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中低水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人群分布及其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特征,为寻找最佳筛查手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国产ELISA试剂对23225份献血标本进行血液筛查。对筛查为HBsAg阳性的样本进行分子生物学聚合酶反应(PCR)确证实验。同时做HBsAg滴度分析及其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共检出HBsAg阳性95例,确证阳性84例。滴度在0.5ng/ml以下占27.4%。结论应重视低水平HBsAg阳性献血人群,提高国产试剂的灵敏度,以降低经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无偿献血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筛查样本确证实验结果,提高输血安全。方法采用两个不同厂家ELISA试剂对34724份献血标本进行筛查,对筛查为HBsAg阳性的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确证实验,同时做HBsAg滴度分析,评估试剂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34724份标本中共检出HBsA异阳性236份,确证阳性为122份,阳性率为0.35%。在236份初筛阳性标本中,国产A试剂检出HBsAg阳性201份,国产B试剂检出HBsAg阳性156份,进口C试剂检出HBsAg阳性为131份。进口C试剂最低检出量为0.07ng/ml,国产A、国产B最低检出量为0.45ng/ml。结论不同厂家ELISA试剂的HBsAg检出率存在差异,要提高国产试剂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为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血液筛查HBsAg有必要采用高灵敏度、特异性强的进口试剂。  相似文献   

3.
熊异和 《吉林医学》2012,33(7):1398-1399
目的:探究国产两种HBsAg ELISA诊断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两个不同厂家ELISA试剂对29874份献血标本进行筛查,对筛查为HBsAg阳性的样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确证实验,同时做HBsAg滴度分析,评估试剂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29 874份标本中共捡出HBsAg阳性241份,确证阳性为122份,阳性率为0.81%。在241份初筛阳性标本中,国产A试剂检出HBsAg阳性213份,国产B的HBsAg阳性为172份。国产A、国产B最低检出量分别为0.32ng/ml和0.45ng/ml。结论:不同厂家ELISA试剂的检出率存在差异,为降低经输血传播HBV的风险,血液筛查HBsAg要采用高灵敏度、特异性强的进口试剂或核酸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4.
钱江  蔡隽  华重千  牛鸿婧 《浙江医学》2019,41(12):1322-1324
目的分析ELISA检测与病毒核酸扩增(NAT)检测血液HBV的符合率,探讨这2种方法在血液HBV筛查中的关系。方法选取59483份献血者血液标本,先用国产和进口2种不同的ELISA试剂检测HBsAg,将ELISA检测双试剂阳性、单试剂阳性、阴性的标本进行NAT检测HBVDNA,检测模式为6人份混样检测,混样NAT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再进行单人份拆分NAT检测。观察ELISA与NAT检测血液HBV结果的符合率。结果59483例血液标本中ELISA检测双试剂阳性NAT检测阳性的标本25例,ELISA检测单试剂阳性NAT检测阳性的标本30例,ELISA检测阴性NAT检测阳性120例,ELISA检测双试剂阳性NAT检测阴性的标本6例,ELISA检测单试剂阳性NAT检测阴性的标本38例,ELISA检测阴性NAT检测阴性的标本59264例。ELISA检测双试剂阳性、单试剂阳性与NAT阳性的符合率分别是80.6%和44.1%,总符合率为55.5%。结论在献血者血液HBV筛查中,ELISA检测与NAT检测技术各具优势,互为补充,两者联检对降低HBV输血传播的发生,保障血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ELISA法筛查呈HBsAg阳性反应样品与PCR检测HBV DNA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2家国产和1家进口HBsAg ELISA试剂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作平行检测,并判定其最低检出量;所有ELISA试验呈HBsAg阳性反应的样品,采用荧光PCR扩增HBV DNA作重复验证。结果34724份献血者样品中,3种ELISA试剂共检出HBsAg阳性者236份,其中国产试剂A为201份,国产试剂B为156份,进口试剂C为131份,而3种试剂均为阳性者121份,不同ELISA试剂对相同样品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定值质控血清检测表明,进口试剂C的最低检出量为0.0625ng/ml,而2种国产试剂的最低检出量则均为0.5ng/ml。结论不同ELISA试剂在献血者血液HBsAg筛查试验中表现了不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中进口ELISA试剂的检测结果与PCR检测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国产试剂与PCR检测的阳性吻合度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兰州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BV DNA阳性检出率及相关因素,为保证血液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中心2015—2017年58例经ELISA法检测HBsAg为阴性,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al Time-PCR)检测血清HBV DNA,定性实验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HBV DNA检出率在献血方式、性别、民族、年龄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 2015—2017年共有58例HBV DNA为阳性,检出率为3.4酃。自愿献血与团体献血HBV DNA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HBV DNA检出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少数民族之间HBV DNA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兰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中存在HBsAg检测结果为阴性但是HBV DNA为阳性的献血者,存在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核酸检测可以降低HBV输血传播的风险,提高血液质量的安全性,同时应扩大自愿献血和团体献血人群比例,减少应急献血人群比例,取消互助献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番禺地区献血人群中酶免和核酸的检验不合格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索降低临床输血风险的血液筛查策略。方法对参加献血的样本,按卫生部要求开展HBsAg、抗-HCV、抗-HIV、抗-TP输血传播病毒筛查;对部分酶免筛查项目合格的样本,进一步开展HBV-DNA、HCV-RNA和HIV-RNA 3项联合核酸筛查实验;对酶免和核酸不合格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30819人次献血者酶免检验结果中,有893人次酶免四项检验结果不合格,不合格率约为2.89%。在28237例酶免合格样本中,检出38例HBV-DNA阳性样本,频率约为0.13%。结论献血者经酶免检测合格的样本中,还存在一定比例的HBV-DNA阳性,采用酶免加核酸的检验策略能有效降低临床输血传播HBV-DNA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献血人群抗-HCV反应性、HCV核酸检测结果及HCV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确证实验结果.方法 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采集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2个不同厂家的国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检测和1个进口核酸检测试剂及配套检测系统对HCV进行筛查,对抗-HCV呈反应性或/和NAT检测阳性标本进行RIBA,将2种ELISA试剂检测反应性的结果与核酸检测结果、RIBA确证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共检测133 959例无偿献血者标本,其中覆盖核酸检测结果的标本113 380例,抗-HCV检测呈反应性标本比例0.19%(252/133 959),NAT检测阳性共27例,阳性检出的比例0.02%(27/113 380);HCV反应性标本经RIBA确证实验确证阳性的比例19.8%(50/252)、阴性的比例54.8%(138/252)、不确定的比例25.4%(64/252);27例核酸检测阳性的标本均为ELISA检测双试剂反应性和确证实验阳性;2家ELISA试剂检测结果、RIBA确证实验结果和核酸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用2次ELISA+1次核酸检测的检测策略更为安全;针对较高比例的假阳性标本,应建立献血者跟踪随访制度,最大限度地保留献血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实施核酸检测(NAT)后去掉一次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后抗-HCV漏检的风险.方法 从献血者血样中留取常规抗-HCV ELISA双试剂(国产金伟凯或万泰及进口Ortho)2次筛查中任一试剂筛查不合格的献血者血样,进行NAT检测及重组免疫印迹(RIBA)抗体确证试验,并对ELISA单试剂不合格、NAT阴性但RIBA确证阳性或可疑标本进行追踪研究分析自然转归.分析去掉一次抗-HCV ELISA检测后抗-HCV漏检的风险性.结果 213970人份献血者血样中常规血清学双试剂检测HCV不合格953份(0.445%).该953份不合格标本中,有9份为国产试剂筛查合格NAT阴性但RIBA试验确证阳性,有10份为进口试剂筛查合格NAT阴性但RIBA确证阳性.如果去掉该进口ELISA,采用该国产ELISA试剂和NAT,那么将有4.20/10万(9/213970)的抗-HCV确证阳性血液会被漏检;如果去掉该国产ELISA,采用该进口ELISA试剂和核酸检测,将有4.66例/10万(10/213970)的抗-HCV确证阳性血液会被漏检;进口试剂和国产试剂漏检抗-HCV确证阳性血液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另一方面,我中心自开展NAT研究及常规NAT检测以来(2007-2013年,约92万人次),尚未从“2次ELISA筛查”合格的血液中检出确证的HCV RNA单独阳性血液,因此“进口ELISA+NAT”或“国产ELISA+NAT”分别比“2次ELISA筛查”少检出4.66/10万及4.20/10万抗-HCV RIBA确证阳性的血液.结论 就献血者血液HCV筛查策略而言,实施NAT检测后,去掉两次ELISA检测中的一次ELISA检测需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全面开展核酸检测无偿献血人群HBV感染情况,探明目前筛查模式的适合性,有效保障血液的安全性。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中心169808例无偿献血者使用“两遍ELISA检测+一遍核酸检测”的检测策略,将HBsAg和HBVDNA为阳性的献血者按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民族、职业、献血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169808例献血者HBV总阳性率为0.393%,ELISA阳性率为0.359%,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034%。HBV感染者献血人群的特征为18~25岁、男性、中专及以下、汉族、其他、初次献血,HBV感染者的因素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和献血方式有关,与民族无关。结论甘肃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HBV阳性率有一定比例,使用“两遍ELISA检测+一遍核酸检测”模式可以降低因ELISA漏检而导致的输血后乙肝病毒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核酸检测方法在献血员肝炎筛查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核酸检测方法应用于献血员肝炎筛查,了解某地区血液安全水平和常规血液筛检中两次酶免检测方式的可靠性。方法44份Murex-abbott抗-HCV阳性标本经科华酶免试剂复检后,使用罗氏COBAS Ampliscreen单独检测HCV RNA;486份来自某地区的合格献血标本采用24份标本混合检测的方法,用罗氏COBAS AmpliScreen检测HBV DNA和HCV RNA。结果44份标本用科华酶免试剂复检,结果只有13份标本呈抗-HCV阳性;3份HCVRNA阳性标本中1份为科华试剂检测抗-HCV阴性。486份合格献血标本进行罗氏COBAS AmpliScreen 24份混合形式筛检后,发现3例HBV DNA阳性标本,阳性率为0.62%,未发现其他核酸标记物阳性的标本。结论我国血液筛查的HBsAg检测存在漏检的现象,在常规血液筛检中,NAT检测只能作为酶免抗体检测的一种补充手段,如果NAT能取代我国血液二次酶免筛检中的一次,则能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国内血站对献血员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筛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收集经血站筛查HBsAg阴性的合格献血员血浆983份,用雅培Architect12000电化学发光仪定量检测HBsAg;巢式PCR扩增乙肝病毒S区、C区、X区。诊断为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巢式PCR扩增病毒PreS/S区,产物直接测序并与标准病毒序列对比分析病毒株变异。结果经雅培Architect I2000复检HBsAg弱阳性率为6.5%(64/983),HBsAg滴度中位数为0.171U/ml;60.9%(39/64)病毒两个区扩增阳性,4.0%(39/983)健康献血员为隐匿性HBV携带者;35.9%(14/39)病毒PreS/S区段扩增阳性,未发现“a”决定簇内的变异株。结论目前经血站常规检测ItBsAg为阴性的合格血液用敏感性更高的试剂仍能检测出HBsAg及HBV DN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酸扩增技术(NAT)对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的可行性。方法(1)采用2种不同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同时对无偿献血者血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进行检测;(2)采用血筛系统检测单人份 HBV DNA、HCV RNA、HIV RNA;(3)对 ELISA 检测阴性、NAT 检测阳性的标本定期进行追踪分析,观察有无血清学转换,以确定感染状态。结果共筛查2011年3月-10月乌鲁木齐地区无偿献血者14696例,其中 ELISA 检测阳性共152例(其中2份标本 HBsAg、抗-HCV 同时阳性):HBsAg 阳性率为0.52%(76/14696),抗-HCV 阳性率为0.37%(55/14696),抗-HIV 阳性率为0.16%(23/14696);NAT 检测阳性共71例:HBV DNA 阳性率为0.22%(32/14696),HCV RNA 阳性率为0.17%(25/14696),HIV RNA 阳性率为0.10%(14/14696);14544例 ELISA 阴性标本经 NAT 检测没有检出 HCV RNA、HIV RNA 阳性标本,检出2例 HBV DNA 阳性标本,经过追踪分析,第1例发生了血清学转换,为“窗口期”感染,第2例无血清学转换,但乙肝核心抗体持续阳性,为隐匿性乙型肝炎。结论ELISA 检测后血液安全性有了很好的保障,但是依然存在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NAT 检测可降低输血残余风险,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仙桃市无偿献血血液标本检测情况,探讨血液标本不合格因素及输血相关病原体感染的危险性,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对仙桃市血站2006年1月~2010年12月31602名献血人员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结果无偿献血者血液总标本数31602份,检测合格标本数30330份,检测合格率为95.98%;检测不合格标本数1272份,检测不合格率为4.02%。其中ALT阳性检测不合格率2.13%;HBsAg阳性检测不合格率1.02%;抗-HCV阳性检测不合格率0.35%;SYP阳性检测不合格率0.38%;抗-HIV阳性检测不合格率0.15%。结论了解和掌握无偿献血群体、制定符合临床用血规律的采供血计划十分必要,而实行血液集中检测、严格筛查经血液感染性疾病直接关系到供血者的身体健康和受血者的安全,是提高临床安全用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临床用血血样不同筛查模式的应用效果,以降低无偿献血血液报废率,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方法对不同时期临床用血采用不同传染性救病筛查模式进行筛查,并考核其安全性。结果自1997年开始,按照国家规定,临床用血安全性筛查项目包括HbsA异、抗-HCV、ALT、梅毒和抗-HIV。1997年检测个体卖血血样3442份,报废血样3份,报废率为0.08%。无偿献血血样28650份,报废血样4077份,报废率为14.23%;1998~2002年检测无偿献血血样206948份,报废血样12479份,报废率下降到6.03%:2003年检测无偿献血血样44529份,报废血样1465份,报废率再次下降到3.29%;2004年起对16592例无偿献血HBsA异、抗-HCV、抗-HIV ELISA方法检测阴性的标本进行PCR法复检,重新发现HBsA异阳性标本8例,为0.048%。结论对无偿献血者采血前进行快速筛查,能有效降低无偿献血的报废率,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性,减少临床用血安全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规范临床用血的检测方法,保证用血者安全;方法:对深圳市血液中心1995年1-8月1939人次个体献血者HBsAg及抗-HCV的初、复 检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献血后复检的1181份初检合格的献血者的血液,有34份为HBsAg阳性,占复检总份数的2.88%、有3份为抗-HCV阳性,占复检总份额的0.25%;结论:初检合格的血液,须经复检确定后才可发给病人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石家庄市近5年献血人群输血传染疾病标志物检测结果,为制定预防输血传播疾病、减少血液浪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丙氨酸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石家庄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丙氨酸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共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300 114份,不合格3901份,总不合格率为1.30%。各项目不合格率分别为ALT 0.35%、TP抗体0.30%、HBsAg 0.27%、HCV抗体0.25%和HIV抗体0.09%,其中ALT、HBsAg、TP抗体等指标阳性率逐年上升,HCV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而HIV抗体阳性率则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呈稳定态势。ALT、TP抗体和HBsAg不合格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严格按照输血操作规程体检和检验以及引进先进的检测方法和试剂是保证输血安全、减少血液浪费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sAg(+)/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献血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定量水平和血清学特征。方法对104名HBsAg(+)/NAT(-)献血者进行HBsAg定量检测和HBV两对半检测,对HBsAg定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描述,比较不同HBV血清学模式组的HBsAg定量。结果广州地区HBsAg(+)/NAT(-)献血者在无偿献血者中的占比为0.19%,在HBsAg双试剂确认阳性献血者中的占比为24.87%;HBsAg定量均处于中低水平并以低水平(HBsAg100 IU/m L)为主(97.12%,101/104),中位数为1.16 IU/m L;两对半检测均为HBeAg阴性,共出现8种血清学组合模式,以小三阳"145"模式最多(56.73%,59/104);HBsAb阳性者较单HBeAb阳性者的HBsAg定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获得HBsAg(+)/NAT(-)献血者的HBsAg定量水平和血清学特征,为评价其血液安全性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了解2001年-2013年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的HBV、HCV和TP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3年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清中HBV、HCV和TP的感染情况。结果 2001-2013年无偿献血者为797 764人次,HBV阳性率为0.309%-0.593%,总阳性率为0.453%;HCV阳性率为0.211%-0.537%,总阳性率为0.347%;TP阳性率为0.038%-0.296%,总阳性率为0.207%。各年间HBV、HCV和TP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V:χ^2130.61,P〈0.01;HCV:χ^2168.80,P〈0.01;TP:χ^2105.93,P〈0.01)。不同性别之间,HBV、HCV和TP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χ^20.17,P=0.68;HCV:χ^20.33,P=0.56;TP:χ^21.57,P=0.21);不同年龄段之间,HBV和HCV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BV:χ^215.95,P〈0.01;HCV:χ^214.88,P=0.001),而T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P=0.49)。混合感染中,以HBV+TP(47.5%)和TP+HCV(45.0%)的感染者居多,HBV+HCV混合感染最少(7.5%)。结论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BV、HCV和TP的感染处于一般水平,但采血机构仍要加强无偿献血者特别是青壮年人群献血前的HBV、HCV和TP筛查,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深圳市无偿献血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情况和流行特点,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输血安全以及控制献血和输血结核分枝杆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外周血单核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PBMCs-ELISPOT)检测合格献血者的新鲜血样中的γ-干扰素,对检测符合阳性判定标准的血液标本相关信息进行回顾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0年6—8月,对220名合格献血者新鲜血液标本应用单核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外周血γ-干扰素,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44例,潜伏感染率为20.0%(44/220),合格献血者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阳性率在不同性别、户籍、年龄组、文化程度、血型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与M.tb潜伏感染者在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血型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格的无偿献血人群作为相对健康的群体,但仍存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建议考虑增加无偿献血人群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常规筛查等防控措施,确保献血安全和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