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普通献血者113人作为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以2016年1月至12月普通献血者101人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及对献血服务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献血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可减少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提高献血服务满意度,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本站2004年1月~2006年12月50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国家规定的献血体检标准。对以上献血者实施预防和护理措施:加强献血相关知识宣传,消除人们对献血的恐惧和顾虑、实施采集前护理、采集中护理和采集后护理等。结果发生献血反应共5人次,发生率为1.0%(5/500)。其中,初次献血者3人,空腹献血者1人,劳累或者睡眠不足者1人。实施科学有效护理措施后,5例发生献血反应者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采集前、采集中和采集后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减少献血反应发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时宝红  雷庆  蒋媛媛  刘娟 《当代医学》2012,(31):126-127
目的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600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在献血前后进行护理,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9例,发生率为0.3%;对照组3000名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32例,发生率为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献血者更容易发生献血反应,针对性的干预护理可消除献血者的紧张情绪,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无偿献血者的献血热情,促进无偿献血活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和用血者的安全。方法:对山西省太原市红十字血液中心2005年第4季度11552名献血人群中发生献血反应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将11552名献血者分成三组比较发现,多次献血者、医务工作者、餐后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低。结论: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严格执行健康体检标准,可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温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影响因素以及对策。方法 选取温州市中心血站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单采血小板献血者16 240名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献血反应将其分为献血反应组(n=132)和献血未反应组(n=16108),调查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结果 温州地区献血反应发生率为0.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454)、体质量50~60kg(OR=2.593)、年龄≤25岁(OR=2.321)、初次献血(OR=2.246)、空腹(OR=2.020)、紧张(OR=2.641)均是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献血反应与献血者性别、体质量、年龄、献血次数、空腹、紧张有关。应加强献血知识宣传,增加预防措施,给予献血者足够的人文关怀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促进无偿机采血小板的宣传和发展工作.方法 对2008年1 801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者的情况详细记录及分析,并与2009年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的2 039例进行比较.并就Trima和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一些献血反应的诱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2008年机采血小板1 801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149例,占8.27%,2009年2 039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实施全过程护理干预,仅发生献血反应19例,占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选择体质量>55 kg,血小板计数高的献血者,可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实践证明全过程的沟通干预有助于献血者保留、招募及其再次献血,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机采血小板质量,并对进一步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机采血小板出现轻微献血反应的诱因以及护理措施,从而预防、降低机采血小板出现献血反应的机率,保证采血质量并促进机采成分血的发展。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12月在本血站进行成分血血小板捐献的198例献血者的献血资料以及记录分析。结果:在实施了全过程的采血护理工作后,198例献血者中有2例献血者出现轻微献血反应,占1%。结论:选择男性体重大于等于65kg,女性体重大于等于60kg,成分血采集时间间隔1个月以上,PLT≥150×109/L,HCT38%,饮食、睡眠情况正常,无特殊药物服药史的并且双臂静脉条件较好的适龄献血者可有效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并且全程进行有效的护理有助于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机采血小板的质量,并对开展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傅奇  秦瑶  夏代全 《重庆医学》2016,(2):243-245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时献血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和措施。方法重庆市血液中心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3种类型的仪器单采血小板7952例,共发生献血反应202例,收集发生献血反应者的健康信息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的身体及精神因素与献血反应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性(P <0.05);献血反应与采集机器及献血者年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枸橼酸盐中毒反应是主要的献血反应(P<0.05)。结论在采集过程中多与献血者交流沟通,并作好护理,可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姬秀花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223-223
目的:运用心理护理为献血者服务,降低献血反应率。方法:针对献血者年龄、职业和文化等不同情况将心理护理恰当的运用于献血者献血前、献血中和献血后的整个过程。结果:2005~2006年9545例献血者献血反应率4.5%,2007年运用心理护理后5632例献血者献血反应率2.2%,反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心理护理消除献血者紧张、忧虑和恐惧等精神因素,使献血反应率降低,提高了献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柴颖 《求医问药》2014,(21):121-121
目的:分析对初次献血者进行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在减少其献血反应方面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本站献血的1624例初次献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814例)和观察组(810例),为对照组献血者进行常规献血护理,为观察组献血者在进行常规献血护理的基础上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献血后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结果:观察组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为1.60%,对照组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几率为5.16%。观察组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初次献血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能显著缓解其紧张的情绪,降低其发生献血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几率,此法值得在无偿献血活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和分析枣庄市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反应,以期为探求更为全面的预防措施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1年9月期间枣庄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1680例为调查对象,并依据献血地点、献血次数、献血方式、献血量等变化的特点,对诱发献血反应的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与在流动献血车上献血者相比,在血站内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23%%2.02%,P<0.05).与首次献血者相比,2次及以上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0.61%vs2.11%,P<0.05).与集体献血者相比,个体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50%vs 1.94%.P<0.05).与献血量为400ml献血者相比,献血量为200 ml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比率显著降低(1.05%vs1.94%,P<0.05).同时,精神紧张以及饥饿和疲劳等因素是导致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对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和讲解,积极改善献血者焦虑和紧张的负性心理,在对献血者进行献血征询和信息采集时,应重点筛查相关信息,以便在献血过程中积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预防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措施。方法:我站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集机采血小板2209人次作为研究对象,3次以上稳定献血者为463人次,且100%来源无偿捐献,本次研究采用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一次性管路耗材,采集过程严格按采集血小板规程进行。结果:在所有献血者中出现不良反应20例,占全部献血人数的1.6%左右。结论:我们针对献血者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一系列的预肪及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献血反应率,有效地保证了机采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制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相关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本中心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集的符合条件的无偿献血者共计230人,将全部献血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15人)与干预组(115人),两组献血者均知情并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对两组对象实施的护理措施不同。给予对照组一般的宣教护理,给予干预组实施全程早期护理措施,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在献血过程中发生的献血反应情况。结果经过护理后,干预组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2人,献血反应发生率为1.7%,在对照组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25人,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1.7%,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无偿献血者实施全程早期护理干预,使献血反应显著降低,确保献血的顺利完成,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张萍 《中国乡村医生》2023,(26):161-163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人群流失原因,制定相应的招募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情况,并通过血站管理系统随机抽取流失献血者1 000例,调查献血者流失原因。结果:2018—2022年采血总人数整体呈增加趋势。2021、2022年初次献血者占比低于2020年,2022年初次献血者占比低于2018年;2021、2022年重复献血、固定献血者占比高于2020年,2022年重复献血、固定献血者占比高于2018年;2022年回归献血者占比高于201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流失原因主要为交通、时间不便、忘记献血、身体状况不宜献血、离开本市、产生过献血反应、家人反对、献血服务不满意、献血检测不合格、用血不便利。结论:2018—2022年采血总人数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固定献血者的比例相对偏低。无偿献血工作中应针对流失原因制定改进策略,针对流失人群制定招募计划,构建固定的无偿献血团队,保证血源供应充足。  相似文献   

15.
无偿献血是指健康适龄公民自愿无任何报酬地献出少量的血液 ,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影响 ,使血容量下降 ,大脑广泛供血不足引起的综合征 ,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 ,为减少献血反应 ,促进无偿献血开展。笔者自 1997年 - 2 0 0 0年观察了 2 35 6 0名献血员中 2 2 4人献血反应情况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  2 2 4人次献血反应为 1997年 - 2 0 0 0年的 2 35 6 0名献血者中 ,按照采血操作规程每人采血量为 2 0 0 ml。1.2 方法 观察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及献血后是否出现晕厥、惊厥…  相似文献   

16.
在无偿献血中,初次献血者居多,由于献血知识缺乏及恐惧心理影响,献血反应率明显高于个体献血者。本文通过近几年无偿献血的统计观察,用语言调节方法减少献血反应,保证无偿献血顺利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初次献血者因对献血知识缺乏了解,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且可能会发生献血反应[1]。心理护理干预能够减轻初次献血者的不良情绪,进而减少献血反应。本文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减少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4-6月在我站献血的初次献血者960例为观察对象,献血者均符合国家(GB18467)标准。  相似文献   

18.
邱玉霞  赵彦燕  李雪英 《当代医学》2010,16(22):121-122
做好献血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是保障无偿机采献血队伍健康发展及采集血液质量的关键。我们通过加强献血前的科普宣传,提高献血者对捐献成分血的正确认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质量;加强献血前、献血中的心理护理,保证机采血小板采集成功;完善献血环境,保证献血的顺利进行等措施的施行,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献血反应的发生,巩固无偿献血队伍,保证献血者的安全,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9.
无偿献血中献血量与献血反应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献血知识的大力宣传,作为省会的石家庄市市民对无偿献血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献血模式也很快由计划献血转变为自愿无偿献血.省血液中心在文化广场和火车站分别建立了两个采血屋,本着对临床患者输血安全和保证献血者身体健康的原则,我们提倡初次献血者或再次献血者一次献400 mL血.近年来志愿献血者多次献血和一次选择献400 mL血的人数正逐年递增,本文对2002年10月~2004年12月期间两个采血屋志愿献血者的献血量和出现献血反应情况进行了统计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心理护理始终贯穿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全程.方法:严密观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全程,对献血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结果: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献血者的情绪及有无献血反应的发生.结论:加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了血小板产品质量和献血者的安全,同时激发了献血者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的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