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量的临床表明,相同的个体。给的剂量相同,如果服药的时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应,有时甚至是有害的效应。因此,了解药物的属性,根据药物敏感性的高低选择药物的最佳用药时间科学服药,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药品使用说明书及广告中,类似"请遵医嘱"的提醒随处可见。那么,患者在执行医嘱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1.不要随意加大或减少药物剂量。不同剂量的药物产生的作用是不同  相似文献   

3.
据相关专业资料报道,国际药学界对微剂量给药概念的考虑在于,微剂量给药研究中所采用的亚药理剂量是否能对药理剂量水平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学作出预测,这有可能决定于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目前国际上已有多个制药企业在进行联合研究微剂量给药,所研究的药物均为已知具有不同药代动力学特性的药物,但不能通过动物实验或体外数据预测它们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化合物。研究对志愿受试者分别以微剂量和治疗剂量给药。  相似文献   

4.
限定日剂量在药物经济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限定日剂量是国际上通用的药物剂量测量单位,主要用于衡量的药物用量,进行药品价格,用量和费用的分析,尤其是不同药物或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规格之间的比较,。为药物经济学评价奠定了基础,另外,它还可以用于药品价格指数的编制,计算药物利用指数,分析用药频率,评价药物安全性和监药物效性等方面,使研究结果更加规范和通用。  相似文献   

5.
秦绪珍 《山东卫生》2004,(12):55-55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人们发现不同个体接受相同剂量的药物治疗,获得的疗效却不一定相同。随着现代临床化学分析技术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发展,使我们对药物浓度和其效应的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是临床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临床化学交叉形成的一门应用性边缘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以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6.
剂量过大 大剂量用药多见于急症病例,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用大剂量阿托品解毒。由于药物剂量与效果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较大时效果好。因此有些人急于求成,想经过一二次大剂量用药而使疾病痊愈,这是很危险的。药物毒性与剂量密切相关,剂量越大,副作用越易出现。如儿童大剂量使用磺胺类药物,可产生药物性肾炎,甚至肾结石;老年人大剂量使用降压药,可使血压骤降,易出现缺血性中风而猝死。当剂量超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时,称为极量。达到极量,  相似文献   

7.
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有些药物对同一个体,剂量相同,但不同时间用药,产生的效应有很大差异。当机体对药物敏感性低的时候,应适当加大药物剂量,而机体敏感性高的时候,就应减少剂量,这样可以使药物的疗效发挥得更好,不良反应减少。在临床用药决  相似文献   

8.
许永付 《药物与人》2001,14(10):40-40
剂量过大大剂量用药多见于急症病例,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用大剂量阿托品解毒。由于药物剂量与效果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剂量较大时效果好,因此有些人急于求成,想经过一、二次大剂量用药而使疾病痊愈,这是很危险的。药物毒性与剂量密切相关,剂量越大,副作用越易出现。如儿童大剂量使用磺胺类药物,可产生药物性肾炎,甚至肾结石;老年人大剂量使用降压药,可使血压骤降,易出现缺血性中风而猝死。当剂量超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时,称为极量。达到极量,易  相似文献   

9.
使用药物前,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药物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后,不仅增加了药物的稳定性,便于药物的贮存、运输和携带,而且药物剂量准确,方便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10.
对于可经人体多途径应用的药物来说,一种药物经不同途径使用后一般能获得相同的药理效应,如抗菌药物经注射、口服、外用均用于抗感染治疗,只是药物疗效有快慢、强弱及持续时间等方面的不同。但有些药物经不同途径或制成不同剂型使用后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需要在用药时根据治疗目的,选择不同的剂型或用药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上海预防医学》2003,15(10):497-497
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化疗方案 ,是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并且不断修正 ,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疗效的提高而同时又减轻患者的毒副反应。从选用的药物上 ,最好不要随意舍弃。病人有时会提出 :“某某药物我实在吃不消 !”这时 ,最好的办法是在同一类而不良反应有所不同的药物中作出变更 ,因为少了一种药物 ,整个方案的剂量强度就减低了。什么是“剂量强度”呢 ,通俗一点讲 ,所谓剂量强度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给予病人的抗肿瘤药物的数量 ,这种数量的表示是采取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用多少剂量。之所以要选用体表面积来折算是因为这样最…  相似文献   

12.
《家庭医学》2006,(20):39-39
药物过敏反应是用药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又称变态反应。常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痒、心悸、皮疹、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或死亡。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而与人的过敏体质相关,即某些人因遗传因素或特异体质,会对一种或几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一旦应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便可能在短时间或一周内出现药物过敏反应。轻的会出现药物热、药疹,严重的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不及时抢救会有生命危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传统Ⅰ期临床试验用毒性指导剂量爬坡,试验目标是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ble dose,MTD),通常需假定药物毒性和有效性随剂量单调增加。这适用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通常细胞毒性药物的毒性和有效性都随剂量递增,毒性越高,有效性也越高,故可以只用毒性结局来指导早期剂量探索。近年来新型生物制剂和免疫制剂的研发已成为新药研发的重点,不同于细胞毒性类药物,这类药物的毒性和有效性通常并不满足随剂量单调性的要求。例如,在某些药物中会出现药物的毒性和有效性可能随剂量先递增后平稳或先递增后递减,且通常毒性和有效性的变化趋势不一定相同,因此,不能只用毒性来指导剂量爬坡。为此,针对这类药物,近年来已发展了一些新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Yan[1]讨论了I-II期试验设计框架,此类试验设计目标是确定最优生物剂量(optimal biological dose,OBD)。在试验设计中,同时考虑患者的毒性和有效性结局,充分利用毒性和有效性信息进行试验设计。EffTox[2]是一种典型的I-II期试验设计方法,在试验设计中同时纳入毒性和有效性指标。通常,作为一个好的试验设计,我们希望增加有效性,降低毒性,然而实际中往往有效性的增加是以毒性的增加为代价的,这就需要考虑二者之间的风险-利益权衡。  相似文献   

14.
有些患者在服用某种药物后会出现心悸等不适,这说明这种药物无论是治疗剂量或是中毒剂量都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有的出现较少且较轻,有的出现频繁而严重,甚至威胁生命。一般来说,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7,(3):393-39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黄体酮治疗早孕先兆流产的价值,以分析其与患者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50例早孕(6~12孕周)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妊娠、自然受孕。三组均使用黄体酮进行治疗:A组每日药物剂量为20 mg,直至症状消失;B组每日药物剂量为40 mg,待其症状消失后,药物剂量更换为20 mg,连续用药7 d;C组药物剂量为60 mg,待症状消失后,药物剂量更换为40 mg,在连续使用1周后,药物剂量更换为20 mg,连续用药7 d。对比三组继续妊娠至足月率、稽留流产率、完全流产率。结果三组继续妊娠至足月率、完全流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稽留流产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酮剂量与早孕先兆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但是大剂量黄体酮会明显提高稽留流产率。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药物剂量速算器的研制方法和这种药物剂量速算器的优势和特点,以及有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该速算器硬件主要由4个功能模块组成,以16F84A单片机为控制和计算核心,用LCM103液晶来显示,通过按键输入,达到自动计算微量药物剂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增强医师合理用药意识。方法采用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分析评价十个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利用情况。结果剂量过大9例,选药不当12例,疗程过长10例,疗程过短6例,频繁换药6例,剂量过小2例。结论抗菌药物的利用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8.
王文革 《家庭医学》2006,(16):11-12
药物既有治疗疾病的有利作用,又有不良副反应的有害作用。儿童因其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差.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为此,家长有必要了解基本的儿童安全用药常识。由于儿科疾病大多危重多变.要求用药准确、剂量恰当。故在儿童生病时.一般应到医院进行正规的诊断和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医生会根据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和给药方法,并计算给药剂量。家长切忌不遵医嘱.自作主张.贻误病情。当儿童根据医生的建议在家接受药物治疗时,家长适当掌握常用药的药物性能、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适应症,以及药物剂量的计算方法和用药方法.可对儿童安全用药产生较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药物剂量     
《医药与保健》2004,12(3):35-35
每种药物对剂量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剂量过大会引起中毒,剂量过小就发挥不了治疗作用。最适宜的剂量范围,是经过药理学专家反复实践才最后确定的。通常,按照剂量的大小把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把人体能够耐受而不致中毒的最大剂量称为“极量”,极量是安全用药的极限。超过极量便是引起质变、导致病人中毒或死亡的剂量,分别称为“中毒量”和“致死量”。“常用量”是指16~60岁的病人一次平均用药量,是大多数人最适宜的剂量。它在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常用量并非对每个人都是最适宜的剂量。除老人、孕…  相似文献   

20.
剂量 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 ,一直用于对化学品、药物、物理等有害因素进行毒性预测和外推 ,公共卫生管理部门以此为基础进行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 ,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控制措施。最近毒理学界提出了一种新的剂量 反应关系模型 ,即毒物兴奋效应模型 ,对过去公认的阈值模型和线性非阈值模型提出了挑战。本文对毒物兴奋效应模型的概念及其在环境、医学、公共卫生领域产生的影响及引起的讨论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