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附22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22例。结果:22例颈部神经鞘瘤病人中,13例位于颈动脉间隙,6例位于胸锁乳突肌下方,2例位于颈静脉孔区,1例位于梨状窝,CT平扫可显示病变的大小、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增强扫描病变区呈无强化、中等程度增强化到明显强化。结论:CT检查对颈部神经鞘瘤定位准确,对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赖宇林  曾丽 《四川医学》2004,25(11):1248-1249
目的 探讨MRI对造成视交叉移位的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叉。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使视交叉受压移位的占位病变的MRI表现。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垂体瘤21例,颅咽管瘤5例,脑膜瘤3例,胶质瘤8例,脊索瘤1例,鼻咽癌1例,脑积水2例。视交叉受压向上偏前移位8例,向上偏后移位23例,向前下移位5例,向侧方移位5例。视交叉受压倾斜27例。视交叉显示不清2例。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视交叉移位的原因和移位后的位置,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颈部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1例颈部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患者年龄7~75岁,平均40岁。24例男性,37例女性。9例行平扫,52例行增强扫描。神经鞘瘤54例,副神经节瘤18例,神经纤维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4例。23例可判断肿瘤的神经起源,来自交感神经6例,迷走神经3例,臂丛6例,颈丛5例,舌下神经、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各1例。结果43例位于颈动脉间隙,10例位于椎旁间隙,5例位于咀嚼肌间隙,2例咽旁间隙,椎前间隙、腮腺区及枕部皮下各1例。25例神经鞘瘤(25/28,89.3%)增强扫描呈不均匀高低混杂密度。17例颈动脉体瘤,2例为双侧病变,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17个病灶(17/19,89.5%)使颈内、外动脉夹角增大,11个病灶(11/19,57.9%)包绕颈动脉。4例恶性神经鞘瘤密度不均匀。4例神经纤维瘤增强呈不均匀强化。结论解剖部位及增强扫描强化特点对于颈部周围神经源性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周围血管或肌肉移位对判断肿瘤神经起源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颈部良性肿瘤的CT和MRI影像进行分析,以提高颈部病变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良性肿瘤9例,其中颈部纤维瘤、腮裂囊肿、副神经节瘤各1例,神经鞘瘤6例。结果:副神经节瘤平扫表现为颅底至颈总动脉之间的颈动脉间隙内肿块,快速注射造影剂后肿块明显强化。神经鞘瘤增大时,肿瘤将动脉推向外侧进而将颈内静脉亦推向外侧,而迷走神经鞘瘤将颈内动脉和静脉推开,即颈动脉位于肿瘤的内半表面,颈内静脉位于肿瘤的外半表面。腮裂囊肿在T1WI上呈均匀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结论:颈动脉间隙的良性肿瘤的发病部位极相近,一般可以通过增强扫描进行区分,且根据肿瘤与颈内动静脉之间的关系可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颈部神经鞘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比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的MSCT的横断面及其多平面重建(MPR)表现. 结果 30例神经鞘瘤中,位于颈动脉间隙22例,椎旁间隙肿瘤8例.MSCT平扫见肿块内密度均匀9例,其内表现为均匀软组织密度,或均匀类囊样密度;密度不均匀21例,其软组织密度内可见更低密度影,并见2例高密度钙化.MSCT增强见肿块呈均匀明显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21例,病灶内可见增强部分呈斑驳样,形态不规则. 结论 MSCT可以清晰地显示颈部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对颈部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病理组织学所见及MRI表现。结果:11例MRI检查均清晰显示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形态,信号特征,其中8例在硬膜内,2例居硬膜内外,1例位于硬膜外,1例为多发,增强后瘤体明显强化。结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CT,MRI眶内、球外良性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及增强扫描对其诊断意义。方法:使用GEMAX640CT机进行薄层扫描的图像重建。MRI检查使用HTIACHI0.3T永磁扫描机。13例做了CT增强检查,5例做了MRI增强检查。结果:血管瘤7例,炎性假瘤6例,脑膜瘤2例,泪腺混合瘤6例,神经纤维瘤2例,视神经鞘瘤1例,筛窦发育异常1例,单纯眼肌肥大17例,眶内静脉曲张1例,眼眶骨膜下脓肿1例。结论:①MRI较CT有较高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正确率。②MRI是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③除囊性、骨膜下脓肿及血管因素的良性占位外,增强CT,MRI扫描对良性眼眶病变的定性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咽旁间隙肿瘤的MRI及病理对照研究,提高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06年6月至2016年12月,回顾性分析33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包括4例多形性腺瘤,4例神经鞘瘤,1例颈动脉体瘤,1例副神经节瘤,血管瘤2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3例,多形性腺癌1例,淋巴瘤4例,浆细胞瘤1例,腮腺癌2例,腮腺腺样囊性癌2例,腮腺腺泡细胞癌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滑膜肉瘤2例,横纹肌肉瘤1例,粘液腺癌1例,低分化腺癌1例,血管外皮肉瘤1例。所有33例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其中32例患者进行MRI平扫加多期增强MRI影像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应用X2分析检验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常规MRI、常规MRI加多期增强MR影像特征与组织病理学结果,整体符合率分别为51.5%,78.1%。结论常规磁共振成像、多期增强MRI联合应用可以提高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幕下占位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及特征,提高对幕下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水平。方法分析我院74例经临床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下占位性病变的CT和MRI表现。结果74例中星形细胞瘤和脑膜瘤各12例:听神经瘤和转移瘤各10例:髓母细胞脑瘤8例:血管母细胞脑瘤7例:室管膜瘤、结核瘤和蛛网膜囊肿各3例:动脉瘤2例:三又神经瘤、胆脂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及动静脉畸形各l例。幕下占位性病变中脑内病变44例,脑外病变30例。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转移瘤、髓母细胞瘤及血管母细胞瘤为幕下常见的占位性病变,该区占位性病变大部分有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本组CT定位、定性准确率为78%、69%:MRI为95%、89%。结论CT和MRI对该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颈部淋巴管瘤的CT表现和CT诊断价值.方法 9例淋巴管瘤中6例为囊性淋巴管瘤,3例为海绵状淋巴管瘤.螺旋CT平扫9例,平扫同时增强扫描3例.结果 淋巴管瘤在CT表现为颈部边界清晰的囊性肿物,位于颈动脉间隙或颈外侧间隙,有明显占位效应,沿邻近疏松组织间隙蔓延生长.囊性淋巴管瘤表现为水样密度,密度均匀,有分隔,囊性区无强化,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海绵状淋巴管瘤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背景下等密度或略高密度的点片状和条状.结构,CT增强扫描特征为低密度区无强化,囊壁及分隔呈点状、条状、网格状强化.结论 CT检查可清晰显示淋巴管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和蔓延范围,依据其部位、内部结构和CT特点可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MRI影像学在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早期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8例颅底咽旁间隙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影像学诊断。结果 CT诊断早期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病理准确性分别为神经鞘瘤82.35%、腮腺深叶多形性胰瘤77.78%、神经纤维瘤61.11%、腮裂囊肿25.00%、颈动脉瘤50.00%、血管瘤50.00%。MRI诊断早期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病理准确性分别为神经鞘瘤94.12%、腮腺深叶多形性胰瘤88.87%、神经纤维瘤91.67%、腮裂囊肿100.00%、颈动脉瘤75.00%、血管瘤66.67%。CT影像神经鞘瘤变图像为圆形,边界光滑,包膜完整,颈动脉瘤累及静脉孔。MRI显示腮腺深叶多形性胰瘤同侧咽旁间隙生长。神经纤维瘤与腮腺深叶分界较清晰。强化扫描结果发现,T2加权为不均性高信号,T1WI椭圆形肿物多呈低信号。结论 CT、MR均能诊断早期颅底咽旁间隙肿瘤,两者影像学各具特点,联合诊断能鉴别早期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病理,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MSCT及MRI表现特征,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观察和分析病变的部位、累及的间隙、形态、结构、密度/信号及增强等表现。结果病变分别位于颈上、中、下部和颈浅间隙、颈动脉鞘间隙、颈深间隙,其中大部分位于颈中部(共20例)和颈动脉鞘间隙(共21例)。CT及MRI表现为多囊型28例,病变范围较大,形态不规则,内有分隔,沿颈部间隙蔓延;其中16例囊壁和分隔较薄,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囊内容物于CT呈水样密度,于MRI呈长TI、长T2信号。单囊型4例,病变较小,为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壁薄,增强壁轻度强化,囊内容物密度和信号与多囊病变相似。合并感染4例,其中多囊型3例、单囊型1例,囊壁及分隔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囊内容物密度/信号与肌肉密度相仿,增强囊壁及间隔中度强化。合并出血10例,其中多囊型9例、单囊型1例,CT显示囊内容物密度明显增高,于MRI呈T1及T2混杂信号,可见液液分层。结论 CT及MRI能显示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特征性表现,故对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颈部神经源肿瘤磁共振成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 ( MRI)对颈部神经源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源肿瘤的 MRI1 3例 ,包括神经鞘瘤 8例 ,神经纤维瘤 4例 ,恶性神经源肿瘤 1例。结果 :依据肿瘤引起的附近间隙、血管、肌肉等移位方向进行肿瘤定位。神经鞘瘤病理上有不同组成成分 ,因此可根据磁共振的信号特点及增强后表现对其作出定性判断。结论 :MRI是诊断颈部神经源肿瘤的有效方法 ,最有价值的诊断指征为肿瘤的部位、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以及肿瘤的信号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特发性眶炎症与眼眶神经鞘瘤CT、MRI图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特发性眶炎症和眼眶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MRI检查和MSCT检查对特发性眶炎症和眼眶神经鞘瘤定性、定位诊断符合率,并分析两者影像学表现。结果 40例患者MSCT、MRI检查对特发性眶炎症与眼眶神经鞘瘤的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眶炎症3例呈椭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泪腺型5例呈椭圆形,4例呈扁平状。眼眶神经鞘瘤21例位于肌椎内,26例位于肌椎外。3例视神经受压移位,19例肿瘤内可见囊变和出血,未见包绕视神经生长。MRI可见4例出现肿瘤颅内蔓延。结论 MSCT检查和MRI检查均可有效显示特发性眶炎症与眼眶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点,但MRI检查鉴别诊断的能力要优于MSCT,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MRI、DSA检查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的10例颈动脉体瘤,其中4例行MRI T1WI、T2WI及对比增强MRA,6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0例均行DSA和TBO试验.结果 10例术前CT、MRI、DSA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10例病变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CT平扫主要表现为均匀性低密度球形病灶,CT值25~37 Hu.MRI的特征为T1WI、T2WI均为高信号,中心有流空信号,MRA均清楚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特点.DSA表现为肿瘤包绕颈动脉,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肿瘤均匀染色,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 CT、MRI和DSA均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比较容易,若将三种方法优化组合,可优势互补,为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供科学、准确而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对比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高频超声声象图与MRI影像特征,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17例经细针活检组织学检查证实的颈部囊性淋巴管瘤,均行超声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声像图和MRI图像特征.结果 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主要超声和MRI特征表现为颈部至颌下和(或)纵隔内蔓延生长的多房囊性肿块,内见细条状分隔,沿周围疏松组织间隙呈爬行性生长,境界清,有占位效应.超声诊断15例,误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88%;MRI诊断17例,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高频超声和MRI检查可清晰显示颈部囊性淋巴管瘤的病变大小、形态、延伸范围,多数可做出定位、定性诊断;MRI更准确地显示病变的范围、毗邻、包绕的重要组织器官,以及病变性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10例鞍区占位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探讨鞍区占位的MRI诊断价值。方法10例鞍区占位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结果9例经病理证实,1例经治疗回访证实;对鞍区占位MRI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MRI鞍区占位定位诊断正确率100%,直观显示占位的大小、形态、空间定位及周围情况。结论MRI对鞍区占位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俞伉  高军 《现代实用医学》2008,20(3):207-208
目的探讨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小儿颈部淋巴管瘤患者CT、MRI表现。结果6例CT平扫均为薄壁、近水样密度包块,其中4例密度均匀,2例伴高密度区。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及中等信号分隔影,3例瘤内可见低信号分隔,2例有包膜,4例边界不清。4例增强后囊壁及分隔有强化。结论CT、MRI对于小儿颈部淋巴管瘤具有重要的定位、定性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腮腺及其周围间隙的CT解剖标志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 4 0例、4 2侧腮腺肿瘤病历做回顾性分析 ,从病变部位、病变发展情况 ,研究腮腺及其旁解剖结构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帮助。结果 :腮腺浅、深叶的重要解剖标志是走行在腮腺中的面神经和下颌后静脉 ,本组面神经显示的有 16例 (38% ) ,下颌后静脉显示的有 32例(80 % )。浅叶肿瘤向前侵及咬肌 10例 (2 5 % ) ;向后侵及胸锁乳突肌前缘 14例 (33% ) ;向外与皮肤及皮下组织粘连。深叶肿瘤向内突向咽旁间隙 ,与腮腺深叶内缘旁的茎突肌群及颈血管紧邻 ,使之受压、移位 ,关系密切 ,分界不清 ,本组颈鞘血管显示的有 12例 (30 % ) ,其中 9例颈鞘血管变窄 ,并有受压、移位。结论 :清楚地了解腮腺及其旁的解剖关系 ,可以判断肿瘤的来源 ,并帮助做出定性诊断 ,可直接影响手术前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及18例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除1例有双侧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外,其余均为单发。10例多形性腺瘤均位于茎突前间隙,使同侧茎突及其肌群、腭帆张肌、二腹肌及颈内动、静脉受压向后移位。17例神经源性肿瘤(1例颈静脉球瘤除外)均位于茎突后间隙,肿块与腮腺深叶分界清楚,同侧咽旁脂肪组织、茎突及其肌群、腭帆张肌、二腹肌及颈内动脉受压向前移位。其中4例神经鞘瘤、3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和1例神经纤维瘤使同侧颈内动、静脉明显分离;3例颈动脉体瘤使颈内、外动脉明显分离。另外,4例多形性腺瘤(40%)在MRI上可见局灶性低信号,即"靶征"。7例副神经节瘤(88%)可呈典型的"盐和胡椒征"。结论通过MRI仔细观察咽旁间隙邻近结构的移位情况,判断肿瘤发生的精确位置并结合肿瘤的特征性信号,从而有助于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