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证论治     
一、血证的含义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致疾患的总称。《内经》中有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便血等记载。将各种出血归在一起称之为“血证”,则始于《医学正传》。二、病因病机(一)病因  相似文献   

2.
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出血性疾患,可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太过、久病或热病等多种原因导致。究其病机,有实证及虚证的不同,一般初病多实,久病多虚;由实火所致者属实,由阴虚火旺、气虚不摄血甚至阳气虚衰所致者属虚。证候的寒热虚实不同,则治法各异,应注意辨明。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历来以血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二阴,或渗于肌肤疾患,称为血证。然颜老以为,失血固属血证,若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血液生成减少,肾虚精髓不足,血液化源匮乏所致贫血失血,均可称之血证。临床常见之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白血  相似文献   

4.
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疾病,统称“血证”。《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血由水谷精微变化而成,生化于脾。若因外感内伤而致阴阳偏胜,脏腑功能失调,经脉损伤,则使血溢流于脉络之外,产生各种出血病症。血证的治疗,清代唐容川的《血证论》  相似文献   

5.
《血证论》为清代著名医家唐宗海所著,是一部论述血证的专著。凡由多种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血证论》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均有  相似文献   

6.
从肝论治血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健 《西部中医药》1999,12(3):15-16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肝在生理上具有疏泄条达气机和主藏血以调节血量的双重作用,故为气血调节枢纽。肝之疏泄和藏血关系正常则气血调和,若情志失和或它病及肝,则导致肝气疏泄不利,气机郁结,...  相似文献   

7.
<正> 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疾病的统称。历代诸贤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都有专著,阐述详明。我在学习先贤的经验和临床中体会到,对血证的病机和治则,应当注重从肝论治。出血的原因很多,出血部位不同,病因病机各异,然而出血的病因病机大多总离不开阴阳相乘、火与气,同时更离不开肝脏的疏泄和藏血功能。肝为藏血之脏,又司相火,血足则火温而不烈,能游行三焦,达于腠理,温养肌肉;血虚则肝失所藏,木旺而愈动火,木火内燃,亢烈为害,致令血不能藏而外溢。因此,肝脏对于血之治乱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血证病机的关键所在。《血证论》云:“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衄、错经、血痛诸证作  相似文献   

8.
凡血不归经,上渗于口鼻诸窍,或出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出血证候,皆称血证。其多从肺、肝、胃论治为多。笔者在临床上遇一些出血性疾患从肾论治,皆获良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血证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形成的出血疾患。内科常见的有咳血、吐血、便血、尿血、衄血等几种血证。 [病因病机] 血证的病因病机概括起来约有5点。1.感受外邪:以感受热邪者最多,如风、热、燥外邪犯肺,或湿热之邪侵及肠道,或热犯下焦,均可损伤脉络而引起衄血、咳血,便血、尿血等。2.酒食不节:  相似文献   

10.
慢性泄泻多由脾虚所致,但临床多侧重于调治脾气、脾阳,而对脾阴虚则每多忽略。笔者观察,泄泻因脾阳气虚者固多,然脾阴虚泄泻亦不少见。现就脾阴虚泄泻的病因病机、证治要点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11.
上消化道出血论治点滴李慧娟江苏省南通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26001)主题词血证/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较为常见。本病属中医“血证”之范畴。病因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或素有胃疾,脾气虚弱所致。病机总属气火逆乱,胃络受损,血不循经。笔者...  相似文献   

12.
脑老化病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文献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探析脑老化病病名,阐述脑老化病脑功能失调、衰退及行为异常等渐进加重的证候特征;气、血、痰、郁、瘀、火相关的发病因素;髓海不足、脏腑虚损、气血失衡、痰浊阻窍的病机核心;填精髓、理气血、开清窍、安魂魄、通神明的用药法象;扶正达邪、通补并举、形神兼顾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眼底出血疾病包括现代医学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盘血管炎、高血压眼底出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等疾病。1理论依据清·唐宗海(1851~1908)著《血证论》,论述了血证不外有形之血和无形之血两大类,即—类是血液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鼻衄、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身体内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疾患,统称为血证。  相似文献   

14.
杨友鹤主任医师血证治验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班(450003)杨守峰,陈华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院杨雪琴中医学认为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之间的疾患,均称为血证。杨友鹤主任医师从事临床60余载,对血证的治疗有丰富经验,择要...  相似文献   

15.
鼻衄属血证之一,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的疾患,统称血证。就临证所见,出血属热者较多,属于虚寒的仍属少数。民间以井畔青苔塞鼻用于止血有效,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液不循常道而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病,《医学正传》概之血证之名,后世多沿用之。血液由营气和津液组成,濡养全身,尽管血液的化生和运行输布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从其升降流转、循脉运行而不滞以及濡养周身等特点来看,则其与脾胃的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血证是指一切以出血为主证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口鼻,或下泄二阴,或渗于肌肤等统称血证.其治疗一般宗治火、治气、治血三大法则.唐宗海在《血证论·吐血》篇说“则存得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血证在中医内科临床上很常见,迅速而有效地控制患者出血症状是治疗的关键,笔者在临床上非常重视血证的治疗,常采用上、中、下三焦分部位辨证方法运用疏散风热、凉血止血、收敛止血、补气温阳摄血和活血化瘀诸法,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风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症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气化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导致中风发生的关键,可出现湿浊内生酿痰、经络郁滞、血行不畅,蒙闭清窍,脑脉阻滞或血溢脑脉而发中风,病机为脾虚痰瘀、胃气不降、上犯清窍。治疗以健脾、祛痰、活血、通腑,使脾胃健运,气血通畅,而中风之病可愈。  相似文献   

19.
血证,是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疾病的统称。出血的原因很多,出血的部位不同,病因病机各异,肝为藏血之脏,血虚则肝失所藏,致令血不能藏而外溢。《血证论》云:“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得畅;设木郁为火,则血不和;火发为怒,则血横决,吐衄,错经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53-185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多由外邪犯胃、饮食失调、情志内伤、体质素虚等原因所致。临床病变多以胃脘作胀或疼痛等为主,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虚失于健运,中焦气机阻滞,久则由气及血,主要与脾、胃、肝等脏腑有关。治疗上以健脾益气,疏通气机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