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种双叶皮瓣在鼻尖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一种双叶皮瓣在鼻尖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鼻尖缺损的部位及大小,形成鼻尖下部及鼻翼缘双叶皮瓣,旋转修复鼻尖缺损创面.缺损面积为0.5cm×0.6cm~1.0cm×1.2cm.结果 4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修复后鼻外观良好,瘢痕隐蔽,修复效果满意.结论 鼻尖下部及鼻翼缘双叶皮瓣是修复面积小的鼻尖皮肤缺损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唇沟双叶皮瓣修复鼻下部小面积皮肤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结合Zitelli和邢新的设计原则,在鼻部缺损外侧鼻唇沟区域设计蒂部在上的双叶皮瓣,第一叶皮瓣面积略大于缺损面积,第二叶皮瓣与第一叶皮瓣面积相当或略小,双叶皮瓣共旋转90°~100°.观察术中切口张力、术后即刻鼻子外形变化;术后随访,观察远期修复效果.结果 本组14例患者,缺损均位于鼻下部接近中线处,呈圆形或椭圆形.缺损面积最小者0.8cm×1.0cm,最大者1.2cm×1.8cm.术中缝合切口无明显张力,术后即刻鼻外形无明显变化.随访10~18个月,术区无明显畸形,皮瓣色泽、质地匹配良好,瘢痕纤细、隐蔽,效果满意.结论 鼻唇沟双叶皮瓣修复鼻下部小面积皮肤缺损,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告V-Y-S旋转皮瓣修复头皮缺损的临床结果。方法:应用V-Y-S旋转皮瓣技术修复5例头皮缺损,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6~52岁,平均32岁。缺损范围:3cm×3.5cm~4cm×5cm。1例用单侧皮瓣修复,4例用双侧皮瓣修复。结果:所有的缺损均修复成功,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0~42个月(平均28个月),修复后的外形满意,皮瓣上头发生长正常,局部没有瘢痕形成,没有出现与切口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用V-Y-S旋转皮瓣修复头皮缺损,不需行游离植皮,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孙洋  姚远  朱祖俊  左宗宝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1):1583-1585
目的:探讨旋转皮瓣修复头皮肿瘤切除后创面缺损的效果。方法:对24例头皮恶性肿瘤患者(鳞癌7例、基底细胞癌15例、黑色素瘤2例)实施肿瘤扩大切除术。切除后创面面积3cm×4cm~9cm×11cm,肿瘤切除后创面用旋转皮瓣修复,供瓣区直接缝合或中厚植皮修复。结果:24例患者皮瓣血运正常,所有患者供瓣区愈合良好或植皮全部存活,16例随访6个月~2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利用旋转皮瓣转移修复恶性肿瘤切除后创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皮缺损合并颅骨外露的皮瓣修复方法。方法:自2008年1月~2013年3月共收治头皮缺损合并颅骨外露30例,行局部头皮瓣、轴型头皮瓣转移结合皮片移植、上臂带蒂皮瓣修复。头皮缺损最大面积20cm×15cm,颅骨外露最大面积14cm×10cm。结果:共切取皮瓣34块、供瓣区植皮10例。皮瓣皮片均成活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4年,效果满意。结论:局部头皮旋转皮瓣是修复较小面积(直径小于7cm)头皮缺损优选方法,轴型头皮瓣修复较大面积(直径大于7cm)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是有效方法,头皮缺损合并面部皮肤缺损行同侧上臂带蒂皮瓣修复也是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颞浅动脉顶支扩张岛状皮瓣在修复复杂头皮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在扩张头皮瓣上设计以颞浅动脉顶支为蒂的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复杂头皮缺损25例,并观察其愈合和修复效果.结果 25例患者,24例皮瓣完全存活,1例患者因皮瓣张力过大出现部分坏死,但通过清创及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头皮缺损修复部位与周围皮肤色泽、质地相似,外形恢复满意,皮瓣供受区毛发生长良好,创面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颞浅动脉顶支为蒂的岛状扩张皮瓣修复复杂头皮缺损,皮瓣存活良好,皮瓣设计、转移灵活,修复范围较大,皮瓣与周边头皮衔接良好,是修复复杂头皮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应用游离皮瓣修复头皮缺损致颅骨外露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5例患者年龄5~58岁,平均35岁,因创伤、肿瘤等原因造成头皮部分缺损并颅骨外露,缺损面积在8cm×10cm~15cm×10cm;缺损部位为颞部、顶部及额部。分别选用游离胸脐皮瓣、旋股外侧皮瓣和胫后动脉皮瓣等移植修复创面。结果:本组5例患者移植皮瓣Ⅰ期成活,其中2例移植皮瓣后行头皮扩张术,术后扩张头皮全部覆盖创面,毛发生长良好。术后随访6~18个月,患者皮瓣除臃肿外,创面Ⅰ期愈合,外形效果好。结论: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颅骨缺损,可以在短期内完全覆盖裸露的颅骨,确保了颅骨的成活。皮瓣成活后,可以Ⅱ期手术修整或头皮扩张术,既修复创面又能恢复头部外观,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头皮巨大肿物切除后形成的近似圆形缺损,寻求一种较简便安全、损伤小的一期修复方法。方法:在直径5~10cm的头皮缺损区周围,选择、设计双侧旋转皮瓣,剥离后将皮瓣旋转移位修复创面,供区拉拢缝合。自1996年6月~2006年10月共修复58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I期愈合。其中49例获随访1~6年,病变无复发,修复区头发生长良好,瘢痕不显露。结论:双侧旋转皮瓣一期修复中等大小的头皮缺损,可充分利用邻近的头皮组织,设计灵活,操作简单,创伤相对较小,术后不遗留秃发,瘢痕不显露。  相似文献   

9.
游离下腹部双叶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血管蒂的下腹部双叶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例前臂和5例手部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应用腹壁浅动脉与旋髂浅动脉共干设计双叶皮瓣修复3例,应用腹壁浅动脉的内侧支及外侧支设计双叶皮瓣修复2例,应用旋髂浅动脉的浅支及深支设计双叶皮瓣修复2例.切取皮瓣面积为4cm×3cm~10cm×8cm.结果 本组7例双叶皮瓣术后全部存活.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个月.皮瓣质软,颜色与受区接近,血液循环良好,有排汗功能;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结论 应用不同血管蒂的下腹部双叶皮瓣修复前臂及手部的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可一次完成多处皮肤缺损创面覆盖,供区较隐蔽、可直接缝合,是一种修复前臂及手部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拱顶石皮瓣修复中小面积头皮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头皮软组织缺损患者10例。创面面积为3.0 cm×2.0 cm~6.0 cm×5.0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2.5 cm~8.0 cm×5.0 cm,均采用拱顶石皮瓣修复术。以头部血管为蒂,术中注意减少毛囊损伤和毛发生长方向的影响,于紧邻创面旁设计拱顶石皮瓣,既可以减轻皮瓣间的张力,又可起到美容的效果。结果本组共10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6个月,皮瓣不显臃肿,无凹陷、感染、坏死,外观均良好。结论头部拱顶石皮瓣是利用帽状键膜层穿支血管密集,血供丰富,以及营养皮肤和皮下组织范围广的特点,对中小面积头皮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扩张头部皮瓣转移修复回状头皮切除后创面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3月~2010年12月,共收治8例回状头皮患者,在局麻下行头部皮肤扩张器埋置术,经2~3月注水扩张后,给予回状头皮切除,扩张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转移皮瓣成活良好,头发生长好,8例患者获得5个月~3年的随访,头部扩张皮瓣转移未发生挛缩,切口瘢痕不明显,头皮颜色、质地与周围头皮完全一致。讨论:用扩张头部皮瓣转移修复回状头皮切除后创面,设计简洁、灵活,修复面积大,皮瓣转移后对头部外形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美容修复烧伤后头皮缺损合并颅骨外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诚  刘毅  刘萍  杨雪丽  刘长海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2):1717-1719
目的:探讨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一期修复头部深度烧伤所致头皮缺损和颅骨外露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方法:1998年~2008年,我科共收治14例严重烧伤后头皮缺损合并颅骨外露的患者,其中电击伤12例,煤气中毒昏迷后颞顶部煤炉灼伤2例。头皮缺损面积4cm×6cm~8cm×16cm,颅骨外露最小3cm×2cm,最大12cm×6cm。电击伤或深度烧伤后1~6月余,创面清洁换药后,无明显创周炎,术中碘伏纱布覆盖创面并缝合固定,应用圆形和肾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于头皮帽状腱膜下层,其切口位于预扩张皮瓣的远端,剥离范围距离创缘不小于2cm。注水扩张时间为1~5月,扩张器埋置1~3只,注水扩张总容量300~900ml,扩张额外皮肤面积为缺损面积的1.5~2倍。术中将外露坏死颅骨外板予以清除;或者在颅骨外板上钻孔,等待肉芽生长后,再行预扩张皮瓣覆盖。将扩张器取出后,将皮瓣和腔隙内形成的纤维膜切断,以利于皮瓣延伸和转移,并放置负压引流。结果:扩张部位无1例发生感染;有2例预扩张面积不够,经头皮总动员覆盖头皮缺损创面;其中1例坏死颅骨清除不彻底,形成枕部窦道,经再次手术,清除死骨并行局部皮瓣转移手术,修复枕部窦道;1例颞骨外露创面经接力扩张修复。术后头皮毛发生长如常。结论:电击伤等所致头皮缺损合并颅骨外露创面,完全可以应用软组织扩张术形成的头皮预扩张皮瓣进行一次性美容修复,无须Ⅱ期解决秃发畸形问题,较传统方法有明显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应用指侧方动脉皮支血管链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3年3月,对24例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采用指侧方动脉皮支血管链皮瓣修复创面,清创后创面缺损面积为2.0 cm×3.0 cm~3.0 cm×4.0 cm,皮瓣面积为3.0 cm×4.0 cm~4.0 cm×5.0 cm.结果 21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边缘浅表坏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期扩创植皮后伤口愈合,另1例术后3d出现静脉危象,立即拆除部分蒂部过紧的缝合线,经换药两周后二期愈合.结论 指侧方动脉皮支血管链皮瓣是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较好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4.
谭汉提  卢迪  韦堡升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722-1723
目的:探讨应用面颈部双叶皮瓣即刻修复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美容效果。方法:对9例面颊部中等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基底细胞癌6例、鳞状细胞癌2例、血管瘤并溃疡1例)患者采用面颈部双叶皮瓣修复。手术边缘:血管瘤为0.2cm,基底细胞癌0.5~0.7cm鳞状细胞癌1cm,切除深度达浅筋膜层。缺损面积最大5.0cm×4.5cm,最小4.0cm×3cm。结果:创面Ⅰ期愈合,无皮瓣坏死,经6个月~5年追踪复查,肿瘤无复发及转移。修复组织质地、颜色与周围皮肤匹配,面部外形较好,美容效果满意。结论:双叶皮瓣行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即刻修复是可行的,可获得较理想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的小腿筋膜蒂皮瓣修复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6例小腿皮肤缺损钢板或骨外露创面患者,缺损面积:1.8 cm×3.0 cm~3.2 cm×6.5 cm,分别以改良的小腿筋膜蒂转移皮瓣修复,经过精确测量,将皮瓣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受区覆盖皮肤缺损创面,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仅线性瘢痕.术后随访2个月~2年,平均7个月,小腿功能良好,皮瓣外观满意,皮肤质地好.结论 改良的小腿筋膜蒂皮瓣在修复皮肤缺损的临床应用中是一种简单、安全、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游离移植第1、2趾相邻侧双叶共蒂皮瓣修复相邻指掌侧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游离移植第1、2趾相邻侧双叶共蒂皮瓣修复10例相邻指掌侧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较大一侧选用第1趾腓侧皮瓣,缺损面积相对小的选用第2趾胫侧皮瓣.受区组织缺损面积2.0 cm×2.0 cm~3.5 cm×2.8 cm.结果 患者均获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小腿皮瓣(小腿筋膜皮瓣及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在下肢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时的选择及评估。方法:①在小腿设计局部随意筋膜皮瓣,皮瓣大小范围4cm×6cm~7cm×15cm,转移修复同侧或对侧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②以胫后动脉内踝上发出的皮动脉穿支为轴,在小腿内侧设计逆行轴形皮瓣,皮瓣大小范围4cm×12cm~6cm×15cm,转移修复同侧或对侧足底、踝部、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肌腱或骨外露。结果:临床共选用11个皮瓣,其中6例为筋膜皮瓣,5例为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修复同侧或对侧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并肌腱或骨外露。11例皮瓣术后均成活良好,创面修复效果良好,随访6~12个月,伤肢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小腿筋膜皮瓣,设计灵活,切取便利,不损伤主要血管,血供丰富,尤其在局部主要血管受损时是修复下肢严重创伤的有效方法之一。小腿内侧逆行轴形皮瓣可切取皮瓣距离长,面积大,血供恒定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足底、踝部、小腿严重创伤的最佳选择。此两种皮瓣的应用应针对小腿创面的部位、面积及其创伤特点进行合适的选择,可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手指皮肤缺损的创面,应用桡动脉掌浅支游离皮瓣修复,皮瓣面积:1.5 cm×2.0 cm~2.0 cm×3.5 cm。结果10例皮瓣成活好,其中1例皮瓣术后出现血管痉挛,血管解痉后成活。本组术后均获随访1~12个月,10例皮瓣外形满意,质地色泽好,两点辨别觉6~9 mm,患指活动功能良好,供区直接闭合。结论桡动脉掌浅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一种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道胫前、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坶)甲瓣供区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坶)甲瓣供区皮肤缺损患者,设计并切取游离胫前、后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8 cm×3 cm~10 cm×5 cm.结果 应用胫前、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坶)甲瓣供区创面25例,均顺利成活.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及耐磨性好,色泽接近正常,供受区功能与外观良好.结论 胫前、后动脉穿支皮瓣是精细化修复(坶)甲瓣供区创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