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国卫通[2018]13号现发布《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1Hz~100kHz电场和磁场》等11项推荐性职业卫生标准,编号和名称如下:GBZ/T 189. 3-2018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3部分:1Hz~100kHz电场和磁场(代替GBZ/T 189.3-2007)GBZ/T 192.6-2018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6部分:超细颗粒和细颗粒总数量浓度  相似文献   

2.
王佩强  方正斌  王定芳  黄超 《职业与健康》2011,27(24):2840-2841
目的了解郧县粉尘作业企业的基本情况及粉尘的分布情况,为政府制定职业病防治策略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帮助和指导企业做好作业场所的卫生防护。方法依据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的测定》和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进行检测。结果粉尘浓度监测点合格的254个,超标的150个,总合格率62.87%。游离SiO2含量为矽尘最高(93.42%),石灰石最低(1.65%)。结论郧县存在粉尘危害因素的企业中,部分企业的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制定相应的防尘综合措施,有计划、有目标地治理生产性粉尘的危害,改善作业条件,切实保障广大劳动者的健康权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火炸药小试和中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分布及浓度情况,为保障火炸药行业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据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和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对车间进行定点采样.结果 被检测的14种化学物质和粉尘浓度波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4.
邱泓  车望军  张浩  刘桂明  白云  雷钫普 《职业与健康》2010,26(11):1227-1228
我国的工业生产中各种粉尘的危害面比较广,据统计1/2以上的厂矿都存在着粉尘作业,尘肺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职业病。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我国的劳动卫生学标准也作了相应的变动,新标准提出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ime weighted average concentration,PC—TWA)这个主体性的限值,而新颁布的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除尘砂轮机对作业环境粉尘浓度的影响,并从卫生工程角度提出对砂轮机的改进措施。方法依据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采用现场调查、现场检测、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除尘砂轮机的除尘效果和除尘效率降低现象进行验证分析,提出砂轮机除尘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结果除尘砂轮机使砂轮问空气中的粉尘浓度由7.00~8.75mg/m^3降到3.80~4.50mg/m^3,达到了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部分砂轮机的除尘效率逐年降低。结论除尘砂轮机有良好的收尘效果,但仍需做技术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炼焦行业产生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焦炭粉尘尤为严重,但是焦炭粉尘性质并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分析炼焦行业产生的焦炭粉尘性质,为炼焦行业焦炭粉尘危害控制与评价提供理论。方法选取3家焦化厂,并且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四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2007)中焦磷酸法对3家焦化厂焦炭粉尘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进行测定,再参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的相关要求,对焦炭粉尘进行定性。结果 3家焦化厂焦炭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0.0%。结论焦炭粉尘的性质为其他粉尘,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时,要按照其他粉尘的标准执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解铝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在各作业点的分布及作业工人个体接触水平,提出预防措施及作业工人现场操作时应注意事项。方法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结果电解铝车间主要工作岗位粉尘超限倍数中抬包清理岗位检测结果超标,其余岗位超限倍数合格;工人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虽然符合要求,但抬包清理工和电解槽维修工检测结果较高,均接近8.0 mg/m~3的标准限值,其余工种均符合接触限值的要求。结论粉尘是电解铝车间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在电解铝车间相关工序中电解槽维修、抬包清理粉尘浓度较高,用人单位应加强日常管理确保防护设施正常运行,加强职业健康监护,防止职业病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现发布《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等1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160·3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代替GB/T160·38-2004)GBZ/T160·39-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烯烃类化合物(代替GB/T160·39-2  相似文献   

9.
2008—2009年常州市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监测,可以了解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强度(浓度)及其分布情况,从而估计劳动者的接触水平。为了解常州市地区生产环境的卫生质量,我们对2008—2009年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2009年出具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书。1.2方法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对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用校正后的ZC-F型便携式粉尘采样器,按《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沙漠尘致尘肺的危险性大小。方法2012、2013年春季,在和田市、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四师224团场、一牧场、皮山农场现场于沙尘暴期间使用AFC-20A型粉尘采样器采集不同风速下的粉尘样品,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1—2—2007)测定总粉尘(TSP,粒径小于100μm)及呼吸性粉尘(RSP,粒径小于10μm)浓度;收集沙尘暴过后8h内降尘并采集受试地区沙漠原沙,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3—2007),测其SiO,(F)含量和分散度;对沙尘暴多发区的风沙尘肺的患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新疆建设兵团农十四师居民长期生活在游离SiO2(F)日均浓度(30%~40%)较高的空气环境中。2012-2013年人群尘肺调查结果发现尘肺患者共3例,可疑风沙尘肺患者共7例,平均年龄为48.1岁,男4例,女6例;3例确诊风沙尘肺患者均为I期。结论沙尘暴粉尘为高SiO2(F)含量、高分散度粉尘可导致其对人类潜在危害性的加大,吸入人体的粉尘具有潜在的致肺纤维化性的危险,居民肺功能状态及肺通气功能损害随接尘时间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11.
李小龙  张艳 《现代预防医学》2014,(12):2146-2147
目的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对某公司工作场所生产性职业有害因素进行检测,提出合理的可行性的防护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采用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GBZ/T192.1-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检测(GBZ/T189.8-2007)对该公司生产场所的粉尘、噪声进行检测,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160-2004)对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进行测定。结果该公司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粉尘、噪声均低于国家规定的接触限值。结论该公司生产工艺先进、设备密闭、防尘降噪设施运转良好,所测工作场所生产性职业有害因素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国家标准GBZ/T192.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1]: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本部分规定了工作场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焦磷酸法、红外分光光度法、X线衍射法。其中焦磷酸法不受仪器条件限制,已被广泛应用,由于该方法操作复杂、耗时长、影响因素多、对检验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且目前缺少比较适合的质量控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年11月27日发布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第1部分:总则》等96项推荐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即国卫通[2017]24号,用于取代原先GBZ/T 160.1-2004(2007)至GBZ/T 160.181-2004(2007)共81项标准中的67项,并增加了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的总则(GBZ/T 300.1-2017)。新标准采用GBZ/T 300编号,取代原GBZ/T 160编号。上述标准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河南地区油库及部分加油站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现场采样,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进行选点和布点.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对检测数据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在油库和加油站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苯、盐酸、汽油和噪声等.部分岗位噪声值达88.2 dB(A),汽油浓度达146 mg/m3,苯浓度达8.3 mg/m3.结论 噪声和苯是油库和加油站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15.
按照GBZ/T 192.1—2007和GBZ/T 192.5—2007,对部分石棉生产企业工作环境空气中石棉粉尘及石棉纤维进行现场采样,通过检测石棉尘的总粉尘浓度及纤维计数浓度,以了解工作场所空气中石棉粉尘的现状;同时根据现场调查和结果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为日后同行们开展此项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总粉尘浓度测定结果不确定度进行分析,找出实验过程中对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大的环节。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Z/T192.1-2007和JJF1059-1999的方法,对某饮料有限公司原料投料岗位总粉尘浓度测定结果不确定度进行评定。结果扩展不确定度为U=0.81mg/m3,Veff=100,P=95%;总粉尘浓度测定结果为(1.1±0.81)mg/m3。在粉尘测定过程中样品质量测量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在各个不确定度分量中贡献最大,是影响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结论原料投料岗位总粉尘浓度测定结果符合GBZ2.1-2007的规定;在粉尘测定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分析方法控制实验条件,减少系统效应特别是电子天平称量和空气湿度影响导致的不确定度,对于保证实验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河南省某金矿选矿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及其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为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和劳动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GBZ159-2004的采样要求进行采样;按照GBZ/T 192-2007对粉尘进行检测;按照GBZ/T189.8-2007对噪声进行检测,分析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结果该厂下料工、破碎工、皮带工作业场所中粉尘浓度分别为2.1、5.8和6.8 mg/m^3,超出GBZ 2.1-2007的要求;破碎工、皮带工、球磨工、浮选工作业场所中噪声强度分别为94.2、92.8、91.9和90.8 dB(A),超出GBZ 2.2-2007的要求;职业健康检查项目中B超(肝脏损伤)、心电图、胸片、血常规异常率分别为11.6%、9.3%、2.3%和4.6%。结论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严重,对劳动者健康有一定的影响;整体防护和个体防护需进一步加强和重视。  相似文献   

18.
现发布《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等13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其编号和名称如下:强制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代替GBZ/T2—2002)GBZ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代替GBZ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我国职业接触二硫化碳(CS2)的生物接触限值.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工人班末尿中2-硫代噻唑烷-4-羧酸(TTCA)含量,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接触CS2工人作业场所空气中CS2浓度,探讨二者的相关关系,比较生物接触限值和PC-TWA判定结果.结果 CS2作业工人班末尿中TTCA含量与其接触的工作场所空气中CS2浓度呈正相关,回归方程式Y=0.265X-0.165 (r=0.91,P<0.01).基于本次研究的回归方程,根据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规定的CS2的PC-TWA 5 mg/m3推算,CS2接触工人班末尿中TTCA浓度生物限值为1.2 mgTTCA/g Cr.结论 建议我国CS2生物接触限值修订为1.2 mg TTCA/g Cr.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中粉尘浓度限值标准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择广州市从事职业卫生评价工作的148名技术人员为研究对象,参照《卫生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指南》(WS/T536—2017)编制调查问卷。结果收回问卷93份,来自省市级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的人员占667%, 935%具有从事职业危害评价1年以上工作经历。对GBZ21—2007中作出游离二氧化硅(SiO_2)含量规定的9种粉尘中,大部分调查对象能检测其中的无机粉尘(矽尘、煤尘、滑石尘),少有报告检测有机粉尘(谷物、麻尘)中SiO_2,只有194%调查对象检测以麻尘为主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游离SiO_2。667%的调查对象遇到过SiO_2超标情况;419%的调查者认为现行标准中粉尘分类确切,516%认为需要细化粉尘鉴别方法,扩大粉尘种类范围;赞成进一步规定"其他粉尘"的达685%,建议规范工作场所混合粉尘危害评价的占667%。提示我国现行的工作场所粉尘浓度限值标准存在粉尘种类范围不全、"其他粉尘"规定不明确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混合性粉尘危害评价,加强新粉尘危害的研究和标准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