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玻璃体注射万古霉素治疗外源性眼内炎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去甲万古霉素和妥布霉素治疗眼内炎的疗效,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应用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A(感染对照)、B(妥布霉素)、C(去甲万古霉素)、D(去甲万古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组,治疗后不同时间做临床观察,14天时摘除术眼行组织病理学和电镜检查。结果 C组与B、A组炎症反应少(P<0.05),D组比C组炎症反应少,组织结构完整(P<0.05)。结论 玻璃体注射去甲万古霉素疗效优于妥布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可减轻炎症反应并防止组织破坏。 相似文献
2.
外源性细菌性眼内炎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细菌性眼内炎经玻璃体腔穿刺给药(以下简称TAP)或/和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以下简称VIT)的治疗情况。方法:61例61眼外源性细菌性眼内炎患者,35眼TAP治疗;其中12眼无效再VIT治疗;26眼VIT治疗。结果:23眼仅TAP治疗者22眼视力进步,0.1及以上者13眼,玻璃体清晰或混浊明显减轻,12眼先TAP后VIT治疗者7眼视力进步,玻璃体全部清晰;26眼VIT治疗者20眼视力光感及以上,其中5眼视力0.1及以上,玻璃体均清晰;6眼视力丧失。VIT主要并发症为:眼内出血,视网膜脱离,白内障、角膜内皮水肿。结论:TAP方法简便,眼内损伤少,应首选,尤适合于玻璃体混浊局限于前中段,较早期的细菌性眼内炎;VIT操作复杂,有并发症,适合于TAP治疗无效以及含有眼内异物或视网膜前有机化膜,视网膜脱离等合并症的细菌性眼内炎 相似文献
3.
玻璃体内药物注射治疗细菌性眼内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药物注射治疗细菌性眼内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细菌性眼内炎1989-1991年用传统常规方法治疗(Ⅱ组)45例与1997年3月-1999年3月用玻璃体内药物注射(Ⅰ组)联合传统常规方法治疗30例的结果对比。结果:Ⅰ组显效16.7%,有效率40%,Ⅱ组显效率2.2%,有效率11.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内药物注射联合传统常规治疗对治疗细菌性眼内炎有较好的效果。对广大基层医院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 对1999年6月~2003年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4例(14只眼)化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除眼内异物外,其余患者临床诊断化脓性眼内炎后均先采用保守治疗,密切观察1~2天无好转而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眼内炎的原因:眼球穿通伤13只眼,青光眼术后晚期滤过泡感染1只眼。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先抽取前房及玻璃体腔内液体涂片及培养。采用标准三通道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7只眼因前房积脓及晶状体前大量渗出和3只眼外伤性白内障影响手术而同时切除晶状体,8只联合巩膜环扎。缝合巩膜切口后玻璃体腔内注射罗氏芬2.5mg及地塞米松0.4mg。术后全身继续使用抗生素及激素1周。术后平均随访14.8个月(2~24个月).结果 14只眼中术后视力提高12只眼(85.7%),眼球保留13只眼(92.6%)。5只眼培养阳性。术后玻璃体腔内少量出血2只眼,无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注射抗生素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疗效可靠。只要手术时机选择适当,大多数患者能保住眼球,恢复有用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外伤性眼内炎危险因素及玻璃体类手术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从1990~2002年收治的所有外伤性眼内炎患者30例,对其性别、年龄、外伤类型、病原体、治疗方法及其预后进行分性。结果 男性23例,平均24.8岁。女性7例,平均13.1岁。学龄前儿童和未成年人以注射器外伤为主,成年人以铁丝扎伤及铁异物为主;其中18例进行病原体检查,阳性率为55%,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分别有4例和6例。玻璃体类手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有效的方法。结论 对不同的年龄与职业采取恰当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外伤性眼内炎;对眼内炎患者应及时选择适合的玻璃体类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细菌性眼内炎系眼内严重感染。一般局部和全身用药疗效差,抗生素直接玻璃体腔内注射可达到较高治疗浓度,有效治疗眼内炎。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确定应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7.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急性感染性眼内炎二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严重的眼病,治疗不及时多导致失明或眼球萎缩,我院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治疗急性感染性眼内炎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例1男17岁左眼被铁钉刺伤1天,眼痛伴视力急剧下降5小时,于2005年9月15日入院,患者1天前工作中不慎被铁钉刺入左眼,当时于工厂附近诊所洗眼加眼膏包眼处理,第2天晨起时觉眼痛、流泪,自行打开眼罩后发觉视物不见。眼部检查:左眼视力光感不确,眼压54mmHg,眼睑红肿,4点处角巩膜缘处有2mm闭合创口,角膜水肿,后弹力层皱褶,KP( ),房水混浊,前房积脓3mm,虹膜肿胀,纹理消失,瞳孔痉挛缩小2mm×… 相似文献
8.
127例外源性化脓性眼内炎病原体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外源性化脓性眼内炎病原体及其对药物敏感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127例(127眼)经临床诊断为化脓性眼内炎的前房水或玻璃体液标本进行涂片检查、细菌培养、真菌培养,对细菌培养阳性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然后对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外源性化脓性眼内炎涂片阳性率为22.05%,细菌及真菌培养阳性率为42.52%。其主要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及铜绿假单孢杆菌。大多数细菌对环丙沙星敏感,对氯霉素、利福平、头孢唑琳耐药。结论:对化脓性眼内炎患者的前房水或玻璃体液进行涂片、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明确眼内炎的性质及指导临床用药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是内眼手术后或外伤后发生的眼内感染,其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视功能丧失,甚至眼球萎缩[1,2].由于血眼屏障的影响,全身及局部应用药物治疗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的效果较差.随着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技术的日趋完善,应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该病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为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对其的治疗效果,我们回顾分析了一组外源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应用玻璃体腔填充物硅油或全氟丙烷(C_3F_8),对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外源性眼内炎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08年3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外源性眼内炎66例66只眼,术中应用硅油(52只眼)或全氟丙烷(C_3F_8)(14只眼)作为玻璃体腔填充物.结果 硅油填充组52只眼中,48只眼视力提高(92.3%),34只眼(65.4%)术后视力≥0.05.C_3F_8填充组14只眼中,10只眼视力提高(71.4%),5只眼(35.7%)术后视力≥0.05.硅油填充组术后视力优于C_3F_8组(X~2=4.017,P<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是治疗外源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硅油优于C_3F_8. 相似文献
11.
Posttraumatic exogenous Nocardia endophthalmit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URPOSE: To report a case of posttraumatic exogenous Nocardia endophthalmitis. DESIGN: Interventional case report. METHOD: A 46-year-old man presented with counting fingers vision, severe eye pain, hypopyon, and an iris mass consistent with endophthalmitis following a penetrating injury to the left eye. RESULTS: Despite oral fluconazole and repeated intravitreal injections of vancomycin, gentamicin, and amphotericin B, the eye remained painful with a persistent hypopyon and recurrent iris masses. Cultures of the vitreous and iris masses remained negative for organisms. Despite vitrectomy and sector iridectomy of the iris mass with repeat injections of intravitreal antibiotics, the patient continued to have severe pain, poor vision, and developed new iris masses. Enucleation cultures confirmed Nocardia asteroides. CONCLUSIONS: Posttraumatic exogenous Nocardia endophthalmitis is extremely rare, and its clinical signs can mimic a fungal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外因性化脓性眼内炎的病因构成及玻璃体注药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外因性化脓性眼内炎患者27例(2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结果眼球穿孔伤导致的眼内炎13眼,与白内障手术相关的眼内炎12眼,青光眼手术晚期滤泡感染2眼,玻璃体切割术后感染1眼。经玻璃体注药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炎症控制眼球外形结构完整20眼,占71.43%,其中功能成功(视力≥0.02)18眼,占64.29%,均达脱盲(视力≥0.05)标准。结论眼球穿孔伤和白内障手术是目前导致外因性眼内炎的最主要原因,尽早行玻璃体注药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外因性眼内炎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外因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26例26眼由眼球穿孔伤及白内障手术所致外因性眼内炎的治疗结果。治疗方法有玻璃体腔注药及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随访4—32月,平均7月,26眼中25眼(96.2%)炎症得到控制,22眼(84.6%)视网膜在位。视力提高20眼(76.9%),不变3眼(11.5%),下降3眼(11.5%)。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7眼,4眼再次行玻璃体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结论 玻璃体腔注药和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外因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根据病情变化的需要,及时行玻璃体切除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眼内炎的病因以及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01/2012-12收治的眼内炎患者共16例16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42~82(平均60)岁。其中5例患者行眼球内容物剜除术,11例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结果:因眼外伤所致眼内炎8例,内源性眼内炎2例,白内障术后2例,抗青光眼术后2例,感染性角膜炎1例,白内障过熟期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1例。经玻璃体切割术后8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脱盲(视力>0.05)6例(55%)。结论:眼外伤是眼内炎的最常见原因,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能不同程度恢复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16.
17.
18.
眼内炎病因学回顾性分析和玻璃体切割术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眼内炎的病因以及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眼内炎患者共46例4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5例37眼,女11例11眼,年龄2~59岁,平均37.4岁。除2例患者因眼内炎症过重行眼内容物摘除术外,其余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随访4~28个月,平均15.1个月。结果 因眼球穿通伤所致眼内炎30例32眼,内源性眼内炎7例7眼,白内障术后6例6眼,玻璃体切割术后1例1眼。不明原因2例2眼。经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眼球穿通伤是眼内炎的最主要原因,及早行玻璃体切割术对取得较好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兔玻璃体内注射氟康唑治疗外因性真菌性眼内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兔玻璃体内注射氟康唑治疗外因性真菌性眼内炎的效果。方法 大白兔玻璃体内接种白色念珠菌后不同时间玻璃体内注射氟康唑100μg或二性霉素B5μg,以间接检眼镜检查,玻璃体腔穿刺真菌培养及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评估药物的疗效。结果 早期用药(1h,18h)2天时玻璃体仍清晰,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后玻璃体进行性混浊,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后期用药(3天,5天)玻璃体混浊仍继续进展,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真菌培养阳性率仅为11.1%。感染眼标本光镜下均见玻璃体腔内形成霉菌性脓疡,并见PAS染色( )的菌丝及孢子。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氟康唑治疗外因性真菌性眼内炎无明显疗效玻璃体穿刺真菌培养阳性率较低。治疗上应以联合玻璃体切割术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分析24例内源性眼内炎的全身易感因素及致病微生物。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确诊为内源性眼内炎的患者24例 (32眼)。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史询问、血清免疫学检查如(如RF、HLA-B27等)、常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检查等)及眼B型超声检查,对符合手术标准的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术中获取房水、玻璃体进行涂片和培养。主要指标 全身易感因素和房水、玻璃体的涂片及培养结果。结果 24例患者中,主要全身病史包括:糖尿病4例(16.7%),手术(引产、胆结石、肾结石)后3例(12.7%),肝脓肿2例(8.4%),连续高强度工作史2例(8.4%),泌尿系统感染2例(8.4%),阴道炎2例(8.4%),长期免疫抑制剂使用1例(4.2%),口腔感染1例(4.2%),细菌性脑膜炎1例(4.2%),呼吸系统感染1例(4.2%)。24例患者中有16例(66.7%)患者在眼部症状出现前或伴随眼部症状出现发热,并接受全身抗生素治疗,有静脉输液史。31眼眼内液培养阳性率为54.8%(17眼),其中45.2%(14眼)为真菌,分别为:白色念珠菌7眼(22.6%),假丝酵母菌3眼(9.7%),西弗假丝酵母菌2眼(6.5%),高里丝假丝酵母菌1眼(3.2%),热带念珠菌1眼(3.2%);9.7%(3眼)为细菌:2眼(6.5%)为肺炎克雷伯杆菌,1眼(3.2%)为浅绿气球菌。结论 本组内源性眼内炎患者的全身病史以不同诱因引起的发热多见,常见诱因包括外科手术、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及肝脓肿,全身基础病变以糖尿病多见。致病微生物以真菌多见,特别是白色念珠菌,细菌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多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