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氨力农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泵功能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6例AMI并泵功能衰竭的病人被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常规应用扩血管、利尿及非磷酸二酯酶类强心药物的同时加用氨力农治疗;对照组:仅给常规扩血管、利尿及非磷酸二脂酶类强心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泵功能显改善(P<0.01),且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P<0.01)。结论:氨力农能明显改善AMI患的泵功能衰竭,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51例ARF病人分为老年组(47例)和对照组(104例),并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老年组引起ARF最常邮病因是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肾实质性疾病引起的AR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开始前血清肌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接受透析治疗病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ARF的原发疾病及临床经过有其特殊性。加强透析治疗,尤其早期预防透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预后与年龄、原发病能否控制及透析时机的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合并或不合并右室梗死(RVI)患溶栓治疗的价值。方法:265例AIMI患中43事并RVI,分为I组(AIMI组)及Ⅱ组(AIMI+RVI组),分别就是否接受溶栓治疗,住院期间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1)Ⅱ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多于I组,其中糖尿病差异具极显意义(P<0.01),(2)263例AIMI中接受溶栓治疗的140例,未接受溶栓治疗的125例的住院死亡率分别是11.4%,21.6%,(P<0.05),(3),I,Ⅱ组用溶栓治疗时病死率分别为11.2%,12.5%,无显差异,未用溶栓治疗时病死率17.9%,42.1%(P<0.01)。结论:AIMI组溶栓治疗住院期间死亡率较非溶栓治疗组的明显降低;AIMI+RVI溶栓较单纯AIMI溶栓治疗益处更为显。  相似文献   

4.
降纤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降纤酶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发病6-24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被分为降纤酶组(DFE)组和肝素治疗组,治疗1周后比较二的疗效。结果:降纤酶组和肝素组比较,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0.01);两组再梗死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6-24小时、已失去溶栓机会的患,降纤酶不失为一种完全有效的抗凝剂,可挽救缺血心肌,降低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1例高龄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口服阿斯匹林(ASA)。常规治疗组31例,除不用UK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血管再通率溶栓组为66.7%(20/30),常规治疗组为12.9%(4/31),两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住院4周病死率为3.3%,常规治疗组为22.6%,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未见严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UK+ASA治疗高龄AMI可以提高冠脉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21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结果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来自国内12家医院的211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分别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治疗、溶栓+PCI治疗及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分析各种治疗方法的分布、患的临床特征、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素以及患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院转归情况。结果:接受PCI、溶栓、溶栓+PCI治疗的例数分别为98、27及27例,59例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患中女性占40%,远远高于另外三组中女性患所占的比例(P<0.001)。合并糖尿病的患在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约占30%,与其他三组比较,统计学上有显性差异(P<0.01)。各组在年龄上虽然未显示统计学上的差异,但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另外三组。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则更多地接受了溶栓治疗(11.1%),下壁心肌梗死患也较多地接受了溶栓治疗(55.6%)。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糖尿病病史及无胸痛症状是未能接受再灌注治疗的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061、2.122、2.310)。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肺水肿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另外三组(P<0.01)。溶栓组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PCI组。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P<0.01)。结论:再灌注治疗可以降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的住院死亡率,减少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接受PCI的住院期间效果要优于接受溶栓治疗。目前近1/3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未接受再灌注治疗,与患的年龄,是否合并糖尿病以及发作时有无胸痛症状有关。本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接受PCI治疗较多,与患就诊医院均有导管室有关。  相似文献   

7.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附30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进行临床分析并随机与30例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和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相比,非典型急件心肌梗死泵衰竭作为首发病状增多(66.3%,P<0.01),并发心源性休克显增多(P<0.05),多伴有糖尿病(26.7%,6.7%,P<0.05),以老年人多见,病死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结果说明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很严重,必须积极而又慎重地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8.
刘运常 《山东医药》2014,(45):52-54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非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STEMI患者162例,均未行介入治疗。随机分为两组:A组78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B组84例,仅行常规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有效率、心功能变化。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18%,B组为66.67%,两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心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A组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或<0.01)。随访6个月,期间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病死率为1.28%,B组分别为33.33%、10.71%;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可明显提高急性STEMI非介入治疗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9.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常规治疗组;溶栓组32例。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加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治疗组30例,除不用尿激酶及小剂量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均与溶栓组相同。结果冠状动脉再通率溶栓组为65.6%(21/32),常规治疗组为16.7%(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溶栓组病死率6.3%(2/32),而常规治疗组病死率为23.3%(7/3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是可行性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早期T波改变对血管再通和住院期间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3年来本院收治AMI溶栓病人64例,其中24小时内T波倒置组38例,T波未倒置组26例,比较其血管再通、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T波未倒置组比较,T波倒置组的血管再通率明显升高(P<0.01),心脏并发症明显减少(P<0.01)。结论:早期T波倒置对判断溶栓后血管再通和住院期间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静脉溶栓后选择性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后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AMI患者114例,60例仅接受静脉溶栓者为药物组,54例静脉溶栓后平均(9.1±2.4)d行PCI者为手术组,分别于溶栓后及PCI后3、6、12个月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的整体室壁运动指数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两组住院期间无死亡及心绞痛复发,手术组血管造影和操作成功率均为100%,无操作相关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搭桥术(CABG).随访期间死亡率、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心绞痛复发再次入院者手术组均显著少于药物组(P<0.05),手术组总的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组(P<0.01).结论 AMI患者静脉溶栓后选择性PCI能改善其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老年多器官功能衰竭(MOFE)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所有238例老年AMI患者中的20例老年AMI合并MOFE患者的资料,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老年广泛前壁AMI患者死亡率为80%;合并心源性休克的MOFE患者死亡率为60%;在老年AMI合并MOFE患者中以肺感染为诱因的占85%;老年AMI患者如合并脑血管基础性疾病,则死亡率为83.3%;在衰竭器官中,以心、肺、肾最为多见,分别占100%、80%、60%;早期介入治疗较溶栓治疗对患者的存活意义更大。结论:老年人AMI合并MOFE时心肌梗塞部位、是否合并心源性休克、脑血管基础疾病对患者预后影响非常大,心脏衰竭可能是老年AMI合并MOFE的始动因素,积极预防肺感染的发生、对合适病人早期实施介入治疗可能会逆转某些老年AMI患者发生MOFE的过程,或者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急诊科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MI患者96例,在急诊科经静脉给予尿激酶(UK)溶栓治疗49例为观察组(A组),未溶栓治疗患者47例为对照组(B组),二组治疗除观察组使用UK外,其余治疗方法相同.结果观察组住院4周病死率为6.12%(3/49),对照组为25.53%(12/47),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0.40%(10/49),对照组为51.06%(24/47),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脉再通率为53.06%(26/49),对照组为14.80%(7/47).二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见严重的大出血或脑出血.结论在急诊科溶栓治疗AMI可提高冠状动脉再通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保护心功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右束支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并发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 :将该院近 7年收治的2 39例AMI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 ,无新发的右束支阻滞 ;观察组 ,为伴有新出现的右束支阻滞。后者又根据右束支阻滞持续时间长短及是否并发其他传导阻滞分为 4个亚组。分析各组并发心功能不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病死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功能受损及住院病死率分别为 19.0 %、4 7.6 %、30 .0 % ,较对照组相应的 3.0 %、19.8%、17.3%有显著增加 (P <0 .0 5 ) ;但后二者并非源自于单纯右束支阻滞 ,而与并发的其他传导阻滞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5 ) ;右束支阻滞持续时间周期对心功能受损及住院病死率的影响亦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伴随AMI新出现的右束支阻滞使患者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后再通以及 4周内患者预后的相互关系。方法 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 ,将 43例患者分为血管再通组 (32例 )和血管未通组 (11例 ) ,将溶栓后 1周内不同时间血清CRP水平变化与梗死血管再通关系、梗死后 4周内心脏事件发生率即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心功能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血清CRP水平升高后持续下降者显示较持续升高者梗死血管再通率所占比例明显升高 ,分别为 71.9%和 3.1%(P <0 .0 1) ;(2 )前者 4周内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后者明显减少 ,其中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 8.3%和 6 2 .5 %(P <0 .0 1)。结论 AMI溶栓后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在预测溶栓后再通和患者预后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糖尿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近期与远期预后。方法 339例连续行直接PTCA的AM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63例)与非糖尿病组(276例),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比较,近期随访中(1个月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0.54±0.10)%vs(0.60±0.13)%,P<0.05,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增高(16.7%vs7.1%,P<0.05),但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期随访平均(20.6±8.7)个月,糖尿病组非致命性心力衰竭与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增高(P分别为<0.05,P<0.01),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63.0%vs32.7%,P<0.01),且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37.0%vs67.3%,P<0.01),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7.4%vs3.9%,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糖尿病因素及LVEF值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密切相关,是影响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糖尿病是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降低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RR4.15,95%可信区间l.29~15.62)。结论 AMI伴糖尿病患者直接PTCA治疗后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存活率仍低于不伴糖尿病患者,但两组间总心脏性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与以往静脉溶栓治疗比较,直接PTCA对AMI伴有糖尿病高危患者在降低心脏性病死率方面仍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接受院前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结局的影响因素及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我站收治的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将126例患者分为治疗无效组(包括死亡、病情恶化)和治疗有效组(包括病情稳定、症状缓解)进行分析,比较各组中性别组成、年龄结构、基础疾病(3个以上)、有无并发症、发病致救治时间。结果治疗有效组97例(其中病情稳定82例,病情缓解15例),治疗无效组29例(其中死亡5例、病情恶化24例),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74/23和22/7(P=0.84),中青年和老年人比例分别为治疗有效组为26/71,治疗无效组为2/27(P=0.04),合并有基础疾病者和无基础疾病者比例分别为25/72和23/6(P<0.01),存在并发症者和无并发症者分别为17/80和24/5(P<0.01),发病致救治的时间分别为(82.3±8.1)min和(172.5±32.6)min(P<0.01)。我站AMI抢救成功率为76.98%。结论高龄、存在基础疾病、早期出现并发症及就诊时间长短是AMI院外急救的成功危险因素,如能控制以上各因素,可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选择 6 2例未经静脉和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另外选择 5 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采用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后不再接受介入治疗和外科冠状动脉搭桥 ,然后比较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溶栓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结果发现 ,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组 6 0例再灌注成功 ,成功率为 96 .7% ,其中 4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均再灌注成功 ,血压回升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1例 ,死亡率为 0 ;溶栓治疗组 38例再灌注成功 ,成功率为 6 4 .4 % ,住院期间死亡 5例 ,出院 6月内死亡 2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1例 ,血尿 1例 ,溶栓治疗后心源性休克 5例 ,死亡率为 1 1 .9%。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再灌注成功率明显高于溶栓治疗 ,死亡率和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溶栓治疗 (P <0 .0 1 )。结果提示 ,急性心肌梗死的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安全有效 ,再灌注成功率明显高于溶栓治疗 ,疗效及预后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Not much data is available regarding "real-worl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very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in the reperfusion era. METHODS: We reviewed 483 patients (26%) between the ages of 75 and 85 from the 1855 patients with AMI. We analyzed 264 patients treated with reperfusion therapy (55%) and 219 patients treated with conservative therapy (45%) on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arly outcomes. RESULTS: Patients treated with reperfusion therapy were slightly younger (79.0 vs. 80.0 years, P=0.01), presented earlier (205 vs. 400 minutes, P<0.01) and had higher peak creatine kinase values (2634 vs. 1407 IU/l, P<0.01) than those treated with conservative therapy. Other clinical profiles including sex,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hypertension, diabetes, and infarct location were similar to each other. There was a 92% success for reperfusion therapy. The incidence of recurrent ischemia, cardiac rupture, and cerebral hemorrhag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this study was 20.5%.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9% vs. 23%, P=0.25).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infarct location, and Killip class were correlated to in-hospital mortality. The leading cause of in-hospital death was pump failure. CONCLUSIONS: Older age and late presentation were correlated to conservative therapy in very elderly patients with AMI. Early outcome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In-hospital mortality seem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myocardial reser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