/mL,用1mL注射器,4号、5号针头,稀释液为生理盐水,青霉素皮试液现用现配,用75%酒精消毒皮肤,自然挥发后在前臂内侧下段皮内注射0.1mL,20min后判断结果,标准为《基础护理学》中青霉素皮肤试验的…  相似文献   

6.
青霉素皮肤过敏试验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霉素是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因其杀菌作用确切,价格低廉,故受到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的青睐,但是该药容易引起变态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所以用药前做过敏试验尤为重要,现将笔者临床工作中做过敏试验几点的体会总结如下。1 病例介绍例1:男,32岁,因发热、咽痛、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拟以青霉素静滴治疗,用药前用75%酒精棉球消毒前臂内侧皮肤后,按青霉素常规皮试液注射一皮丘,15分钟后观察局部皮丘已消失,但前臂皮肤消毒处出现一大片弥漫性红晕,判断为青霉素皮试反应阳性,因改用庆大霉素治疗后效果差,第2日重新…  相似文献   

7.
青霉素G钠(钾)小儿皮试结果判断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笔者对500例青霉素皮试阳性患儿进行同等条件的生理盐水对照试敏,结果80%均为阳性,针对这种情况,翻阅文献资料发现在临床上使用0.2%浓度的利多卡因为青霉素、链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作溶媒,而阻滞这些药物对肌注局部疼痛传导的理论依据。自1998年5月起,对青霉素皮试阳性的患儿采用0.2%利多卡因溶液配制青霉素皮试液试敏(单位浓度20u/0.1mL),结果原青霉素皮试阳性者仅有2%为阳性。这样大大降低了青霉素皮试的阳性率。1 青霉素试敏“阳性”原因分析1.1 皮试的疼痛可引起假阳性反应:皮试…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需要做过敏试验的药物种类逐渐增多,护士在配制药敏试验液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排除影响药敏试验结果因素,提高准确性。我院自1990年1月~1996年12月对1369例做过敏试验中存在问题作一简单的分析。1标准不统一药敏试验液配制法除了全国统一教课书上青霉素等6种药物外。新的生物制剂、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V钠等没有统一的皮试液配制法。有的按浓度比例如上繁锁的程序做了皮试,也有不做过敏试验直接使用药物。因此,临床应用中出现差别很大。我们认为药物过敏试验液溶媒要统一,因其内含成份不同、溶液渗透压不同会影响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青霉素皮试液对婴幼儿皮试的效果。方法:选择青霉素皮试实验的200例婴幼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分别予以不同剂量的青霉素进行皮试,观察组皮试试剂量为0.05ml,对照组为0.1ml,观察两组患者阳性、假阳性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受试者出现假阳性率分别为6.97%和17.0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剂量为0.05ml的青霉素皮试液时,出现假阳性的概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2421例儿童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皮肤过敏试验,探讨其阳性率和皮肤过敏试验的必要性。实验结果表明:头孢唑啉(cefazolin)皮试550例,阳性反应3例,阳性率为0.55%,头孢环己(cefradin)皮试1871例,阳性反应18例,阳性率为0.96%,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78% (1/36)。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肠胃道不适和皮肤过敏,因此,笔者认为头孢菌素类药物普遍实行皮肤过敏试验无临床意义,但对青霉素过敏者需作皮试,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11.
头孢曲松是具有广谱、低毒、长效特点的新型半合成抗生素,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的感染,但此药对大脑皮质直接产生刺激,可引起癫痫样发作,也有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的报道。目前国内有关头孢曲松类药物皮试液浓度说法不一,而且头孢曲松皮试液浓度教科书和药典均无记载。亟待通过用不同浓度皮试液进行皮试,确定头孢曲松皮试液的最佳浓度,确保用药安全。为此,笔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儿科门诊头孢菌素皮试情况,为是否需做皮试提供客观资料。方法 采用门诊西药房儿科使用头孢菌素处方皮试结果统计和分析。结果 用头孢菌素原液皮试的有1 333例,使用头孢菌素皮试阳性发生率2.33%。结论 头孢菌素用药前皮试有必要采用头孢菌素原液做皮试。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生理盐水和蒸馏水溶媒对皮试结果的影响 ,笔者将 1994~ 1998年入院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蒸馏水组 ,发现蒸馏水组阳性率高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对 1994~ 1998年入院患者 ,需要做皮试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蒸馏水溶媒配制试验组 (A组 ) ,共 6 32例 ,男 342例 ,女 2 90例 ;年龄 6个月~ 70岁 ,平均 2 9岁。生理盐水溶媒配制试验组 (B组 ) ,共6 6 2例 ,男 389例 ,女 2 73例 ;年龄 6个月~ 78岁 ,平均31岁。两组分别做青霉素、链霉素、氨苄青霉素、精破抗 (TAT)试验。1.2 方法 :A组用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皮试液剂量不同不影响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使用抗生素治疗且需要做皮试的1600名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皮试。对照组在右侧腕中横纹上约4~5cm正中为宜,注射皮试液0.1ml,观察组在左侧腕中横纹上约4~5cm正中为宜,注射皮试液0.02~0.05ml,以看清毛孔为准。比较两种皮试液剂量在阳性率、假阳性率及疼痛程度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皮试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皮试假阳性率及疼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内注射0.02~0.05ml皮试液,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而对皮试结果的判断、药物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皮试试验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戌  谢雁鸣  王永炎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0):2877-2879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以速发Ⅰ型变态反应最为严重,需要进行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皮试以筛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不仅能够早期发现中药注射剂在人群中的致敏情况,而且是了解过敏发生机制的途径之一,对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皮试主要适用于常发生Ⅰ型变态反应的中药注射剂,研究人群选择健康志愿者和药品说明书中所规定的适应症患者,皮试方法可采用皮内注射法与点刺法.皮试液浓度的不同可能会影响皮试阳性率,中药注射剂皮试液配制主要参考青霉素皮试液制备方法,可设置不同剂量的中药注射剂皮试液、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盐酸组胺进行对照.根据Ⅰ型变态反应发生的特点,皮试观测时应密切关注30 min内的情况,观测指标应围绕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6.
韩凤华  王凤兰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2):1210-1210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 47岁. 2005年 1月 28日门诊以子宫肌瘤收入院.术前作青霉素试敏,询问无过敏史,于左前臂掌侧皮内注射青霉素 G试验液 0.1ml(用 0.9%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浓度为 500u/ml), 20min时观察结果,皮丘无隆起,周围皮肤无红晕,无伪足,无自觉症状,但距皮试区上约 3.5cm处出现一直径为 3cm的环形红晕,环内皮肤不发红,试敏前此处皮肤无异常.在对侧以同样试验液,同样方法重做一次, 20min时观察结果,局部无反应,但在试敏区左侧约 1.5cm处出现一直径为 2cm的环形红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桔梗皂苷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指标、肺功能指标及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观察,研究桔梗皂苷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为桔梗皂苷临床用于治疗哮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分别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A组),卵白蛋白(OVA)致敏组(B组),OVA+桔梗皂苷组(C组),OVA+地塞米松组(D组)。检测肺功能及检测灌洗液上清测白介素4,白介素13(IL-4、IL-13),沉渣行瑞氏-吉姆萨染色做细胞分类和计数,最后处死动物取肺组织做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1)气道阻力变化:四组小鼠在基线水平、Ach浓度在0.5g/L、1.5g/L时气道阻力无明显差异(P〉0.05),B组小鼠气道阻力(Ach浓度在5g/L、15g/L、45g/L时)高于A组(P〈0.05),C、D组(Ach浓度在5g/L、15g/L、45g/L时)气道阻力低于B组(P〈0.05),C组和D组(Ach浓度在5g/L、15g/L、45g/L时)气道阻力无明显差异(P〉0.05)。(2)BALF炎症细胞改变:B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A组(P〈0.05)。D组炎症细胞计数均低于B组(P〈0.05),C组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与B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B组(P〈0.05)。C组和D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3)BALF细胞因子改变:B组IL-4、IL-13浓度均高于A组(P〈0.05)。C组和D组IL-4、IL-13浓度均低于B组(P〈0.05),C组IL-4浓度与D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IL-13浓度低于D组(P〈0.05)。(4)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A组外周血管及小气管周围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B组外周血管及小气管周围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B组比较,C组和D组小气管周围及肺泡区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1)通过炎症指标、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直接注射与75%乙醇消毒皮肤对青霉素皮试结果的影响。方法将在门诊做青霉素皮试的患者1 0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直接注射法进行皮试;对照组采用75%乙醇消毒皮肤后皮试。结果试验组皮试假阳性少,结果判断清楚,且注射部无感染发生。结论青霉素皮试直接注射安全可行,假阳性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活血止痛微乳凝胶的体外释放和透皮吸收特性,为该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装置,分别以半透膜和离体小鼠皮肤为体外模型,采用UPLC同时测定接收液和皮肤中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杨酸甲酯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4 min,10%~90%A),检测波长280 nm,流速0.6 m L·min~(-1),进样量1μL。结果:活血止痛微乳凝胶中丹皮酚、丁香酚和水杨酸甲酯在6 h内的累积释放率分别为70.35%,59.40%,54.64%,释放速率分别为1.138,11.57,73.54μg·cm-2·h~(-1);体外透皮试验6 h累积透过率分别为40.34%,36.34%,41.44%,透过速率分别为0.657,7.127,56.04μg·cm-2·h~(-1)。结论:活血止痛微乳凝胶具有较好的体外释放和透皮性能,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经皮渗透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Graves′(格利夫氏)病患者血清中粘附分子变化。方法:168例初患格利夫氏病患者分为两组;单纯用他巴唑或丙基硫氧嘧啶治疗组(A组),他巴唑或丙基硫氧嘧啶合用五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和可溶性血管内皮粘附分子(sVCAM-1)含量的变化;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状腺功能(FT3,FT4,TGAb,TMAb)。结果:A组sICAM-1治疗前,后为(989.7±105.6)μg/L,(758.8±175.8)μg/L(P>0.05);sVCAM-1治疗前,后为(1580.6±619.5)μg/L,(1332.0±532.9)μg/L(P>0.05);B组治疗前,后sICAM-1为(1100.1±99.7)μg/L,(489.5±189.9)μg/L(P<0.01),sVCAM-1为(1705.5±434.7)μg/L,(898.3±358.6)μg/L(P<0.05)。C组sICAM-1,sVCAM-1分别为(342.5±250.2)μg/L,(661.2±320.8)μg/L,A,B两组治疗前sICAM-1,sVCAM-1与C组的sICAM-1,sVCAM-1分别比较,均显著增加(P<0.01,P<0.05);与A组治疗后比较,B组治疗后血清中sICAM-1,sVCAM-1含量明显下降(P<0.05)。通过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甲状腺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格利夫氏病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