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泵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6例泵衰竭与139例不伴泵衰竭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I并发泵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肌梗死病史与心肌多部位梗死是AMI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318、2.968),而成功溶栓及早期介入治疗则是保护因素(OR分别为0.067、0.163)。结论:对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多部位梗死的AMI患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意其泵衰竭的发生;早期积极的心肌再灌注治疗可有效预防AMI患者发生泵衰竭。  相似文献   

2.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一种致命性并发症,本文对我科1995年5月~2002年8月院内死亡的(AMI)病人中,经心包穿刺或超声证实为心脏破裂的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AMI并发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符合 AMI 诊断标准病例,排除包括年龄<18岁、住院时间<2 d、临床资料不完备、住院期间发生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并发症及终末期肾脏病或已行透析患者,从基线资料、心肌梗死病情、实验室检查、药物以及器械辅助等治疗等方面收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有 AKI 及无 AKI 两组,利用 SPSS 19软件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而获得 AKI 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病例565例,发现 AKI的发病率为16.1%,其中 AKI 组患者病死率为19.8%,非 AKI 组病死率为0.4%(P <0.01)。单因素组间比较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包括:(1)基本病史年龄、高血压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史、慢性肾脏病史、脑梗死史、周围血管病史;(2)心肌梗死病情心室纤颤、心率、Killip分级≥3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实验室资料血肌酐、eGFR、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钙蛋白I、B 型脑钠肽、C 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白蛋白;(4)药物及器械辅助等治疗呋塞米最大日剂量、未使用 ACEI /ARB 类药物及他汀类药物、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安置临时起搏器、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进行机械通气治疗(P <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对AMI 后 AKI 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早期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逐年增加与不良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5年收本科收治的发病年龄≤4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大多数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结论:不良生活方式是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强化健康教育、干预不良生活方式,能够预防青年即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院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及临床相关情况。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的11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心肌梗死部位最多的见于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发生心律失常的103例,发生率87.29%。死亡16例,死亡率13.6%。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发病高于农村;发病以60~79岁年龄段最多;住院1周内死亡发生率最高,占81.25%。死亡原因主要见于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心脏骤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对发病率不断提高,其发病年龄也相应提前,青年AMI的报道逐年增多,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回顾我院1996年以来收治的25例青年AMI,结合有关文献,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并发心脏破裂(Cardiac rupture,CR)患者的危险因素、诱发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AMI患者1639例,经超声证实为心脏破裂者15例,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龄(≥70岁)、女性、低体重者(<19 kg/m2)发生心脏破裂的可能性高;频繁呕吐、烦躁、情绪激动、过早活动、用力排便等为诱发因素.结论 CR是AMI在临床中致命性的并发症,抢救成功率低,对于高龄、女性、低体重AMI患者,尤其要严格护理评估观察,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指导及健康宣教以取得患者配合,及时消除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造成供血心肌缺血损伤坏死。本病并发症多,炳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总结335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进一步阐明AMI病人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9.
15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好发于 5 0~ 70岁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提高 ,青年人心肌梗死逐渐受到重视。本文结合文献对我院近 10年 15例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探讨其病因、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以便早期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和延缓冠心病和急性心梗的发生。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 2 8~ 40岁 ,男 14例 ,女 1例 ,年龄2 8~ 40 (平均 3 6.2 )岁。1.2 诊断标准 根据持续性胸痛 ,典型心电图演变及特异性心脏血清标记物变化 ,符合WHO规定的诊断标准。1.3 危险因素  14例男性均嗜烟 ,冠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病因。方法:对28例青年人AMI患者进行回顾性综合分析。结果:青年人AMI患者以男性为主(96.4%),发病突然又有典型心绞病症状,多有明确诱因。结论:青年人AMI强调预防为主,主要是强调早期去除危险因素,而吸烟是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燕飞  马敏 《护士进修杂志》2013,(24):2227-2229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诊断为AMI的1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白编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进行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结果46.43%(78/168)的患者有焦虑情绪,49.40%(83/168)的患者有抑郁情绪,28.57%(48/168)的患者同时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有:经济状况差、自费治疗、工作压力大、存在睡眠问题;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有:工作压力大和睡眠问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其焦虑抑郁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应采取心理干预为主的措施,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2.
心区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泵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心区交感神经阻滞(CSNB)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泵衰竭疗效.方法AMI泵衰竭患者4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除行CSNB及手术当天停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外,其他药物处置与对照组相同.观察治疗后生命体征变化、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缓解及心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30 min后,两组呼吸频率、收缩压下降(P<0.05);治疗组心率降低(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15 min、30 min、60 min后,治疗组分别有12例、17例、21例心力衰竭症状与体征缓解、对照组对应分别为2例、8例、1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24 h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VS.62%,P<0.05).结论CSNB治疗AMI泵衰竭,起效快、疗效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突发猝死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及时的抢救并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结果: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做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现场救治和护理,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挽救患者生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66岁。2004年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胸闷、胸痛,每次发作2~3分钟缓解,未重视。2005年12月10日患者自觉胸痛频率、程度加重,每次持续20分钟,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正常,给以消心痛及活血化淤药物治疗后,胸闷明显好转。12月16日患者在上厕所后突发胸痛剧烈,放射到背部,伴有四肢发冷,大汗、恶心、呕吐,胸痛持续不缓解,家人急送当地人民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予以住院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自觉胸痛稍缓解,但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不能左侧卧入睡,心电图检测提示心肌梗死范围扩大,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为进一步治疗,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青壮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发病特点,有针对性早期干预控制危险因素,监控高危人群,预防和延缓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方法回顾分析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壮年人心肌梗死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77.78%)、血脂增高(44.44%)、高血压(22.22%)、平时精神压力大(66.67%)、超重及肥胖症(63.89%)、饮酒史(55.56%)、糖尿病(11.11%);危险因素及诱发危险因素劳累(38.89%)、饮酒(36.11)、情绪激动(25%)、饱餐(11.11%)。结论清楚与青壮年AMI有关的危险因素和发病诱因,积极做好预防干预对防治心肌梗死发生发展有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北京地区首诊于急诊科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患者5年生存状况以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北京地区AHF注册登记研究中AMI后并发AHF的患者纳入研究,以5年全因死亡作为终点对患者进行随...  相似文献   

17.
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目的 为探讨细胞凋亡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心肌细胞中的意义。方法 用末端原位标记 (TUNEL)法、DNA电泳和电镜三种方法检测兔急性心梗模型中梗塞区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 TUNEL法发现 :兔急性心梗模型中梗塞区心肌细胞凋亡千分率在冠脉结扎前 (0h)和结扎后 1h、2h、3h、4h、6h、8h、12h的改变如下 :0h组 (31 0 0± 14 0 0‰ )和 12h组 (6 8 0 0±31 72‰ ) <1h组 (142 33± 5 3 5 2‰ ) <2h组 (370 83± 6 6 0 1‰和 8h组 (32 1 17± 86 43‰ ) <3h组 (5 86 83± 5 5 0 2‰ ) <4h组(836 17± 43 73‰ ) (P均 <0 0 5 ) ,即急性心梗心肌细胞凋亡数在冠脉结扎后 1h时开始逐渐增多 ,到 4h时达高峰 ,其后逐渐下降 ,到 12h时已逐渐降至正常。DNA梯形电泳显示在兔冠脉结扎后 3h、4h、6h时梗塞区的心肌细胞均出现相差约 180~2 0 0bp的DNA阶梯 (Ladder) ,而其它各时间点的心肌细胞未见有相差约 180~ 2 0 0bp的DNA条带。电镜观察显示在兔冠脉结扎后梗塞区内的心肌细胞核膜完整、染色质浓集、电子密度增加的凋亡特征 ,有的则出现核膜破裂、染色质溶解成碎屑的坏死现象。结论 兔冠脉在结扎 3~ 6h时梗塞的心肌细胞凋亡特征最明显 ,细胞凋亡在急性心梗心肌细胞死亡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住院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3年12月住院年龄≥70岁的AMI患者459例,分为死亡病例组(51例)和非死亡病例组(408例)。对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两组临床特征,记录死亡原因,分析死亡高危因素。结果5年间年龄≥70岁AMI患者住院总病死率11.1%。死于心力衰竭15例(29.4%),心源性休克13例(25.5%),致死性心律失常-室颤8例(15.7%),心脏破裂6例(11.8%),肺部感染-呼吸衰竭6例(11.8%),急性肺栓塞和脑卒中3例(5.9%),其中31例(60.8%)死于入院48h内。死亡病例组前壁心梗、既往心梗、心衰和糖尿病史4项临床特征明显高于非死亡病例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AMI患者死亡率高,死亡多发生于病程早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室颤是主要死因,前壁心梗、既往心梗、心衰和糖尿病史是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检测意义。方法:比较102例冠心病患者的cTnI和心肌酶谱的测定结果。结果:AMI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cTnI 87.5%、CK-MB62.5%、CK56.3%、AST46.9%、LDH40.6%。结论:AMI患者胸痛后10h血清cTnI的敏感性最高,血清cTnI对AMI诊断的特异性明显高于心肌谱(CK、Cl-MB、AST和LDH),对诊断AMI有重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